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但是,在明确“教什么”之后,“怎么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以《湖心亭看雪》教学为例阐述怎样教课,欢迎阅读!
一、诵读: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
在《湖心亭看雪》45分钟的教学时间,我让学生读了十遍课文,大约用了15分钟。我一直认为,诵读的本身,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让学生好好地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教法。凸显诵读,让学生浸润在文本的文字中,让文字不断地触碰学生的思虑,口诵心惟,文本中文字,在学生的眼里自然会从生疏变得熟稔,从生硬而变得圆润。
我是怎么让学生读十遍课文的呢? 我不是让学生单调呆板地读课文的,要是这样的话,学生会觉得很枯燥的,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一方面我是不断地变换方式让学生来读的,另一方面我让诵读与理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第一轮是读顺诵读,就是只出示《湖心亭看雪》的纯文本,指名来读。这遍诵读的意图是发现学生读的问题,比如读音问题、句逗问题等。因为是第一遍读课文(课前没有预习),学生在读的时候自然出现了一些问题。我让两名学生分别站起来读课文,他们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有,将“崇祯”读成“zhōng祯”, 将“毳衣”读成“毛衣”,将“长堤”读成“长tí”,将“强(qiǎng)饮”读成“qiáng饮”,还有,“挐”字不会读,“沆砀”不会读,将“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读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读成“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将“更有/痴似/相公者”读成“更有痴/似相公者”。 于是,针对学生在朗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做有的放矢的纠正与指导,最后,再让全班学生齐读一遍。
第二轮是释义诵读。我指名一名同学读课文中的句子,每读一句停下,其他同学自由站起来说说这句话中的一些重要词语的意思。我先做个示范,比如,一名同学读“余挐一小舟”即停下,其他同学就可以站起来说:“余,我”;“挐,撑船”;“舟,船”。按照这样的方式通读,学生释词的积极性很高。通读一遍后,我让两名站起来分别将课文的两小节翻译一遍。最后,我出示全文翻译,让全班齐读。
第三轮是内化诵读。所谓内化诵读,就是以各种变式诵读,一方面让学生达到背诵的程度,另一方面以指示性诵读(就是有明显的理解指向的诵读)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一轮的诵读很有意思。首先是无句逗诵读。有了前面的两轮诵读基础,我将《湖心亭看雪》中标点全部去掉,且将文字排列成自右往左的仿古书的竖式,让全班同学齐诵,这样做的目的是强化学生读顺课文。其次是省略诵读。即省略文章中的一些句子,有的是整句省略,有的是半句省略,让全班齐读。这个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顺的基础上为背诵打基础。再次是拆解诵读。我按照文章的表达方式的顺序,将文章分成“记叙—描写—记叙--描写--抒情”五个小的部分,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的目的是在让学生理解本文记叙、描写、抒情将结合的表达特色。此处正好讲了一下《湖心亭看雪》中对雪景的白描手法。第四是是配图诵读。我在网上搜索到了由黄永玉创作的《湖心亭看雪》写意图,这幅画极其传神地表达了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以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意境。欣赏黄永玉的画,诵读张岱的文,可谓文画皆美,相得益彰,妙趣横生。第五是书法诵读。《湖心亭看雪》历来是书法家的笔下的美文。我选择了一幅由“梅花草堂晓琳”于“己卯冬十二月大雪”之时而书的《湖心亭看雪》楷书横幅,让学生诵读。古黄的宣纸上是秀气潇洒的书法,教室里回荡着的朗朗《湖心亭看雪》的诵读声,真是妙不可言。
第四轮是配乐背诵。PPT投影着黄永玉《湖心亭看雪》写意图,此时《渔舟唱晚》古筝乐起,我先吟诵一遍《湖心亭看雪》,然后学生齐背。
四轮十遍的诵读,从读顺到释读再到韵读,美文美读,《湖心亭看雪》的意义与意境渐渐在学生的心中点染开来。
