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课后教学反思

2024-12-16 将进酒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进酒》课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将进酒》课后教学反思 1

  3月我校青年教师教学全过程大赛开始,高二语文组讲授内容是《将进酒》我经过精心准备,按计划进行了课堂教学,讲完后,我认真听取了组长徐老师和其他听课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再加上我自己对课堂的反思,现写下我的感受。

  一、反思教学流程

  《将进酒》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所以在《将进酒》的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诵读为主线,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变化。理出文章的情感脉络。进一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隐含情感。另外李白狂放的性格特点很突出,他的作品中蕴含丰富的感情,可读性非常强,在朗诵中领悟诗人情感,在领悟情感的基础上再诵读。在整堂课中,我根据诗人的情感变化设置了五块内容:

  1、通过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最初的悲的情感。

  2、引导学生把握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悲壮转成欢乐,品读出诗歌的感情变化 。

  3、引导学生品读诗意转换处:“岑夫子,丹丘生,……”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乐转为激愤。

  4、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激愤到狂放。

  5、最后作者有从激愤到万古愁,感情发生了第四次变化。并设置了三在问题:问题一:李白的悲是一种怎样的悲?问题二:诗人为什么会产生“但愿长醉不愿醒”的想法?问题三:他们 “愁”的究竟是什么?李白的愁为什么会是愁“万古”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体会情感,在理解情感后再进行诵读。本课的教学流程就是以情感为切入点,感受李白的四次情感变化抓住主情感“悲”从而对诗中的关键性语句作出深入全面分析。

  二、反思教学效果

  可以感受到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情感分析还是词句理解,学生都可以较深入的依据文人所特有的情结来把握住李白的悲。特别是在教学的'最后十分钟,我让学生自己对诗中的语句进行理解鉴赏的时候,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回答言之有据,理解透彻。

  三、反思不足

  1、创新意识不够

  讲解过程中,不自觉的局限在常规思维中,不能从新的角度来着手讲解,跳不出常规思维,只能是一堂中规中矩的讲授。在研读教材和理解文章时自己独立思维受到限制,教学的个性化没有体现出来。

  2、及时评价不足

  学生在回答问题后,由于急于找寻正确答案,迫不及待的叫下一位学生回答问题,没有及时对上一名学生回答的问题纠正或是相应的引导,这样导致学生在回答完问题是不明确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这种及时表扬和及时纠正的课堂疏忽是我教学的不足,以后应该及时的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让学生尽快的明确方向,理清思维,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

  《将进酒》课后教学反思 2

  本学期开学之初,我校开展了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教学全过程评优大赛。我所在的高二语文备课组经过共同讨论确定了参赛的课题,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将进酒》。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篇目。全诗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思想深邃,既适宜课堂朗诵,又便于教师引领学生分析李白的思想感情变化。相比之下,这篇课文更适合激情澎湃的男老师发挥,而我并不占据性别优势。因而在确定课题之初,我有些思想顾虑,觉得这种风格的作品自己并不擅长,课堂不容易出彩;但又觉得这是挑战自我的一个机会,自己应该全面提高教学能力,驾驭各种风格的作品。于是很快就放下了思想包袱,投入到认真准备的状态。

