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品读赏析

2020-09-20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的作者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于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品读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合作交流,意译文句。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 15 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一"在此应理解为"全"。

  学生齐读该段文字,闭目、想象画面。

  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

  教师提示:这段文字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那么,何谓"白描"?

  明确: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出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渲染烘托的手法。

  教师提示:白描这种描写方法不仅局限于写景,也常用来写人。

  教师可提示:你们可曾听过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中的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汝"就是白描;"浓抹"就是渲染烘托,二者是两种相对的描写技法。

  4.多媒体显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画面。

  明确:浓抹(渲染烘托)。

  快速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妆",哪些是"浓抹" 。

  (1)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2)那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6)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

  (7)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8)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酒旗风。

  5.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句子,总结作品的语言特色: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湖心亭看雪》教学资料 湖心亭看雪相关名联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