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案

2020-08-31 湖心亭看雪

  一、铺垫导入

  苏南民歌《姑苏风光》中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白居易在《忆江南》中也写道:忆江南,最忆是杭州,杭州以它美丽旎的风光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若论观赏西湖风景的最佳处,莫过于西湖中的湖心亭,此处观景,西湖美景尽收眼底。今天我们就随作家张岱一起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雪》。屏显:《湖心亭看雪》

  二、示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感知作品

  四读法—品读古代山水小品文

  一读——正——字音节奏

  1、我们先来一起认清一些字,扫清文字障碍(学生完成,师强调个别字。)

  2、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朗读过程中注意字音及停顿。(生读课文)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试作一个精明的猎手,及时发现他朗读中的不足。(学生朗读,纠错。)

  4、听配乐朗读,跟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中我们拉近了和古人的距离

  二读——理——理清文意

  在此基础上大家试着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讲述张岱湖心亭看雪的过程。(小组合作讨论)

  生译,质疑。

  三读——品——合理探究

  文言文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通过阅读我们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到 (生答:崇五年十二月),在(生答:西湖边上),我们静静地跟随张岱踏上湖心亭看雪。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雪景?

  请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个“绝”字写出雪很大,湖上非常安静。(万籁无声的寂静,静寂地让认人心寒)

  生:“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广阔浩大地西湖象一面镜子,静静地泛着寒光,说到雪景,老师想起毛主席描写北国风光的“千里冰峰,万里雪飘”,料不得南方也是雪的家园。)

  生:“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描绘出一幅奇异、朦胧如梦幻般的画面。

  师:这哪是一位作家,这是一位丹青高手,他只用两色绘画(生答:黑白),画面淡雅悠远,(教师对照图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景物简单,线条简洁,大幅的'留白给了我们驰骋想象的空间,意境高雅脱俗,这应是一幅写意的山水画,简笔画,这种绘画方法用在描写中也有一说:白描。屏显:白描,一种描写,以简练朴质不加渲染烘托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生动传神,虽着墨不多,却带来含蓄的效果,余味无穷。

  如果还要找出白描的典范,老师觉得应首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屏显:

  《天净沙-秋思》,(生读,简)

  师结:一字一词,一词一景,言简意丰,意境深远,简约而不简单。下面大家再一起把作者眼中的西湖雪景读出来,读出那种奇异,读出那种宁静。(生读)

  四读——悟——感悟真情

  作者看雪,你认为哪个字能体现他的个性?

  痴

  质疑:1、这么独具一格的雪景仅有作者一个人欣赏吗?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为什么答非所问?

  明确:金陵原是明朝开国皇帝的首都,后迁至洛阳,作者为明末清初的人,满人建国,汉人十分痛恨,说是金陵人表现了作者对大明国的思念。文中还有一句体现了这一点——“崇五年十二月“仍用明代年号,说明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没有灭亡。

  简介作者张岱

  3、作者巧遇两个金陵人,心情如何?

  大喜 强饮三大白七、

  4、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又是对作者最贴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是对“痴”的称赞,同时又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淡淡的愁绪。

  四、课外拓展

  与柳宗元的《江雪》比较阅读

  五、课堂回顾检测并总结

【《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12-02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11-14

《湖心亭看雪》的教案11-09

湖心亭看雪的教案11-06

湖心亭看雪教案(15篇)08-30

《湖心亭看雪》教案7篇07-09

《湖心亭看雪》教案九篇07-06

《湖心亭看雪》教案八篇06-16

《湖心亭看雪》教案五篇06-09

《湖心亭看雪》教案9篇06-06

《湖心亭看雪》解析 《湖心亭看雪》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