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2-02-02 浣溪沙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原文翻译及赏析1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译文

  连绵的山峦环绕着平湖,波涛很大,有摇动城墙之势。湖水的波光里倒映着山峦的影子,浸染着山的青翠。就要到三更时分,湖光荡漾,照到楼上犹如水晶一般清莹。

  天上的流云是不是遮住月亮,柳树如同笼罩在雾中时明时暗。带着露珠的荷叶被风吹动,荷叶上的水珠闪亮如萤火。散开的头发花白稀疏,静静地待到天明。

  注释

  浣(huàn)溪沙:词牌名,曾为唐代教坊曲名。

  平湖:湖名,位于嘉兴东南。

  波撼(hàn)城:波涛汹涌,撼动城郭。化用孟浩然《临洞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意。

  浸(jìn):浸染。

  水晶楼:楼名,在浙江吴兴。一说指湖水泛着波光照到楼上,如同水晶一样。

  欲:将要。

  三更(gēng):半夜,午夜。

  雾柳:指柳树如同雾罩着一样阴暗。

  度(dù):指遮挡。

  露荷:带着露珠的荷叶。

  水流萤(yíng):风摆荷叶,叶上水珠闪亮得就像萤火虫一样。

  萧萧(xiāo xiāo):指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散(sǎn)发:散开的头发。

  赏析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两句词人运用了两个色彩迥异的动词“撼”、“浸”,前者修饰出一双巨臂摇荡着水中的孤城的画面,施展力与暴;后者刻画了少女的柔指轻抚着情人,展现了情与爱的绵柔。两个字描写了湖水的刚与柔,对比鲜明地描写了自然美景的神秘。“水晶”二字体现其玲珑剔透,“欲三更”表明了时间,暗示了词人在此游玩至深夜,衬托景色之美。“露荷翻处水流萤”,“流萤”二字作喻形象表现出荷叶沾染了露水后的清莹明丽。“雾柳”句通过“暗”、“度”二字写尽了柳的朦胧、月的舒缓;“露荷”句则凭借“翻”、“流”二字传达了露荷的圆润、萤的飘忽,“萧萧”带有自嘲的意思,也体现了词人的自由潇洒,“散发”体现了词人的不羁。

  上片一开始,词人以雄浑的气势推出了一个荡人心魄的画面:平湖环绕,波涛震天,孤城独立。孟浩然《临洞庭》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词人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孟诗有暗合之处,但只是客观物象和由此引起的苍茫阔大的意绪在形式上的自然重叠,而不是主观上的刻意模仿。下句意境突变,“湖光倒影浸山青。”词人展现了一个平静而恬淡的画面:湖光潋滟,山色青葱,荡漾着沉醉的氤氲。这恰恰和以上波涛震天的慑人气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画面的转换不但体现了动中有静、刚中有柔的自然景观上的复杂的情趣,而且在情绪上带来了大起大落。末句“水晶楼下欲三更”是对以上画面意境上的补充,它为词人所咏叹的景物笼罩上了一层朦胧的神秘的氛围。“三更”点明时在深夜,从而为下阕对夜景的具体描绘作了过渡性的铺垫。

  到了下片,词人意犹未尽,仍然陶醉于自然景观之中。所不同者,此时词人所刻画的夜景主题愈加明了,“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两句正体现了这一变化,前句暗合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情韵,后句又为这销魂的意境增添了几许生意、几许亮色——露珠敲荷,流萤相逐。这两句不仅意境幽美,而且对仗和遣词也极为精工、贴切。由于词人从细微的感触着笔,表现了一种缠绵的风情。词人疲于世情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滋长了一种放旷的情怀,正如他在结句中所说的:“萧萧散发到天明”——词人为自己勾画了一个超脱者的形象。它虽没有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所表达的“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人格上的阔大与深厚,但却有其“不知今夕何夕”的达观与迷恋。

