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红楼梦》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揭示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由盛及衰的必然命运,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在封建制度高度发达的清朝中期,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且对纯洁爱情的追求而命运多舛,遭至无情的扼杀,因而“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和“中乡魁宝玉去尘缘”都是必然的结局。而《红楼梦》因其对悲剧描写的淋漓尽致、行去流水般而流传于世,书中处处不在的悲天悯人之情无不预示着悲剧的必然性和浓重色彩。
一、主观原因造成的悲剧——性格使然
(一)宝玉的性格透视
《红楼梦》是我国的经典之作,人物之多,性格各异。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呕心沥血创造的一个典型形象,然而,旧世界里出现的新人,往往被世俗看成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甚至被人看成疯、痴、呆、傻。这正是先觉者们普遍的命运。贾宝玉不仅在《红楼梦》中成了“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对像,被看作疯、痴、呆、傻,被王夫人骂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就是在读者和“红学”家眼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有人说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还有人说,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他的叛逆性格是对古代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人说,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受大观园“女儿国”的影响。贾宝玉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形象?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肤浅的认识。
宝玉是个品性独特的公子哥儿,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作者为强调宝玉的独特性,说他一生下来就有异秉: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做宝玉。宝玉的衔玉而生被视为异事,他的祖母更是格外开心,对宝玉“爱如珍宝”。这就决定了宝玉在贾府无人可以代替的地位:老祖母的心肝宝贝,“命根一样”。宝玉独特性格的形成是以此为起点的。
宝玉喜欢杂学旁收,却对四书五经这些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毫无兴趣。此外,由于宝玉一直生活在纯洁的少女世界,体会到少女世界里种种纯真的喜怒哀乐,而对俗气虚伪的男性世界产生了厌恶,不肯与官场中人如贾雨村之流来往,并发出了令当时人震惊的评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些实际上是以“奇谈怪论”的形式来批判男权社会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道德价值,一反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
贾宝玉的这种种叛逆的思想与当时的封建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宝玉的父亲贾政——一个典型的封建正统人物,对宝玉的叛逆思想和行为深恶痛绝。有时仅因一些小事,贾政便要将宝玉“堵起嘴来,着实打死”、“要绳索来勒死”。然而宝玉虽然认识到了男性社会的黑暗与丑陋,但他却无力也无意去改变,而是选择了逃避,沉浸在少女世界的纯洁之中。在纯洁的少女中能够理解宝玉思想的人也是极少的。宝玉寻寻觅觅,也只找到了一个知音,那就是林黛玉。他们都一样地有叛逆的思想,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他们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对宝玉来说,他和黛玉之间的美好爱情显然是他对现实失望之后唯一向往和追求的。然而,宝玉性格中的逃避和软弱决定了他不可能用实际行动去反抗贾府统治者的安排。于是,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二)黛玉的性格透视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到荣国府抚养。她是个内慧外秀的女孩子,“心较比干多一窍”,在贾府生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一开始就受到了心理上的压抑。然而黛玉虽然寄人篱下却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胸无城府,爱恨分明,言行举止间并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好恶。对于贾府的统治者,她也从来不说奉承话故意讨好。出于孤苦的身世和强烈的自尊,黛玉对于他人的歧视和讥讽分外敏感。基于自卫心理,黛玉有时出语未免尖刻,有时也哭哭闹闹,给人“小性儿”的印象。而这样的气质和脾性,不仅很难让她融入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反倒加重了别人对她的成见。孤苦的身世,孤傲的性格,孤独的处境加上多病的身体,使正值花样年华的黛玉产生了如此深重的悲苦意识。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女,黛玉不可能不明白,只要她向贾府的统治者低头多说些奉承讨好的话,就能改善自身的生存处境,但她却不肯这样做。她在《五美吟》中,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不值;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根孽胎”贾宝玉,她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从不劝贾宝玉走“仁途经济之道”,从不讲这些“混帐话”的只有黛玉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但是黛玉作为一个弱小的女孩子,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里,生存尚且艰难,更谈不上努力地追求自身的婚姻幸福。因此,当爱情遇到阻力时,弱小的黛玉只能用泪水和死亡来表达抗议。