二、撰联: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了上一环节的多遍诵读,学生对《湖心亭看雪》应该有了不少的理解与感悟。那么,如何让学生的这些理解与感悟显现出来,且给予引导让其更加深刻呢?我设计了一个非常语文的方法:撰写对联。撰写对联,一方面激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炼字炼意的功夫。
我给学生出了一个一字上联:“雪”,请学生对出下联。学生的兴致挺高:“湖”;“人”;“看”。“看”显然不合适,一个名词,一个动词,很不工整。“湖”与“雪”同属自然景观,不妥。还是“人”最合适,本文写张岱“湖心亭看雪”,雪与人是本文的两大意象,“雪”对“人”,有景有人,天人合一。
我接着以扩充的方式给出上联:“雪大”,再让学生对出下联。有学生说“人小”,一阵哗然。我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雪大”而“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学生结合课文问答,有理有据,我自然肯定,然而我说“人小”自有道理,但此“大”与彼“小”并非一个标准,因而,不宜放在一起形成对比。我提醒学生可否另有他字。稍等片刻,一学生站起来说了“痴”字。我大为赞赏,连连夸奖。用“大”来形容“雪”,用“痴”来形容“人”,且“大”与“痴”皆出自文中,漂亮!我让男生读上联,女生读下联,连续两遍。接下来,我抛出两个问题:一是文章中是如何来写“雪大”的?二是从文章中何处可见“人痴”?这两个问题不仅发散性强,而且有“纲举目张”之妙。因为之前学生对文章已诵读多遍,所以回答这两个问题,显得非常很活跃,课文中字句理解之“目”一下子张开了。
“‘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见雪大。”“张岱要‘拥毳衣炉火’去看雪可见雪大。”“作者在西湖大雪时‘独往湖心亭看雪’,可见他的痴。”“张岱在‘更定’时还去看雪,真是痴透了。”……学生的回答渐息,我追问学生两个问题:一是你们是否还可以从文章中很隐蔽的字缝里看出“雪大”呢?二是文中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是如何理解这“痴”的呢?这两个问题显然有些难度,教室里很静。一个学生举手了:“我觉得,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而已’中可见雪大,因为,‘而已’是罢了的意思,意思是说,西湖上能看到的仅仅就是这么一点点了,别的什么也没有了,这正是因为雪大,遮盖了一切。”我极夸赞这位同学。然后,好久没有学生发言了。我知道,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时候到了。于是我说,“天与云与山与水”这句中竟然不用标点而是连着写,这样更加突出天、云、山、水浑然一天,“上下一白”;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句中又用顿号,而不是逗号,这更显得“长堤”只为“一痕”、“湖心亭”只为“一点”、“余舟”只为“一芥”,“舟中人”只为“两三粒”,极写它们之小而雪之大。学生听得入神。第二个问题有一学生回答说:“我觉得,这个‘痴’,在舟子看来,张岱也好,那个金陵人也好,是真的痴,哪有这么冷的天而且在夜里竟然来看雪?在常人看来,这一定是傻子。但是,在张岱看来,这是他痴迷山水,痴迷自然,是他内心孤独,也是文人雅趣。”这位同学的发言,引来了众同学赞赏的目光。我也对她大加夸赞。我总结说:“确实,这个‘痴’,在舟子等俗人看来,那是智浅之痴,而在张岱他们看来,这是情深之痴。舟子是没有读懂张岱与金陵人的,但是,我们读懂了!”
与学生一起研读了“雪大”与“人痴”,上联又被扩充了:“腊月西湖雪大。”我问学生:“‘腊月’一词从哪来?”马上有学生回答:“‘十二月’就是‘腊月’。”“那好,下联如何对呢?”教室安静。有人低声说了:“五年湖心亭人痴。”我一听笑了,同学也笑了。我把这个同学说的重复了一下,然后分析:“这位同学知道上联中有时间有地点,所以这样对,已经不简单了。但是很不工整呢。文中还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是什么呢?”马上有学生回答“更定”。我又问:“‘湖心亭’如果用两字来说该怎么说呢?”有人说“心亭”,也有人说“湖亭”。我说“就用‘湖亭’吧”。于是,我让学生齐读两遍:
腊月西湖雪大,
更定湖亭人痴。
我又将下联扩充成:“更定湖亭人痴主客童佣共饮。”让学生对上联。我先给学生做个解释:“张岱‘住西湖’,为‘主’,而‘金陵人,客此’,自然为‘客’,也可以这样说,金陵人早到湖心亭,且‘拉余同饮’,自然为‘主’,而张岱后到湖心亭,为‘客’,总之,‘主’与‘客’就是指张岱与金陵人了。‘童’就是那个烧酒之‘童’,‘佣’就是那个为张岱撑船的‘舟子’。‘主客童佣’指的是湖心亭上的四个人。”也许学生有了感觉了,稍作讨论,上联出来了:“腊月西湖雪大天云山水皆灭。”我说:“柳宗元的‘万径人踪灭’的‘灭’字被你们借来了,OK!”
