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进行多角度评析。
2、通过人物命运深入探究人物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角度把握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难点:品读诗词,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学生课前准备,通读相关情节和诗词,对人物有自己的初步认识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大观园里,可谓百花齐放。其中有一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绛珠仙草,还有一位是众人眼中标准的大家闺秀,她们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今天我们就走人大观园,走进黛玉和宝钗的世界。
(一)学习活动一: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两位光彩夺目的女性,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试从她们的出身、日常生活、性格、才华、学识、待人、处事等方面比较评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梳理相关情节,结合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言行举止来比较分析黛玉和宝钗的性格特点。
(二)学习活动二:正所谓“诗如其人”,读黛玉和宝钗的'诗词,你可以窥见她们各自怎样的性格。设计意图:从情节的浅层次梳理到诗词的深层次解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黛玉和宝钗的性格,走进她们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品读黛玉和宝钗的诗歌有助于我们更形象具体地把握人物形象。设计依据: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学生活动:诵读诗词,自主解读诗歌,小组交流,相互补充,交流分享。
(三)学习活动三:假如你是贾宝玉,你更愿意娶谁为妻?你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从恋爱婚姻的角度阐释。
设计意图:借助语言情境的设计,试图通过角色代入创设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小说人物的经历、处境、性格、人生追求等方面出发,替人物选择合适的人生伴侣。同时引导学生在被动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和主动选择人生伴侣、为爱结婚和受权势诱惑结婚等的思维碰撞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设计依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四)学习活动四:在曹雪芹的笔下,黛玉和宝钗都是有“行止见识”的女子,最终一个泪尽而逝,一个独守空房,试探究她们悲剧的根源。设计意图:造成二人悲剧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从认为自身到小说中其他人物,进而到社会大背景。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作家对他笔下人物形象的塑造必然有其一定的意图。曹雪芹塑造黛玉和宝钗悲剧形象,正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摧残美好女性的罪恶,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像黛玉和宝钗一样被社会吞噬的女孩还有许许多多,激发学生怀着悲悯的情怀走进文本,去关注她们的喜怒哀乐。设计依据: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作业设计:结合本课所学从《红楼梦》中再找一组人物比较分析他们的性格,并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红楼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2、初读《红楼梦》,复述故事梗概;
3、能陈述茅盾关于《红楼梦》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1、茅盾关于《红楼梦》的基本观点;
2、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的关系。
教学难点
概括《红楼梦》的基本观点;
学法指导
自读、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神话故事“木石前盟”导入:(学生概况)
(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即来源于我们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本学期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红楼梦》,欣赏中国古典名著的精美故事,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二、名人对《红楼梦》的评价。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鲁迅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王蒙点评说:“《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是一部执着的书”。
三、文本探讨:
1、概括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介绍《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身世;第二部分介绍《红楼梦》的版本与"增订补作"的小史;第三部分指出《红楼梦》"是一部自叙传性质的小说",重在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第四部分指出《红楼梦》"是一位作家有意地应用了写实主义的作品",重在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有什么关系?
明确: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小时侯的贵族家庭生活有助于他创作出自叙传性质的《红楼梦》;曹雪芹的家庭还是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家庭,小时侯受到的文学素养的熏陶使他能够创作出精美的《红楼梦》来。
3、《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怎么出现的?
明确:由于《红楼梦》没有完成,有很多人顺着曹雪芹的思路续写,其中高鹗续写的后40回比较好。他大体遵循了曹雪芹创作,完成了《红楼梦》悲剧的主题。一个叫程伟元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红楼梦》80回与高鹗续写的后40回合在一起出版了两次,从此《红楼梦》便在中国流行起来。
4、茅盾认为《红楼梦》的中心思想是写婚姻不自由的痛苦,你赞成他的观点吗?
明确:不太赞成。《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但它以爱情故事为中心,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丑恶,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言之有理就行)
5、矛盾认为,《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几个创造是什么?
明确:一是从中国小说发展的过程上看来,《红楼梦》是一个写实主义新阶段的开始。二是把女子作为独立的个人来描写,也是《红楼梦》创始的。三是《红楼梦》是以描写琐细杂乱的饮食男女细事来获得了生活的真实。
6、《红楼梦》和以前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的不同点是什么?
明确:不同点在于:《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是和女子同受旧礼教压迫的可怜人儿,《红》中的那些女子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作者观察得到的客观人物。而以前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中,男人作为主体,是什么“风流教主”、“护花使者”,女子作为附庸,使小说里那些作者想象中的“美人儿”。
7、作者认为《红楼梦》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红》结构上的特点是宛若天成,出乎自然。每一回书中见没有整齐的“结构”,它只是一段的饮食男女细事,但是愈琐细愈零碎,我们所得的印象却愈深。
四、阅读《红楼梦》四大家族关系表,理清《红》的主要人物关系。
可以采取大家提问的方式进行,纠正并理清人物关系。
五、完成“巩固案”
《红楼梦》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红楼梦》中的主要诗词,并有选择性地读懂一些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吟诵、鉴赏诗词,进一步把握《红楼梦》中人物性格,提高古代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比赏读钗黛诗词,体会诗作寄寓的不同思想情感,品味诗词中的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通过意象窥探背后的情感寄托,体会古代诗词优良传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对比
赏读钗黛诗词,体会诗作寄寓的不同思想情感,进一步把握《红楼梦》中人物性格。
三、教学难点学习
通过意象窥探背后的情感寄托,体会《红楼梦》诗词中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底蕴。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听音入境,在回忆诗词中感受诗才
课前播放音乐《葬花吟》,学生听音感受,教师做如下导入:我们课前聆听了一段歌曲,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吗?《葬花吟》(齐答)。教师点拨:《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通过这如泣如诉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这种处境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胁和摧残,可以体会到这位叛逆者在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那么关于《红楼梦》中的诗词,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学生回忆,教师点拨:《枉凝眉》、《好了歌》、《终身误》等等,继续提问:擅于作诗的人能想到哪些?顺势引入:林黛玉、薛宝钗。那么,今天我们就借这两位才女的诗作对比赏读来进行一番研讨。
(二)感知诗作,初步体悟诗风差异
1、回忆诗词,思考其作用
通过刚刚的回忆,之前的专题接触过的歌谣、灯谜、判词等形式,思考《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异彩纷呈的诗词能否去掉?