  这是一首描写湖景的清新隽永的小词,上片写湖水由昼至夜的变化,始而波涌撼城,继而平静如镜,浸山映楼。下片写夜景变化,月阴时柳晤笼雾,荷翻时露流如萤。诗情画意,使词人流连至天明。总观这首词,它的重心在于写景,通过景观的.变化带动情绪的升沉。因此,全词只有末句直抒胸臆,但词人思想与情感却暗藏于全诗,于“景”的空灵中无处不感到“情”的渗透与激荡。

  创作背景

  此词为词人晚年游览江浙一带时所作。宋高宗绍兴元年年底,词人退居在福建生活。高宗建炎3年到绍兴19年(公元1129—1149年)二十年间,词人一直与诸多居闽友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共写了44首交游词。这首《浣溪沙》就是词人晚年游览江浙一带的山水美景时所作。

  张元干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原文翻译及赏析2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翻译

  连绵的山峦环绕着平湖,波涛很大,有摇动城墙之势。湖水的波光里倒映着山峦的影子,浸染着山的青翠。就要到三更时分,湖光荡漾,照到楼上犹如水晶一般清莹。

  天上的流云遮住了月亮,柳树如同笼罩在雾中一样发暗。带着露珠的荷叶翻动时,水光闪烁,如同飞流的萤火一样。散开着花白稀松的头发,静静地待到天明。

  注释

  平湖:湖名,位于嘉兴东南。

  波撼城:波涛汹涌,撼动城郭。

  浸:浸染。

  水晶楼:楼名,在浙江吴兴。一说指湖水泛着波光照到楼上,如同水晶一样。

  欲:将要。

  三更:半夜,午夜。

  雾柳:指柳树如同雾罩着一样阴暗。

  度:指遮挡。

  露荷:带着露珠的荷叶。

  水流萤:风摆荷叶,叶上水珠闪亮得就像萤火虫一样。

  萧萧:指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散发:散开的头发。

  赏析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两句词人运用了两个色彩迥异的动词“撼”、“浸”,前者修饰出一双巨臂摇荡着水中的孤城的画面,施展力与暴;后者刻画了少女的柔指轻抚着情人,展现了情与爱的绵柔。两个字描写了湖水的刚与柔,对比鲜明地描写了自然美景的神秘。“水晶”二字体现其玲珑剔透,“欲三更”表明了时间,暗示了词人在此游玩至深夜,衬托景色之美。“露荷翻处水流萤”,“流萤”二字作喻形象表现出荷叶沾染了露水后的清莹明丽。“雾柳”句通过“暗”、“度”二字写尽了柳的朦胧、月的舒缓;“露荷”句则凭借“翻”、“流”二字传达了露荷的圆润、萤的飘忽,“萧萧”带有自嘲的意思,也体现了词人的自由潇洒,“散发”体现了词人的不羁。

  上片一开始,词人以雄浑的气势推出了一个荡人心魄的画面:平湖环绕,波涛震天,孤城独立。孟浩然《临洞庭》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词人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孟诗有暗合之处,但只是客观物象和由此引起的苍茫阔大的意绪在形式上的自然重叠,而不是主观上的刻意模仿。下句意境突变,“湖光倒影浸山青。”词人展现了一个平静而恬淡的画面:湖光潋滟,山色青葱,荡漾着沉醉的氤氲。这恰恰和以上波涛震天的慑人气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画面的转换不但体现了动中有静、刚中有柔的自然景观上的复杂的情趣,而且在情绪上带来了大起大落。末句“水晶楼下欲三更”是对以上画面意境上的补充,它为词人所咏叹的景物笼罩上了一层朦胧的神秘的氛围。“三更”点明时在深夜,从而为下阕对夜景的具体描绘作了过渡性的铺垫。

  到了下片,词人意犹未尽,仍然陶醉于自然景观之中。所不同者,此时词人所刻画的夜景主题愈加明了,“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两句正体现了这一变化,前句暗合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情韵,后句又为这销魂的意境增添了几许生意、几许亮色——露珠敲荷,流萤相逐。这两句不仅意境幽美,而且对仗和遣词也极为精工、贴切。由于词人从细微的感触着笔,表现了一种缠绵的风情。词人疲于世情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滋长了一种放旷的情怀,正如他在结句中所说的:“萧萧散发到天明”——词人为自己勾画了一个超脱者的形象。它虽没有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所表达的“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人格上的阔大与深厚,但却有其“不知今夕何夕”的达观与迷恋。

