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河中石兽》复习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识点1:
一、文学常识:
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
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
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二、字词分析:
1. 注音: pyè zhào fèi yān sù
圮 曳 棹 杮 湮 溯
2、常规词语
【临】靠近。【干】水边。【圮(pǐ)】倒塌。【求】寻找。【竟】终于。【设帐】讲学,教书。【尔辈】你们。【究】推究。【杮(fèi)】削下的木片。【岂】怎么。【暴】突然;急,大。【携】带。【性】性质。【湮(yān)】埋没。【沿】顺着。【服】信服。【确论】确切的言论。【凡】凡是,大凡。【盖】因为,由于。【倒掷】倾倒。【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遂】于是,就。【溯(sù)流】逆流。溯,逆流而上。【如】依照。【果】果然。【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臆断】主观地判断。
3. 【颠】通“癫”,疯狂。
4.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岁】古义:年。今义:年龄。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指物理学,一门学科。
【是】古义:代词,“这”。今义:一般为判断动词。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下流】古义:河的下游。今义:卑鄙,龌龊。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
5、一词多义:
6、词类活用
【棹(zhào)】本义“船桨”;这里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本义“急涨”。这里为动词活用为名词,“洪水”。
7、文言句式
①.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②.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当于上流求之”的倒装)
三、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最终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水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年老的守河的河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它们。”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河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译文:越冲刷坑越深,等到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洞坑中。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向前翻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不停地翻转,石头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加荒唐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原因的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四、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老河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3分)
答案:“湮于沙下上,渐沉渐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4、文章结尾说“天下之事,但只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①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②指明了认识事物方法的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以及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
③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5、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6、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7、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以为顺流下矣”,说明他办事意志坚定,毅力坚强,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充满自信。
8、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9、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10、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11、寺僧为什么先后两次采用不同的方法都寻找不到落入河中的石兽?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因为第一次在原地找,只考虑到石兽沉没的位置,没有考虑到流水、石兽、泥沙之间的关系。第二次到下游找,只考虑到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泥沙关系。对我们的启示是: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是以固有的思维方式单方面去思考问题,要懂得变通,懂得从事物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去分析考虑问题。
知识点2:
一、通假字
①求之下流,固颠。通“癫”可译为“疯狂”
②钯通“耙”耕地的农具。
二、词类活用
1、棹:名词用为动词船桨,这里指划(船
2、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三、古今异义
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今义:阅读
5、是。非木柿(是:代词,这。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7、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8、求。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
9、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跟“湿”相对。
四、一词多义
“之”的用法和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代词,它,这件事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代词,代石兽
4、一老河兵闻之。代词,讲学家的话
5、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兽
6、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7、至石之。半助词,的
8、求之。下流,固颠代词,代石兽
9、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10、然则天下之。事……助词,的
“其”的用法和意思
1、其。反激之力:代词,水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其中
“为”的用法和意思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2、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于”的用法和意思
1、山门圮(pǐ于。河介词,在
2、求石兽于。水中介词,在
3、湮(yān于。沙上介词,在
4、当求之于。上流介词,从,到
5、必于。石下迎水处介词,在
6、果得于。数里外介词,在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2、求之(于地中
3、(僧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2、倒装句:
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
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课文翻译: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他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了坑穴。(石下的水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的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话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六、阅读探究:
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先判断其在原地水中,结果是“竟不可得”;后判断其在河的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结果“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判断其埋没在河沙下(地中,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结果失败;老河兵则判断其在河的上游,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结果“果得于数里外”。
2、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寺僧:原先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后来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如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庙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式“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遇到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示例:(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2生活或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3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8、如何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②嘲讽了那些据理臆断,自以为是的人;
③用反问强调要根据实际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主观臆断。
- 相关推荐
【《河中石兽》复习知识点】相关文章:
河中石兽的复习05-11
《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06-12
《河中石兽》01-31
河中石兽译文06-23
《河中石兽》译文07-19
《河中石兽》原文06-07
《河中石兽》的教案05-11
河中石兽的译文06-23
《河中石兽》反思11-29
河中石兽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