学生思考,总结诗词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①烘托意境、增添文化底蕴与古典文学魅力;
②通过诗词看作者的创作心境,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性情与思想
③诗词作为情感载体,能够表达人物观点,隐喻人物命运。
2、课前预习,明确阅读回目
学生回忆相关章节,温故知新,关注诗词,初步感知。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3、通过诗社雅号初探诗风与气质
教师提问:在第三十七回中偶结海棠社,分别赋予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雅号,学生回忆作答:黛玉被称为:潇湘妃子;宝钗则以蘅芜君冠名。(齐答)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诗社雅号中思索“妃子”(多愁善感的柔美之风)与“君”(端庄大气的儒雅之风)称呼背后的寓意与象征,初探二人诗风的差异。
4、捕捉意象,为诗作的研讨筑基铺路。
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回忆所研讨的回目中着眼的三个意象:海棠、菊花、柳絮。
5、交流研讨,汇报交流
学生结合学案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在组内进行交流研讨,时间5分钟,派代表汇报交流。
(二)研读交流,通过诗作看人物形象
1、共咏海棠诗,从诗风赏钗黛形象
《红楼梦》中有很多水平很高、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诗词曲赋,如黛玉、宝钗等人写的一组“白海棠诗”,就显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
(1)吟诵品诗韵
此番作诗“菱洲限韵,藕榭监场”,请学生尝试通过诵读吟咏体会韵律的巧妙与美感。
随机找学生诵读,请其同桌作点评,尝试诵读体会。
(2)对比赏诗风
李纨对钗黛二人的诗风各用四字作结,请从原著中找出,结合李纨的评价赏析诗歌。
林黛玉:风流别致;薛宝钗:含蓄浑厚
学生任选诗句或意象思考如何体现这一特点?
经过研讨,学生各抒己见。从炼字、意象、意境等角度进行鉴赏阐述。
参考:林黛玉:风流别致
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
①看花人由白海棠的高洁白净想象到栽培它的该不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碾冰为土玉为盆”,从侧面烘染白海棠的冰清玉洁,想象别致。
②海棠白净如梨蕊,突出了其高贵品格,其有梅的精魂与风韵。“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妙别致。
③白海棠的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体现。众人看了,感受到的当然是“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④秋天萧瑟,又是深闺怨女,并且在“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带有愁戚伤感的感情色彩。这当然又是林黛玉的“别一样心肠”。
薛宝钗:含蓄浑厚
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①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己,刻画出大家闺秀的矜持心理。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己的一种表现。
②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写照。“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
③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实写自己的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
④“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端庄,“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
2、同拟菊花题,从心境探钗黛形象
学生结合学案上第三十八回“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薛宝钗所做的《忆菊》、《画菊》,林黛玉所做的《咏菊》、《问菊》、《菊梦》五首诗,体会在相同的意象“菊花”背后寄寓的不同人物心境。
创设问题情境:此组菊花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托物言志,诗中的看花人都是作者的写照。请任选一首谈谈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充分放给学生选择的和发挥的空间,教师不做限制,只在学生发表见解时予以引导和点拨,从意象的选用、陶潜诗词的化用、典故的运用、首尾联的呼应、画面的描摹等多角度谈感受,若时间允许,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机会,在交流碰撞中汲取思想的精华,各个视角捕捉人物的性情与心境。)
3、各展咏絮才,从志向悟钗黛形象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二人借柳絮这一意象抒发心志,黛玉创作了《唐多令咏柳》,宝钗写就了《临江仙咏柳》,这二首词能够比较鲜明地体现二人的志向与追求,在教学中设置如下研讨问题:
(1)“钗黛有其德,各展咏絮才。千秋自本色,高下凭君裁。”结合身世背景,试探究两首词中寄寓的钗黛二人思想志向的差异。
参考:
黛玉:从“粉堕”、“香残”、“漂泊”、“白头”、“无人收”描写出柳絮堕枝飘残,被东风吹落、飘泊无根的特点,抒发年华易逝又感叹自己寄人篱下、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
宝钗:从“均匀”、“蜂围蝶阵”、“修笑本无根”、“上青云”描绘出柳絮的轻柔美好、自如飞舞、乘风向上的.特点,形象地表现了大观园中处事得体、深受众人喜欢的宝钗不会像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而是要“凭借力”、“上青云”——踌躇满志,意欲攀登封建统治宝座的愿望。
(2)吟唱诗词,更添意趣。如若由你来为上述两首词谱曲,你会选择怎样风格的旋律呢?请结合原词加以说明。
由于两首词格调风格比较明显,因此化用古词新唱等形式让学生从更多角度体会,打开审美的多维通道,学生自然联想到黛玉“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的缠绵悱恻与婉转空灵,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坚定大气与高亢激昂。
(三)总结升华,从诗词中关照人生。
1、诗为心声,画乃心迹,通过对比总结差异。
通过钗黛组诗的对比,你能体味到二人的诗风有怎样的差异?
师生共同总结:
李纨认为宝钗是“含蓄浑厚”,黛玉是“风流别致”,脂砚斋认为“逸才仙品固让颦儿,温雅沉着终是宝钗”。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一个是浑厚稳重,一个是多愁善感;一个是藏愚守拙,一个是锋芒毕露。
2、发掘隐喻,从诗词角度探究人生追求。
通过诗词的隐喻,作者的才情,你对林黛玉、薛宝钗二人的性情与人生追求有哪些新的认识?
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宦家遗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是率直重情的“泪美人”,一个是深沉理智的“冰美人”;一个是飘散着诗意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追求功利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冰雪聪明,一个博学多识,;一个孤芳自赏,一个广得人缘;一个成为叛逆者的榜样,一个是为人妻遵守“妇道”的榜样。
3、温故知新,从诗词角度关照人物命运。
回忆所学二人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进一步体会和把握其创作才华与悲剧命运的写照。
在之前的专题学习中,从情节中体会到爱情的不顺、命运的多舛,生活的不幸,感悟其悲剧人生,从本堂课的学习中,进一步领略其才华横溢却落得香消玉殒的命运结局,更增其悲。
4、拓展延伸:解读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悲剧意味
师生共同总结:《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诗词曲赋不单单是情节发展的点缀之笔,而是与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故事的发展与思想的呈递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四)小结作业,从诗词中读懂人物。
搜集《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品味诗词对人物心声传达的妙处,以《我读懂了XXX》为题写一篇小作文,400字左右,下节课汇报交流。
(五)板书设计
海棠
潇湘妃子风流别致
菊花
蘅芜君含蓄浑厚
柳絮
《红楼梦》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红楼梦》的作者,了解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能结合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特征。
3、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力。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2、初步了解《红楼梦》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3、能结合经典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脑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
师: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人生有三恨:一恨鲋鱼有利;二是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真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二、整体感知、全面了解
1、请把你了解的有关《红楼梦》及其作者的相关情况向大家介绍。
2、作家作品补充介绍:(多媒体显示)
三、精读经典情节,感受人物特点
1、多媒体显示:宝玉摔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玉挨打、黛玉焚稿等6个经典故事情节的`图片及文字内容的相关介绍。
2、欣赏视频:宝玉摔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玉挨打、黛玉焚稿等片段。
3、你说我说大家说:经典情节复述,要求简明扼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喜欢或感动的故事情节,然后小组代表向同学汇报。
