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阅读答案

2024-08-11 浣溪沙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宝鸭: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的头饰。。

  1.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请赏析“绣面芙蓉一笑开”中“开”的妙处。(5分)

  2.联系整首词的'内容,请简要分析词中女主人公得形象。(6分)

  参考答案

  1.“开”字既指芙蓉花开,又表示词中女主人公情窦初开。以花喻人,相得益彰,形象生动。

  2.全词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词的上片以“绣面芙蓉”“斜飞宝鸭”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美丽外表,以“眼波才动”写出了少女美目流盼、情窦初开的神态;下片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少女的思念、幽怨与主动写信相约。

《浣溪沙》阅读答案2

  浣溪沙

  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江皋:江岸。②凤团:是宁时一种名茶。

  (1)前人评比第二句“颇含画意”,试作具体分析。(3分)

  (2)本词抒情优雅细致。请结合下片中的某个词语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5分)

  赏析:春来涨潮,鱼游于水,如翔于天,拍打着柳桥而已。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这又是一个妙手偶得的好辞。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春从东来,东郊先得春信。这又是词人下笔极细致有味之处。下片二句,词境从江郊转为室内。“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上句写自己沏茶。凤团是宋时一种名茶。春日人常渴睡,短梦也是常有的。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句首虽下一个“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方才一饷短梦,竟大有难以遣除了却之愁,故须饮茶以消其一份梦后的惘然。下句写燕子垒巢。燕子不辞辛苦飞来飞去,一次又一次衔泥而来,眼看着就渐渐营造了新巢。燕子极忙,词人则静。句首一个“静”字,暗示的实是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悲哀,隐约见于此二句之言外。结句转为室外。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句首一个“又”字,则日日空对春光之意亦隐然可见。挽合下片三句首字所下之“闲”字、“静”字、“又”字,词人心头不忍时光白白流逝的愁怨不难体味。这种淡淡的哀怨,实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而词中表现得极精微、含蓄。

  答案:(1)(3分)“云鸠”云色如鸠,形象绘出乌云墨黑;(1分)“拖雨”则贴切状出乌云翻滚过后下雨的情景。(1分)生动而形象地画出春江烟雨图。(1分)(2)(5分)示例:一个“闲”字,看似不经意,实则是作者一晌短梦后,产生了难以遣除的愁思,所以借饮茶来消解这一份梦后的惘然。词人静看燕子不辞辛苦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燕子的忙与词人的静形成对比。一个“静”字,暗示的是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一个“又”字,隐隐写出了一份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表达了词人心中面对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为的伤感。(分析3分,情感2分,答到意思即可)

《浣溪沙》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6分)

  浣溪沙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②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③。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 ①离除夕还有五日时,作者返家,途中过苏州,经吴松,遂 作此词。②石塘:苏州之小长桥。③头:指船头。恶:猛,厉害。禁持:摆布。

  21.作者说“画船愁过石塘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既是归家,你认为作者为何而“愁”?(2分)

  22.上片和下片的写景基调有什么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

  21.作者愁的原因是:风浪猛打船头,延缓了作者的归程。

  22.上片的写景基调惨淡沉重: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下片的写景基调欢快愉悦:春浦生绿,小梅长枝,充满生机;灯火催归,一片温馨。(2分)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构成对比,上片写得越愁苦伤感,越能突出作者离家越来越近的.欢欣愉悦。(或以上片惨淡景象反衬下片归家之欢欣亦可。)(2分)

  推介赏析:这首词写还家过年之情。过年是中国家庭天伦之乐的重要体现。家往往是中国人人生理想的起点和躲风避雨的港湾。特别是对多年飘泊在外的游子,家的感觉异常温馨。白石一生布衣,以清客身份依人篱下,辗转飘泊,除夕不能回家过年,已是常事。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1196)除夕前五日,白石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当时白石移家杭州 ,依张鉴门下),途中经过吴松,遂作此词。

