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 篇1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明代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
前未曾出仕,明亡后曾参加抗清义军。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背景简介
张岱是继“公安三袁”之后的散文作家,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与境,意趣深远。他的散文小品短小隽(juàn)永,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古今异义
1.拿:古义:划动。例句;余拿一小舟。
今义:拿。
2.强:古义:竭力,尽力。文中指痛快。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
今义:勉强。
我们的发现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游记写作—写景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课后习题解答
1.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 篇2
教学目标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学习文白互译的方法。
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
3、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感悟作者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有较好的预习自学能力,大部分同学基础较好,有一定的文言文感知能力。只是要让14岁左右的小孩子,能感悟到作者张岱的情怀,就需要很好的深入浅出的引入和引导讲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学习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从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或者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 都会因为心情的不同选择到不同的地方去欣赏景物。但是不同心情的人面对相同的景物却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正所谓“景由心生”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小品《湖心亭看雪》,就很好地体现了后面这种情况:同样是夜色中赏雪,因为主人公不同的心情而有着不同的感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通过学习,跟随作者感受他独特的赏雪体验,去体会他不一样的心情吧!
一、订读音,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初步感受文章。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 (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辨词义,扫除词语理解障碍
一: 一小舟 上下一白
是: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白: 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v
更: 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文白互译(在加强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逆向学习法)
1.请翻译成白话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展示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声、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初更以后,我撑着一条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独自去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白茫茫的。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隐隐约约的痕迹,湖心亭是一个小点,和我的船像漂在湖中的一段小草,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草籽,唯此而已。
2.翻回文言文
到了湖心亭上,(看到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竟然还有(跟我们)
这样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硬撑着喝了三大杯后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客居在此。等到下了船,(我的)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少爷痴,还有像少爷一样痴的人。”
展示原文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里要订正教材注释“相公”的错误。)
四、品用词 ,通过比较,逐步深入理解文章
1.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上下雪白,湖上景物,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位而已。)
提问:作者笔下的景物为什么是这样?(夜色之下,雪景的视觉感受)
2.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提问:二人表现有何不同?(通过分析二人的不同表现,分析不同的性格和心情。)
1.环境与心情
人鸟声俱绝、更定、独往湖心亭、上下一白、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强饮
2.金陵人与舟子眼中的张岱(误解)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引为知己)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视为一类)
提问:赏雪常见,为何说痴?(赏夜雪者少,独自赏夜雪者更少)
同是赏雪,心情可同?(痴若相同,心情则一喜一悲,大不相同)
3. 点拨:一样赏雪,两样痴,此中心情有谁知?!
4.公子因何痴 如此?(知身世,教给学生阅读文章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
材料一:张岱祖上世代为官,他是富家公子,极爱繁华明王朝灭亡,张岱拒绝臣服 清王朝,举家逃往山中,从此张岱从富家公子骤然沦为山村野夫,生活十分艰难
材料二:明亡后张岱只愿入山著书以终。他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书中他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梦故国,梦故园,梦故人,梦故事,痴情说梦张岱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故国在张岱的生命意识里,是永远的痛。
五、巧联想,辨情思(教给学生,通过联想和比较来理解作品情感思想)
1. 《江 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沁园春·雪》(节选)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六、课后作业:(强化学习方法)
1、以“问世间痴人知多少”为话题,搜集各类痴人的姓名和相关资料,同学之间相
互交流并进行评价
2、用白描手法,写一段冬日校园的景物。
选择以前学过的文言文,进行文白互译训练。
《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 篇3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4.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5.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屏示诗句: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些诗句写的是同一个地方——杭州西湖。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朗读
1.听范读,标注字音。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理顺文章大意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画翻译难点。
2.交流难点,翻译全文。
参考: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是白雪中的一点,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芥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米粒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面对面坐在那儿,一个小书童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痴情赏雪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我到达自己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 篇4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美丽的雪景,聆听悦耳的音乐,朗诵一首关于雪的诗歌。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风景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风景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风景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朗诵课文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三、品读文本
全班齐读,明确要求:
1、思考张岱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湖心亭看雪的?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
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痴行”
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
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真是“怪异”啊。
2、这样的情况下去看景,一定是自己所痴迷的景色,看看作者痴迷的是怎样的景色。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痴景”
让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请大家说说此景异在哪里。
教师提示:
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
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
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展示课文的景物描写和课外的一段景物描写,区别有什么不同之处。
课内文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课外文段:雪花越来越密,在空中无休止地散落着。整个世界弥漫着无数似花似蝶的六角精灵,淘气的小精灵们无拘无束,欢快地、盈盈地在空中演绎着一场绝佳的舞蹈,也许是在天宫中呆久了的缘故吧,它们似乎把全身的能量都释放出来了,渲染了一切。然而,那六角形的精致的雪花,却很快就融化成了水滴,依附在被雪水冲得干干净净的架子上,风儿悠悠地吹来,摇摇欲坠,但还是不肯善罢甘休。融化的雪水中,隐隐约约映出了一个清新的世界。
课内文段写景特色: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情感有孤独、落寞之感慨。——白描
教师明确知识点:白描手法: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阅读第三段,思考:
a.作者在亭上都遇到了谁?
b.他们是哪里人?
