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教案1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一起回顾“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这些都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湖心亭看雪》教案2
【教学目标】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
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
疏通文字。
1、读:
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2、理:
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3、再读:
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
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
⑴ 妙在扣景之特征。
⑵ 妙在用朴素之语。(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⑶ 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
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五、结篇
复读巩固。
六、作业
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
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 具 多媒体
课 时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去查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能背多少?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
1、注音
更定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
2、解词
更定 拿拥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白 长堤一痕
一芥 焉得 更 大白 客此 者
三、初读课文
1、请一男一女同学初读课文,看看他读音和停顿正不正确(音乐、 幻灯)
2、再请以同学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放音频。
学生活动,可分成两组,每组一段,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3、疏通文意。
四、齐读课文
思考:①、 找出课文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明确: “独往湖心亭看雪”之 “独”与“舟中两三粒而已”“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思考:②、课文中那个词形象的概括出张岱的形象?
朗读: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思考:③、 “痴”字通俗的讲是什么意思?
呆、傻、笨,举止不同常人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1、解释词语。2、介绍作者。
二、齐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问:课文哪些的方写出了张岱的呆,不同常人?
1、“更定”“独”“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什么声音都没有。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万籁俱寂)
问: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听觉)
问:让人想起柳宗元什么诗句?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从什么感觉器官描写的?(视觉)
师: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并且是晚上八点以后,也许你正在看电视,也许在做作业,也许已准备睡觉了,可我们的张岱,居然在这时去看雪,是不是不同常人,痴人首先是行为痴
归纳:——痴行
2、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我们一起看看景物描写有没有怪异之处?
齐读“西湖夜雪图”:“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问:请问,这段对“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 景物特点:空寂、悠远、脱俗
写法:白描写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文中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写,“一白”、“ 一痕”、“ 一点”、“ 一芥”、“ 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 点与线、 多与少、 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空寂、悠远、脱俗的意味。 在这幅空寂、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中,张岱把自己融入了苍茫的宇宙自然,天人合一,所以痴人眼中有痴景,人只是自然之景的一分子罢了。
归纳:——痴景
3、问: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问: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请填出来。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师:看来作者是找到了知音,“强饮三大白而别”,虽然不会喝酒,但还是喝了三大杯,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不管他身份地位、俸禄高低、姓甚名谁,只知他是他乡游子,今日相逢,后会难期。不愿和人交往,和情趣相投者也只是淡然相交。他知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明确: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归纳:——痴心
四、走近作者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为什么有寒冰呢?请看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明确:“崇祯”“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大明已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
五、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幻灯)“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
痴{ 痴景 白描
痴心
教学后记
《湖心亭看雪》教案4
【教学目标】
1. 背诵课文
2. 积累文言词汇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你看,这些雪后西湖图片(出示PPT),雪后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让我们随张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赏别有情趣的雪景。
二、朗读课文
1.推荐读 (读准字音)
2.听录音跟读 (读出节奏)
3.自由朗读。 (读懂文意)
三、 整体感知
请概述作者看雪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
问:“痴”为何意?
“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痴”。
1.“痴”于行
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穿插是、更、焉等词教学)
追问:从张岱的这些痴举中,你觉得张岱有着怎样的情趣?
