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读王安石的《元日》,仿佛看到了一幅有关春节的风俗画。一边读诗,一边搜寻有关资料,实实地品味了流传千年的春节文化。
元日,是古人对元旦的称呼,就是现在的“元旦”。它不是指公历新年,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宋人吴自牧在其《梦梁录.正月》的开篇话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一词最早见于《晋书》。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有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旦的古称很多,如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
过年燃放爆竹,由来已久。《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据说有人曾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便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放。到了宋代,民间开始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后人则卷纸为之。
“屠苏”有两解:一说用屠苏草泡的酒。“屠苏”本来是一种阔叶草。南方有在房屋上画了屠苏草作为装饰的习俗,这种房屋就叫做“屠苏”;另一说是以中药材泡酒。清人笔记《归田琐记》有载:制屠苏酒是将大黄、白术、桔梗、肉桂等七种草药,各按一定分量研成细末,盛入布袋。于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中午,用绳子将布袋悬在井里,务使布袋沉入井底,接触到泥土。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将布袋吊起,入酒煮开几滚,全家老少面向东方饮之,古人认为,这样做可以除瘟气,防病消灾。饮此酒有个规矩,老少不能同时共饮,而是从年幼者开始依次饮酒。因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虽然每人都要增寿,但实际上年少者得了一岁,而年长者却失了一岁,所以大家劝年少者先饮,以示祝贺,而让年长者后饮,以避忌讳。
“桃符”是什么?据《淮南子》及在,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成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用来压邪。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后来,虽经历史风雨,这一习俗却代代相传,经久而不衰。桃符真正改称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了,只是桃木已经换成了纸。
掩卷静思,我在想,王安石为什么会在一首小诗内集中写了春节的诸多习俗呢?这显然与成诗时诗人的所处的环境与心情有关。据载,此诗写于诗人初登相位之时,那时的他对革除旧制,推行新政充满了信心,心情非常愉快。所以,诗人心中那种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信念,必然会溢于言表。一年之始,新春佳节所特有的除旧迎新,春风送暖,艳阳高照、祝福吉祥景象,必然会凝聚、流淌于诗人的笔端。古人所谓的“情动而辞发”,“诗言志”,在这里找到了有力的证据。
《元日》古诗解读相关文章:
1.《元日》古诗解读
2.《江雪》古诗解读
3.古诗鉴赏十大规律
- 相关推荐
【《元日》古诗解读】相关文章:
元日古诗05-24
元日王安石古诗01-20
王安石古诗《元日》10-28
《元日》王安石古诗07-01
古诗元日的注释07-20
元日古诗详解06-16
元日古诗译文07-20
古诗元日王安石07-09
古诗《元日》的意思10-21
元日王安石古诗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