在湖心亭作者又遇到了两个和他一样痴的人,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再加上前面有个矛盾的地方,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
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走近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风格流丽清新,写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揭开谜底:张岱借助看西湖雪景来表现自己高雅脱俗、清高自赏、淡淡愁怀、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也来说说自己心中的景色,也要用上借景抒情。
(借助恰当的练习拓展,进一步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迁移欣赏一下古诗词中的雪景描写: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运用今天学到的白描写法写一个小片断,来说说自己心中的景色,也要借景抒情。
《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 篇5
【教学目标】
1. 背诵课文
2. 积累文言词汇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你看,这些雪后西湖图片(出示PPT),雪后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让我们随张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赏别有情趣的雪景。
二、朗读课文
1.推荐读 (读准字音)
2.听录音跟读 (读出节奏)
3.自由朗读。 (读懂文意)
三、 整体感知
请概述作者看雪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
问:“痴”为何意?
“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痴”。
1.“痴”于行
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穿插是、更、焉等词教学)
追问:从张岱的这些痴举中,你觉得张岱有着怎样的情趣?
张岱痴于行(与众不同 不随流俗)
过渡:前往湖心亭时,张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痴”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齐读,疏通,再齐读 (穿插一、白、芥、粒等词的理解)
讲: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张岱笔下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小组合作交流)明确:
(朦胧、寂静、空旷、辽远、阔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远等感觉;
读出作者孤独落寞之感。)
比较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 张岱《西湖梦寻》)
体验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堂背诵写景句,并抽查落实。
小结: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张岱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学生再朗读体味)
张岱痴于景(孤寂落寞 思考人生)
五、总结
经过这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六、你的积累有多少
(白、一、更、是等一词多义)
(俱绝 惟长堤一痕 一芥 大喜 及下船 客此等)
七、 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 篇6
【课标要求】
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难点】
1、理解本文运用的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搜集关于张岱及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2、 反复诵读,积累字音字义。
A、字音:
崇祯 更定 挐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 喃喃
B、词义:
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
余强饮一大白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上下一白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 客此
3、文章描写西湖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自己及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对 的怀念。
【学生疑惑】
【问题探究】
1.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说说作者眼中的西湖的雪景有什么特点?
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这篇写景散文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试问作者有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5.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6.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7.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8、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教后反思】
答案:
【自主学习】
1、《陶庵梦忆》张岱 字宗子,
2、崇祯(chóng zhēn) 更(gēng)定 ná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jiè nán
词义:
上下一白 (白色)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余挐一小舟(数词,一艘)
余强饮一大白(酒杯)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上下一白 (全)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数词,一个)
是日更定矣 (这) 余挐一小舟 (携) 客此(客居)
3、冬夜雪景凝静清绝 故国往事
【问题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2、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白描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3、(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4、(1)“独”字,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5、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6、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7、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 篇7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言文常用词的含义,增加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认识白描手法。
3、 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如苏轼的“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以及他的另一首《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出示目标(略)
世上没有机器猫,没有时空机,我们不能跨越时空去当年的西湖观看雪景,与张岱作面对面的交流。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们静下心来,透过文字走进文章,用心去品读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样用心来交流,去体味他的喜怒哀乐。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有节奏的朗读。
四、重点词语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过程中,老师提炼出几个重点的字词句,以方便学生记忆。(板书)
崇祯五年 更定 独往 雾凇 湖上影子 铺毡对坐 痴
五、共赏雪景
阅读课文导语,提出问题:雪后西湖景色如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你比较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看法。
小结: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却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寥寥数语露出马脚已勾勒出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颇有意味。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它可用于写景、写事和写人。
问题:空阔的雪景使得大地间呈现一股肃杀的冷寂来,在如此冷寂的雪景中,作者的心境如何呢?
先思考,然后看资料,了解张岱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张岱家国之痛的深切感受。
讨论: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会在凌晨这个无人的时刻来到湖心亭看雪,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态如何?(独——淡淡的愁绪)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与从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
对于这样一个人,你认为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个性?(痴。确实,这是对张岱最确切的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苏轼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中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陶弘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其他的还有:李白 杜甫 陈子昂 柳宗元等。
教师小结:曹雪芹有一句话说得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个中味?