《浣溪沙》阅读答案4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浣溪沙》是苏轼46岁被贬湖北黄州游清泉寺所作。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阅读题

  1、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2、词的上阕,通过写雨中的兰芽、沙路和子规营造了怎样的境界?(3分)

  3、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请说出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4分)

  4、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请简要叙述。(3分)

  5、白居易《醉歌》中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词和白诗都写道“唱黄鸡”,两者表达的感情一致吗?请简要分析(5分)

  6、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木糙住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7、黄鸡的本意是:__________,诗中是指__________。

  8、发挥想象,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所展现的画面。(2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画面。

  11、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12、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作者描写了兰芽溪水、沙路无泥和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塑造了一个清新、洁净、幽雅的境界。(3分)

  3、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4分)

  4、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幽美、洁净的山林雨景图。(2分)描写了兰牙、溪水、松树、沙路、子规等意象。(1分)

  5、不一致。(1分)白居易《醉歌》诗中“唱黄鸡”是“嗟老叹衰之词”,感叹人生苦短,表现了“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2分)苏轼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他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贬谪期间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2分)(意思答对即可酌情给分)

  6、C。

  7、指黄鸡报晓。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8、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9、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0、“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11、句意:(就是下阕的翻译)哲理:人可以青春长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作者的情感:作者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

  12、示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他诗词曲中的句子,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参考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浣溪沙》阅读答案5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河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2. 这首词中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词语是 ,作者感慨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诗句是 , 。(3分)

  23. 研读全词,品析“无可奈河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

  22. 词语是 徘徊 ,作者感慨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诗句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3分)

  23. 研读全词,品析“无可奈河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浣溪沙》阅读答案6

  浣溪沙武林送李似表

  张元幹

  燕掠风樯款款飞。艳桃秾李闹长堤。骑鲸人去晓莺啼。

  可意湖山留我住,断肠烟水送君归。三春不是别离时。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上片用燕子翻飞、桃李争美、晓莺轻啼等美好之景烘托离别之情,是以乐景衬哀情。

  B. “艳桃秾李闹长堤”中“艳”“秾”“长”均是形容词,凸显意象特征,形象生动。

  C. “闹”字运用比拟手法,将其比喻成喧闹的孩童,让桃李的艳丽如在眼前,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春景的美好。

  D. “骑鲸”一词本指隐遁或者成仙,词人在此用“骑鲸人”代指词作中远去的'朋友。

  12.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内容。(6分)

  阅读答案:

  11. C“将其比喻成喧闹的孩童”不对。

  12. 下片运用拟人(或移情)手法,(1分)写湖山在挽留“我”,而茫茫烟水在哀愁地送别“你”,只是春天并不是伤感的别离季节。(3分)虽然抒发的是离别之情,但并不见太多的悲伤,表达出词人对朋友离别的不舍和淡淡的惆怅。(2分)

《浣溪沙》阅读答案7

  浣溪沙

  苏轼

  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化工馀力染夭红。

  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甚时名作锦薰笼。

  【注】○1本诗是元丰元年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2二麦:指大麦和小麦。○3锦薰笼:指瑞香花的别称。

  13、“千畦细浪舞晴空”一句的“舞”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4分)

  14、在词中诗人是怎样描写瑞香花的?这样写有何用意?(3分)

  13. “千畦细浪舞晴空”一句的“舞”,用拟人手法(1分),描写大片麦浪在晴空下翻滚的场景,显示麦子的生势挺拔(1分),表达了作者对眼前丰收景象的喜悦心情(1分),也表现出作者对农事的关心(1分)。

  14. 诗人用描写瑞香花花色夭红,气如薰香(1分),流露出对花的喜爱和赏花的欢愉之

  情(1分),用对花的赞美衬托丰收的喜悦(1分)。

  苏轼,这个名字在中国传誉了一千年。

  一千年的花开花落,我依托着你听花的气息。

  一千年的雁归雁回,我寻着你的脚步,察觉着自然的眷恋。

  ——心感

  一

  少年时,你就“奋厉有当世志”,你努力考察了“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年二十,方出冠,就登进士第。与弟弟子由二人独步长安,以文章鹤立鸡群。你学通经史,每日属文数千言。你“无所藻饰”的文风,一反当时“奇怪奇涩”的“太学体”的“浮剽”习风,受到了当时执文坛牛耳的知贡举欧阳修的特殊重视。

