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古诗《黄鹤楼》赏析

2024-09-26 古诗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崔颢古诗《黄鹤楼》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介】

  本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本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登黄鹤楼,有人请他题本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本诗在上头。”严羽《沧浪本诗话》评:“唐人七言律本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前四句写登临怀古。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开了,此地只空余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来,朗朗碧空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几分繁华与热闹逝去后的失落与惆怅。本诗人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吟唱,似脱口道出,语言俗白,却一气呵成,文势贯通。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因而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追古抚今的慨叹,白云千载,遐思悠悠。

  《黄鹤楼》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眼前美景如画,内心乡愁难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而直观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作为远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黄昏的雾霭悄悄地在江心聚集,乡愁也在本诗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气氤氲,乡愁依附在飘渺的烟波中。日暮烟波与悠悠白云相照应,形成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4.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5.萋萋(qi1):草盛貌。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注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传说的骑鹤仙人。已:已经。乘:乘坐。去:离去。指离黄鹤楼而去。此地:这个地方。即黄鹤楼所在的黄鹤矶。空:副词,只,仅。余:剩下。○即题叙事,起调平稳自然。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副词。一旦,一经。千载:千年。悠悠:这里形容白云浮荡的样子。○即事抒怀,感叹宇宙无限。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平川。这里指汉水平原。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武汉三镇之一。因在汉水北岸,故名。树:树木。全句意思是阳光照耀看汉水平原,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芳草:香草。萋萋:春草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描绘登楼所见景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太阳将要落山。乡关:故乡。何处是:意思是在何处。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寄寓故土之思。

  【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黄鹤楼介绍】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面对鹦鹉洲,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现楼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址仍在蛇山头。主楼高49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出了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本诗词书画;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黄鹤楼是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本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 楼,素来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雄奇多姿。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点评】

  在唐代,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号称长江南岸三大名胜,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滕王阁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岳阳楼建于开元四年(716)。据《入蜀记》卷五:“黄鹤楼,旧传费祎升飞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滕王阁是唐高祖子李元婴受封滕王,他曾官洪州都督,在任期间所建。岳阳楼是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时在旧阅兵台基础上所建。若论来历,黄鹤楼最为久远。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本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本诗在上头”而搁笔,那么,崔颢《黄鹤楼》本诗究竟好在何处呢?这涉及对黄鹤楼本质特征的把握。因为就得江山形胜而言,黄鹤楼的俯瞰江汉,与滕王阁的前临赣江和岳阳楼的下临洞庭,三者难分优劣;就构筑形制而言,也是各有千秋,在伯仲之间。设若从这些方面落墨,既使有生花妙笔,充其量只能仿佛其状貌。崔颢《黄鹤楼》本诗高明之处在于:它根本舍弃了黄鹤楼位置、形制等这些外在特征,而紧紧围绕它的得名这一根本要素大做文章。而就得名论,黄鹤楼与神奇传说相联系正是它魅力之所在,为岳阳楼、滕王阁所难于匹敌。本诗的前两联写身在黄鹤楼下仰观寥廓天宇所见所感。当本诗人第一眼看到黄鹤楼时,无穷的遐想中最突出的印象是昔人于此升飞的故事。那位“昔人”本来也是凡夫俗子,由于学仙得道,羽化登入仙境。后来他乘黄鹤重游旧地,黄鹤楼应当记得他的仙风道骨。那黄鹤自然也是得道的仙鹤了,自那次飞过眼前这一片天空后,再上,还是属于人间。面对白云,本诗人意识到宇宙中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虽然没有发生一连串《天问》式的感慨,但读者已感觉到本诗人心潮的起伏,领悟到本诗人借助“黄鹤”、“白云,,等意象所传达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真谛的思考。前四句本诗好就好在它是因黄鹤楼而触发的,不能移于别处。它是自然而成,如冲口而出一般,丝毫没有斧凿的痕迹。它是形象化的,并没有将思想和盘托出,却能让人低回思索于无穷。这样写,虽然没有具体描绘黄鹤楼的形态,却成功地展示了它的精神风貌。

  本诗的后四句转换角度,写登上黄鹤楼俯视江汉所见所感。本诗人居高临下,如从天上观察人寰一般,油然而生超然物外之慨,这感慨也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展开。与寥廓的宇宙空间相比,人世间的距离感应该是微不足道的,晴日下,辽阔的江汉平原上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萋萋更在眉睫之前,但我的乡关却很遥远,非目力可及。人一生的活动范围实在太有限,与仙人相比,真像翱翔蓬蒿之间的小雀与展翅九万里的大鹏鸟一样悬殊。至于从时间角度言,人的寿命以岁月计,积日成月,积月成岁,转眼之间便是百年,一个人的一生就过完了,比起“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来,已经短得可怜;比起“天上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神仙来,更不可同日而语。在人世这个空间和人生这段时间的座标系上,此时此地的我处在什么位置?当此一日将暮、江上烟波泛起之际,身在黄鹤楼上的“我”真说不清楚。可见本诗人之“愁”有丰富的内涵,不是单单为了乡愁。后四句中,写景比较突出,但都是信手拈来的眼前景,作者并非着意刻画;特别是当这些景语融入本诗人深沉的感慨后,它们作为景物的特征更趋淡化。推知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之语,很大程度上为此而发。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前人推许此本诗,有人说它“鹏飞象行,惊人以远大”(王夫之语),有人说它“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沈德潜语),都是着眼于此本诗意境的开阔和运笔的飘逸,这正是此本诗艺术魅力之所在。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悠悠

