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一】
《郭沫若散文》是一本不错的书,我读了之后对里边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些小感触,先来说说郭沫若,郭沫若是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在学术上也很有贡献。在图书馆看到这本,抓过来看看,感觉郭沫若比较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许多文章有寓言的感觉,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此外鸡、猫、花、树经常是他的题材,我们写不出周记之类的都可以用到。
《郭沫若散文》中的作品,回忆中的点滴,感觉《我的童年》《我是中国人》和《孤山的梅花》还是充满了喜感的,可能不能这么说,就是充满了生活气息,里面还有其他很多其他的生活小事,说明了郭沫若是经常写日记,喜欢思考生活的好孩子,其中《浪花十日》中关于为了女儿小章鱼撒谎的故事,后面又反省了“不该,真是不该。”恩,果然是好孩子,时刻三省我身。关于屈原里面就只提到关于演出什么的,下雨啊,作诗啊,以及作品要反映时代精神,而历史要还原,即“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从这一点来看,他倒是遵循了自己的想法。
郭沫若的作品还是很值得大家去读一读的。
【读后感二】
《银杏》是郭沫若写过的一篇文章,在我读完这篇文章时,情不自禁的心里总觉得有种东西在升腾,虽然说不出来是因了什么,可又一字一句地映在脑子里,慢慢的有了些顿悟,而且越来越清晰。
作者文中虽然在描述银杏,但却是另有所指。难道他不是在借银杏表述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不是在表述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吗?端直、蓬勃、坚牢、庄重代表着他的气质;媚妩、青翠、莹洁、精巧代表着他的魅力;滋养、燃料、云冠、华盖则代表了他的美德。然而就是这样的精神,人们渐渐淡忘了,他们吃着白果,却想着洋槐和幽加里树。难道不是指他们喝着黄河母亲的乳汁,却在依阿取容,做着媚外降敌的勾当。作者忧心忡忡,长此以往,中国会不会从地面上隐遁下去。因此作者包含深情、发自肺腑地呼喊:爱银杏吧!爱我们的国家吧!不要让我们中国几千年所传承下来的历史文明和民族精神隐遁吧!
在当今的社会里,也存在这样的蛀虫、垃圾。有的披着奉公为民的外衣,拿着国家的俸禄,背地里却做着贪腐敛财、出国享受,祸害百姓的伎俩;还有的冷漠麻木、自私自利,成了金钱的奴隶。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气节,就会被别人看不起,就会变成社会的弃儿,同样,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民族精神,就会挨打,就要受气,也必将退出这个强敌如林的世界大舞台。所以,这篇文章也是告诫我们每一位的中国人,勿忘国耻,牢记使命,把我们中国的历史文明传承下去,把民族精神发扬下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像一个巨人,永远屹立与世界的东方。
在被郭沫若的深深的赤子之情感染的同时,我还感受着他不拘一格的语言魅力。如:端直、葱茏、媚妩、依阿取容。这些都折射出作者独具匠心,不取已成的个性与丰富的想象力。确实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郭沫若的作品就是耐人寻味,不管是感情的体验,心灵的洗礼,还是写作技巧的纯熟,语言的魅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后感三】
《郭沫若散文》给了我很多的感触,让我们对诗,对诗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弯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象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涨的情调。这活动着的印象便是想象。这些东西,我想是诗的本体,只要把他写了。出来的时候,他就体相兼备。大波大浪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日本古诗人西行上人与芭蕉翁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这种诗的波澜,有他自然的周期,振幅,不容你写诗的人一毫的造作,一刹那的犹豫,硬如歌德所说的连摆正纸位的时间也都不许你有。说到此处,我想诗这样东西倒可以用个方式来表示他了:
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照这样看来,诗的内涵便生出人的问题与艺底问题来。Ihalt便是人的问题,Frm便是艺的问题。归根结底我还是佩服你教我两句话。你教我:“一方面多与自然和哲理接近,以养成完满高尚的”诗人人格:“一方面多研究古昔天才诗中的自然音节,自然形式,以完满”诗的构造。“我们心中不可无诗意诗境,却不必定要做诗。”
我想说,郭真天才也!
【郭沫若散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郭沫若散文》的读后感12-24
郭沫若哲理散文12-07
《郭沫若散文》介绍12-25
郭沫若散文鉴赏11-01
郭沫若散文的550字读后感12-19
参加郭沫若先生散文11-10
参加郭沫若先生名家散文11-10
郭沫若《散文家谈散文》同步练习09-20
郭沫若的哲理散文三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