  宋神宗熙宁二年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而你对新发的主要内容持异议遭贬谪。四年,通判杭州。七年,知密州,九年末离密赴京师。十年,除知徐州。元丰二年四月,知湖州。八月,由于被控在地方官任上写了一些讥讽朝廷和新法的诗,被逮进御史台狱。由于御史台俗称乌台,史称此牵连众多官员的政治事件为“乌台诗案”。十二月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居住、不得签署公事。

  苏轼仕途数十年,是在十分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

  二

  苏轼走上诗坛的时候,他的前辈欧阳修、梅尧臣所倡导的反对西昆派缺乏实际内容、诗风浓艳艰涩的诗体革新运动正在开展。欧阳修学韩愈,以文为诗;梅尧臣学唐人平淡处,主张平淡。欧、梅的实践和主张,起了很好的作用。但其影响所及,在含蓄和文采上显的不足,流于浅俗。

  最终,苏轼以他横溢的才华,突破了前人的局限。他广泛的向前辈诗人学习,他和同时代的诗人一起前进,并向他们中的杰出者学习,他用他创造性的、丰富的艺术实践,显示了宋诗的独特力量。他继承了欧、梅的成就,超过了欧、梅,对诗体革新运动,做出了新的、卓越的贡献。

  苏轼继承并发扬了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他不仅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批判以及对社会的可笑现象做了嘲讽。他在他的诗中,还展开了他个人生活的广阔画面。华夏雄奇的山川,历史悠久的胜迹给了他的诗以丰富的营养,反过来,他的诗又为这些山川、胜迹增强了耀眼的光彩。二者最为完美的结合,一个是杭州的西湖,一个是黄州的赤壁。

  他十分重视作品的艺术性,有着深厚的艺术素养。他富于想象,奇思妙绪,层出不穷;他长于比喻,形象生动,活灵活现;他善于体物,随物赋形,尽物之妙;他擅长各种体裁,六言、四言,偶一为之,亦至妙境;但七古更适合他的驰骋纵横,更适合于淋漓尽致的充分施展他的才力。

  三

  苏轼以文为诗,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又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领域。

  他写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第一次以悼亡题材入词;他写了《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组词,第一次以农村生活入词;他写了《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第一次在此中出现了驾马驰骋,立志报国的英雄者的形象;他写了《满庭芳》(蜗角虚名),第一次以通篇议论入词。

  同为怀古,苏轼的赤壁怀古《念奴娇》较之王安石的金陵怀古《桂枝香》更有深度;同为赠别,苏轼的`《水龙吟》、《八声甘州》等从狭隘的骊歌中走出来,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深度,都超越了前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苏轼解放了词体,开创了豪放一派,在词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位置。正因为有了他,词的地位开始上升,进而与诗并列。

  苏轼是一代词宗,他用他无限的热情投身于宋词的创作,他的豪放,激励了一千年以来的词人。他永远是宋朝词的星空中闪耀的明星。子瞻的光芒,永远照耀着东方的夜空,他与明月共伴,与星汉一同灿烂。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独自一人,月夜起行,风息难隐英雄泪。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兄弟二人,徒步长安,推笔磨墨,挥斥方遒。鹤立鸡群,俱为进士,何命苦焉?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难解红尘纷扰,世态炎凉。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确实流露出消沉的情绪,也是对“人生”的一种反思,在无可奈何中寻求自我解脱。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辈子经历的又不止这场小雨了,都顺其自然的过来了,人生莫过于此。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字里行间流露着你强烈的激愤,只能通过对祢衡的怀念来勉励自己和友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又是何等的壮志,他总是在用他的豪情灌输到这他所爱着的土地,他所爱着的百姓。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亡妻已死十年,今日被贬密州,偶然经过一个小土山,提着一壶酒

  酒,牵着一只驴,独自靠着小松,仰天望月,不觉思念又重现。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夜深风静,皓月当空,江水碧澈,一派祥和静谧的气氛,微微流露出一丝惜别。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有新茶,何不细品?有美景,何不饮酒赋诗?超然于物之外,远离家乡,动了思想的不灭之情?

