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描写山水的古诗词

2024-08-05 古诗

  明代诗人对于山水都是怎样描绘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明代描写山水的古诗词,欢迎参考!

  叹长淮

  明·无名氏

  弥弥长淮水,望之无涯涘。

  东归日暮秋,霜风波复驶。

  孤舟漾晴空,一叶渺相似。

  落照明远山,断岸隔千里。

  中流泊平田,橹摇过屋址。

  树杪戏游鱼,禾头遍生耳。

  嗟嗟江上云,欲栖更何倚。

  禹思天下溺,彷徨若犹已。

  我亦吏淮扬,乃弗事胼胝。

  悲哉此民命,九载功实记。

  鱼鳖莫与拯,停桡颡徒泚。

  赏析

  本诗《泗虹合志》记载共十一联。诗题用“叹”字,可见诗人有感叹之意。前四联描写淮河水在未泛滥时的景象,接着描写淮河泛滥成灾,树梢游鱼,禾头生耳的`画面。后五联写出诗人看到、想到淮河泛滥,百姓遭殃,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不由得感叹:禹王治水在,淮河难凶险;如今,谁能治淮记实功,福事胼胝惠百姓。全诗意境深邃,叹息深沉,感悟独特,从侧面反映官宦吃喝玩乐,不关心百姓,淮水泛滥,无人问津的实情。

  过汴堤

  明·汪广洋

  落日汴堤上,奄忽浮云驰。

  草树遍原野,茫茫天四垂。

  上有鸟嘤嘤,下有冢累累。

  世故念衰絶,焉知埋者谁。

  孤隋昔抚运,恃安忘险危。

  乃以耳目私,遂令骨肉疲。

  骨肉日已疲,耳目日以亏。

  平陆变沧海,中途歌黍离。

  持此鬰冲襟,涕下莫能挥。

  赏析

  诗人任陕西参政时,回乡经泗州,察看汴河堤,作此诗。前三联描写察看汴堤的时间、天气、景物,第四联抒发诗人情感。后四联,运用骨肉疲、耳目亏、变沧海、歌黍离,反映汴河泛滥成灾、百姓挥泪的`情感。所以诗中“抚运恃安危”是本诗的中心,告诫官员,修好汴堤,确保无险,百姓安逸,为官之道。

  过玉环山

  明·汪广洋

  神女去云远,名山依旧存。

  佩环空寂寞,嵓壑阅晨昏。

  云水深藏庙,淮流直到门。

  无因停桂檝,中露挹兰尊。

  赏析

  玉环山在盱眙境内,诗人过玉环山,见神女庙,作此诗。本诗意为:玉环山上女神早已远去,玉环山之名留传至今。站在山峰,寂寞之情油然而生。环视玉环山,云雾飘渺,淮水萦绕,女神远去,情致神庙。

  注释:①玉环山,万历《盱眙县志》记,县西八十里,唐兴乡境内,一曰女山,二曰神女庙。《寰宇记》记,状如玉环形势回旋,称之为玉环山。又名为女山。玉环山上有神女庙。相传,前代有滑州一长者携二女留于此山,相继殁,俱有灵异之象,立一庙,称之为神女庙。

  龟山回文

  明·丘浚

  潮生海岸両崖倾,落月江淮映火明。

  桥透白波流水远,屋连红树带霜清。

  迢迢漏尽寒更晓,片片云收夜雨晴。

  遥望楚天江渺日,茭蒲尽处落鸿轻。

  赏析

  诗人在秋末冬初,雨后天晴之时,游龟山,作此诗。本诗将龟山石崖,落月江淮、桥透白波、屋连红树、迢迢道路、晓行寒风、片片浮云景色描写成一幅山水画,展示在读者眼前。最后抒发诗人楚天江渺日,茭蒲落鸿轻的.心情。本诗充分展示并利用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两大特点,回环往复,绵延无尽,荡气回肠,意兴盎然。

  陡山

  明·刘玉

  淮流萦远陡山阿,南渡曾经翠辇过。

  谁遣缇矒涴厓石,鱼龙终日喷烟波。

  赏析

  诗人过陡山,作七言律诗。此诗寥寥四句,将淮水绕陡山,翠绿铺满岩,鱼龙跃烟波,秋草涴石间的陡山周围风景,描写成一幅山水画,展示给读者,使人耳目一新。全诗体现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南渡曾经翠辇过”,表示诗人曾经来过陡山。