寻求爱情而能得其所爱,这是黛玉在冷酷的人世上得到的唯一安慰;得其所爱而不能共偕连理,这是黛玉在贾府中的不幸命运;预感爱情有始无终,而又一往情深去爱,则是黛玉心志坚定、执着追求自主生活的体现。和宝玉一样,黛玉自身的性格与观念与那时期社会的现实环境格格不入,悲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他们两人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却又偏偏无力于改变这个现实环境。总之黛玉是一个生于悲剧时代而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
二、客观原因造成的悲剧——外力冲击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宝黛两人所共同具有的叛逆性格和生活理想,由于不容于当时的社会由于他们和封建势力的尖锐冲突导致了这一悲剧,从而写出了这一悲剧的时代深刻性和必然性。宝黛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能不是悲剧,因为在宝黛那个时代,假如两人的生活前途是光明的话,就必须不仅找到一块能够容纳自由恋爱和自由婚姻的国土,还要找到能够容纳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的国土,找到一块能够容纳他们叛逆的地方。可是,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就揭示了宝黛爱情悲剧发展的必然性,揭示出这不是一般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那么大的贾府,上到贾母,下到丫鬟,没有人支持他们的爱情,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
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造成了悲剧,这是曹雪芹高出于他的前辈的地方,也是写得更深刻的地方。爱情这个题材,在《红楼梦》里,被空前地用社会性的、政治性的内容充实起来,提高起来,从而全面而深刻地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有力的批判。这正是《红楼梦》不同于此前全部的才子佳人小说之所在,也就是《红楼梦》为何如此富于影响和震撼人心。
(二)封建社会的冲击
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蔑视功名富贵,不谈“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的。这样的思想对封建社会来说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叛逆者之间的爱情。
黛玉作为宝玉唯一的知已,两人相知相恋理顺成章。他们的爱情来自于本身的真情实意,具有人世间最让人感动的纯真,所缺乏的正是封建家庭最为看重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自然,贾府的统治者们作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是不允许这样的爱情存在发展的。他们可以采取一切残酷的手段来摧毁宝黛之间的爱情。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宝黛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是封建家族之间利益维系,相互利用和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的结果,贾母的:“并不是我忍心不来送你,只为有个亲疏,你是我的外孙女,是亲的了。若与宝玉比起来,可是宝玉比你更亲些!倘若宝玉有些不好,我怎么见他父亲呢!”露骨的利益论,与其说她是基于对宝玉的爱,不如说她是为了贾府乃至史、薛、王等封建家族的利益,正是这种利益至上的维系,吞噬了林黛玉苦苦追求的爱情,也吞噬了这位“心较比干多窍”的多愁多泪的少女的生命。在封建社会,用婚姻达到利益的维系比比皆是,吞噬美好爱情也多有记载。林黛玉身上所体现的是美丽失落,爱的失落、青春的失落,叛逆的追求,现实与理想,在这万般矛盾和煎熬中,她只能让人感叹“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金玉良缘是她一生的痛,木石前盟却使她流尽最后一滴泪,“冤冤相报自非轻,万象离合皆前定”,她对爱情的执着,对现实的执着,对人生的执着与封建社会的所宣扬的礼教相违背的,也是与贾府利益相抵触的,这种徒劳的叛逆只是也只可能在无情的历史上卷多滴一滴血而已。
从宝黛爱情婚姻悲剧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像宝黛一样叛逆,还是像宝钗一样顺从,结局都是一样的悲惨。这就有力地说明,封建社会是罪恶的社会,封建婚姻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透过这个爱情婚姻悲剧更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悲剧不仅存在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家仆之间,也存在于贵族中,悲剧是无所不在的,而悲剧的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制度。
