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日》古诗的问题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日》古诗的问题探讨 1
春日
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春日》从诗句上看,是一首写春游的诗──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其中胜日寻芳,点破时令是春日,诗人的活动是春游踏青。泗水滨交代春游的地点。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春景,场景是阔大的,表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后二句是写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诗人对东风作了人格化的描写,是说当你一旦感受到拂面的东风时,它已经给大地披上了全新的春装。万紫千红总是春,色彩绚烂,形象鲜明,意境宏大,是描写春光的神来之笔。它如今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并赋予了新的含意。这首诗赞美了春天的繁荣,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格调健朗,令人感奋激昂。仅从字面看,也算得上是写景抒情的佳作了。
其实朱熹写作这首诗,目的不在于咏春,写春游。而是以理学家的眼光在讲一番深刻的道理。
诗中首句所说的泗水,在山东省中部,春秋时代孔子曾经在此讲学传道,教授弟子,逝世后也埋葬在这里。南宋时,北方国土已经被金人占领,朱熹不曾北上,自然不可能到泗水滨去寻芳。这里的泗水滨是暗指孔门,代指孔子儒学;寻芳则是指探求圣人之道。泗水寻芳就是到孔子那里去寻找 真理,这就是诗的主题。诗的后二句意在启发、引导人们认识到:孔子儒学的要义,一旦广为普及,被大家欣然接受,并取得新的认识,便会领略到闻道的乐 趣,从而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蓬勃的生机和崭新的气象,发生巨大的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寓景以议论,寓物以说理,不是抽象地讲道理,而是带有哲理的韵味和情趣,因而此诗既具有自然审美情趣,又具有哲理审美高度。
正如后人评论朱熹的诗作所说:因他胸中先有许多道理,然后寻诗家言语衬托出来,此却别是一路。也就是说,朱熹是用真正的诗歌语言来表达哲理的。
《春日》古诗的问题探讨 2
《春日》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被金人侵占,作者也未曾北上到达泗水之地。那么其中又富含哪些哲理呢?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扩展阅读:朱熹介绍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二年到任。(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寻幽揽胜。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处泉同之间,为必经之地,因此,朱熹往返两地,常在安海歇息过夜。每次路过安海,则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对安海文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任满后,请求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春日》古诗的问题探讨 3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代·朱熹《春日》
译文
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无边:无边无际。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赏析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追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追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首句“胜日寻芳泗无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无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无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追一时新”,描写观赏春追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追”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追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追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的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追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追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追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追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到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追”,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无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无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无”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追”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春日》古诗的问题探讨】相关文章:
《古诗两首之春日》问题探讨12-07
春日 古诗12-05
第三册古诗《草》问题探讨11-30
古诗《春日》赏析10-26
春日古诗的诗意09-28
春日朱熹古诗02-23
古诗春日介绍12-05
古诗春日的介绍09-23
古诗春日诗句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