四、品读主要人物
结合刚才《红楼梦》经典情节的再现,你认为贾宝玉、林黛玉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分组讨论:代表回答。(师引导学生主要从这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对人物性格进行品评。)
师总结: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林黛玉是个貌美若仙、才智过人、体弱多病、品质高洁的人。(多媒体显示)
五、欣赏其他人物风采
1、多媒体显示:宝钗、凤姐、探春、湘云、迎春、晴雯、袭人的人物的图片及文字介绍。
2、学生欣赏美丽图片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人物作介绍,从而激起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六、艺术成就。(多媒体显示)
七、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红楼梦》,就小说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两篇读书笔记。
2、完成《红楼梦》测试题。
《红楼梦》教学设计 5
教学说明:
此课例为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的名著导读课,为笔者原创课例。建议放在必修三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之前教学。望各方家指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掌握《红楼梦》相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从人物、文学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古今研读状况四个方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并体味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挖掘作品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这幅画面简单、色彩黯淡的图画,却讲述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爱情故事。请你根据这幅画猜猜这个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是谁?并且引用书上的四个字来给它取个标题。
宝黛爱情的渊源:女娲炼石补天,最后剩了一块石头没有用完,便将这块石头丢在青梗峰下。灵石来到人世之前,曾变身为赤瑕宫神瑛侍者。他每天用甘露浇灌一株瘦弱的绛珠仙草,后来仙草幻化人形,来到人世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
过渡语:一场凄美绝伦的爱情,曾令多少人扼腕叹息、情迷红楼。几百年来,《红楼梦》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二、情迷红楼梦
(一)古人痴迷于红楼梦
“闻有某贾人女,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
——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
邑有士人贪看《红楼梦》,每到入情处,必掩卷冥想,或发声长叹,或挥泪悲啼,寝食并废,匝月间连看七遍,遂致神思恍惚,心血耗尽而死。
——清·陈镛《樗散斋丛谈》卷二
京师有陈某者,设书肆于琉璃厂。光绪庚子避难他徙,比归,则家产荡然,懊丧欲死。一日,访友于乡,友言:“乱难之中,不知何人遗书籍两箱于吾室,吾固业此,趣视之,或可货耳。”陈检视其书,乃精楷抄本《红楼梦》全部,每页十三行,三十字。抄之者各注姓名于中缝,则陆润庠等数十人也。乃知为禁中物,亟携之归,而不敢视人。阅半载,由同业某介绍,售于某国公使馆秘书某,陈遂获巨资,不复忧衣食矣。其书每页之上均有细字朱批,知出于孝钦后之手,盖孝钦最喜阅《红楼梦》也。
——徐珂《清稗类钞》
(二)今人研究红楼
“红学”“曹学”:被称为三大“显学”之一。
代表研究专家:刘心武、周汝昌、俞平伯、冯其庸、李玄伯、张锦池
研究派别:索隐派,考证派,评点派,小说批评派。
三、红楼梦魅力何在
(一)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红楼梦》一书共提到人物983人,其中有名有姓有背景的人物有448人,在四百多人中,为后世所熟知的有数十人。其中家喻户晓的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这些都已成为经典人物形象。对于人物的分析,我们将在即将学习的课文《林黛玉进贾府》里面进行,在此不展开详细分析。
(二)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文学性强
1、红楼梦中名——谐音双关,蕴含深意
贾雨村:谐音“假语存”,意即这本书里的内容都是假话,只是用假语村言的形式来敷衍给读者听,切不可当真。
甄士隐:谐音“真事隐”,也即本书当中真的事情是被隐藏起来了的,读者不能只看表面的假话。这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字狱的严重。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贾府的四位贵族小姐,其名字的'第一个字连在一起谐音“原应叹惜”,以此来暗示四人的悲惨命运。
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姓氏谐音“淋血史”,作者借这一个比喻来展现她们三人命运之凄惨程度。
贾王薛史:《红楼梦》里的四大钟鸣鼎食之家。谐音“家亡血史”,调换顺序之后也可以谐音“假史枉写”。再一次强调这个故事的“虚假性”。
贾赦,邢氏:贾府的长子长媳,但作者给他们取名却蕴含了深意。谐音“假设形式”,体现的是二人在荣国府的地位形同虚设。
贾政,贾敬:假正经
贾赦,贾政:涉政
2、红楼梦中辞——文采出众
全书共有诗词曲赋数百首。其中著名诗词有:
林黛玉《葬花吟》,贾宝玉《芙蓉诔》《咏白海棠》以及各种词曲、谶语等。这些诗词曲赋不仅文采出众,而且都蕴含深意,绝不仅仅是一首优秀的诗词曲赋。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全诗使用了两个典故,两处双关。“停机德”赞美宝钗是符合封建统治者要求的女子。
“咏絮才”暗喻黛玉的才华堪比谢道韫,但她的命运却是值得怜悯的。
“玉带林中挂”,双关。说林黛玉的文才就像一条精美的玉带,但造化弄人,她的命运凄惨,诗才完全被众人忽略不计,就像玉带一样最后挂于树枝之上。
“金簪雪里埋”,双关。金簪指的是宝钗,这句话是说金簪被埋雪中,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雪水冰寒,暗示宝钗后来生活凄凉,生活中没有温情。
3、红楼梦中言——出色而本色
兴儿笑道:“奶奶不知道,我们家的姑娘不算,另外有两个姑娘,真是天上少有,地下无双。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叫他‘多病西施。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每常出门或上车,或一时院子里瞥见一眼,我们鬼使神差,见了他两个,不敢出气儿。”尤二姐笑道:“你们大家规矩,虽然你们小孩子进的去,然遇见小姐们,原该远远藏开。”兴儿摇手道:“不是,不是。那正经大礼,自然远远的藏开,自不必说。就藏开了,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红楼梦》第65回
总结语言特色:“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
——清·刘熙载在《艺概》
过渡语:《红楼梦》除了文学造诣登峰造极之外,它在历史研究方面也极有价值。它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里细致地记载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社会政治、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大至国家命运、政治决策,小至服装风格、房屋摆设、饮食礼仪、甚至是当时护肤品化妆品的制作,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历史研究
仅在第1课里,就详细描写了贵族的房屋布局、装修、女子衣饰打扮、吃饭礼仪等。
示例1:贵族女子衣饰打扮
王熙凤:“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红楼梦》第3回
示例2:房屋内部装饰风格
“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红楼梦》第3回
四、拓展思考
民国时期著名作家张爱玲曾说过,她的一生有三件遗憾之事:
“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张爱玲
从张爱玲的人生三憾里,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痴迷于红楼梦,但也为红楼梦未完而感到极其遗憾。张爱玲认为,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40回,并不符合曹雪芹本意。红楼梦后40回,历来存在争议,假如由你来给前八十回加一个结尾,你希望给作品加上怎样的结局?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
师总结:曹雪芹曾在《红楼梦》中预言,四大家族最后结局应该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过曹雪芹已经去世,他的本意如何已经不得而知,高鹗续写的后40回总算是让人物有了最后结局,而且宝黛的爱情悲剧结局也被历来读者所接受。
一部《红楼梦》,一场人生梦。《红楼梦》是说不尽、品不完的,今天仅选《红楼梦》之一角,用我浅薄的知识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了红楼梦。《红楼梦》中还有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在等待大家去徜徉,去探索。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在假期闲暇之时,少一些玩乐,多一点阅读,尽力地把《红楼梦》这本我们中华民族的集大成之作传承下去。好书不厌百回读,中华文化我爱护。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红楼梦》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能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了解生词的意思。
3.运用学习前两课的方法读文章,了解人物的性格。
4.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教学重点
运用学习前两课的方法读文章,了解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
教学准备
《红楼梦》相关资料;电视剧《红楼梦》片段。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文章?作者是谁?