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大悲剧,生活在贾府的人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只是悲剧的内涵各有不同。宝、黛、二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则是《红楼梦》全书最大的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罪恶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因此,说到底,宝、黛、二人的爱情是一个社会悲剧。
三、作者的刻意安排——命运已定
众所周知,曹雪芹出生于清朝的富贵人家,曹家几代与皇室宗亲都有密切的来往。据红学家考证,少年时期的曹雪拜曾亲见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家族盛况,但是后来其父辈由于朝廷政治斗争而被牵连问罪。曹雪斧由贵家公子落为贫寒子弟,在京郊过上了赊酒食粥的困窘生活。家族的兴衰巨变让他感受到人生的世态炎凉和命运的变幻莫测,更让他对家族的百年沧桑有了清醒的回顾和总结。个人生活际遇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回首往昔,不过“曾历过一番梦幻”,这是曹雪对生活体验的精妙概括。尘世间纵有千般乐事,却不能永远保存,“‘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反映出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清醒认识与深刻思考。
曹雪斧特殊的生活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意识,而这种创作意识决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于是《红楼梦》开篇第一回,作家就带我们走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见证了一个有趣而荒诞的'神话:一块被女祸炼就却舍弃未用的石头,自经锻炼,灵性已通,感叹自己无材不堪补天之时巧遇一僧一道,凡心大动,心慕向往,遂被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化成扇坠大小的美玉携入红尘,历经一番悲欢离合后,编述陈迹故事于石上,后由空空道人偶遇,抄录流传,才有了这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作家借用神话故事幵题,使小说被后世学者套上了浪漫主义色彩的“头衔”。看似梦幻不真的故事中,作家却多用“大荒”、“无稽”、“渺渺”、“茫茫”、“空空”等寓意荒唐无稽、虚无缥缴的词语,来暗示生命的虚幻。故此,悲伤的情感意识和对小说的悲剧性构架就在这种虛无和荒谬的生命之感中开始了。再者,作家反复强调篇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悲伤基调的确定又使整部作品或隐或显地笼罩在凄清哀婉的梦幻氛围中。故而,小说的创作立意远远超越了浪漫主义的神话故事本身。“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货曹雪斧对小说情感基调的一次明示。但是,作者为何要反复强调悲剧的情感立意呢?
原因在于他要时刻提醒读者:贾府大院的钟鸣鼎食不过是过眼云烟,虚幻无常的命运随时会降临,繁华终以落败收场。“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是《红楼梦》为宝、黛、二人的爱情所写的最后结局。然而造成这一悲剧的还是封建社会性。在那种社会下他们都无法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无力替自己作主。宝黛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同时他们又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书中对富贵繁华的描写背后,常常伏隐着一层淡淡的失落与悲凉,找不到其源头,却时时浮现于文字之间,这恰恰是作家无法泥灭的悲剧意识:“它既是对旧有价值认识的一种否定,更是对新的更高的人生价值的一种追问而又找不到答案的生命痛楚。”贾宝玉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其角色满载作家浓郁的悲剧情怀。石头由空寂之境坠入红尘,历经悲欢离合、世态炎凉之后重回青梗峰,暗示了宝玉生命的轮回。钟灵疏秀却不堪补天,注定了他可悲的一生。于昌明隆盛之邦,却不愿坐享贵族公子的荣华富贵,“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于花柳繁华、温柔富贵之中“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常常无端地产生莫名的忧愁。敏感之心经不起外来的一点点刺激,别人无心之言、无思之态都会让他浮想联翩,就连四季变换、草长莺飞都会引起他情绪上的变化。对易逝的生命,他更有着一种本能的无奈和伤感一一由聚想到散,从花开想到花落,在得中想到失,看生悟到死。这种与生俱来的悲伤情怀,使他比贾府的女儿们更加多愁善感。但自然界的枯荣给宝玉带来的哀愁毕竟还处于浅层次的感伤,当他真真切切地经历了个人爱情的幻灭、大观园众姐妹的夭折以及贾府的衰败之后,悲伤情绪便内化为一种特有的悲剧气质,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也更加深刻。因此,“在被生命的痛楚所包围的同时,他不得不在如何面对人生,入世还是出世的问题上做最后的挣扎”。曹雪序将虚幻的情感悲剧和无常的生命悲剧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用宝玉的眼睛,引领我们看尽人世间的种种不幸与无常,在痛楚与愤怒中找寻不到出路。
【造成红楼梦中宝黛悲剧的原因】相关文章:
红楼梦中的好词佳句12-16
红楼梦中的好词好句12-13
含笑的悲剧——读《红楼梦》有感09-07
红楼梦中学生读书感想11-13
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的诗07-05
红楼梦中国古代经典名著观后感08-24
柳永的悲剧人生07-24
秦观《梦中作》的赏析06-26
《长恨歌》的悲剧色彩07-18
温庭筠词中的爱情悲剧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