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案

2022-06-10 归园田居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

  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是不同的地方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还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先生的作品大多写的是退隐后的生活,表现了农村的风物,农民劳动和生活,表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先生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在宋朝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请大家将书翻到103页。

  四、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各位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由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 “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八、作业:

  课文有四句经典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希望同学们能够背出来。

  归园田居教案 篇2

  教学设想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归园田居(其三)。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习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习惯的养成。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

  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说明]以下内容是按水平较高的教学班的要求写的,水平一般的教学班可据此作适当的调整,少提问,多诵读,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或增加默写练习。

  归园田居(其三)

  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归园田居(其三)》。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归园田居教案 篇3

  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三)情感与态度: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

  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程实施:

  课前的指导

  1、 熟读《归园田居》这首诗,并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

  2、 有能力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 给陶渊明画肖像。

  4、找到适合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前奏: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同学们听听这首

  歌唱出了乡间的什么样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气氛,为学生理解本诗打下基础。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 1)、从何而归?

  ( 2)、为何而归?

  ( 3)、归向何处?

  ( 4)、归去如何?

  四、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

  豆田里长满了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农民的认识?

  明确:

  (1) 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结合自己的经历,详细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充实的生活和丰收的希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坦然恬淡的心情 :“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4)朴实的生活,简单的快乐:“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巅。”(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5)淳朴的乡情:“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诗意的田园,也是他为什么对农村情有独衷的原因。一个经历过多次仕途生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

  七、写作特色:

  1、 选材的独特性:农村生活;

  2、 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3、 诗话的农村生活。

  八、拓展讨论:

  身处农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喜欢农村生活,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明确:略

  九、课程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雪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在农村走向城镇化的今天,在人们都不遗余力冲向城市的时代,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面前,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无奈。 “麦场、鸣蝉、草帽、锄头、耕牛、小路……”多么让人留恋的场面呀,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十、讨论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学生自由发挥,论述有理即可。老师加以适当引导。)

  十一、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

  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园。

  十二、作业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归园田居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读中走进诗人陶渊明的情感世界

  2学情分析

  学生读古诗,大都能准确地有节奏地诵读,但往往缺乏深入细致的品味,尤其是走进诗人心中。所以要披文入情,要借助读;要通过多样的读品味诗的情和诗人的美好内心世界。

  3重点难点

  通过读体味诗人的情感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归园田居

  荀子在《劝学》中有这么一句话,“登高而超,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基本意思是登高可望远。这句话给我们读诗、读文一个启示,这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有助于我们深入全面地把握诗文的思想内容。高度从哪里来,标题、文眼、主旨句、抒情句等。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涉及多了,就从标题开始。

  “归园田居”怎么读呢?是什么意思?回答了什么问题?有一个字最重要,你认为是哪个字?这个字是如何领起全诗内容的?

  活动2(活动)初读

  素读:咬准字音

  活动3(活动)梳理内容

  让学生梳理内容(归何处、为何归、归如何)

  活动4(导入)局部品读

  女生读:“归何处”即“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

  思考与交流

  1、这一节,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可否描述一下?

  2、选了一些什么样的写景角度,用了什么写景方法?

  3、诗人为何对平凡简朴的田园景象如此津津乐道?

  活动5(活动)局部品读

  男生读:“为何归”即“少无适俗韵……池鱼思故”

  先弄清“从何归”:

  1、从何而归?

  2、诗人把官场比做什么?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人把自己喻为什么?要表达什么?

  再弄清“为何归”

  1、“适俗”的“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6(讲授)走进诗人

  既然诗人“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做官?

  先看陶渊明家世与经历:

  家世: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思想:孟嘉是名士,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经历: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法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然后可归结原因:

  1、做官是由于生活所迫。

  2、有“平天下”的壮志。

  但为官艰难,难伸志向,还做背良心的事。一个“误”字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

  活动7(活动)局部研读

  齐读:“归何处”即“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

  “复”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活动8(活动)美读

  1、怎么读“归何处”这一部分呢?

  一要读出景物的美(纯朴、宁静、和谐),二要读出情的深(如释重负,轻松自然)

  女生复读。

  2、怎么读“为何归”这一部分呢?

  一注意“本”字(出于本心,心甘情愿),二要把握好“误”(后悔与憎恶)、“鸟、鱼”(兴奋与自在)。

  先抽两位学生读“误落尖网中,一去三十年。”最后教师范读。

  男生齐声复读。

  3、如何读“归如何”?