2.学习这几篇文章我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
3.今天我们又要采用这种读书方法来学习一篇经典的.文章《黛玉初进荣国府》。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的收获
1.说说这篇文章改编自哪一部小说?作者是谁?你对这部小说有多少了解?
2.教师补充《红楼梦》的相关知识。《红楼梦》中写到的人物有四百多个,这些人物各具特色,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更是惟妙惟肖,足见作家的功力。
三、浏览课文,说说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找出文章主要描写的人物
四、自学重点段落第5、6、7自然段
(一)思考
1.出示思考题:王熙凤都说过些什么话?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说的?
2.学生自学,在书上作记号。
3.小组范围内交流,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二)讨论
1.出示思考题:王熙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小组内探究、讨论,并做记录。教师巡视。
3.小组内推举代表在全班发言。
(三)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新的揣摩人物性格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再谈课文,想想从文中你了解到黛玉是个怎样的人。
五、自学课文第1、2、3、4自然段,在书上作记号
1.交流,你从这四段中又读出了什么?
2.播放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封建贵族的奢华,了解林黛玉的谨小慎微、冰雪聪明和王熙凤泼辣爽快、圆滑的性格。
六、推荐阅读:《红楼梦》第三回
《红楼梦》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红楼梦》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人物关系等。
(2)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
(3)分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4)掌握名著欣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2)理解教材中的导读内容,把握要点。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语言知识的积累。
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2.《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描写。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课程】
导入:清朝的时候流行一句话:开卷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就算你读了四书五经、论语、孟子等,你不读《红楼梦》的话,你的知识还不够。《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鲁迅认为它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前未有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对女性尊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畅谈中国这部伟大的经典作品《红楼梦》。
一、展示课题:名著导读《红楼梦》
二、导读名著
1.《红楼梦》的背景知识
展示课件,老师还可做如下补充:
《红楼梦》是一部长篇小说,写成于清中期,《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红楼梦》的作者是谁长久以来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认同是中国清代的曹雪芹。《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使用的写作方法是“真事隐,假语存”,脂砚斋的批语是:文笔细如牛毛。伏笔千里。在红楼梦中,贾家的原型是曹家。贾母的原型是康熙朝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贾代善原型是曹寅。
2.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在康熙在位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
3.主要内容介绍
《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牵涉到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妇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问题,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
《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宝玉始终站在封建主义精神道德之外,他视仕途为禄蠹,以应酬文字为沽名钓誉之工具,视读圣贤为畏途,既具有浓厚的贵公子的纨绔习气,又具有反封建的叛逆性。他尊重女性,尊重个性,追寻自由,是一位贵族家庭乃至封建制度的叛逆典型。黛玉是一位冰清玉洁、孤高自傲、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她视爱情如同她的生命,但她的爱情却因不容于贵族家庭而被摧毁。宝钗是一位遵奉妇道、恪守妇规的封建淑女,她同样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红楼梦》突破了传统的取材和构思方式,将社会高度浓缩于家庭范围内作整体展现,贾府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缩影。《红楼梦》写人的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描写的人物皆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具有多重性格,打破了以往小说写人类型化的特征,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有: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的个性化,心理描写具体而简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艺术气氛里,烘托人物的内心情绪。
《红楼梦》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营养,又提炼了大众语言,熔铸成准确、精炼、纯净、传神、典雅的语言。
《红楼梦》表面看来都是些平常的生活琐事,但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问世后,以其深刻的思想意蕴与精湛的艺术魅力,震撼着一代代读者的心灵,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巨大的影响,在学术研究领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红学”。在经历了两百多年风风雨雨之后,“红学”不但没有衰微,反而更为兴盛,这足以说明《红楼梦》所具备的艺术价值。
4.贾府人物关系分析
5.代表人物分析
三、《红楼梦》的`结构分析
1.总体特点
多线交叉,网状平展。
“注此写彼,手挥目送”,一事多义,转换自然。
小矛盾凝聚大矛盾,小事件积累大事件,波澜起伏,连环勾牵。
全书情节以甄士隐、贾雨村起结,首尾贯通;贾府兴衰以刘姥姥三进府串联,匠心独用。
2.具体布局
序幕(1—5回)相当于全书结构的骨架和蓝图。
第一部分(6—34回)始于刘姥姥一进荣府,终于黛玉题帕定情。这是宝黛爱情和贾府生活美好而欢乐的浓春。
第二部分(35—55回)这是宝黛爱情的发展成熟期,也是贾府安富尊容的享受期。大观园女儿们结社吟诗、贾母等女眷们宴饮游乐、繁华背后也矛盾重重。这是宝黛爱情和贾府生活火红而烦躁的盛夏。
第三部分(56—104回)贾府势力由盛而衰,黛死钗嫁悲剧相继,是飘零而多事的肃秋。
第四部分(105—120回)宝玉出家,宝钗守寡;贾母寿终,贾府败亡。“树倒猢狲散”“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是衰败而凄冷的严冬。
四、《红楼梦》的语言特色
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古典书面语精粹,经高度提炼加工而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
叙述语言:是接近口语、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富有立体感。
人物语言:能准确显示其身份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其个性特征。同是小姐语言,黛玉机敏、尖利,宝钗圆融、平稳,湘云爽快、坦诚。同为少妇语言,秦可卿温柔和婉,李纨平淡无味,凤姐机智诙谐。
五、对《红楼梦》的评价
1.《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3.“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它包罗万象,它的故事内容涉及到了多种知识领域:文学艺术、诗词歌赋、园林建筑、纺织刺绣、中医药膳、烹饪美食、戏曲说唱、民情民俗、佛学道教……无所不有。
六、《红楼梦》的诗词曲赋
1.《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但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首诗,这不单单因为《红楼梦》的作品当中,有大量的诗词曲赋和韵文,更主要的在于小说的整个氛围是诗意的和诗化的。
2.《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曲赋有四个特点:第一,个性化,即茅盾先生所说的“按头制帽”;第二,情节化,它不是游离的,而是跟情节结合在一起;第三,借题发挥,最为典型的,如《芙蓉女儿诔》;第四,暗示未来,即具有谶语性质,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判词和曲。
3.香菱跟林黛玉学诗是小说中的典型情节。香菱在大观园里的地位低于小姐而高于丫头,她渴望充实的精神生活。香菱不畏艰难,日夜苦吟,并在林黛玉、薛宝钗的点拨下,终于进入了诗歌的殿堂。香菱学诗一共三首,即《吟月三首》,这三首诗就体现了她不断成熟的一个过程。
4.《红楼梦》的诗词曲赋还具有谶语性质,就是预示。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判词和曲,包括后面的那些谜语,灯谜。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些人物的最后结局,在里面都有所暗示。
《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曲赋,还有着深厚的古典诗词的底蕴,比较典型的,如林黛玉的《葬花吟》和《秋窗风雨夕》。
七、知识拓展
1.《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及其寓意;
2.《红楼梦》中的经典名句。
(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4)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5)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6)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7)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8)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9)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10)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11)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12)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13)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看不完春柳春花满花楼。
(14)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15)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八、《红楼梦》与高考作文
2004年高考福建满分作文:以“文学形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九、作业
让学生展开讨论,就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以“我最喜欢《红楼梦》中的人物……”为题写一篇作文。
《红楼梦》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败为背景,主要写一批贵族子女的生活,特别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客观上展示了传统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通过宝黛爱情悲剧的真实描写,表现人生理想的幻灭。
[教学目标]
1.从优秀的古典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理清小说情节上的两条主线:
一、贾府的兴衰;
二、宝黛的爱情悲剧。
3.通过阅读分析,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相关情节,开展对主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小说情节上的两条主线:
一、贾府的兴衰;
二、宝黛的爱情悲剧。
2.通过阅读分析,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相关情节,展开对主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阅读指导:
就课堂上讨论的两个问题,推荐学生重点阅读以下章回:
1.第二回、第三十三回、第五十六回、第七十四回(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录暗示贾府衰败的相关片段并加以点评)
2.第三回、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六至二十八回、第三十二回、第三十三回至第三十四回、第九十七至九十八回(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宝黛的爱情过程,并分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空前绝后的文学奇迹,毛泽东把它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人们对它阅读、探究的热情经久不衰。今天,我们就小说的故
事情节,来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1.到第80回,贾府还没有抄家,能不能看出这个大家庭行将衰败的迹象?如果能,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揭示的?