  要想准确解读《将进酒》,就必须深入了解李白,了解其生活经历,理解其复杂的思想情感。研究李白及其作品的专著很多,我在以往阅读的基础上又认真研读了学者康震对李白的解读,重温了唐代文学史及唐代诗歌史专著《唐之韵》,对《将进酒》的教学进行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将进酒》一诗音韵节奏极富特色,适合朗诵。朗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我的强项,我也一直非常重视范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而我擅长的是散文和婉约风格的诗歌诵读,像《将进酒》这种气势极其豪迈的风格我一直觉得自己底气不足,没有勇气公开尝试。在常规教学中我可能会“扬长避短”,而现在却必须面对这一难题。于是硬着头皮向专家学习。我在网络上找到了方明、濮存昕等艺术家的`朗诵视频,认真观看、聆听,体味他们的语气、语调,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色彩。我坚持每天在家放声朗读全文,一遍一遍揣摩诗歌中的情绪。在上公开课前,我曾考虑用艺术家的朗诵视频来增强艺术感染力,但我作为教师却不能亲自给学生做示范,也会是一种遗憾,因此经过再三斟酌,加之连续多天的练习自我感觉也有一定的进步,于是我大胆地选择了自己范读。我在课堂上真诚地对学生说:“《将进酒》这首诗气势恢宏,感情激越,适合放声诵读,老师略显底气不足,但我很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尝试着给同学们读一读,我们大家共同来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朗读能力。”我的态度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我的朗读也因为精心的准备而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整堂课我一直激情饱满,用生动的语言、深沉的语气、激昂的语调、准确的分析引领学生层层深入,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课堂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通过这一实践,我觉得自己在挑战自我,克服自己的短板方面迈出了一步。以后还应不断树立自信,尝试以往不太擅长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这堂公开课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备学生”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有两个小细节令我意想不到。其一,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堂活动,增强朗读的效果,我打算安排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学生给大家作示范,这一重任理所当然落到了阎述辰同学身上。该同学是同龄人中少有的男中音,曾参加陕西省优秀特长生选拔赛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获得金奖,也有过出色的朗读经历。我在上公开课的前一天放学时将课堂朗读的任务布置给他,让他稍加练习,课堂上放开朗读,自由发挥。我本以为按阎述辰的能力他会有出彩的表现,但没想到在公开课上,他竟然有些紧张,朗读的节奏较慢,语气也稍显平淡,没有完全展现出李白激越澎湃的感情变化。这种效果完全不在我的意料之中,于是我只好临时安排教学内容,点评阎述辰朗读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希望。事后,我想,学生朗读这个环节不成功责任不在学生,学生还没有走进李白的思想波澜,对作品还没有深入的理解,是不可能准确地把握语气语调的,而我却忽略了这一学情特点,只按学生平常的表现来预设结果。若能将这一教学环节安排在分析作品之后,待学生对作品、作家均有了一定的理解,朗读的效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其二,分析诗歌的开端部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我提出问题:“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浓重的悲情,请同学们从‘知人论世’的原则出发,联系李白的生平经历分析个中原委。”这道题不但要求准确理解李白此时的心境,更要对李白生平经历非常熟悉,有相当的难度。以我对十四班学生的了解,他们只能说个大概,于是我要在学生回答之后进行补充介绍。为了避免学生无从回答的尴尬,我仍叫了知识面较宽的张晨曦同学回答。但没有料到该生好像对此题早有准备,一开口就从李白的家世背景谈起,不但对李白各段重要经历如数家珍,更对该段经历中的诗作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张晨曦对该题的回答完全超出了我准备的范围,我分明看到听课的老师也面带惊讶之情。我及时地肯定了张晨曦的发言,并表扬了她丰富的知识储备。而我总结的内容不但没有成为我原本设计好的扩展提高,反倒成了对学生发言的概括提炼。

  这两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以往备课总是把精力集中在研读教材、设计教学环节、设定教法方面,很少用心去研究学生。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情况有差异,我也较少考虑其不同,往往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教授相同的知识内容。很少因学情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一不足已成为我教学中的一大顽疾,通过这次公开课,我切身体会到备学生的重要性,应下功夫解决这一问题。

  此外,通过听同备课组其他老师的公开课,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也发现了一些自己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今后也应坚持虚心向同行学习请教,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综合素质。

  《将进酒》课后教学反思 3

  (一)这堂课的成功之处

  1.在于让学生明白,诗歌原来“可以这样读”,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比较热烈,为下一步诗歌教学的`展开起到良好的领起作用。

  2.进一步了解了李白诗歌的特点,以及朗诵其诗歌应具有的基本情感对教师能示范朗读而不是录音听读学生反响较好,特别是诗歌首尾的处理,让学生耳目一新。

  3.对吟诵的方法进行了宏观指导,使学生明白诗歌吟诵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诗歌。

  (二)但本堂课也有缺憾,一些地方处理不是很到位

  1.节奏稍显拖沓,时间有些超出规定。

  2.学生读的还是少,教师说的还是多。

  3.课堂气氛的渲染烘托还不够,如再热烈,效果会更好。

  《将进酒》课后教学反思 4

  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然而,现代中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对诗歌难以产生亲近之感,这不得不让语文老师费尽心思。

  那么诗歌教学究竟该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从自己上的《将进酒》中得到了一点启示。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所以历来为朗诵名家所钟爱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诵者通过朗读传达出的又是对诗歌不同的解读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灵机一动:为何不从比较朗读入手,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悟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对诗歌的理解。

