贾平凹月迹读后感

2020-11-10 贾平凹

  (一)

  每个人与月亮都有不解的缘分,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和回忆,对于我来说也有着许多令我难忘的回忆和故事。

  就想贾平凹作者一样,我小时侯也会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坐着看天上的月亮,玩些在现在看来有些愚笨但却可爱的小游戏。

  小时候,还在妈妈怀里的时候就会听到许多关于月亮的故事,最多的便是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时总是不太明白为什么嫦娥要去月亮上,但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原来月亮是很漂亮的地方。当然,那只是我当初单纯的想法,认为月亮看上去就很漂亮,自然住在上面也很好。那时候也曾怀疑过嫦娥住在那么小的地方上,不会觉得很挤吗?那时妈妈告诉我“小傻瓜,看上去那里很小,但实际上因为它离我们很远,所以其实那里并不小,只是看上去小而已。

  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和哥哥总是在奶奶家居住,所以每年夏天的时候,我和哥哥总会一起在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纳凉。那时的天气和现在的天气不一样,没有那么热,那是因为那时的车子没有那么多,就算有,也大多是自行车之类的,没有排放烟的车辆。也就是因为车辆少,所以车子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件很希奇的事情,我和哥哥总喜欢坐在马路旁人行道上的栏杆上看来往的车辆,数着数量,那时的月亮总会出现在栏杆上。只是那时的我们都忙着数车子,无暇去关注那普普通通的月亮。

  正如贾平凹说的那样“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其实月亮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只是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不会去注意它,因为,它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没有那么神秘了。

  或许更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那份纯真,童真,那是我们最珍贵的东西。

  (二)

  《月迹》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散文集《月迹》。

  文中的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作者含蓄地告诉人们: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地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它。作品通过山村儿童追寻月迹的行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显示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散文从“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起笔,接着细致地写了孩子们的“盼月”和“赏月”的情景。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娇美,也写出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热爱及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为后面的“寻月”设下了铺垫。他们追逐月亮的踪迹,追到了院里,发生了谁拥有月亮的争执,描写了孩子们想要得到它的急切心情,从而将散文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随着奶奶出来倒酒、喝酒,证明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接着是他们又在院内、院外、河船、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发现了月亮,于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里表现出孩子们为了得到月亮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并且使主题再一次得到深化。最后他们的好奇心和爱美的心理都得到满足,便甜甜地睡去。

  《月迹》构思新颖、独具特色。历代有许多文人用月亮象征圣洁、光明、美好的事物。但是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则是独具一格的构思;作者用追寻月迹作为行文的线索,既能表现自己的立意,又使《月迹》具有一种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作者把热烈的感情倾注在画面描绘和简洁的人物对话中。不论是“放了竹窗帘儿”的中堂,还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都是作者用清新明丽的语言谱写出来的“月光曲”。将作者对美好事物追逐的感情,和谐地融汇于景物描写之中。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想象等手法,增强了散文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文中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月的踪迹:“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作者想象那“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对童心的描写更是既传神又逼真。正如孙犁评价的那样“在他的笔下,客观与主观,都是非常自然的,非常平易近人的,而其声响却是动听的,不同凡响的。”

【贾平凹月迹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贾平凹《月迹》散文01-27

贾平凹散文月迹01-24

贾平凹《月迹》全文09-29

贾平凹《月迹》原文09-18

贾平凹《月迹》赏析08-06

贾平凹《月迹》教案11-18

贾平凹作品:《月迹》鉴赏09-13

贾平凹《月迹》原文欣赏08-14

贾平凹《月迹》原文及赏析12-17

《天上的星星 》贾平凹 贾平凹的茶杯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