2.宝黛爱情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为什么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二、讨论分析问题一
1.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冷子兴谈到贾府面临的危机是什么? 一是经济危机。“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二是人才危机,后继乏人“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2.第三十二回“宝玉挨打”一情节中,贾政前后有三次哭?他为什么会哭? 宝玉挨打的过程中,贾政有三次哭,先是王夫人相劝时“泪如雨下”, 听到王夫人哭唤贾珠之名,更是“泪珠似滚瓜一般滚下来”,见到贾母后“跪下含泪”。三次流泪,一次比一次厉害,一次比一次伤心,细究其因,不难理解。宝玉是“光宗耀祖”的惟一希望,却偏偏行为偏邪性情乖张,因而使得贾政对宝玉这个不肖子不仅感到愤怒,而且感到后继无人、家道衰败的悲伤绝望。贾政和宝玉的冲突暗示着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的行将败落。宝玉挨打只是悲剧的序幕,挽歌的序曲。)
3.第五十六回“探春理家”这一情节中,探春“兴利除宿弊”进行了多方的改革,为何最终还是没有挽回整个大家庭走向败亡的.命运?
探春尽管很能干,但是,她的“新政”和“改革”并不能解决贾府内外固有的矛盾。她的“兴利除弊”既没有克服贾府的“经济危机”也改变不了贾府主子们的奢侈腐化、糜烂作恶的生活习惯。反倒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就在她主政期间,相继发生了“贾二舍偷娶尤二姨”“酸凤姐大闹宁国府”等一桩桩丑事儿,闹得宁荣两府鸡飞狗跳,人仰马翻,乌烟瘴气。最后终于引发了抄检大观园的闹剧。探春“主政”“改革”的失败越发让人感到,贾府衰落的不可避免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4.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一章中,抄检的直接后果是什么?暴露出贾府内部哪些矛盾?
直接后果:大观园中一大批的丫环女子被逼死或赶走,大观园欢乐美好的生活从此结束,人间仙境大观园由盛转衰情节急转直下,悲剧气氛越来越浓贾府及四大家族也日渐衰微。
抄检大观园的过程中,暴露了贾府内部蕴藏已久的人事不和、乱象丛生、及利益盘根错节的问题,家族内部的明争暗斗才是夜抄大观园的本质。正如探春所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小结:
贾府衰败的迹象:
经济上――收入有限,生活奢侈。人口繁多,费用巨大。
家族内――子孙不肖,荒淫腐败。人事不和,明争暗斗。
三、讨论分析问题二
1.学生概述宝黛爱情的产生和发展,并就其中一处情节加以简要点评。 宝黛初见―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倾诉肺腑―宝玉挨打―黛玉归天(学生复述主要情节)
学生就一处精彩的情节简要点评。
2.宝黛爱情的基础是什么?
宝黛爱情是以相互了解和思想一致为基础的,宝黛见面时并非一见倾心,而是一见如故。这是同心同性的表现,倒不是因为“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宝黛爱情基础不在郎才女貌。论貌美,宝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论性情,湘云是“英豪阔大宽宏量”,而宝玉却对黛玉情有独钟,就因为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举例:(宝玉不愿会贾雨村,湘云劝他“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吧,我这里仔细腌胶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 ”使湘云非常难堪。这时袭人告诉她宝钗也遭过此冷遇,反能心地宽大,宝玉倒和她生分,而黛玉赌气不理,他却不知赔了多少不是。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这话直接表明宝黛爱情是以不说“混账话”(志同道合)为基础的。)
3.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试从社会环境,宝黛思想、性格等方面来
加以分析。
第一、从社会文化环境上来说,宝黛爱情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制度。
第二、贾府的衰败。它要求用婚姻的维系,来支撑贵族生活的必需,来巩固并壮大势力,以满足复兴贾府的愿望。
第三,从思想、性格上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具有叛逆思想。宝玉鄙薄功名,“乖僻邪谬”;黛玉不随流俗,卓尔不群,个性独特。这是当时的社会观念所不能容忍的。封建家庭从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出发,是决不可能允许这种恋爱存在和发展下去。
所以,宝黛悲剧是必然的。
[板书设计]
贾府衰败的迹象:
经济上――收入有限,生活奢侈。人口繁多,费用巨大。
家族内――子孙不肖,荒淫腐败。人事不和,明争暗斗。
宝黛爱情悲剧:社会文化因素
思想性格因素(悲剧的必然性)
《红楼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阅读与鉴赏: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典型事件感知人物形象;抓住关键信息,梳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贾探春等人物的命运走向。
表达与交流:感受作者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尝试用这样的语言写一写人物的性格和价值观、命运等。通过班级读书会与同学分享《红楼梦》的阅读体会和阅读方法。
梳理与探究:根据表格梳理人物关系及小说的情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中蕴含哲理、启迪智慧的词句。
教学过程:
任务一: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1.2017 年,曾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起一次名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评选。最终,《红楼梦》位居榜首。你认为《红楼梦》当选的.原因是什么?网络上大家吐槽最多的是《红楼梦》人物关系太复杂。正所谓“《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吴世昌)。《红楼》这个世界里描绘了大大小小四百多个人物,确实太过复杂。你认为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是什么?