  于是,我从众多的朗读录音中选择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诵。

  在讲授前两句诗,我先让学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并在诗中标注重音、停顿、升降调等符号接着学生们自由朗读,之后再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结果学生们发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后三字要重读,声音要洪亮,气势要充沛,后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后三字要收束有力,这样才能表达出黄河一泻千里,汹涌澎湃、直走东海的气势。

  随后,在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时,学生们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焦晃读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迈积极的性格,有的认为濮存晰读得悲伤凄凉,体现出了李白苦中作乐的真实情感我趁势引导学生,不论读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观都是积极的,我们不能把“人生得意须尽欢”两句误以为是李白的沉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价值宣言学生们听后大受鼓舞,用洪亮的声音再次齐声朗读,那感觉与前面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连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来,在讲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时我请学生们自读,可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感觉,我就用李白曾两次入京,又两次见弃的经历启发学生,他们终于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愤之情不少学生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当讲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时,学生们却怎么也读不出愁的滋味,于是我就让他们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一经对比,学生们发现濮存晰读的愁绪更浓,愁中又带有悲壮之意,而焦晃则读得斩钉截铁几乎不用我提问,大家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读我顺势让学生们从全诗入手,体会一下“愁”的内涵,为何用“万古”来形容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发现李白的万古愁,愁的是怀才不遇,但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时代多数才子的共同命运,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纵即逝,这愁就显得更加深沉学生们顿时醒悟,就开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读,一遍又一遍,终于读出了愁之深,愁之广。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比较好的方面体现于开头的导入部分,能够让学生温故知新,简洁明了的引入课文上课的板书设计好,驾驭课堂的能力好不足的方面则体现于我把教学重难点把握在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 体味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在分析诗歌时把情感分析过细,过于透,从而削弱了诗歌的意境,让学生不能更好的品味诗歌。

  《将进酒》课后教学反思 5

  《将进酒》这首诗是千古名篇,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历久弥新。要想上好这堂课,真的很难。诗歌教学究竟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深知: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所以我看了《百家讲坛》——“诗仙李白”、“诗歌唐朝”,《唐之韵》——“一代诗仙”等视频,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李白。在此基础上我反复揣摩每一句诗、每一个词,把备课的归属点定位在李白的诗歌魅力和人格魅力上。我决定以读为基本线索,重在对诗歌进行理性思考,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诗人的`情感。

  可以肯定的几点:

  1、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上、教学进度的推进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刻意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环节,而是按学生活动的自然生成来推进课堂,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各环节的时间。

  2、老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因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丧失。老师投入激情去带动学生,用鼓励和赞许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在总结提升阶段,老师的主导地位尤显重要,一句话就有可能成为课堂的亮点。

  课堂效果总体上来看还可以,但仍有不少遗憾:

  1、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最大限度的被激发出来。

  2、诵读指点不够到位。老师在诵读指导上如蜻蜓点水,如落实到具体词语上,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3、这首诗本应让学生当堂背诵,但由于时间关系,设计的背诵环节没来得及进行。

  总的看来,我个人的收获还是很大的,备课的过程就是自我修炼的过程,从中悟出的很多东西对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将进酒》课后教学反思 6

  本学期“青年教师教学全过程赛教”高二年级语文组的参赛课题是李白的《将进酒》。

  经过认真准备,加之组内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最终如履薄冰地完成了全过程,结果还是比老教师有所欠缺。现结合自身特点和赛前具体准备,反思如下。

  其一,教教材、教别人和教自己之间的关系。

  教教材是照本宣科,教别人是不加取舍,教自己是夜郎自大。所以要讲三者结合起来。因此,我一方面认真阅读《将进酒》和李白的其他作品形成自己的第一认识,一方面在网上占有大量前人的资料,另一方面深入钻研教材教参和考试相关的标准,从而试图将三者结合起来,以便形成壹加壹加壹大于三的效果。

  其二,吸取借鉴其他老师教学长处的问题。

  一是要拿来,勇于向别人学习。二是要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尽量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切莫东施效颦,甚或邯郸学步,忘了自身。

  此次讲课因为安排靠前的缘故,等后来听了很多老师的《将进酒》,想要改进已经无力回天了,只好留到下一届了--这种教学上的遗憾也是一种催我上进的力量。活到老,学到老。

  其三,教师人格感染学生的问题。

  语文老师文人气质会更多一些,往往与当下社会或格格不入或超然物外。只有在课堂上,我们的人格才会往古今来地宣泄而出。这次的《将进酒》教学我就借机进行了一次“不平则鸣”的古今中外大探讨,为此还专门将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内容实录为一片杂文,收获颇丰;学生也从中跳出树木见森林,了解了李白此诗的深刻含义。