  “悠悠”是形容词,在古汉语中有许多义项:①思念、忧思的样子。如《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其出处是《·郑风·子衿》)②辽远,遥远。如《本诗经·王风·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③长久。如《长恨歌》:“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④连绵不尽的样子。如《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⑤飘动的样子。如《本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⑥飘忽不定的样子。如《酬乐天得微之本诗知通州事》:“知得共君相见否,近来魂梦转悠悠。”

  萋萋

  “萋萋”是形容词,有四个义项:①形容草木茂盛。本本诗“芳草萋萋鹦鹉洲”即取此义。②云行弥漫的样子。如鲍溶《范真传侍御累有寄因奉酬》:“萋萋巫峡云,楚客莫留恩。”③华丽的样子。如潘岳《藉田赋》:“袭春服之萋萋兮,接游车之辚辚。”④衰飒的样子。如王嫱《怨本诗》:“秋木萋萋,其叶萋黄。”

  【赏析】

  本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本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本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本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本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本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浓浓的乡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些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伫立在眼前。和煦的阳光洒满江面,温暖着亲人。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本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本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本诗作具有的浓郁民歌风味,景到言到情到,语如联珠,自然天成,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本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把乡愁情怀抒发得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本诗作的峰巅,成为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本诗中的第一佳作。

  【讲解】

  崔颢早期本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本诗慷慨豪迈,本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但崔颢本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相传这首本诗为大本诗人李白所倾服。宋代计有功《唐本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本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本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本诗以较胜负。”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本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当然,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怀疑。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本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至于其《鹦鹉洲》本诗:“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不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本诗,而且全本诗格调逼肖。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本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本诗犹未甚拘偶也。”因而这首本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南宋严羽《沧浪本诗话·本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本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本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本诗”的首篇。

  当然,《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本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本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本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 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本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本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本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本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本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本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本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黃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本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本诗在本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本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本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本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此本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本诗举要》卷五。)由于全本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本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原载:《唐本诗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评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本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本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本诗拟此本诗格调。其《鹦鹉洲》本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本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本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本诗。为此,说本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本诗话》谓:"唐人七言律本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本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本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适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此本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年首就整伤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本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本诗格律上之大忌,本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本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本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的律本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本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颇是依据本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本诗句。沈德潜评此本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本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本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本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本诗法家数》论律本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本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本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不归,春草生分萋萋。"本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本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台",也是很符合律本诗法度的。 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正是由于此本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作者介绍】

  崔颢(hào),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本诗,系盛唐本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读过一点唐本诗的人都知道一则佳话:崔颢《黄鹤楼》本诗,后代学者也是好评如潮。例如,宋人严羽称其为唐人七言律本诗第一名。崔颢不但本诗做得好,为人的风流,也少有人能企及。新旧《唐书》崔颢传、《唐才子传》等文献都记载:崔颢跟东方朔有相同的爱好,娶妻必须是美貌女子。结婚之后,稍有不满,很快就会把她们给休了,另外聘娶美貌女子。《新唐书》说崔颢“凡四五娶”。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崔颢,少年时代居住在河南开封。关于他离开河南老家,赴长安科考,得中进士的时间有多种说法,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直斋书录解题 二十二卷,南宋陈振孙撰。陈振孙(约1186—约1262),曾名瑗,字伯玉,号直斋,湖州安吉(今属浙江)人,一说湖州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著名目录学家。宁宗、理宗之际,历溧水、绍兴、鄞县教更多>>》卷十九内注,“唐司勋员外郎崔颢开元十年进士”。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说他“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

  明正德十年刻《崔颢本诗集》则注“开元十二年姚重晟下进士”。不论哪个说法正确,崔颢中进士时也不过是18岁~20岁。(据闻一多先生《唐本诗大系》的说法,他认为20岁左右中进士已很年轻,18岁左右未免小了一些,所以闻先生说崔颢的生年可上推至公元700年左右。这就是本文开头将崔颢生年704年打上?的原因。)这也就是说崔颢最迟是20岁离开故乡汴州去长安赶考的,然后他在外地漫游20年,再到京都西安居官。而在故乡开封,除青少年时期外,时间是很短的。

  在他所遗的本诗篇中,只有一篇是写他回乡的,《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本诗中第一句楚,指楚州。唐时楚州,治所在山阳,即今江苏淮安县。故由淮安回开封,始有溯汴水而上之说。)从本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但作为开封人,在做大做好文化产业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对崔颢有一个全面、正确、恰当的认识,不应当因为其人格低下,就否定其成就。历史应给以适当评价的。

  【英汉对照】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THE YELLOW CRANE TERRACE

  Cui Hao

  Where long ago a yellow crane bore a sage to heaven,

  Nothing is left now but the Yellow Crane Terrace.

  The yellow crane never revisited earth,

  And white clouds are flying without him for ever.

  ...Every tree in Hanyang becomes clear in the water,

  And Parrot Island is a nest of sweet grasses;

  But I look toward home, and twilight grows dark

  With a mist of grief on the river waves.

【崔颢古诗《黄鹤楼》赏析】相关文章:

崔颢古诗黄鹤楼及赏析04-09

崔颢《黄鹤楼》赏析05-25

黄鹤楼古诗崔颢的读音10-19

崔颢《黄鹤楼》古诗解析08-25

《黄鹤楼》崔颢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06-28

崔颢《黄鹤楼》11-01

李白黄鹤楼古诗赏析10-23

《黄鹤楼 崔颢》阅读答案06-29

崔颢《黄鹤楼》阅读答案10-08

《黄鹤楼》崔颢唐诗鉴赏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