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2023-01-27 湖心亭看雪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虽为自读课文却要求全文背诵。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2.赏析美景,品味雅趣;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学习目标;3..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习); 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拓展古往今来的痴人痴事 7. 总结语。

  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2

  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轻轻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3、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4、这节课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3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组西湖风光图为例,引发学生对西湖雪景的好奇,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接着简介作者,提醒学生注意:张岱少为富贵公子,明朝灭亡后就不做官,入山著书。有着这种经历的人,他的文章会流露出什么情感。带着这个疑问,和学生一起去赏读文章。

  一是赏雪景。这是一篇非常简短的文章,在同学反复朗读之后把文意疏通,便开始研读课文。从标题入手,写湖心亭看雪,必然要写雪景,于是先引导学生欣赏雪景之美,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景之美?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二是品痴人。欣赏到如此美丽雪景的`张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同学们想用一个什么字来形容他?学生思考片刻后异口同声的答道“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应该是痴迷、举止异常。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接着,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三是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之喜来分析作者之喜。但是作者只是一时之喜,他终究还是孤独的,结合背景资料和作者生平,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

  最后以一副对联的形式总结全文。上联:腊月西湖雪大下联:更定湖亭人痴。此时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课文了,于是以仿写诗句的方式再次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紧抓重点,突破了难点。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能够结合例子再加以说明,学生较容易理解,但是没有让学生课堂上练习,检测他们的掌握情况。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4

  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想方设法让语文学习课堂活跃起来,生动起来,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向往语文课,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语文课的乐趣,从而感受语文的'乐趣。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模拟作者与亭中两人对话的情节,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的兴趣非常浓。通过上台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想象能力,而且通过对表演语言的分析,增强了学生对作者内心孤寂,感叹人生的淡淡忧愁的情怀的感悟。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5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啊!

  这份美好,诞生于以下“突破”。

  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读”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以“用”突破。第一自然段的成语概括和想象不用说了。第二自然段的解读方法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如何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又掀起学生的第二轮的学习兴趣呢?因地制宜应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错。学生用得兴高采烈,老师导得轻松自如。“读”中“用”,“用”中“读”,既“读”又“用”,相得益彰。文言之学习,成了一种有趣的尝试。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不风起云涌呢?

  感到不满足的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有好些处还开始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的“导”,如果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啊!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6

  师:你认为张岱与亭上两人是知音吗?是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1:是知音,从文末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中得知。

  师:文中的“痴”,是“傻”的意思吗?从这个“痴”字中,你能发现张岱与亭上两人的什么特点?

  生:从‘痴”中看出他们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生2:不是知音,从‘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看出,张岱是一个比较孤傲的人。

  思考一:

  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这位老师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张岱的性情特点,设计了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张岱与亭上两人是知音吗?当然,学生也很聪明,很快就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理解。当学生回答:“不是知音,从‘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看出,张岱是一个比较孤傲的人。”老师若能再追问“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他孤傲的特点吗?”引导学生从明明有舟子陪同,‘与余舟两三粒而已’,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中读出他是个孤高自许的人就更好了。但不管怎样,这个问题还是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所以,我认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应该体现在课堂提问的启发性上。

  思考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本色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训练。上述三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两位老师都很注重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品析景物特点,这些过程都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他们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有效的。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7

  说实在的,在没上之前我还颇为得意,为准备这堂课我专门有学习了调节教学的相关内容,首先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可是上完课后发现者皆可还有很大的漏洞,特别是各位老师的平可使我的认识更深刻,收获也很多。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三语,语速不能过快,导语的目的是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我再说导语时就有些快,不能使学生很好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过渡语,是引领学生很好地从这一环节过渡到下一环节,这个没有出现大的偏差;做大的失误就是结语,竟然忘记了,为什么会忘呢?紧张,因为结语是背出来的,已紧张很容易忘。结语,它是对文章内容、情感、写作特色很好地总结,通过老师对文章的把握把他总结出来,而不应该是背出来,背,很容易忘。也给人一生硬的感觉。

  2.教学设计要科学,有条理。我的.教学设计大致是感知内容、理解感情、练习背诵、写作特色的把握----白描手法的运用。显然,练习背诵放在第三个环节很不合适,要么把它放在第一个环节,要么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根据我这堂课可以把它放在最后,因为背诵是常规教学,可以根据课堂时间灵活把握。