张岱痴于行(与众不同 不随流俗)
过渡:前往湖心亭时,张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痴”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齐读,疏通,再齐读 (穿插一、白、芥、粒等词的理解)
讲: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张岱笔下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小组合作交流)明确:
(朦胧、寂静、空旷、辽远、阔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远等感觉;
读出作者孤独落寞之感。)
比较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资料介入 (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 张岱《西湖梦寻》
)
体验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堂背诵写景句,并抽查落实。
小结: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张岱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学生再朗读体味)
张岱痴于景(孤寂落寞 思考人生)
五、总结
经过这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六、你的积累有多少
(白、一、更、是等一词多义)
(俱绝 惟长堤一痕 一芥 大喜 及下船 客此等)
七、 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湖心亭看雪》教案5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读、自读质疑、积累、翻译。
2、齐读:正确流畅,有韵味。
3、用自己话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到西湖湖心亭看雪)
4、叙事是本文的线索,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一个字概括呢?(“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数学家陈景润,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
2、张岱举止异常吗?默读第一段,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天气状况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有人懂吗?(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
(1)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
(2)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
(3)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4)“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
(5)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6)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
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⑤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五、巩固与拓展
1、背诵课文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3、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校园的清晨》,可写人,可绘景,可叙事。
板书:
作者超凡脱俗清高孤傲(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思恋故国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湖心亭看雪》教案6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顾问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新课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导入切题而留有悬念,也是研讨与练习三的要求】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摘要显示:
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布置了预习,可让学生介绍,也可中途由老师切出】
三、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虽有预习,课堂毕竟是课堂,尤其是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切基础的基础】
四、品读文本
㈠三读蓄势
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
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痴”)
【三次朗读,要求不一,同时是为深入文本蓄势。】
㈡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
(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
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2)“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生读,有感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
教师提示:
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
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
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细腻的品读,读出内涵,读出妙处。并理解本文的白描手法】
(3)“痴心”
1.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①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最好有神态?
(彼此彼此……)
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现在我们重新来看我们最初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
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围绕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
五、练习拓展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人,登高作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独往湖心亭: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个人,寒江钓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
【借助恰当的练习资源拓展,通过比较进一步体味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朗诵留白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齐背课文声中结束全文。
【巧借曹诗,再吟文本,余音不绝】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
《湖心亭看雪》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
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注音:崇祯(chóng 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下列词语,学生试译,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
余挐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下船:等到。
(3)试译下列文句,突破难点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B、拥毳衣炉火
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E、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F、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学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5)请同学试译课文,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举手提问或同学讨论;如无太多疑问,则请同学试译段落(可直译,可意译),其他同学评价。
四、整体感知文意
1、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学生讨论并明确课文所写“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痴行:大雪独行
痴景(奇景)(白描):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醉情自然
3、“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五、合作探究:
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补: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3、白描的例子: (抽象、概括)
A、《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4、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风……《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六、比较阅读: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结束课文:
《红楼梦》中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用“痴笔”叙“痴事”,绘“痴景”,抒“痴情”,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借以表达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与众不同的闲情雅趣。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3、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附有关诗词)
板书:湖心亭看雪
痴行:大雪独行
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体
有感于西湖的诗1、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阳里白沙堤。
2、【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 【宋】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有关咏雪的诗
1.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熃,谢道蕴《咏雪联句》牐弧
2.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3.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7.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8.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
《湖心亭看雪》教案8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言文常用词的含义,增加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认识白描手法。
3、 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如苏轼的“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以及他的另一首《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出示目标(略)
世上没有机器猫,没有时空机,我们不能跨越时空去当年的西湖观看雪景,与张岱作面对面的交流。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们静下心来,透过文字走进文章,用心去品读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样用心来交流,去体味他的喜怒哀乐。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有节奏的朗读。
四、重点词语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过程中,老师提炼出几个重点的字词句,以方便学生记忆。(板书)
崇祯五年 更定 独往 雾凇 湖上影子 铺毡对坐 痴
五、共赏雪景
阅读课文导语,提出问题:雪后西湖景色如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你比较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看法。
小结: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却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寥寥数语露出马脚已勾勒出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颇有意味。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它可用于写景、写事和写人。
问题:空阔的雪景使得大地间呈现一股肃杀的冷寂来,在如此冷寂的雪景中,作者的心境如何呢?
先思考,然后看资料,了解张岱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张岱家国之痛的深切感受。
讨论: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会在凌晨这个无人的时刻来到湖心亭看雪,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态如何?(独——淡淡的愁绪)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与从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
对于这样一个人,你认为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个性?(痴。确实,这是对张岱最确切的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苏轼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中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陶弘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其他的还有:李白 杜甫 陈子昂 柳宗元等。
教师小结:曹雪芹有一句话说得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个中味?
