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忧国伤时的古诗

2022-04-12 古诗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忧国伤时的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例】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2、反映离乱的痛苦

  【例】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3、同情人民的疾苦

  【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杜甫自伤贫困的歌。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浣花溪畔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搞得屋漏床湿。面对这苦难的处境,杜甫不只是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进一步联想到像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士们何时才能都解脱苦难。这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历来为人们称道。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转换,给人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有助于表现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唐宋诗醇云: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例】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例】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拓展:忧国忧民的诗句

  1、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2、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辛弃疾

  3、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之蓝关》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辛弃疾

  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7、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8、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

  9、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过若松町》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5、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1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

  1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岳飞

  1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9、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其一》

  20、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21、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

  22、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辛弃疾

  2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

  2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

  25、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记南征诸将》

  2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

  2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28、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陆游

  29、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就义诗》

  30、“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济翁

  31、“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32、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33、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34、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辛弃疾

  3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36、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清秋瑾《失题》

【四首忧国伤时的古诗】相关文章:

表达怀古伤今的古诗句精选02-23

关于忧国思乡的诗句10-28

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故事02-09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故事11-07

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注释|赏析10-11

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原文赏析02-22

《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原文及赏析10-15

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原文及赏析07-19

王维古诗《少年行四首 其二》赏析07-29

陆游忧国忧民的诗句11-08

五年级古诗词期末复习资料 重点古诗词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