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文中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雪的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逸致。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并掌握了文言学习的方法,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但是对文言文阅读的深层分析还不够到位。对于情境交融、借景抒情的文言文,还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理解文字基本内容。2.学习白描手法,感受文言词句之美,感受雪后景色之美。3.理解张岱的“痴”,感受张岱的闲情雅致和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了解白描手法,品位语言词句之美,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张岱的“痴”,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圈点勾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准备上课。PPT上的诗句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呢?(PPT展示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没错!就是西湖。在西湖中央有一个被称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湖心亭。【PPT展示湖心亭图片】“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里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那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的脚步去湖心亭赏雪。
二、检查预习,字词积累
{教师活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范读(提醒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注意重音及节奏)
{学生活动}:同学们自由朗读并结合书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把自己翻译不懂的记下来。
{小组合作}: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我们稍后共同探讨。(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巡回指导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活动}:小组讨论的差不多了,哪个小组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小组问题)
{教师活动}:大家翻译的不错,对这篇文章的大意已有了基本的了解。那我请一名同学来分享一下,翻译的过程中有哪些文言词语需要格外注意吗?比如一词多义,通假字。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翻译。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梳理,谁能用小标题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1:夜观西湖雪学生2:偶遇雅士饮酒
四、品读赏析,共赏雪景
{教师活动}:本文题目是湖心亭看雪,那哪句话是描写所看到的雪景呢?同学们再读文章,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说出你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朗读,圈点勾画出相应句子。学生1:我找到的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我感受到的是大雪茫茫,银装素裹,像童话世界一样。学生2:我找到的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读出了静谧的感觉。
{教师点评}:同学们都找对了,并且也感受到这是一幅梦幻静谧美好的雪景。
{教师活动}:作者用短短两句话就把这美好的雪景呈现出来了,这种描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1:简洁明了学生2:不加渲染{教师明确}:文字简单质朴,不加雕琢,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写作中它是一种描写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简洁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文章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几个词就写出了景物的形与神。
{回顾拓展}: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古诗也是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共同明确}:《天净沙·秋思》;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教师拓展}:白描也可用来描写人,写一个人的外貌时,无须长篇大论,只用寥寥笔数抓住其最本质的特征即可。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写。{教师活动}:了解了白描的写作手法,那文章是怎么运用这种方法来写雪景的呢?{学生活动}:教师指引,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小组代表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了雪后西湖全景,天地茫茫,突出一种“大”的境界。小组代表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从近景角度来写雪景,突出了“小”的境界。
{教师明确}: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的大与人物的渺小,令人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这句情景交融,天人合一,既写出了观雪的乐趣又有一种孤独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描写雪景的句子,再次体会雪景之美。(评价指导学生“雾凇沆砀”要读出弥漫之美;“痕、点、芥、粒”写的很轻,我们就要读出那种轻微的感觉。)
五、悟读延伸、感悟升华
{教师活动}:共赏完西湖雪景,接下来还有更精彩的风景等着我们。大家能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张岱,概括他的情感吗?
{学生齐答}:“痴”
{教师活动}:非常好,作者“痴”在哪些地方?同学们思考
{教师明确}:“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大雪过后)、不寻常的时间(晚上八点),不寻常的行踪(独往看雪)。“痴”于景:天地茫茫,天人合一,朦胧的'冰雪世界。 “痴”于情: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世俗之外的高雅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共同探究}:酒后分别时,问其姓氏,回答是“金陵人”,是不是所问非所答?显然不是这就需要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作者,了解一下时代背景。
{教师补充}:作者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结合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作者在明亡之前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爱好广泛,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明朝灭亡,他不愿意与清为伍,这体现了作者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活动}:文中还有哪一处也能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学生思考并回答}:崇祯五年;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清朝,作者仍用明朝的年号,可见他对故国的留恋,体现故国之思。
六、对比阅读,深入主题
课件展示张岱作品《龙山雪》{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学生活动}:对比此篇与《湖心亭看雪》的异同之处。(教学重点:《龙山雪》中的白描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切身领悟
小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既描绘了雪后西湖的雪景,又展现了作者的“痴”和他深深的故国之思。
【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尝试把文中白描手法描写的雪景改写成一篇和雪景有关的作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采取先解释字词再逐句翻译的方法,而是小组合作自行解决,教师强调重点,既节省了时间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研读部分通过“白描”写作手法和“痴”字的讲解,进行品读,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但本节课细节处理的不太好,未能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学生的思考,而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未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我认识到在课堂上要把握住教学契机,尤其是对学生学习中不懂的问题的讲评要到位;课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在讲完课之后,让学生角色扮演,情境演绎一下,可以辅助课堂讲解,提高背诵效率。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情感
态度
方面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能力
方面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撑、划)
客此(动词,客居)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教师可显示课本中的配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两位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学评点。
6.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形成性评价试题:
1.“看雪”的时间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余住-- )
2.写雪大的句子是(大雪---)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湖中--- )
3.写西湖雪景:(雾凇---,天与-与-与-,上下--,惟长堤--,湖心亭---,与余舟---,舟中人--而已。)
4.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到--,有两人-对坐,一童子-炉正-。)
5.那人对我的态度是(见-,--曰:“湖中--有此人?”拉余--。 )
6.我的态度是(余---饮三大-而别)
7.舟子对作者的评价(“莫说相公--,更有--似相公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板书设计湖心亭看雪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入)景:雪后湖心亭奇景
(含)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课后记张岱的小品从来不爱讲道理,他只是感受人生,描绘人生。在这篇游记中,作者的态度、举止,也只是静静地观赏、静静地体味。凡是情绪比较活跃的地方,都是从他人写出。见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痴”的是“舟子”。他始终是淡然的,似乎深深有会于心而难以言说,亦令读者有会于心而已。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人论世,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情感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积累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是大自然的奇迹,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时候,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如果北方的雪让我们感受的是热烈、苍凉,那么远在南方的西子湖畔的雪景又是怎样一种风情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首先让我们欣赏西湖美丽的风景吧,你看到湖心亭的景色了么?