《湖心亭看雪》教案9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并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
3、细心品悟,感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课前预习
1、首先,小声朗读课文,将文中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读完课文后,查工具弄清楚这些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并将它们记在课本上。
2、然后,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并将全文读通顺。
3、最后,大声朗读课文,自查下面字词你掌握没有。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沆( )砀( )
一芥( ) 铺毡( ) 强( )饮
(2)解释加粗的字
余住西湖: 人鸟声俱绝: 是日:
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 余强饮三大白: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 及下船:
课堂学习
1、导入课文。
2、检查预习。
3、从课文标题看,你可以得到哪些提示?
4、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5、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说一说湖心亭的雪有什么特点?
6、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认为相公“痴”吗?为什么?
7、《湖心亭看雪》中你体味到作者怎样的情趣?
课时作业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案:
课前预习
3、 (1)gēng cuì zhēn sōng hàng dàng jiè zhān qiáng (2) 余,我。 俱,全部;绝,消失。 是,这。 一,全部。 惟,只有。
强,尽力; 白,指酒杯。其,他们。 是,表判断。 及,等到。
课堂学习
5、 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6、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深夜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含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课时作业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湖心亭看雪》教案10
《湖心亭看雪》中的“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饮”,有老师按添字法译为“勉强地饮下”,也有老师根据作者遇知己的惊喜而译为“畅快地饮下”,人教版教参译为“尽力地饮下”,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从该字(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出发,要从辞典中找依据;也可根据作者的生平喜好再作判断;还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综合上述三点,我认为人教版教参的翻译更为合情合理,现在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能够直接表明张岱不善饮酒的是《龙山雪》的一段文字:“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之,竟不得醉。”⑤天寒地冻,以酒御寒,理应多喝一些,而张岱却是“勉强”举大觥敌寒,居然没有喝醉,想必作者本人也很奇怪自己的超水平发挥,所以用了“竟不得醉”的表述。看来张岱的确不是一个善饮之人了。
(一)课文中的语境
那么,这样一个不善饮酒之人在文中的“强饮”就可以完全理解为“勉强地饮下”吗?我们还可以就这一词语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
课文共两个自然段,在第一段“赏奇景”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在景中也可看到作者已将烦心琐事抛于“雾凇沆砀”之外,才能寂静中稍带惊喜的心境绘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一幅唯美的水墨画。
第二段 “遇知音”中,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更定之时,“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有了赏雪时的惊喜心情作为基础,此时作者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作者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视对方为有同样生活情趣的知己,所以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亭中人的惊喜之情。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在这样的氛围中,把“强饮”译为“勉强地饮下”,理解为“被动的、没办法地饮下”就不符合作者情感的表达了。
究竟“勉强”为何意,《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能力不够,还尽力做”或“不是甘心情愿但努力地做”。张岱的确不擅长饮酒,但有遇到知己的惊喜之情确实想表达出来,即使能力不够,还要尽力地做。因此以“尽力地饮下”解释“强饮”,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总之,无论是从“强”字的义项和用法分析角度,还是立足于张岱不善饮酒这一事实,或是从课文的语境角度分析,“强饮三大白”的“强饮”译为“尽力地饮下”更为合情合理。
《湖心亭看雪》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多媒体显示雪景。
2、导入语:这是一幅什么图?能不能用几个词描述一下这
图?同时它让我们想起哪首古诗?唐朝柳宗元的《江雪》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明未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也写了一篇冰清玉洁的雪的文章。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一起到《湖心亭看雪》!(多媒体出示文章题目)
二、多媒体展示本文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介绍作者与湖心亭
多媒体显示:
1、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2、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划出句子朗读节奏。
读一读,写一写。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教师答疑解惑。
五、分步赏读领悟情感
1、课文中有一处明显的前后意思矛盾的地方?哪个问题是作者的疏忽呢?还是另有奥妙?
2、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对张岱作一个恰当的评价,你会选用哪一个字?如何解释?