  只不过有一个度的问题:太过,则远离生活,书生意气太浓,难以说服学生。太浅,怕又口号式的宣讲,简单道理的`重复,不能服众。这个还要未来进一步探讨。

  最后,是“一课一得”的问题。

  先要反思学生上了我这节《将进酒》有什么收获的问题。不求多,不求泛,不求虚,不求假。

  再要反思“教学反思”的反思的问题。仍旧是求真务实,不空话套话;认认真真,不宽泛堆砌。

  一课一得,一次一得。鉴定扎实,一步一个脚印。这就是《将进酒》这节课的反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天。

  《将进酒》课后教学反思 7

  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然而,现代中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对诗歌难以产生亲近之感,这不得不让语文老师费尽心思。

  那么诗歌教学究竟该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从自己上的《将进酒》中得到了一点启示。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所以历来为朗诵名家所钟爱。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诵者通过朗读传达出的又是对诗歌不同的解读。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灵机一动:为何不从比较朗读入手,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悟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对诗歌的理解。

  于是,我从众多的朗读录音中选择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诵。

  在讲授前两句诗,我先让学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并在诗中标注重音、停顿、升降调等符号。接着学生们自由朗读,之后再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结果学生们发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后三字要重读,声音要洪亮,气势要充沛,后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后三字要收束有力,这样才能表达出黄河一泻千里,汹涌澎湃、直走东海的气势。

  随后,在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时,学生们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焦晃读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迈积极的性格,有的认为濮存晰读得悲伤凄凉,体现出了李白苦中作乐的真实情感。我趁势引导学生,不论读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观都是积极的,我们不能把“人生得意须尽欢”两句误以为是李白的沉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价值宣言。学生们听后大受鼓舞,用洪亮的声音再次齐声朗读,那感觉与前面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连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来,在讲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时我请学生们自读,可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感觉,我就用李白曾两次入京,又两次见弃的经历启发学生,他们终于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愤之情。不少学生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当讲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时,学生们却怎么也读不出愁的`滋味,于是我就让他们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一经对比,学生们发现濮存晰读的愁绪更浓,愁中又带有悲壮之意,而焦晃则读得斩钉截铁。几乎不用我提问,大家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读。我顺势让学生们从全诗入手,体会一下“愁”的内涵,为何用“万古”来形容。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发现李白的万古愁,愁的是怀才不遇,但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时代多数才子的共同命运,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纵即逝,这愁就显得更加深沉。学生们顿时醒悟,就开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读,一遍又一遍,终于读出了愁之深,愁之广。

  讲到这里,学生们已迫不及待地开始朗读整首诗歌。最后,我请出了之前朗读地不太入情的学生朗读全诗,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用浑厚的几乎完美的声音读完全诗,且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那种摇头晃脑的感觉仿佛李白再世。面对学生们跃跃欲试的表情,我激动不已,我想这首诗我已毋须多言,因为学生们已经深深体会到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想象已越过课堂回到了几千年前的颖阳山居。

  整堂课,我没有过多地介绍李白,也没有完全停留在诗句解析上,我从朗读切入又用朗读收尾,运用对比朗读、学生自读、学生模仿朗读及全班齐读等方式来支撑课堂,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我想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这是美妙的声音在点燃学生们的激情,是古典诗歌的绝美韵律把他们带入了真实而又动情的诗歌情境中。

  由此,我领悟到:朗读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效果。恰当使用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由多元感受到逐渐领悟到最后不断内化成为一种语感。

  当然,如果我能在传授朗读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或者在课堂上能为学生做一些个性化朗读示范,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解感悟和朗读结合起来,那教学效果肯定要更好一些。我想这堂课所做的努力还是不够的,今后我会在朗读教学方面继续摸索下去,寻找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的良好方法。

  • 相关推荐

【《将进酒》课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对《将进酒》教学的反思08-06

将进酒的教学反思09-25

《将进酒》的教学反思10-13

《将进酒》教学反思06-08

《将进酒》教学反思10-26

《将进酒》课后习题答案08-26

《将进酒》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10-14

《将进酒》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1-21

《将进酒》教学反思心得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