学生将此联齐读一遍后,我继续扩充:
腊月西湖雪大天云山水皆灭一统色。
更定湖亭人痴主客童佣共饮三大白。
学生齐读。再扩充:
腊月西湖雪大天山云水皆灭一统色唯余痕影,
更定湖亭人痴主客童佣共饮三大白 。
我问学生如何理解“唯余痕影”?学生自然能背诵:“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那么,横线上可以填上什么呢?到火候了,这时,我便介绍张岱了:张岱,明末清初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通戏曲,精茶艺。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他的小品文,多为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追忆往昔之繁华,从中流露出对亡明的缅怀。张岱是一个“常追忆往昔之繁华,从中流露出对亡明的缅怀”的人,他去湖心亭看雪,一方面是因为他痴迷自然,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心里总是存有对故国的怀想。夜深“独往湖心亭看雪”亦可见他的孤独之心啊。“‘唯余痕影’可以对什么呢?”“‘痕影’可以对‘孤独’。”一个学生说。我乘势利导:“‘难解孤独’如何?”学生齐读两遍,然后再男生读上联,女生读下联:
腊月西湖雪大天山云水皆灭一统色唯余痕影,
更定湖亭人痴主客童佣共饮三大白难解孤独。
三、仿诗:既得其形,更悟其神
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不能不联系柳宗元的《江雪》。如何联系呢?我的方法是仿诗。
我先让学生把柳宗元的《江雪》背出来,然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一是《江雪》如何写雪的?《湖心亭看雪》是如何写雪的?二是《江雪》诗人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而《湖心亭看雪》作者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文章学到这里,这两个问题不是太难了。《江雪》以夸张的手法从视觉角度写雪,以此衬托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而《湖心亭看雪》以白描的手法从听觉与视觉两个角度写雪,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痴迷的雅趣以及内心的淡淡忧愁。
接下来,我用PPT出示了让学生仿写《江雪》的填空:《 雪》 绝,
灭。孤 翁,独 雪。结合《湖心亭看雪》的文字,学生先是展开讨论,很快就有了仿作新诗《湖雪》:人鸟声俱绝,山水形皆灭。孤舟毳衣翁,独看西湖雪。接下来就是齐读《江雪》,再读《湖雪》。
结合《湖心亭看雪》的文字以及内容仿写《江雪》,两者互文互通,不仅让学生将文转化为诗,加深了对《湖心亭看雪》文字的感受,更主要的以《江雪》的理解促进对《湖心亭看雪》的理解,让学生对《湖心亭看雪》中的“雪”“独”与“痴”有了更多更深的感悟,以其诗形,悟其文神。
课至此时,铃声已起。我用PPT出示化用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以小结:大雪三日天水无,更定看雪小舟孤。后生学子如相问, 一片痴心在雪湖。
(一)景
1.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2.作者此时有怎样的感受?
释疑:
(1)为什么用“芥”“点”“粒”这么小的量词?
(2)三个“与”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辨析:天与云,与山,与水)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雪后怎样的景象?
(4)“雾凇沆砀”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二)事
1.作者在湖心亭遇到了什么事?
2.作者“问其姓氏”,却回答“是金陵人”是否答非所问?
释疑:
(1)金陵人与作者素不相识,为何“见余大喜”,“拉余同饮”?(作者什么态度?他说了些什么?)作者为何“强饮三大白”?“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样的人,指哪样的人?
(2)作者“问其姓氏”,却回答“是金陵人”是否答非所问?且为何只问姓氏,不再深入?
资料1:课文注解
资料2:张岱其人:
明亡之时,张岱“年余五十”,“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书数帙[zhì],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遥思往事,忆即书之。”“写前朝事,表今时情。”
(三)情
张岱为什么喜欢看雪?
释疑:
(1)作者为什么在那么冷的时候,选择在夜晚,一个人去看雪?
(2)明明有舟子同行,且后文说“舟中人两三粒”,作者为什么说“独”?
(3)舟子为什么说他“痴”?(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
(独看、夜看、极寒之时看)
资料1:
张岱对雪的爱好似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饮的是兰雪茶,蓄养的骡子名叫雪精,种芍药要种“一尺雪”,吃的乳酪都是“玉液珠胶,雪域霜腻”……凡123篇,“梦忆”中直接间接涉及“雪”的竟有17篇之多,爱雪之心如是,叹为观止。
资料2:张岱其人:
明亡之时,张岱“年余五十”,“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书数帙[zhì],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遥思往事,忆即书之。”“写前朝事,表今时情。”
四、重视预习,把准学情
教学,教学,应是先学后教,以学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和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预习自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只有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和问题走进课堂,才能有更大的收获。作为教师,必须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同时更多地备“学情”。当然,不可能每一堂课都像本课一样预先进行调查,但我们应尽可能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量全面、细致地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想到的所有可能性。
五、搭建支架,巧妙设计
了解了学情,我们就应该根据学情对课堂进行巧妙设计。这里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将学生的问题尽可能全面地融入课堂,还要求将整个课堂设计得巧妙连贯,浑然一体。也就是说课堂的内容首先应该是丰富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大容量的、高效的;其次,因为介于思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像个故事一样连贯而生动,所有的问题都是紧密联系的。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架,比如背景资料,比如人物生平,这些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东西,来帮助学生解决疑问。
六、适当引导,先学后教
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时候,通常是零碎的、跳跃的,这就要求教师能适时地、恰当地进行引导。而同时,教师的引导应该是辅的,是建立在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因为“教”的一切都是为了“学”,先“学”而后“教”!
- 相关推荐
【以《湖心亭看雪》教学为例阐述怎样教课】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6-18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6-18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06-26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06-27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8-01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反思12-02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01-14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荐】12-24
【精】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2-23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热】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