1.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
(1)张岱的“痴”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2)痴人必定有痴行,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其痴行”,一起品读“崇祯五年十二月独往湖心亭看雪”句。张岱有哪些异常的举动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更定时,独往)
(3)那么张岱冷不冷?(品“拥”、“独”字——张岱不但身体冷,而且心里也是感到冷清的)
(4)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清高、孤傲。没有朋友,独来独往。不同常人。)
(5)当我们了解了张岱是个清高孤傲、没有知己的人,是不是可以解决我们开始遗留下来的问题?(内心很孤独,而不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舟子他们不理解他的心,这个“独”字更显出他的清高、孤傲。)
2.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
孤独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并加以评析。(提示:可从修辞用字用词哲理表达感情\描写角度联想等方面来赏析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前一句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后一句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侧面烘托出雪笼西湖、水天之间茫茫一片的景色。体现出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小结: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后来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3.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
(1)、清高孤傲、痴迷自然的张岱寒夜去看雪,万万没想到会碰到像自己一样的人。他们这一相遇,心情如何?(大喜)
(2)哪几个词重读,可以更好地表现他们的高兴?(更、此人)
(3)这种人,指什么人?指有雅兴的人。(指张岱这样的痴人)
(4)痴人碰到痴人,那他们是?(知己)
(5)“酒逢知己千杯少”。于是,他们痛饮而别。我们把张岱他们在湖上相遇的这一段读一读,注意不要多读。(学生读“到亭上———金陵人,客此”)
(6)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提示:你能不能联系作者的思想性格和“金陵”的特殊含义来想想?) “金陵”是南京。
(7)南京和明朝有什么关系?请你联系作者对明朝的感情来思考。(会思念明朝、 思念故国、 因为张岱本来就是个不忘明朝故国的人。)
四、评点张岱
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奇遇”,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心,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孤独清高 痴人 超凡脱俗痴迷自然思恋故国 内心孤独)
五、在音乐声中试背课文
同学们,通过赏读,我们读懂了张岱其人,那么我们还要背诵张岱其文。大家自由诵读,试背全文。
(师生共背。师背一句,生背一句。在朗朗的书声中下课。)
《湖心亭看雪》教案12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zhēn)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铺毡(zhān)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1)一字多义:①余橈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
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
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五、堂堂清
1、背诵全文
2.练习第二题
《湖心亭看雪》教案13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熟读并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语。(重点)
2.体会文章语言风格,把握白描手法以及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写作特色。(难点)
3.欣赏雪后西湖之美,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①《湖心亭看雪》选自 《陶庵梦忆》 ,作者是 张岱 ,字 宗子 ,又字石公,号 陶庵 ,又号蝶庵居士, 明末清初 (朝代)人。作品有《 陶庵梦忆 》《 西湖梦寻 》等。他的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②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gēng ) 拏( ráo ) 毳( cuì )衣 雾凇( sōng )
沆砀( hàng dàng ) 一芥( jiè ) 铺毡( zhān ) 喃喃( nán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挐一小舟(通“桡”,撑(船))
拥毳衣炉火(用皮毛制成的衣服)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全白)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尽力)(白:酒杯)
客此(在此地客居) 舟子(船夫) 莫说相公痴(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3.整体感知:
(1)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景色?(用原文回答)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古诗中写雪不乏优美的名句,请写出一句与同学们分享。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
【课堂探究】
1.请在文中分别标注出叙事、写景、抒情的语句。
2.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是,“痴”字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请简要谈谈张岱“痴迷”的是什么?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者情感,运用描写方法,以生动的语言对“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进行扩写。
【随堂检测】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选一句说说白描的作用。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 √ )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 )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 × )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 √ )
⑤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 × )
作用:①句中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枯藤老树昏鸦,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小桥流水人家,思乡思家的情绪自然地弥漫开来。抬头望远处漫漫古道,听耳边呼啸秋风,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④句中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写实,乍读平淡,甚至拙讷,细品却情真意浓,蕴藏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江雪》诗见课文P205)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布置作业】
1.完成第29课校本作业。 2. 预习第30课。
《湖心亭看雪》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课文学习中理解白描手法并懂得怎么样运用白描手法。
2,初步学习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和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同读、同议、同写、同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未若柳絮因风起”,浪漫!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飘洒洒的雪花,无时无刻不在激动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着热烈、静穆、自由。我们可以堆雪人、滚雪球、做冰雕……啊,下雪,真的不错哦!虽然我们这里雪未下,但我可以带你们去西湖感受一下雪的情趣哦。多媒体显示“雪景”,导入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朗读感知
1.教师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提示学生注意几个字音:
更(ɡēnɡ) 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学生个读,学生点评,学生分组读
3,再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解难。
(3)集中释疑。后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三、品读体味