《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 篇8
一、导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鸟鱼都有思恋故旧的情感,那么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1、读懂文意;
2、感情痴情;
3、品读画卷。
(师板书课题,并出示本课的目标)
二、读懂文意——完成目标1
1、一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句读。(师提示学生注意“强、更、芥”的读音)
2、一生再读课文,注意读时的感情处理。
3、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句读。
4、学生自读课文,据课下注释理解文中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标注出来,询问。
5、学生质疑,师生一起答疑解惑。
6、学生齐读课文,一生概括文章所写内容。师做点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悟痴情——完成目标2
1、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对张岱作一个恰当的评价,你会选用哪一个字?(痴)
2、舟子语中的“痴”是什么意思?(结合“喃喃”的意思来理解)
3、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表情来读“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自言自语、困惑不解)
4、痴人必定有痴行,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其痴行”,一起品读“崇祯五年十二月······独往湖心亭看雪”句。张岱有哪些异常的举动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更定时,独往)
5、那么张岱冷不冷?(品“拥”、“独”字——张岱不但身体冷,而且心里也是感到冷清的)
6、但是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却感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在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和他一样的痴人了,这两个痴 人见了张岱之后非常的激动和高兴啊,来,我们一起来读出这几句
7、生齐读“到亭上······强饮三大白而别。”师指导学生反复读“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句,读出激动和欣喜,并让生翻译这个句子。
8、“湖中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呀”,那么,什么样的人呢?假如你是金陵客,请将这句话说完整,“湖中想不到还有如此 的人呀”(生可填写“与众不同、超凡脱俗、闲情逸趣、痴迷于山水、清高孤傲等等)
9、那么张岱见到金陵客以后,是否也象金陵客一样满心激动欣喜呀?(通过品读“拉、强、别”等相关词句,体会张岱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10、张岱哀愁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合课下注释对张岱的介绍,来理解他的故国情结)那么你还可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张岱的故国情结呢?(崇祯五年十二月;是金陵人,客此。)
四、品画卷——完成目标2、3
1、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带着这种痴情去看雪的张岱,眼中的景又是怎样的呢?
2、生齐读“雾凇······而已”句。并翻译出来。
3、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文字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白描)
4、什么是白描呢?(投影展示白描原是作画的一种技法,并展示齐白石的“虾图”并分析白描的留白效果)。后来,移用到文学创作中(投影展示文学作品中的白描,并体会其效果)
5、再次齐读,边读边想象,师在黑板上简笔勾画。
6、好,继续品读,哪些句子是总体描绘?总体描绘的景有什么特点?(广漠、空旷、寂寥、梦幻、朦胧等)
7、哪些句子是特定镜头?试着品一品。(大与小、动与静、远与近、点与线、方与圆等)
8、在如此广漠的天地之间,张岱为什么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没有家,心没有归属感,内心漂泊无依)
9、再读写景句,边读边想象,并试背写景句。
五、总结本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可谓是“满纸真情言,一轴美画卷,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么,现在,我们品出“痴”的真意了吗?
六、布置作业。
以《读〈湖心亭看雪〉,品张岱的痴情》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400字。
《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 篇9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课文学习中理解白描手法并懂得怎么样运用白描手法。
2、初步学习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和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同读、同议、同写、同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未若柳絮因风起”,浪漫!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飘洒洒的雪花,无时无刻不在激动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着热烈、静穆、自由。我们可以堆雪人、滚雪球、做冰雕……啊,下雪,真的不错哦!虽然我们这里雪未下,但我可以带你们去西湖感受一下雪的情趣哦。多媒体显示“雪景”,导入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朗读感知
1、教师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提示学生注意几个字音: 更(ɡēnɡ) 定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学生个读,学生点评,学生分组读
3、再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解难。
(3)集中释疑。后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三、品读体味
1.多媒体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同学意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可结合配套插图,回放一下雪景的画面。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在描写雪景的时候,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呢?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多媒体显示两段有关描写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掌握一种新的描写方法。 (过渡)你们认为白描是不是只用于写景呢?不是的,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几个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所提供的画面,其余同学来做一个点评。
2、多媒体出示: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湖心亭巧遇一事。你们认为作者在写景和叙事的时候融入了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明确。
五、齐读齐背,再品味
六、迁移运用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1、学生背诵《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3、试着运用白描手法,模仿写一段关于雨、霜、或者其它的文字,好吗?要注意情感与景的交融哦。
《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 篇10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读、自读质疑、积累、翻译。
2、齐读:正确流畅,有韵味。
3、用自己话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到西湖湖心亭看雪)
4、叙事是本文的线索,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一个字概括呢?(“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数学家陈景润,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
2、张岱举止异常吗?默读第一段,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天气状况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有人懂吗?(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
(1)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
(2)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
(3)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4)“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
(5)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6)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
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⑤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五、巩固与拓展
1、背诵课文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3、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校园的清晨》,可写人,可绘景,可叙事。
板书:
作者超凡脱俗清高孤傲(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思恋故国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分析10-29
《湖心亭看雪》的案例分析09-06
湖心亭看雪案例分析11-13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11-14
湖心亭看雪教案10-29
《湖心亭看雪》的教案11-09
湖心亭看雪的教案11-06
《湖心亭看雪》教案11-17
《湖心亭看雪》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