  这是一首描写湖景的清新隽永的小词,上片写湖水由昼至夜的变化,始而波涌撼城,继而平静如镜,浸山映楼。下片写夜景变化,月阴时柳晤笼雾,荷翻时露流如萤。诗情画意,使词人流连至天明。总观这首词,它的重心在于写景,通过景观的变化带动情绪的升沉。因此,全词只有末句直抒胸臆,但词人思想与情感却暗藏于全诗,于“景”的空灵中无处不感到“情”的渗透与激荡。

  创作背景

  此词为词人晚年游览江浙一带时所作。宋高宗绍兴元年年底,词人退居在福建生活。高宗建炎3年到绍兴19年(公元1129-1149年)二十年间,词人一直与诸多居闽友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共写了44首交游词。 这首《浣溪沙》就是词人晚年游览江浙一带的山水美景时所作。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原文翻译及赏析3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朝代:宋代

  作者:张元干

  原文: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翻译:

  ①波撼城:孟浩然《临洞庭》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②水流萤:月下荷叶露珠闪光,晶莹如萤火。③萧萧:疏散貌。

  赏析:

  作者写这首诗的具体时间不详。词中云:“水晶楼下欲三更”。据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水晶官”条去:“吴兴谓之水晶宫,不载之于《图经》,但《吴兴集》刺史杨汉公《九月十五夜绝句》云:‘江南地暖少严风,九月炎凉正得中。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因此诗也。”可知此词为作者晚年游览江浙一带时所作。

  “一别三吴地,重来二十年”。这是元干在《登垂虹亭二首》中描写旧地重游时的心情,而诗中描写“山暗松江雨,波吞震泽天”的山水情景则与词中描写的自然景物相接近。首句“山绕平湖波撼城”,真实地展现了连绵不断的山势与波涛汹涌的水势。“波撼城”是化用唐孟浩然《临洞庭》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句意。但他的词情不是从浪涛汹涌的“波撼城”中激发,而是从广阔的水面上出发,特写湖光荡漾、青山绿水的优美景色。“水晶楼下欲三更”,承上进一层写湖光月色相映,意境远,仿佛如杜牧《悲吴王城》诗中所描写的那样“水精波动碎楼台”。这里的“欲三更”,既点出月夜登楼眺望流连忘返,又宛转地表达出作者浸沉于清旷秀丽的大自然之中的情趣。

  下片承上继续写景。“雾柳暗时云度月”二句,写词人登楼望去,看见沐浴在月光之中的夏夜景色。

  当天上飘动的浮云遮住月亮时,夜雾中的柳树顿时显得暗淡难辨,而水中含露的荷叶,随风轻轻摇曳,水珠闪烁,就好像无数的流萤在不断闪光使人留连往返。

  如果说作者在《登垂虹亭二首》诗中所描写的“熠熠流萤火,垂垂饮倒虹。行云吞皎月,飞电扫长空”一样,目的是显现出一种江上风雨欲来的壮观,那么,作者在这里勾勒的是一篇天空浮云遮月,湖光水色清丽而宁静的画面。

  最后“萧萧散发到天明”一句,写散要独坐,沉吟至天明的情景。“萧萧”为头发稀疏,如陆游《杂赋》:“觉来忽见天窗日,短发萧萧起自梳。”这首词既写了湖光山色之美,又表达了作者沉浸在自然风光中的忘返流连的感情,流露出一种闲适、潇洒的超脱情怀。全词情景相生,密切相连。词人不仅把几件自然物景——飞云度月,湖光倒影,青山,岸柳和露荷,巧妙地结合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而且更突出景中人领略自然美景的特有的神情。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3篇】相关文章: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原文、翻译及赏析01-31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原文及赏析08-24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原文、赏析10-28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原文翻译及赏析10-09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1-31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8-28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8-28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原文及赏析08-16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注释|赏析10-11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3篇02-01

浣溪沙·花渐凋疏不耐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