1.多媒体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同学意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可结合配套插图,回放一下雪景的画面。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在描写雪景的时候,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呢?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多媒体显示两段有关描写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掌握一种新的描写方法。
(过渡)你们认为白描是不是只用于写景呢?不是的,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几个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所提供的画面,其余同学来做一个点评。
2,多媒体出示: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湖心亭巧遇一事。你们认为作者在写景和叙事的时候融入了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明确。
五、齐读齐背,再品味
六、迁移运用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1,学生背诵《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3,试着运用白描手法,模仿写一段关于雨、霜、或者其它的文字,好吗?要注意情感与景的交融哦。
《湖心亭看雪》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背诗句。预设: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环节可以出示相关图片提示学生吟诵相关诗句。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 可是? 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课文朗读
演示课件:配乐朗读课文
1、 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三、检查课前翻译,先交流疑难点,再通过下面的方式落实。
第一步(问):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此问在于引导学生明确: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此文引导学生明确: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1、 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 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第三步: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 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四、赏读课文。
过渡语:同学们明白了重点词句的意思,咱再来第一遍课文。
(一)再读课文。请一位同学读。要求: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
生1: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2:不仅有舟子,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过渡: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能不能让张岱改一改呢? (学生否定)
(二)又读课文。
师:我们再来齐诵一遍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预设:生:傻,笨!呆。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怪。)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怪异了。找出来之后,用下面的提示发言: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穿越到明末清初,去采访张岱,你要这样提问: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呢?
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请用以上句式为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并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每小组选一名记者,一个张岱来发言)
学生发言预设1:
生1: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会在晚上八点的时候去看雪呢?
生2: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会在“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看雪呢?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提醒学生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
师: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气里晚上八点左右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明确并板书:行痴):
生3: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明明是舟子架船和您去看雪,您为什么说独自去湖心亭去看雪呢?(张岱清高孤傲,板书)
引导发言预设2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眼中的雪景为什么和平常人不一样呢?(学生初答)
1、如果学生分析不到位,老师帮助:老师觉得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啰嗦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老师去掉四个“与”,读给学生听。问效果有何不同? 如果学生说不出,再让学生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预设:(1)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2)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老师确定:这是营造了天地茫茫的景象,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2、师(1):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你们看文中这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课件出示)
预设比较结果:不好,原文中的量词写出了人和物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师:一语惊醒梦中人,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师板书“痴景”)
3、师:假如同学们处在这天地茫茫的夜色雪景中,你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凄凉、凄清、寒冷等)作者和你们有同感。(板书:清冷孤寂)
学生发言预设3: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你在湖心亭遇到了知己,您为什么不和他们交个朋友呢?(或者:你明明是问的是人家的姓氏,为什么答非所问,说“金陵人”?)(学生自由发言)
师引导: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预设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师:张岱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痛饮了三大杯)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详细地址,你觉得张岱愿意和这两个人交朋友吗?。(学生会否定)
师:如此看来,张岱知音尚且不顾,何况是舟子呢?他前面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这表现了他的“清高孤傲”)
师过度: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师: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学生发挥)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什么呢?(学生发挥)
预设生1: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预设生2: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板书“痴心”——故国之思)
五、拓展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让我们回顾柳宗元的《江雪》。(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结束语: 愿同学们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用欣赏的眼光去碰触作者的内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 清高孤傲
痴 痴景 苍茫清冷
痴心 思念故国
【《湖心亭看雪》教案(集锦15篇)】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12-02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11-14
《湖心亭看雪》的教案11-09
湖心亭看雪的教案11-06
《湖心亭看雪》教案模板集锦8篇07-26
《湖心亭看雪》教案模板集锦7篇07-18
《湖心亭看雪》教案集锦6篇07-10
《湖心亭看雪》教案集锦8篇07-02
《湖心亭看雪》教案模板集锦九篇07-02
《湖心亭看雪》教案模板集锦六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