  四

  上文讲到,苏轼的官场生活是多么的黑暗,但就在这黑暗中有不为人知的光明,也正是这光明,照亮了黑夜,苏轼用他的旷达,他的随和,他的乐观造就了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文、诗、词。

  元丰二年十二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居住、不得签署公事。

  可能没有这趟悲行,就没有现在的《念奴娇》、《赤壁赋》等优秀作品。但是如果没有苏轼的随遇而安,同样没有诸如此类的佳作。唯有苏轼,在逆境中驾舟游长江,感慨千古人物,叹时光流逝。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等的惬意啊!遭贬后,能够在“闲暇”中寄情于山水,邀客同游。“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驾一叶之轻舟,飘然游于长江之上,欢快的心情,就好像羽化登仙了一般,可是我想就算是羽化登仙也大概达不到那种心态,那种放纵。

  说真的,神仙也做不到这样的随遇而安。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藏也。”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唯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可能这就是苏轼的为人之道,这就是他的处世之方。所以他并没有看中生命的归贵与重,而是更加注重于人生的贵与重。也正是这样,才造就了一代文豪,一代词宗。

  五

  可能一千年前,苏轼对着这个破落的尘世落泪,浑浊的泪水中,似乎就是他对大宋的无望,却仍抱着报国的壮志,时刻为国担忧,为国着想。他流下的眼泪随风飘着、飘着,跨越历史的星河,所过之处,无不绽开了炽热鲜红的红莲;像一团团火焰般,可我却不觉灼热,只感到它往我传递春日般的温暖—苏轼,是他对祖国永恒爱恋的赤子之心,是那一颗怎样滚烫如火焰的心啊,创写的一段传奇,留给千年后我们的温暖。

  花开花落,潮起潮落。山河可以削平或耸起,更多风云人物掘地而起。苏轼也随着年代的迁移死在了现实中,却活在更多人的梦里。

  风过水轻荡,画面皆散开。

  朦胧中,似乎在梦里,我看见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在月下,为我论诗品文,为我阐释宋词的奥义,为天下苍生阐释人生的价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依然用他的热血,在历史的殿堂,挥毫书写着属于他的人生。

  对,这就是人生!

  真正的随遇而安,真正的智者……

《浣溪沙》阅读答案8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9.这首词,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请问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2分)

  20.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比较词和诗中漠漠一词的使用,试分析它们在意义内涵及表达效果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3分)

  21.体会感知全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你在词中感受到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心情。请你说说这些印象在词中是如何传递出来的,结合具体词句作答。(5分)

  参考答案:

  19.轻灵;幽冷(类似词语均可,一点一分)

  20.相同点:都给人以广漠无际,梦幻迷蒙的印象(2点)

  不同点:词中漠漠的使用还包孕了一种无聊、寂寞的.心情,一种漫不经心、清冷孤独;在诗中并没有这样的意思(1点)

  (言之成理即可,一点一分)

  21.)一个独守空闺,感受到春愁,孤单、寂寞、无聊、冷落的女子的形象

  (对女子形象心情描述正确给2分,如果没有点出女子只给1分;第二问能够结合诗句进行分析3分,如果分析比较笼统,最多给1分)

《浣溪沙》阅读答案9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8.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将景与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D.词人巧妙运用典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平实直白。

  参考答案:

  7.B、8.D、

《浣溪沙》阅读答案10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17.(1)词中能反映时序变化的两句是 (2分)

  (2)赏析“楼上晴天碧四垂”一句中“垂”字的妙处。(3分)