二、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我们应该明确学习哪些内容。多媒体显示
1、倾注情感,朗读课文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4、细心体会作者感情
5、体味文章精彩语句6、赏析作者语言风格
三、知人论世
1、同学们交流自己查到的张岱的资料
2、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多媒体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一芥(jiè)
2.学生读小组合作读,个别朗读,学生齐读。
3、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多媒体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
拿:撑,划。拥:围裹。毳衣:细毛皮衣。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更:还
大白:酒杯名。及:等到。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2)疏通文句并质疑。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五、感知课文
1、从标题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
2、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明确: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
3、作者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的湖心亭。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
明确:时间:下雪后,地点:湖心亭,方式:驾船独往
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雪的纯洁、洁静胜过官场的喧嚣和污浊,独往湖心亭看雪,正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兴趣。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5、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明确:不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六、品析课文
找出文章描绘雪景的句子。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选一位同学翻译,多媒体显示湖心亭雪景,其它同学想像画面。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将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高度概括,张岱在此其中,让人有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
(4)温故知新"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
七、探究课文
1、这样的雪景有人共赏吗?
明确:亭中偶遇的人
2“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含义?
明确: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痴”更是表现了他孤芳自赏、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八、探讨主题
通过写湖心亭雪景及赏雪遇到知己的事,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九、畅所欲言
1、谈一谈学过这篇文章后你的收获?
2、你熟知的关于西湖或写雪景的诗。
十、课堂大练兵
运用白描手法写你的同桌
十一:学有所用
用白描手法写校园一瞥、公园一角、班级一人。
这是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美丽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浑然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在瓢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不在乎;也许就曾把自己关进小屋,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2·1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4
一、导入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
㈠三读蓄势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
㈡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2)“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生读,有感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教师提示: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显示: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痴心”1.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①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最好有神态?(彼此彼此……)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现在我们重新来看我们最初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五、课堂练习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人,登高作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人,独往湖心亭: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个人,寒江钓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
六、朗诵留白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动情的齐背课文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
自我问答 语文教学不要拘泥于课本,要融汇古今,旁征博引,方能扩大学生视野。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新课:
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自古道,赏西湖,“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雪中西湖别有一番妙处。现在我们就随大才子张岱到西湖赏夜雪。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湖心亭简介
多媒体显示: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明亡后不仕。晚年避居山中著书以终。他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阐释:《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四)欣赏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设置背景音乐图片,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1、教师提示以下字音,检查预习:
更(ɡēnɡ)
定毳(cuì)
衣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要求:边读边翻译,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译完后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撑、划)客此(动词,客居)
(4)学生齐读课文,对照译文,整体感知。
课文要素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余、金陵二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
(五)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教师可显示课本中的配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教师阐释: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六)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
①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情怀”?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超凡脱俗孤高自赏
②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学生齐背课文。
(七)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八、布置作业:搜集描写西湖景色的古诗文
教学后记:
张岱的小品从来不爱讲道理,他只是感受人生,描绘人生。在这篇游记中,作者的态度、举止,也只是静静地观赏、静静地体味。凡是情绪比较活跃的地方,都是从他人写出。见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痴”的是“舟子”。他始终是淡然的,似乎深深有会于心而难以言说,令读者有会于心。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6
在《湖心亭看雪》时总想选择一个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为综合分析的突破点,引导理解文本。
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那些带强烈感情的词语,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语言点,往往是我们教学问题设置的突破点。
思虑良久还是选择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教学的突破口,设置主问题:“相公痴”中“相公”指谁?何以见得其“痴”?于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便走近了张岱,了解到张岱的“痴”行和眼中的“痴”景;“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似相公者”指谁?他们与张岱一样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再次走近,认识到张岱之“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此时变“走近张岱”为“走进张岱”,张岱自有自己用痴情与旷达酿造的纯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问题设置卓见成效。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在“突破点”寻寻觅觅中,在抓住“突破点”设置适度合理有效的主问题反复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提示: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8
在备课《湖心亭看雪》时总想选择一个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为综合分析的突破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那些带强烈感情的词语,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语言点,往往是我们教学问题设置的'突破点。
