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复习要点梳理

2020-09-15 河中石兽

  复习要点:

  一、字词解释:

  临:靠近 。河干:河边。:倒塌 。并:一起。 焉;于此,在那里。阅:经过,过了。 募;募集。竟:终于,到底。以为:认为。:船桨,这里是划船。曳:拖。闻:听说。尔辈:你们。是:这。岂:怎么,为:被。暴涨:洪水。去:离开。乃;是。湮:埋没。颠:“癫”疯狂。服:信服。为:认为。确论 :精当确切的言论。凡;凡是。 盖;因为。 其;它。 啮:侵蚀、冲刷。为:成为。 掷;摔倒。 如是;像这样。 已:停止。固:固然、当然 。 如:按照。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断:主观地判断。 句末语气词,吗,呢。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之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二、句子译: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原因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不停地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断吗?

  三、课文理解问答题:(答案见教参)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

  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前两者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2、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是 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断,认识错误,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既是对讲学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他的自信与自狂。

  3、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最后一段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其中的道理。

  4、文章是怎样层层铺垫,巧妙地造成讽刺效果的?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5、说说本文对你的启示,并再列举一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故事。

  (1)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要多方面考虑问题。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实践出真知。

  四、自测练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于河( )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

  (5)果得于数里外 ( ) (6)如是再啮( ) ..

  (7)如其言 ( ) ( 8) 啮沙为坎穴( ) ..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

  4. 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5.用现代汉语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6.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D、石必倒掷坎穴中)。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于河(倒塌) B.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答案:

  (二)12.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⑨盖石性坚重 ④求之下流,固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

  C. 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

  11.译下列句子。(2分)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2.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2分)

  9.(4分)①一起,都②事物的道理⑧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④本来 。

  10.(2分)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只有B符合。)

  11.(2分)(石头)一再不停地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关键词为:已、

  遂、溯)

  12.(2分)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只答要重视实践得1分。)

【《河中石兽》复习要点梳理】相关文章:

河中石兽复习课件06-20

河中石兽复习教案06-09

河中石兽的复习05-09

河中石兽中考复习课件05-09

河中石兽复习资料05-09

《河中石兽》复习知识点08-20

《河中石兽》说课稿11-04

河中石兽课文06-02

河中石兽诵读05-24

河中石兽说课稿05-18

《河中石兽》总结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 《河中石兽》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