  (3)请结合“芳草”和“杜鹃”两个意象赏析本词所表达的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7.(1)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2分)

  (2)“垂”,准确地描绘出词人从楼上看四周,只见晴朗高旷的碧天,与四周的旷野浑然一体,难以区分的情景。(2分)着一“垂”字,一个广阔的`立体空间尽收眼底(构成人们自上而下的立体空间感),境界开阔。(1分)

  (3)以无边无际的“芳草”,写家乡的遥远;(2分)以“杜鹃”的悲啼,写思乡的悲切(2分)。全词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欲归不能的羁旅思乡之情,词中渗透着漂泊的疲倦感。(1分)

《浣溪沙》阅读答案11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15、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

  16、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

  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由查字典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5、“出”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

  16、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

  (1)上片描绘的是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逐”“拍”二字的运用,使形象呼之欲出。请简要赏析“逐”“拍”的表达效果。(4分)

  (2)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由查字典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0.(1)“逐”字生动地写出了游人如织、喧嚣热闹的场面,表现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船的喜爱之情。(2分)“拍”字写出了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表现了春水活泼泼的生命力。(2分)

  (2)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表现出词人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形象特征。(4分。答出特征2分,结合词句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6.你认为词中空格处,填上“出”好,还是填“荡”好?请说说理由。(3分)

  7.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由查字典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6.(共3分)用“出”好(1分),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用“荡”则无此效果(2分)。(如果选“荡”且言之成理,可得2分。)

  7.(共3分)这首诗表达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同时也蕴含词人仕途坎坷的无限感慨。(答到一点得2分,答到两点得3分)

  译文

  堤上踏青赏春的游人如织,踊跃追逐着湖里的画船,

  春水荡漾,四周水天相接,波涛击打着堤岸。

  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之外,传出秋千少女的欢愉之声。

  莫要笑话满头白发的老翁还头插鲜花,

  我随着委婉动听的《六幺》琵琶曲调,频频交杯换盏。

  人生万事,何似对酒当歌?

《浣溪沙》阅读答案12

  浣溪沙

  孙光宪

  蓼岸①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②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杏杳③,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注】①蓼岸:开满蓼花的江岸。②楚天:泛指今湖北、湘南一带。③杳杳:幽远。

  8. 词的第一句“蓼岸风多橘柚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请找出其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并结合全词简要赏析。(6分)

  答案:

  8.①首句写蓼花盛开,清风徐徐,橘柚散发扑鼻芳香,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令人喜悦的深秋画面。(2分)②点明离别的时节、地点;以乐景衬哀情,第一句通过描写喜景(江边的美景给人带来享受),衬托出浓浓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中却要送客)。(3分)

  9.“孤” (2分)词人写帆影之孤,凸显离人行旅之孤,寄托了词人对朋友的眷恋(难舍)之情和别后寂寞孤独之感。(4分)(答其他字眼,若言之成理者,可酌情给分)?

  赏析

  古来诗词,描写或涉及船帆的,多得难以计数。如:有说帆影的:“岸回帆影疾,风逆鼓声迟。”(李峤《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有说帆色的:“帆色起归越,松声厌避秦。”(厉玄《从军行》)有说帆势的:“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罗邺《春望梁石头城》)有说帆白的:“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白居易《夜泊旅望》)有说帆湿的`:“帆湿去悠悠,停桡宿渡头。”(杜牧《晚泊》)有说帆满的:“别夜酒余红烛短,映山帆满碧霞残。”(杜牧《贺崔大夫崔正字》)有说帆孤的:“海上春云朵,天际晚帆孤。”(阴铿《广陵岸送北使》)如此等等,但是写得最传神的名句恐怕还要数五代词人孙光宪的:

  片帆烟际闪孤光

  在渺渺茫茫的大江中,远雾笼罩,一片冥濛,天水相连,不辨涯岸。不料就在这一片冥濛之中,闪出一道耀眼的白光,定神细看,才知是一条帆船。它正在挂起满帆,乘风急驶。帆身反射着太阳余辉,越去越远,但那么一星孤零零的亮点,仍是分外鲜明。这是多么的生动,真比一幅著名油画更能传神。我们回头再看上面那些句子,就不免有些相形见绌了。

  文学上无独有偶的事很多,在文学史上还会出现很多作家构思相同或类似的作品。孙光宪这句“片帆烟际闪孤光”,也能找到极相似的例子。这里也不妨拿来作一比较: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俄〕莱蒙托夫:《帆》①

  看!“淡蓝色的云雾里”不就是“烟际”,“一片孤帆儿”不就是“片帆”,“闪耀着白光”不就是“闪孤光”。一模一样,只字不差。可见不管是中国作家还是外国作家,诗人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神妙如此!

  孙光宪在后唐天成初年(926左右)到了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在高季兴手下任从事,后来官至荆南节度副使。荆南的辖地相当于从巴东到岳阳以北的长江两岸。从此词的内容看,应是他在荆南任职时写的。

  此词的精巧之处在于开头写的全是江岸和江上的景色,到最后一句才忽然荡开,把主要的用意放到一点上,悠扬跌宕,耐人寻味。

  先看这首词的铺叙:

  一开头就是秋景。秋景很美,不象别人笔下那样衰飒。“风多”二字突出了沿岸蓼花开遍、迎风摇曳的丰姿,便把“蓼”(水蓼、辛蓼)字点活了。“橘柚”着一“香”字,再把节候烘托一番:是橘柚接近成熟的季节,林子里散发着果实的香气。这句点出人站在江岸上。

  第二句回头写长江。“楚”是句中的着意点。用这个字,作者面对的是湖北(古为楚地)这段长江就不言而喻。句中既用“江”,又用“天”,又下了“长”字,都是有意描出长江浩阔一望无际的景象,为下句先安排一个恰当的背景。

  第三句是用极精细的观察和极准确的语言描画出来的。上面已经分析过,这里还可以补充一下。为什么他说“片帆”,难道偌大的长江,就只有一条帆船?长江上显然不止有一条帆船;但是,从艺术的要求说,诗人有他选择的权力,他不是摄影机,他有艺术的眼睛,可以而且应该把他认为没有作用反而妨碍艺术“升华”的多余杂质过滤出去,而单单剩下“这一个”。例如“一叶惊秋”(柳永《竹马子》)、“小乔初嫁”(苏轼《念奴娇》),只举出一叶、一人,却更能鲜明地表达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怀。

  下片,“目送”两句,还是眼前景色,却已浸入了抒情。上句是抬头看:“征鸿杳杳”;下句是低头看:“流水茫茫”。一种孤独无侣悲凉苍莽的愁情袭上诗人心头。这是从“片帆”引出。“片帆”悄悄带去了离情,于是“征鸿”“流水”,也染上别离的色彩。句中又下了“送”字、“随”字,把作者的感情焦点,从近而远,推向南方远处。这就为结末那句打下伏笔。

  最后一句点明要害,前面的词句全为此句而来。“兰红波碧忆潇湘”——他所思忆的原来远在潇湘。“潇”是潇水,“湘”是湘江,都在洞庭湖南。“兰”是佩兰,不是兰花。佩兰属菊科,秋天开红紫色的花。江淹《别赋》:“见红兰之受露。”韦庄《婺州水馆》诗:“水馆红兰合。”指的都是这种植物。这句表面上看是忆念那个地方,通看全诗,却可以意会是忆念那个地方的某人。李白《远别离》诗:“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王缙《古别离》又说:“下阶欲别离,相对映兰丛。含辞未及吐,泪落兰丛中。”是不是可以拿来印证这句呢?作者虽不一定从前人诗中得出暗示,反正忆人的感情是本词的焦点。照我看,他追忆如今远在潇湘的某个友好,或恋人,都是可能的。

《浣溪沙》阅读答案13

  浣溪沙 晏几道(北宋)