思虑良久还是选择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教学的突破口,设置主问题:“相公痴”中“相公”指谁?何以见得其“痴”?于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便走近了张岱,了解到张岱的“痴”行和眼中的“痴”景;“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似相公者”指谁?他们与张岱一样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再次走近,认识到张岱之“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此时变“走近张岱”为“走进张岱”,张岱自有自己用痴情与旷达酿造的纯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问题设置卓见成效。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在“突破点”寻寻觅觅中,在抓住“突破点”设置适度合理有效的主问题反复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导语设计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雾凇(sōng)
2生词注解
(1)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3)古今异义。
①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②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④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3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奈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4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2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大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3)“是日,更定矣,余籋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1自然段。
(5)齐读第2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6)齐读第3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二)深层理解
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交流点拨】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三)走进语言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2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是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四)走进写法
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写景,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动的延伸。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五)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体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交流点拨】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10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2、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重点:
体会文中意境。
难点:
文中数量词使用的特色。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积累有关雪的诗句。
诗中雪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出示课题
先出示教学目标(略)
然后了解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再走进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
注音
岱崇祯更定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一芥铺毡
(二)、读课文,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1读的要求2学生齐读3师指名朗读
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
3、余拿一小船()
4、拥毳衣炉火()
5、雾凇沆砀()
6、惟长堤一痕()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8、强饮三大白而别()
重要句子
1、是金陵人,客此。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研读赏析课文
(一)看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并说说它的描写顺序,(上到下、远到近、整体到局部、总到分)突出了什么特点?
(清新、淡雅、悠远、脱俗)
(二)、品雪情
从全文看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五、探究课文
1、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的.几个“一”,你是如何理解的?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和“更痴”?
六、小结(板书)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看雪
寒夜独舟
全景——广漠
(大)
情景对比
(小)
特写——渺小
(冷)
孤独
人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热)
七、拓展延伸作业: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
请用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雪景。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创设情境:
由西湖湖心岛的乾隆题字碑——风月无边设疑导入,请学生欣赏杭州西湖风光四季代表景观图片---春:苏堤春晓 夏:曲院风荷 秋:平湖秋月 冬:断桥残雪
学生吟诵关于西湖的诗句,
师配乐朗诵: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教师补充介绍其著作。
多媒体摘要显示湖心亭介绍: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1、听: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字音及停顿,师提醒学生注意录音中的错误读音。
2、读:学生给生难字注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译:学生齐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句,并就疑难文句向他组质疑。
4、比:结合给定译文比较自己的差距,学习文言文翻译之法。
四、细读品悟 探究课文
1.一读课文 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提问,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用原文作答。
教师示范: “看雪”的时间是 。地点是 。
2.二读课文 质疑问难(说景) 搜寻文中写描写雪景的文字加以品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体会全景和特写景物各自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关注在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并举例讲解: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三读课文 合作探究(说情)湖心亭巧遇是叙事但重在抒情。你能体会到张岱怎样的感情变化?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惊喜到伤感,喜极而悲。
师点拨: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2.品味舟子的话,解读“痴”的内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点拨: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五、教师寄语:小结并引导学生关注古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情趣之所为,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六、延伸练习
请学生欣赏几组图片谈谈图中景物的特点并赋予自己独特的情感。
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
背诵文中书写西湖夜雪的文字。
附:板书设计
湖 心 亭 看 雪
张岱
写景 西湖夜雪
湖心亭看雪 雅情雅致
叙事 亭中偶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设计者:武原中学 姚晓萍
[教学目标]: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a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疏通文字。
(一)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三)再读: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A、妙在扣景之特征。 B、妙在用朴素之语。(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C、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五、结篇:复读巩固。
六、作业: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常识,学习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怀。
2、过程、方法:在“疏通文字——熟读文章——理解内容——想象风景——体味情味”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归纳提炼本文“不叙常事、不绘常景、不抒常情”的写作特点,并尝试以它为标准来评价作文,或进行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能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及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能感受作者古人“天人合一、浑然忘我”的赏景境界、并能深切领会古士子的故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读出悟,议中思
教学过程:
一、忆诗词,导入学习
忆一忆写西湖的诗词,学习本文
二、读文字,理解学习
(一)初读,了解常识与文意
(二)再读,读出故事,感受景致。
1:看雪的事情。本文究竟写了怎样一件“往事”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然后用古文把它们连贯地表达出来,看谁写得最完整,最连贯。
看雪的时间新奇
看雪的地点新奇
看雪的过程新奇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请问后一句是实写吗?请问作者在哪里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致?