2.默读序言,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地位。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相传为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高鹗所续。《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
任务二:知识竞赛,扩充知
以“红楼知识竞赛”形式展开,制定规则:全班共分为四个大组,每组12人,各组初始为10分。
具体细则:
图片
任务三:目录细读,当红者迷。
请各大组运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目录中与目标人物相关的章回,组内讨论,整合归纳,完成相应任务。
图片
任务四. 以文观人,琼楼悲音
1.每大组分为四小组,分别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价值观、悲剧的原因。
2.第一组:贾宝玉
(1)读第三回,看贾宝玉性格特征。
(2)读第七十三回,分析贾宝玉的价值观。
(3)读第三回,探究贾宝玉悲剧原因。
第二组:林黛玉
(1)读第三回,看林黛玉性格特征。
(2)读第三十二回,分析林黛玉的价值观。
(3)读第九十八回,探究林黛玉悲剧原因。
第三组:王熙凤
(1)读第三回,看王熙凤性格特征。
(2)读第六回,分析王熙凤价值观。
(3)读第五回《聪明累》,探究王熙凤悲剧成因。
第四组:贾探春
(1)读第五十五回,看贾探春性格特征。
(2)读第五十五回,分析贾探春价值观。
(3)读第五十五回,探究贾探春悲剧成因。
3.每组请一位代表上台展示探究成果。
任务五:群芳争艳,浮生若梦
1.我们看到了四个人物的命运悲剧,又从文本探索了他们的悲剧成因。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红楼梦》中,还有众多鲜活精彩的人物,回顾目录、文本,除了以上四个人物,说一说还有谁吸引了你?
2.欣赏《红楼梦》人物群像视频。
3.说一说自己对《红楼梦》这本书的感受。
任务六:布置作业
观书,我们识得《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都以悲剧收场;思今,我们应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方向,避免悲剧发生。试从一位红楼人物视角,撰写一份人生规划,以此改写人物结局,避免悲剧发生。
《红楼梦》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美”
2、学习如何评述文学作品的“美”(初步学习写作书评)
【教学设想】
1、合理进行教材整合: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一文安排在第二单元(议论文单元部分),笔者将之安排于授完第三单元的《宝玉挨打》一文后,原因有三:
①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较严密的文学鉴赏思维,这必须立足于对鉴赏对象有较深了解的基础之上;
②从学段学习整体设计思考:可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进行,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在教授第一单元时,重点指导写作时评;教授第二单元时,重点指导写作短论;教授第三单元时,重点指导写作书评。
③结合第三单元的“点击链接”(《采尽百花细酿蜜》《奇文共赏写书评》)共同学习。
2、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课内学习: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总结文章写作手法
课外延伸:
①研讨《抄检大观园》,进一步鉴赏《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成就;
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习写作书评的一些方法;
③引导学生走入《红楼梦》的艺术殿堂。
课内外结合,体现“阅读探究——评价总结——学习借鉴——反思发展”的学习过程。
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赏析”(结合本文,重点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情节设计)
2、学习“如何写作”(结合本文,重点学习例证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
(注:此时已进行了《宝玉挨打》一文的整体阅读及人物形象分析,转而分析其情节波澜的设计。)(此环节可安排在《宝玉挨打》一课中进行)
1、思考《宝玉挨打》一文的情节波澜设计:
①学生简述课文情节,明确“宝玉挨打”的原因及过程
②学生阅读思考:
A读完此文,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其情节设计的评述。
B哪一个情节你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习小组交流思考结果,并作汇总记录。
3、阅读《采尽百花细酿蜜》《奇文共赏写书评》二文,作圈画点评。
第一课时
一、由《宝玉挨打》一文的学习导入: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交流组员的思考结果,教师及学生均不急于评述,而是记录各学习小组好的思路,丰富对课文情节特点的认识。
引导学生阅读吴功正的《〈红楼梦〉的情节波澜》一文,看专家学者是如何评述的。
二、读懂课文,整体把握:
目的:理清思路,提炼观点
要求:初读课文,划出关键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本文探讨曹雪芹安排情节波澜的经验,作者认为《红楼梦》情节设计的总特点是什么?
2、以“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为例,作者重点论述了“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什么特点?具体由哪几方面进行阐述?请简述这几方面的观点。
〖参考理解〗
1、《红楼梦》情节安排的总特点: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
2、“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主要特点:层层铺垫,推举高潮。
具体由三方面阐述:
①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有社会的必然性;有情节的必然性)
②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情节波澜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举上去)
③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三、品读课文,探究借鉴:
目的:探究鉴赏经验,借鉴写作技巧
过程: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探究,之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分两个步骤进行探究,探究应立足文本)
探究点:
第一步(重在探究如何鉴赏):
1、结合你对《宝玉挨打》一文情节特点的分析,对此文的评价,你有何见解?
①哪一部分的分析你比较欣赏?对你鉴赏《宝玉挨打》一文的情节有何启示?
②对《宝玉挨打》一文的情节分析,你有无补充意见?
2、结合《采尽百花细酿蜜》一文的学习,请你谈谈学完此文后,你对鉴赏文学作品有
何心得体会?
第二步(重在探究如何写作):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例证法证明论点。请找出文中运用例证法的文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引述例子的,并想想有哪些写作经验值得学习。(可结合《奇文共赏写书评》一文进行思考)
4、除此之外,此文在写作上还有哪些你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参考分析〗
(注:以下分析仅供参考,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探究理解。且应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作灵活处理:如学生有更好的见解或不同的意见,应对以下分析作相应补充或作适时点拨;授课过程中不强求涉及全部分析点,应视学生的学习反馈作相应调整。)
1、有关此文的分析评价:
①作者抓住了《红楼梦》叙事艺术中最具创造性的突出特点和优点进行阐述。
这与作者对作品的精心研读和扎实的鉴赏基础、广泛的材料积累是分不开的。
具体体现在鉴赏情节时,应反复思考:情节波澜是怎样组织、准备、形成的,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情节,有何好处或不足等。
②补充观点:
如:“宝玉挨打”是一个疾风骤雨式的大场面,情节设计有层次,而又紧凑急速,极有气氛;矛盾冲突的形成和转化极富戏剧性(如最后贾母的出场);
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特点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示;等等。
2、总结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和方法:
①要有一定的文学鉴赏基础和占有较丰富的材料
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应作细品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形成独到见解
③选好鉴赏点
3、总结如何运用例证法进行论证:
精读第六段,分析其中的例子分析:
①论据典型,有力支撑论点
②概括引述(对导因、诱因、发因的复述)和具体引述(对贾政神色变化的引述)相结合
③叙议结合
4、其他值得学习鉴赏的地方:
如: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严密的论证逻辑、语言的运用等。
〖布置课后作业〗
1、反复阅读《抄检大观园》一文,认真思考其情节设计的特点,作眉批。
2、积累有关文学作品情节安排的鉴赏知识(如相关术语、鉴赏常识等)
《红楼梦》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曹雪芹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情节主线,初步品味和欣赏小说精巧的构思和语言,学习阅读古典小说的方法。
3.理清人物关系,感受人物形象,把握主要人物复杂的性格,初步探究作品的内涵和主旨,感受《红楼梦》的永恒魅力。
教学过程:
任务一:知人论世,初悟魅力
1.“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部红楼梦,半个中国史。”“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些美誉都来自一部巨著——《红楼梦》。它到底有何魔力,让无数人一入红楼再难出梦呢?结合《红楼春趣》一课,谈谈你对它的了解吧。
2.说起红楼梦,绕不开的一定是作者曹雪芹,你对他了解多少呢?