  注释:①陡山,即斗山。《太平御览》引盱眙图经,斗山周回二十里,与都梁山相连。枕淮之险,名曰斗山。光绪《盱眙县志稿》记,斗俗谓三山图经,称之广,盖二山、三山、四山,言之也。万历《盱眙县志》记:“县东北五里,以山瞰淮河,陡峻,故名。宋高宗常渡此,有字刻石。元将保童磨去,更刻云,“领兵十万过此山”。正德年间,邑人陈大章筑书舍于山。

  浮山堰

  明·刘玉

  筑堰浮山灌寿春,要将波浪混风尘。

  那知水陆无遮会,半是滨淮未老人。

  赏析

  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诗人游浮山堰,作此诗。本诗第一联介绍游浮山堰时间及浮山堰作用,第二联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浮山堰筑成后,水陆分离,旱时灌溉,涝时排水,并运用“半是滨淮未老人”诗句,赞美浮山堰如童颜未老人,保护滨淮人民免遭洪水之害,也抒发诗人为民排忧解难情感。

  注释:①浮山堰,光绪《盱眙县志稿》记,浮山堰治西一百六十里。元和郡县图志,堰在招信县西六十里。明《一统志》记,梁武帝天监十三年,用魏人降二十万人作浮山堰,欲以淮水灌寿扬,堰壤能壮也。

  查家渡

  漫兴 明·张   禴

  龙山南望数峰青,柳压长堤水抱亭。

  渡口风声杂鸟语,似言民瘼不堪听。

  赏析

  本诗意为:站在龙山寺,向南眺望,座座山峰,青翠欲滴;行行柳絮,淮岸飞舞;潺潺淮水,拥抱山亭;查家渡口,鸟语鸡鸣;山水瘴气,永不害民。全诗通过描写查家渡,赞颂盱眙之地太平盛世,官民同心。

  注释:①查家渡,光绪《盱眙县志稿》记:“渡在焦家冈下。南北两岸阔六七里。康熙五十九年,知县金运博捐大船二,以济。今废。”

  ②龙山,即龙山寺,万历《盱眙县志》记:“原名龟山寺,原寺初建于宋开禧二年,毁于元末兵火,明洪武初重建,正德年间扩建。寺由于为太后祝福,嫌龟字不雅,就改称龙山寺。”龙山寺年久失俢,逐年毁损。1994年,县政府重建龙山寺。

  登盱眙山

  明·李   泰

  第一山头第一游,俯看涯水半空流。

  天香馥郁金仙洞,灵气氤氲玉帝丘。

  一派鸾笙凌碧落,数声渔笛隔沧洲。

  尘襟到此应澄澈,为有人间不散愁。

  赏析

  诗人任凤阳同知时,来盱眙游览盱眙山(第一山),感悟玉帝丘,作此诗。诗人站在盱眙山,俯视淮河水,眺望金仙洞,遥望明祖陵,远听鸾笙鸣,近听渔笛歌,不由得情从中来,深深感悟到:来此一游,释放心灵,感悟人生,愁容消尽。

  登盱眙山

  明·吴百朋

  真乐在林丘,年华不易留。

  况兼春乍暖,无复雪深愁。

  月下吾重醉,山中尔独幽。

  相逢将远别,念此泪盈眸。

  赏析

  原诗注,吴百朋巡视盱眙时所作。诗人于春暖花开,来到盱眙,月夜登盱山,作此诗。表达诗人月夜登盱山,乐醉在林丘;离别泪盈眸,年华不易留的恋盱眙、崇盱山、爱林丘真情实感。本诗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借物兴起,一物一情,色彩浓郁艳丽,情思幽雅细密,意境朦胧绵邈,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登盱山

  明·吴   相

  渡淮榄辔问玻璃,濯却尘缨日未西。

  直上瑞岩宫里宴,坐看渚物到危磎。

  赏析

  原诗注,嘉靖已酉秋,与扬州东江御史登盱眙山时,作此诗。诗人渡过淮河,登上第一山,游览玻璃泉,坐宴瑞岩宫,俯视第一山,由此触景生情。第二、四两句是本诗的中心,既表示时间、地点,又暗喻诗人要用玻璃泉水、瑞岩泉水洗去陈腐;站在高山,要看到山谷;只要善为民,谦做官,才能终身无愧。