(三)深读,讨论交流,分析人物,领会情绪情感、精神气质,学习在文章中巧妙运用旁人形象。
文中哪一个字最能形容“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
“痴”。
感伤的,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张岱为什么要以舟子和他说的这段话收束全文呢?
你认为张岱当时听到舟子这番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舟子这个旁人看来,也知张岱遇见了知音,可在张岱听来不会喜反而悲,产生的应是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的孤独、落寞和惆怅之感。起到的'是振起全篇的作用。
综上所读,可见《湖心亭看雪》表现出的是一个孤独落寞,清高拔俗的明朝士子在普通的一个冬日雪天经历的一番并不普通的心路历程。这可以说是本文的第三大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不抒常情”。
三、思内涵,悟出人生
作者的“痴”好不好?我们如何对待?
四、固成果,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与文科爱好者
仁寿县满井镇初级中学校XXX
20xx年9月22日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文中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及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
西湖,在文人墨客眼中,无论阴晴雨雪,总是各具风韵的。我们来欣赏几首古人咏西湖的诗(多媒体展示)。
这几首诗歌都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因为诗人的视角不同,西湖所呈现的美也不同。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欣赏一下雪后的西湖美景。(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整理后明确,多媒体展示。
2、湖心亭简介:
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介绍湖心亭。
3、诵读比赛:
⑴ 听课文录音,掌握字词读音,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语调。
⑵ 给加点字注音。
⑶ 自由朗读(3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准备诵读比赛。
(评委由班长、学习委员担任)
4、疏通文意:(解词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抢答下例题目。答对得十分,答错不得分。一个小组抢答错误后,其他小组可再次抢答,每小组只一次答题机会,每题只答两次。(班长为记分员)多媒体展示抢答题。
5、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⑴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标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⑵ 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品读赏析
1、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2、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齐读。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⑴ 诵读。
⑵ 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① 思考: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习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研讨与练习一·2)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我们刚才欣赏的诗中有这样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描”就是──“淡妆”。
② 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③ 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④ 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四、小结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以叙事为线索,重在描绘雪景,其目的是展示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孤芳自赏的性格。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五、作业
1、比较《江雪》与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创新活动: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当堂成诵。
2、学习白描手法,了解这种写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3、仔细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精妙,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国散文史上什么时候成绩最引人注目吗?
先秦和唐宋时期,如先秦诸子和唐宋八大家。明清小品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二、学生介绍张岱及明清小品
三、朗读课文
1、请同学结合书下注音自由朗读课文,把语音读准,语意读顺。
2、听录音,学生学读,尽力根据文章意境理解文意。
3、自主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如有不懂,请教旁边同学。还不能解决的,划出来。
4、集中问题,全班交流。
可能的问题:
1、痴:
⑴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⑵“痴”表现了美好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
⑶“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情境。
⑷从文中看,你认为作者痴在哪里呢?从哪里可看出他的痴呢?
“独”: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绝”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强饮”,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
(配乐朗读)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⑴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量词替代:
“艘”与“叶”,有轻读、漂泊感。
“痕”换成“横”“乐”。
写景的文字,如果是一幅画的话,是哪种画?
⑶文字如此简洁通透,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这就是白描手法,如果是一幅画,你认为是哪种画?
写意山水画。
想象一下这幅画,用几个词概括西湖雪景特征(我们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下雪景特征)空阔、静寂、悠远脱俗、空灵。
⑷作者为什么对这样的雪景如此痴迷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对人与自然在精神上达到统一和谐。)
文人如此钟情山水,是因为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现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背诵这几句)
3、叙事:
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情绪的一波三折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西湖的奇景是因西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
4、背诵:写景几句。
四、总结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它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颇似唐人绝句。今天我们只略饮一勺,略知其味。请大家回家选读张岱的《不二斋》抄在综合本上。
《明清名家小品精华》 P585
与柳宗元《江雪》比较
〖板书〗
景:空阔,静寂,雅洁 和谐统一
情:孤傲,不流世俗(脱俗)
痴、痕、点、芥、粒 言简意丰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6-18
教学设计:湖心亭看雪12-14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2-1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8-01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01-14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赏析09-04
关于《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10-26
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设计10-26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案设计10-27
关于《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