3.学生分享,补充资料:
曹雪芹:约1715年—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曹雪芹多才多艺,曹家遭贬以后,逐渐衰落,成为一个落魄潦倒的文人。曹雪芹五十岁方得一子,因生活穷困,儿子得病夭折。雪芹伤感成疾,在贫病交迫中,于大年三十搁笔长逝。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巨大的生活变化让他对人生有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如果你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这部长篇巨著的内容,可以读一读以下这段故事梗概;《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着重叙述了贾家荣、宁两府逐渐衰败的过程,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各种矛盾,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全书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是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峰。 5.了解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种,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它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点。我们阅读章回小说,经常可看到“话说”“且说”和“各位看官”字样。
任务二:提炼方法,整体感知
1.根据你的阅读经验,该怎样读长篇小说呢?
阅读目录,了解作者和背景;做笔记,列提纲制作思维导图等等;回目梳理内容。
2.根据阅读方法,制定通读任务。
3.巧读回目,理清主线
《红楼梦》是章回体作品,其回目犹如小说的“眼睛”,简练工整,精要地概括了各回的主要内容。在整本书阅读之前,我们可先浏览小说的回目,挑选其中含有贾府环境及运势变化,或含有众女性称呼及命运走向的回目,品读关键词,从而把握小说的网状结构,理清其主线———是家道中落的纵向主线,小说以贾府为中心,叙述了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二是人物聚散的横向主线,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了众多女性的不幸命运。
4.重点阅读前五回,用表格的形式梳理前五回的故事情节。并思考:前五回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图片
总结:作为这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的总纲,这五回尽管内容繁复,头绪交错,但一脉而下地道出了“炼石补天”“绛珠还泪”的神话故事、甄家荣枯甄士隐出世入道、冷子兴演说宁荣两府及主要人物、主人公宝黛登场,以及“太虚幻境”暗示一大批人物的命运和结局等内容。前5回是序幕,为全书定下架构。
4.《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事件关系错综复杂,为了方便阅读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形象直观地呈现人物的关联。
任务三:主题研读,赏析品味
1.《红楼梦》是一座巨型的文学矿山,矿藏丰富,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阅读中不可能全部领悟它的精髓。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主题研读,有的放矢。
2.关注语言,体味神韵:根据以下摘录的人物语言,猜猜她们的身份、个性及说话对象。
A:_再看了一看,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替我道谢罢!”
“嗳哟,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总结:林黛玉说话聪慧灵巧,尖酸善谑,语无忌惮,比较悲观,她比较直率、“小性儿”,不过尖酸中蕴含深情,嗔怪中透露娇憨。林黛玉的语言你还能找出一处来谈谈吗?
B:贾母这边说声“请”, 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老,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
总结:刘姥姥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谙于世故的老婆婆,为了让大观园少爷、姑娘们高兴,外表笨拙的刘姥姥一番乡里乡气的酒令,透着新奇的乡村气息,尽管有失高雅,却体现了刘姥姥的真实、淳朴的话语,更让大观园笑声不断。这份快乐,其实需要智者多么诙谐而又通透的慧心,才能营造这样和谐愉悦的氛围!
C:“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交流:对着贾母赞美黛玉,又奉迎了迎春等“嫡亲孙女”,最终讨好了老祖宗,一箭三雕。王熙凤的八面玲珑可见一斑。
3.探究谐音,感受妙思
(1)谐音双关是《红楼梦》语言的一大特色,你能想到《红楼梦》中哪些谐音双关的地方?
图片
(2)交流:谐音往往暗含小说的主题与背景,隐喻人物的遭遇及命运,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4.解谜判词,关联命运
(1)金陵十二钗是曹雪芹着力塑造的女性群像,最富有特色的是作者将她们的命运提前剧透,隐含在每人的判词当中,如果你读懂了这几首判词你也就读懂了她们的命运。
(2)结合判词和故事的情节,你能说说对判词的理解吗?
图片
(3)《红楼梦》是一本奇书,里面包罗万象,而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又折射出许多人性的光辉,希望我们都可以从这本属于中国人的奇书中获益良多。
任务四:纵深阅读,深味其美
1.《红楼梦》是一部值得一辈子去读的书,每一遍阅读都有新滋味。这一次交流之后,我们可以从人物、情节、主旨、手法等角度有目的地再读作品,在细节处驻足,在迷惑处深思,继续感受、挖掘、探索这部奇书!
2.延伸作业:假如你可以穿越古今,对话曹雪芹,你准备和他畅聊写什么?准备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或者写一写你对这本书的理解。
《红楼梦》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读《红楼梦》,选取较能体现主要人物性格的章节精读,欣赏作者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写,提高语言的鉴赏和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读小说中重要场景及描写,梳理贾宝玉的读书清单、拟出贾宝玉朋友圈成员名单并分别绘制成图表,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物性格的积极、消极方面,从不同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物,培养审美意识,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风土人情、文化精神,从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理解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小说内容,以宝玉为中心,辐射其朋友圈,通过读全书、品细节,探究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学方法
思维导读图示、讨论交流、展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
说起《红楼梦》,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往往是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的红楼人物:弱不禁风、才华凄绝的潇湘妃子林黛玉;藏愚守拙、冷香在身的扑蝶女子薛宝钗;游乐于女子群中,“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座巅峰,与小说中鲜活的人物密不可分。作者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写了900多个人物,称得上典型人物的就有几十个。这么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绝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一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令人叫绝。
鲁迅评《红楼梦》也说:“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违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如宝钗和袭人,既写她们满脑旧观念,又写她们身上有许多可爱之处;而称得上是个“奸险”人物的王熙风,身上也有聪明、能干、诙谐等优点;即便对宝玉、黛玉这样倾注了作者理想的人物,也没有落入“叙好人完全是好”的窠臼。
本专题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精读第2回,第36回,第40回,第59回,略读第3回至第36回,围绕贾宝玉这一中心人物,完成阅读任务,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阅读活动
根据对学生阅读成果的检查、评价,教师确定两个重点分享成果,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1.任务1:梳理贾宝玉的读书清单绘制成图表,并合作探究:从宝玉的读书单中,你看到了他怎样的思想追求?
