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呢?《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送别诗中的精品,抒发了诗人李白对于朋友孟浩然的一片深情。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篇一:
一.选材及设计思路
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本节课,我抓住对重点字词来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背送别诗导入
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因此本课教学就从背送别诗导入,让学生知道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从而体会诗人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这一环节,我还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题目来理解诗题。同时,对诗文的作者李白和他的好朋友孟浩然有了简单的交流和介绍。
(二)解题
针对本首诗的标题,我首先问同学们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然后结合学生回答分别简单介绍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以及“之”的意思。接下来,和学生一起交流诗人李白、孟浩然以及他们的友情,这样同学就能深入的理解本首诗标题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的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古诗,然后指名朗读,师生正音并进行恰当的评价。
(四)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都学过了哪些好的方法来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总结、归纳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首先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什么是“故人”、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地图来理解什么是“西辞”,并结合画面猜一猜谁是李白,谁是孟浩然,通过看两位诗人依依惜别时的情景图片并配上流水的声音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让同学们想象面对着滔滔的江水,此时此刻他们在告别的时候会说些什么,然后找同学到前面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来演一演,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讲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时,我让学生在课件中欣赏阳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丽图片,通过观看画面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三月的美丽,为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奠定基础。
在后两句诗中,我主要抓住“孤”和“尽”这两个关键字来理解。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同时,我重点进行了朗读指导,通过学生个别读、分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
(五)回顾全文,归纳升华
本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教师引读、学生个别读、全班齐背诵等方式,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指导写字、扩词和书写
写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重要的一环,所以在这一环节,我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课文中需要会写的'六个生字,并进行扩词,同时指导书写“陵”字,让学生们在本上用正确的写字姿势练习抄写。
(七)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课后,让同学们可以去找一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和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三.课堂生成与不足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拓展送别诗积累扩大学生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在范读上还要多揣摩,从而更好的进行朗读指导。2.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比较单一,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多元的评价。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我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篇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本节课我用音乐、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研自得、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用精心准备的导语和切合诗意的古曲音乐,烘托出一个浓浓的读书氛围,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而板书立求简洁、明了。
我遵循农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原则。在导入理解课题后逐步采取读正确、读出正确的节奏,再读出诗歌的韵味。在导入环节,我曾经找了很多个支点,有学生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赠汪伦》、李白的《赠孟浩然》,还有就是这首崔颢的《黄鹤楼》。《赠汪伦》学生太熟,《赠孟浩然》不适合放在这里,所以就选择了这首《黄鹤楼》导入,因为黄鹤楼正式因为崔颢的这首诗而闻名的。据说李白到了黄鹤楼这个地方刚想在上面题诗,却发现上面已经有崔颢写的《黄鹤楼》,李白看后不敢下笔。世人惊叹这世上还有李白不敢下笔的地方。文献同时还记载,李白当时没有写诗就离开了黄鹤楼,后来作了《登金陵凤凰台》势与崔颢的《黄鹤楼》一较高下。
导入之后由于诗题较长,所以除了读正确之外还要读出节奏。而对于诗文,先做到正确、再读出节奏,而重点是要读出韵味。如何进入到诗的情境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再读出诗中情。我想这也是这节课做得最不够的地方。学生都知道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依依惜别”“恋恋不舍”学生能够说出我们老师要的和考试要的标准答案,可是这种情却进入不了学生的内心。也就是说学生不是有感而发的。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曾经把学生当做“零”起点去教,结果发现没有一点突破。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要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 “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抓住两个主要意境点“烟花三月”和“故人西辞”,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但是这里比较遗憾的是我的操作太快,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品味的时间。
本节课我还重在积累。拓展学习送别诗,默写或抄写本节课要学习的这首古诗。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我在反思的时候我突然间想起了白居易的送别诗《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最后的“别时茫茫江浸月”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孤帆远去,诗人李白只见长江的水在天边流淌着,而同样的,是分别时刻,诗人白居易望着茫茫江面上的一轮明月,悲从中来。后来我在课堂上补充讲《琵琶行》时,效果很好,孩子们特别入情入境。我觉得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是不是可以与这首《琵琶行》联系,相互映衬呢?
当时决定上这首诗的时候,很多同事问我为什么要教诗,诗并不好教。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因为我不会教诗歌,所以想把握这个机会来好好地学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篇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教学中注重体会二:“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注重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0-2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07-1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08-2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09-2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反思08-1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及反思07-15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08-2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反思精选08-2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