  唱得红梅①字字香,柳枝桃叶②尽深藏。遏云③声里送离觞。

  才听便拚④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

  【注】①“梅”,指歌曲《落梅花》、《梅花引》之类,多述离情。②“柳枝”,指乐府《杨柳枝》曲,亦指歌女名;“桃叶”,

  晋朝王献之爱妾之名,临江相别时王献之作《桃叶歌》。③《列子·汤问》载,秦青唱歌送薛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④“拚”(pàn),甘愿、不顾惜。

  8.词的上阕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修辞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 分)

  答:

  9.一般的送别诗词,常借离别之景,抒离别之情。而同为送别词,此词的写法却很新巧,请就这一点,分别结合上下片的内容作简要赏析。(6 分)

  答:

  参考答案:

  8.修辞手法有:通感、对比、夸张、双关。

  ①通感 “红”添色彩,让读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红梅热烈绽放、鲜丽诗意的画面;“香”添味道,以红梅之香写其乐声,生动别致地表现出其歌声甜美动人。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使描绘的乐曲更富艺术魅力。②对比 其他歌女所唱的《桃叶歌》《杨柳枝》与这位姑娘所唱的《梅花》进行对比,更显出这位歌女歌声不同凡响,情感真挚美丽,与后面的“遏声云里”相呼应,衔接紧密自然。

  ③夸张 描绘歌曲阻遏行云,更加突显出这位歌女歌声高亢动人,离别之情热烈深沉。

  ④双关 “柳枝”、“桃叶”既可指曲名,亦可指人名,语意双关,表达离情、歌声更加含蓄有味,同时,也巧妙地进行了对比,使表意变得丰富起来。

  9.①上片,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托出悲离伤别的.感伤,虚实相生,别有韵味。(3 分)②下片,用独特的细节来表现离情别绪。如歌女欲歌之时,作者没有描述伤感之语,而是描绘修长眉黛,间接显现出歌女离别时的脉脉深情;结尾句行人听歌以玉钗按拍击节,曲终钗断,“分钗”暗示“分离”,表达出离人凄绝之情,其味更是有余不尽了。(3分)

《浣溪沙》阅读答案14

  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时元丰五年也。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注]苏:苏醒(一说指苏轼自己)。镊:拔去。

  12、下列关于本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内容上看,本词写于酒醒之后。

  B、从词牌体式来看,本词属于小令。

  C、从押韵看,押平声韵,中途换韵。

  D、从时间顺序看,本词采用了倒叙。

  13、下列对本词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记”二字以幽默风趣的.笔法表现了词人醉意朦胧的状态。

  B、“雪晴”一句转入虚写,表现了词人由雪景引发的美好愿望。

  C、“翠袖”一句运用比拟,写出了酒席上女子婀娜柔美的姿态。

  D、这首词上片明快,下片深婉,相反相成,艺术表达富于变化。

  14、联系整首词,赏析画线句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4分)

  阅读答案:

  12、(2分)C

  13、(2分)C

  14、(4分)画线句通过酒宴中呵手拔去白须的细节(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既衰老忧愁,又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与酒席上明艳美丽的年轻女子形象形成对比,表现了词人“但愿人饱我愁无”的忧民情怀和对人生老迈的感慨。

《浣溪沙》阅读答案15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唐圭璋评论此词:“文字全用赋体白描,不着粉泽,而沉哀入骨,宛转动人。”试结合全词逐层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先写己之忆人。从己方铺墨,“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夜不能寐,借月寄情,睹物思人。②再悬想人之忆己。“想君思我锦衾寒”,悬想对方也在牵挂自己,为“我”锦衾寒的境况担忧,曲折达意,更有动人。③再极写相见之难。“咫尺画堂深似海”写咫尺天涯,万般无奈,别样滋味。“忆来惟把旧书看”,怀念逝去的.幸福时光。曾经相约“携手入长安”之事,明知不可能,偏再问“几时”成行,表面平淡无痕,背后却饱含极大的凄凉。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