  3.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轻轻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小练笔缓解由于时间紧,只让学生写了,而没有展示,这是一个遗憾,这是一种反馈没能够实现。

  4.读书要有目的,目标要明确。这是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读书有些盲目,其实,老师让学生做的每一项活动都要有目的性,这样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本节课,关于文言实词和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学生们能够质疑,能够思考,并能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实在是一件可与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生成吧?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的。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8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篇幅短小,情景交融,流露出一种家国之思、家国之悲的情怀的文言文。

  教学设计中,我把这节课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疏理文意,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准备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只是点拨引导。而对后半部分文本的深入理解,离学生的生活较遥远,对张岱的孤独,痴迷,可能难以理体会,我决定采用点拨引导的方式,从“痴”字入手,品味“痴景”,“痴情”“痴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中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课堂上,果不其然,对文中的重点字词,文意的理解,没有难倒我们的孩子们,对同学们来说是小菜一碟。课前预习,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学生能理解大部分内容;课上,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共同解决心中的`疑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充分展现。课上展示,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其他同学和老师,由于篇幅太短,只能挑八个小组进行展示,学生们声音宏亮,落落大方,站姿端正,体现了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其他没选到的小组,下课还给我说没挑到他们组,他们还挺遗憾呢,看到学生们遗憾的表情,心里还挺窃喜呢,嗯,应该他们在课下也充分准备了,这次没展示成,有点心不甘呢。

  对作者精神世界的理解,应该是个难点,家国之思,家国之悲,我就亲自出场。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痴”,找出张岱痴迷的地方。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是这篇文章的重点,让学生掌握白描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寥寥几笔,勾勒事物的特点,并回忆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九种景物,也是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深秋晚景图,把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刻画得淋滴尽致。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学生们对这句话很疑惑,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我适时抛出两则材料,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知道张岱写下“金陵人,客此”,是怀着深深的亡国的沉痛和怀念等复杂的感情的。舟子认为他傻,其实张岱在改朝换代之际,隐姓埋名,遁迹山林,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依然固有对故国的痴心,这是一种执着、一种坚守、一种痴迷。由此联想到生活中,我的两个语文课代表,无论何时何地都在认真学习,这就是一种对学习的痴迷!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张岱写景运用白描的原因,五十多岁的张岱透过国破家亡看旧事,他的眼睛里没有颜色、声音、温度,只剩下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的冰天雪地。当然,这节课完成了我的学习目标,学生们充分参与、积极展示,只是这是一节公开课,各方面都准备的充分,多希望我们的常态课也能如此!我们的教学将不再在是痛苦,而是一种快乐的享受!期待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9

  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读,没有学生的说,更没有学生的思学生终于没有学会读书,只是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算为所得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他们讲的都是读书要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读书的人”,但是可惜,他们没有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能竖起耳朵听甚是可悲!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0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习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1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的讨论理解之间。对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问题的设计。一是提出“作者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还是别人觉得他痴?”这两个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很多颇具见解的想法,让老师也感到新鲜。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2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3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虽为自读课文却要求全文背诵。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2.赏析美景,品味雅趣;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语;2.展示学目标;3..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拓展古往今来的痴人痴事7.总结语。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4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目标中我把重点定在: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苍茫的意境之美,学习白描手法的.运用。就是希望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去品析雪后西湖的空灵静谧之美。并在预习导案中设计了三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堂上学生也能品析出雪后西湖的苍茫、寂静之美,但因课堂前半部分学生对字词疏通方面质疑太多,使得课堂前松后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赏析,来品读,让教学重点没有凸显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掌控,突出课堂的教学重点,体现学生主体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5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初中的语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适当的进行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较新颖,组织严密,条理清晰,节奏明快,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课堂中合作、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得到发挥。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各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整节课中学生兴趣浓烈,积极主动性较高。重点、难点把握较到位,课堂环节设计巧妙,目标达成率较高。

  但仔细分析缺点还是很多的。如:课堂上细节讲解还不够,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充分,整个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够高,上课有点放不开。教师示范较少,学生展示空间不够充分。各环节用时把握不够精准,导致后面的重难点讲解不够精细。针对以上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积累经验,改进措施,提高效率,努力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学的反思10-27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反思12-02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06-26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06-27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1-01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1-26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热】12-22

【精】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2-23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荐】12-24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推荐】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