  狮龙桥雨涨

  明·晏   鸾

  百尺虹梁驾海鳌,远吞雨涧水奔迯。

  年年不用填乌鹊,来往人无病涉劳。

  赏析

  诗人在雨涨之时经过狮龙桥,看到水从桥下流,想到行人无徒劳时,一见钟情,有感而发,作此诗。本诗寥寥数语,妙趣横生,运用驾海鳌、填鸟鹊典故形象比喻此桥作用,深化全诗内容,表白诗人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万历《盱眙县志》记:“在旧县十景之中,此诗见于石中。”

  注释:①狮龙桥,乾隆《盱眙县志》记:“在唐兴乡。桥南北有石龙石狮二首,旧废。邑人陈镏、陈镃、陈镮重修。为旧县十景之一。”

  萧堰

  明·晏鸾

  老尽菰蒲陂水秋,依依鸿雁此相投。

  遥闻清夜惊霜处,仿佛衡阳暮雨愁。

  赏析

  诗人在秋雨之际,来到萧堰,看到此堰灌溉粮田,禾谷丰收景象,触景生情,作此诗。本诗是一首抒情之作。未描写该堰的'景色,而是以菰蒲水秋为背景,以鸿雁相留为铺垫,以遥闻清夜为主线,生动形象的描绘筑萧堰的功绩,情景汇合,风格高雅。

  注释:①萧堰,即唐堰,治东。《郡国利病书》记:“唐堰,在淮城西南九十里,南店地方,乃唐人所筑也。其堰中高傍夹以二子堰,中有萧家闸,盖蓄水,以灌西之田,西畴水足,而徐灌东田。盖田地势,以行水而为之也。后堰为龙所破。因在山阳、盱眙、宝应三县之界,记载较少。又称之萧堰。”

  龟山值雨

  明·冯世登

  仙舟登李郭,斜雨度淮西。

  花柳正颜色,江山容品题。

  吸日金螺炫,凌霄赤翰齐。

  风云如有约,相送到招提。

  赏析

  诗人正值春雨绵绵之时,游龟山,作此诗。本诗运用李郭登仙,鸟语花香,柳绿山容,凌霄赤翰,风云有约,形象描写龟山景色和诗人游龟山情怀。本诗充分表达诗人志向高远的艺术风采。

  西湖舟上

  明·冯世登

  载酒菰莆岸,停桡杨柳风。

  鱼梁隔一水,鸟道架长虹。

  宾从扁舟上,楼台晚照中。

  飞熊踈生用,散鬓且渔翁。

  赏析

  诗人乘舟游西湖,作此诗。本诗线脉清晰,不枝不蔓。通过描写西湖环境,运用适度的典故,既描写西湖的美景,又抒发诗人高雅简朴情怀。全诗在结构上一气贯注,暗中呼应,似有神气、灵气之相伴。

  注释:① 西湖,万历《盱眙县志》记:“西湖,即十八里湖,治西北七里。自新沟渡口起,至打石山止,长三十里,中有钓*台,上有东岳庙。”

  渡淮望盱山

  明·蔡毅中

  薄暮停舟漭滉中,中原汇泽入流通。

  遥看汴口长淮月,光映都梁旧日宫。

  宝气不时疑匹练,笛声永夜弄清风。

  仰瞻崇圣欣吾道,蘋藻何缘奠孔公。

  赏析

  诗人渡淮时,遥望盱眙景色,聆听都梁笛声,心情愉悦,作此诗。本诗刻画盱眙山水错落有致,动静叠加,有色彩,有声音,组合成一幅立体山水画面,呈现出美妙的盱眙风光,令人叹服。也充分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情中有感,表达诗人洒脱出尘,闲情逸致,好学上进和崇拜孔子的情怀。

  • 相关推荐

【明代描写山水的古诗词】相关文章:

描写山水的古诗词08-12

描写山水的古诗词10-07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05-21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05-20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精选09-19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集锦08-23

描写山水湖泊的古诗词大全10-12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优秀08-14

描写春天山水风光的古诗词06-16

描写山水风光的著名古诗词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