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韩愈古诗赏析

2024-03-21 韩愈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以下是“晚春韩愈古诗赏析”,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晚春

  作者: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

  人已年近半百。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长庆四年,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下面是唐朝诗人韩愈简介。

  刻苦学儒

  韩愈父名仲卿,早逝,韩愈三岁时便成了孤儿,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大历至贞元之间(766年—805年),文章大多崇尚仿古,模拟扬雄、董仲舒的著述风格,而独孤及、梁肃学问最为深奥,受文人推崇。韩愈同这些人交往,锐意钻研,希望自己在一代人中崭露头角。及至应进士科考,文章投递到公卿之间,前宰相郑余庆极力为他播扬声誉,因此韩愈一时便出了名。

  科举之路

  公元786年(贞元二年),十八岁的韩愈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公元792年(贞元八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公元800年(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到当权者家拜访,但都被拒之门外。

  两入幕府

  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七月,韩愈因为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董晋逝世。韩愈旋即应徐州张建封聘担任其幕僚。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却不善于处理一般事务。

  屡遭贬谪

  公元801年(贞元十七年),通过铨选,这年秋末,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

  公元803年(贞元十九年),关中地区大旱。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反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后酌情移近任江陵府属官。

  公元805年(贞元二十一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公元808年(元和三年),韩愈改真博士。

  公元809年(元和四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这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当时魏州、郓州、幽州、镇州四藩镇各设留守藩邸,蓄养暗中调来的士兵并窝藏逃犯,意图不轨,韩愈要揭发他们的违法行为,便布署官吏,事先自断他们与人民的往来,等天明就公布,留守官员十分害怕,被立刻停手。此后韩愈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公元813年(元和八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公元814年(元和九年),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晋升为中书舍人。不久,有人不喜欢韩愈,抓住他的旧事不放,说韩愈先前降职为江陵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留他住宿礼遇厚重,裴均之子裴锷乃平庸浅陋之人,裴锷看望父亲时,韩愈在为裴锷送行的文章序中,仍称呼裴锷的字。这一说法在朝官中引起很大反响,因此韩愈被改授太子右庶子。

  随征淮西

  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为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韩愈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裴度未及采行,李愬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三军谋略之士,无不为韩愈惋惜。文公又对裴度说: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不必用兵。便找到柏耆。口授致王承宗的书信,叫柏耆执笔写下后,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王承宗摄于兵威,就上表献上德、棣二州,表示服从朝廷。

  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被授刑部侍郎,宪宗便命他撰写《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当时率先进入蔡州生擒吴元济,李愬功劳最大,他对韩愈所写愤愤不平。李愬之妻入宫禁诉说碑辞与事实不符,宪宗便下令磨掉韩愈所写碑文,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刻石为碑。

  谏迎佛骨

  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宪宗派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书《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说供奉佛骨实在是一件荒唐事,要求将佛骨烧毁,永远根除,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看了韩愈的上表,非常生气,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便就事情本身为韩愈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韩愈到潮阳后,上奏为自己辩白。宪宗对宰臣说道:“昨日收到韩愈到潮州后的上表,所以想起他谏迎佛骨之事,他很是爱护我,我难道不知道?但韩愈身为人臣,不应当说人主奉佛就位促寿短。我因此讨厌他太轻率了。”宪宗意欲重新起用韩愈,所以先说及,看宰臣们怎样答对。可是皇甫镈憎恨韩愈为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便抢先回答说;“韩愈终究太狂放粗疏,暂且可考虑调到别郡。”于是便于公元820年(元和十五年)正月,韩愈调任袁州刺史。

  袁州风俗,平民女儿抵押给人家做奴婢,超越契约期限而不赎回,就由出钱人家没为家奴。韩愈到后,设法赎出那些被没为家奴的男女,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于是禁止此种风俗,不许买人为奴。

  公元820年(元和十五年)九月,韩愈调任国子祭酒。

  勇使镇州

  公元821年(长庆元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当时,镇州兵变,田弘正被杀,众人拥立王廷凑,朝廷命韩愈去镇州传旨晓谕。韩愈到后,召集军民,说明反逆与归顺的不同后果,情感深挚言辞真切,王廷凑听了又怕又敬重。

  晚年生活

  公元822年(长庆二年)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公元823年(长庆三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由于不参谒中臣,被御史中丞李绅弹劾。韩愈不服,说皇上恩准便不必参谒中臣。李绅、韩愈性情都固执不让,你往我来,争辩不止,于是派李绅出任浙西观察使,韩愈也被罢免京兆尹,任兵部侍郎。等到李绅告辞皇上赴镇任职,流泪陈说,穆宗怜惜他,便追发诏书授李绅为兵部侍郎,韩愈为吏部侍郎。

  公元824年(长庆四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韩愈因病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去世,终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韩愈从祀孔庙,并被追封为昌黎伯。

  • 相关推荐

【晚春韩愈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晚春韩愈古诗12-30

晚春唐韩愈的古诗03-28

古诗晚春韩愈译文06-05

韩愈晚春古诗原文09-13

晚春韩愈古诗原文06-08

晚春韩愈古诗全文05-28

晚春古诗韩愈翻译04-08

《晚春》韩愈诗词赏析09-27

古诗晚春韩愈读音和解释04-18

《晚春》韩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