贾宝玉的读书单
从读书单看宝玉的思想追求:他的阅读包含了课内和课外两种书籍,有着非常明显的偏向,他肯定“四书”等儒家经典,却不喜欢读,更不愿意通过苦读儒家经典走上当时人人认为是正道的仕途之路。他喜欢读的是能表现人的真性情的诗词歌赋和市井文学类的课外书。他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却向往道家的自然人性,并用佛家的出世哲学及道家哲学与儒家对抗,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与家长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彻底否定读书做官的传统道路。对日渐没落的家族而言,宝玉没有责任感,是“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因此,在现代人眼中,宝玉的阅读量很大,但是在当时仍会被说成“不喜读书”。
2.任务2:拟出贾宝玉朋友圈成员名单并绘制成图表,分析宝玉朋友圈成员的特点。
《红楼梦》教学设计 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概述《红楼梦》的主要情节,识别并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命运变迁。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文本细读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文学分析和鉴赏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复杂人性的理解和同情,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
二、教学内容
背景介绍:简述《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平、成书背景及版本差异。
情节梳理:选取几个关键章节(如“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发展。
人物分析:重点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成长轨迹及命运结局。
主题探讨:探讨《红楼梦》中的爱情观、家族兴衰、女性地位等主题。
文化元素:解析书中的诗词歌赋、建筑服饰、饮食文化等,感受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与活动
导入新课:播放《红楼梦》电视剧片段或相关音乐,激发学生兴趣。
文本细读:分组阅读指定章节,每组负责一个情节或人物的分析,准备汇报材料。
小组讨论:围绕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展开小组讨论,鼓励多角度思考。
角色扮演:选取经典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理解。
专题报告:各组展示分析结果,全班共同讨论,教师点评补充。
创意写作:假设自己是《红楼梦》中的`某一人物,写一篇日记或书信,表达内心感受。
文化拓展:邀请专家讲座或观看相关纪录片,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四、评估与反馈
小组报告评价:根据内容的准确性、分析的深度、表达的清晰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角色扮演表现:评估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表演技巧。
创意写作:评价学生的创意、语言表达及对原著的理解深度。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贡献度。
五、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后,教师应收集学生的反馈,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特别是学生对《红楼梦》兴趣的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增强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化情况。根据反馈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红楼梦》教学设计 14
课程目标
了解《红楼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命运走向。
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与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及批判性思维。
教学准备
准备《红楼梦》的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原著节选、研究论文等)。
制作PPT或其他形式的多媒体材料辅助讲解。
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和角色扮演活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0分钟)
简要介绍《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曹雪芹。
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这部作品的好奇心:“你们听说过《红楼梦》吗?知道它讲了什么故事吗?”
主题讲解 (20分钟)
结合PPT展示,概述《红楼梦》的主要情节。
重点讲述几个关键事件,并分析其背后的意义。
选取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性格剖析,如贾宝玉、林黛玉等。
小组活动 (30分钟)
分组讨论: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探讨一个特定主题(比如“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大观园的文化象征意义”等),然后由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
角色扮演:挑选书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们尝试演绎出来,加深他们对于人物关系的理解。
课堂总结 (5分钟)
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要点。
鼓励学生们在课外继续阅读《红楼梦》,并思考更多问题。
作业布置
要求每位同学选择书中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或段落进行深入阅读,并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分析文章。
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某一特定话题撰写小论文。
注意事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程度适当调整教学难度。
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允许多元解读。
《红楼梦》教学设计 15
一、课程目标
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及主要人物。
掌握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会从不同角度(如社会背景、家庭伦理等)解读文本。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二、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周:走进《红楼梦》
导入: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引入《红楼梦》,激发学生兴趣。
概览:简要介绍《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活动:分组讨论“你对《红楼梦》的第一印象”。
第二周至第四周:深入阅读与理解
每周选取几个章节作为重点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发展线索以及重要事件。
任务:
分析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并尝试用现代视角重新诠释。
讨论书中展现出来的封建礼教观念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创作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于某个特定场景或人物的感受。
第五周:跨学科探索
结合美术课,让学生绘制自己喜欢的红楼人物形象;或者结合音乐课,学习并演唱相关戏曲片段。
举办一次小型展览/演出,展示同学们的作品。
第六周:总结与反思
组织一场关于《红楼梦》主题的小型研讨会,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从《红楼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三、评估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50%。
期末项目(可以是论文写作、艺术创作等形式)占另外50%。
四、扩展资源
推荐观看有关《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电影。
鼓励阅读其他版本的《红楼梦》译本或注释本,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参观当地博物馆或图书馆举办的《红楼梦》相关展览。
《红楼梦》教学设计 1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关系、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技能培养: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复杂情节、鉴赏文学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人性探索及家族兴衰的哲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背景介绍
作者与时代背景:简述曹雪芹的生平经历,介绍清代的社会风貌、文化特征。
《红楼梦》成书过程:讲述《红楼梦》的创作背景、版本变迁。
2. 情节概览
主要情节梳理:贾府兴衰史、宝黛爱情悲剧、金陵十二钗命运等。
关键事件分析:如“元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等,探讨其象征意义和社会价值。
3. 人物分析
主要人物性格: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分析性格特征、成长变化。
人物关系网:构建贾府人物关系图,理解家族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
4. 文学特色
语言艺术:欣赏《红楼梦》的诗词歌赋、对话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
象征与隐喻:解析作品中的象征物、梦境、预言等,探讨其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教师讲解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人物性格、情节意义等。
文本细读:选取经典章节进行细读,引导学生分析语言、情节、人物心理。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物性格,加深理解。
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如服饰、饮食、建筑等)进行研究,制作PPT或撰写小论文。
多媒体辅助:利用影视作品、纪录片、音频资料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四、评价与反馈
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细读、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作业与项目评价: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研究报告或PPT的质量给予评价。
自我反思:鼓励学生撰写学习日志,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同伴评价:在小组讨论和项目展示中引入同伴评价机制,促进相互学习与成长。
五、教学资源
教材与参考书: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红楼梦》版本,辅以相关注释本、研究著作。
网络资源:利用在线图书馆、学术数据库、教育平台获取更多资料和研究成果。
实物资源:如《红楼梦》插图本、人物画像、古建筑图片等,增强直观感受。
《红楼梦》教学设计 1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掌握小说的艺术特点(如象征手法、对比描写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原著片段、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等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鉴赏不同版本或改编作品之间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思考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定位及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体会作者通过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所表达的情感世界。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信息,并结合当下现实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
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视频资料)
学生预习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节选章节)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导入新课(约5分钟)
介绍《红楼梦》的历史地位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激发兴趣:提问“你听说过哪些关于《红楼梦》的故事?”或者“你知道贾宝玉、林黛玉是谁吗?”
第二步:整体感知(约10分钟)
快速浏览全文概要,使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大致了解。
分享几个经典场景或对话片段,帮助学生建立初步印象。
第三步:深入学习(约30分钟)
分组讨论: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书中的某一特定方面(如人物性格分析、园林建筑描述等),并准备汇报。
角色扮演:挑选一些有趣的情节让学生们尝试着用现代语言重新演绎出来。
视频辅助:观看根据《红楼梦》改编而成的电影或电视剧片断,增强直观感受。
第四步:总结反思(约15分钟)
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并相互交流心得。
教师点评,并引导大家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这部伟大作品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启示。
五、作业布置
完成一篇读后感或者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小论文。
推荐课外阅读其他有关《红楼梦》的研究文章或书籍。
【《红楼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红楼梦》教学设计05-18
《红楼梦》教学设计09-01
《红楼梦》教学设计05-05
(集合)《红楼梦》教学设计05-19
《红楼梦》教学设计(荐)10-09
[荐]《红楼梦》教学设计10-10
《红楼梦》(选读)教学设计范文09-03
《红楼梦》教学设计3篇07-05
《红楼梦》教学设计(10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