  把握好“无”与“有”(清静、闲适)、“久”“复”(苦闷与欣喜,读得缓慢而放松)

  全班复读。

  活动9(活动)扩读

  诗外读诗人

  1、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自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2、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而这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和伟大。——学者叶嘉莹

  3、七律赞陶潜

  君子固穷归园田,赋诗饮酒五柳前。

  不为五斗折腰米,只图南山赏菊闲。

  烟销云飞人已去,流传后世有佳篇。

  沧海桑田逾千年,梦里犹寻桃花源。

  诗内读诗人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无”的是适应世俗的情趣,“有”的是热爱自然的本性。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无”的是世俗的虚伪机巧,“有”的是真诚拙愚。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无客套与应酬;“有”的是“余闲”,有充分的时间劳作、读书、写诗。

  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樊笼”的禁铟与网罗,“有”返自然的自由与快乐。

  活动10(测试)背诵全诗

  试背全文

  活动11(作业)课外练习

  1、写一篇随笔,两个题目任选:

  (1)归之乐

  (2)诗意地生活

  2、背诵全诗

  3、将田园风光部分改写为散文。

  归园田居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充分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重点: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储备:小组交流: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个人展示或小组交流解决,4分钟)

  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

  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小组内交流)(8分钟)

  活动二:赏析诗句

  1、赏析诗歌《归园田居》: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点评)(15分钟)

  )

  补充:《归园田居》:全诗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来。

  活动三:拓展:

  同学们,你是怎样看待陶渊明“归隐”的'呢?如果他生活在现代社会还会归隐吗

  (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8分钟)

  作业:背诵两首诗歌

  归园田居教案 篇6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知识与能力:

  1、以“归”为线索,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背诵《归园田居(其一)》过程与方法: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感情的读诗方法。

  2、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2、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反抗黑暗,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猜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提示语: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2、看图猜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其五)》

  明确: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文常简介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开创田园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五个方面描写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抒发了作者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全诗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二、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听读录音,标出生字词的读音,简单批注难点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课文。

  请两位同学扼要概述诗文内容,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到两句进行朗读,读出感情,并说出喜爱的依据。

  3、集体朗诵

  三、小组合作研究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

  明确:

  ⑴从何而归?

  ⑵为何而归?

  ⑶归向何处?

  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官场生活-喻

  尘网樊笼

  情-厌恶悔恨

  2、为何而归?

  A、少无适俗韵: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性本爱丘山: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B、守拙归园田: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自由的品性3。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所感:无尘杂/有余闲/久/复

  总结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具有怎样的精神追求?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四、诗歌鉴赏中赏析句子的方法

  1、对关键字进行分析(炼字)

  2、对关键词句、意象进行分析

  3、突出手法

  4、表达情感

  五、根据提示,围绕”归”,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1、从何而归?弃官场

  2、为何而归?爱丘山

  3、归向何处?归园田

  4、归去如何?返自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

  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思考:诗人如何描写园田?园田的景色有何特点?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明确:

  作者笔下的田园景象

  所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亲切可即,环境幽雅美丽,近景)远村、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远景)

  图象

  所闻——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声音

  小结: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恬静、空阔、幽雅、朦胧的田园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二、写作手法介绍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细描:也叫工笔描绘法,这原是绘画的一种用笔方法,这种方法讲求工整、细致、纤毫毕露。借用到写作中,细描是指对描写的事物进行逼真地、细致如微地精雕细刻。

  (1)白描手法举隅: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孟浩然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鲁迅

  (2)细描手法举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总结:

  诗歌原始的动力是心中兴发感动的力量,最好的传达方法不是写得多美,写得多么艰深,或写得多么通俗,而是说这种传达的方式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内心那兴发感动的生命的活动。陈师道评论陶渊明说:“渊明不为诗,自写其胸中之妙尔。”正是指出了陶渊明诗的好处所在:他所写的大自然的景物,都是他自己感发的生命,感发是平铺直叙地进行的,他就平铺直叙地传达;感发是层层转折变化的,他就层层转折变化地表现。陶渊明诗的特色是:用最简单的词汇来表达最深微繁杂的情思。——叶嘉莹《从陶渊明诗看形象与情意之关系》

  三、共情

  1、身居田园的作者感觉如何呢?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作品链接: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看见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过去。)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归去来兮辞》

  2、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背景补充:

  (1)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 19岁,遭遇淝水之战; 21岁,司马父子擅权; 35岁,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余万农民大起义; 38岁,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 40岁,刘裕杀桓玄,弑晋安帝,立恭帝; 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各路人马无不是打着拥主护国的旗号,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真是“乱看惯了,篡也看惯了”。而且身在官场之中,更需在纷乱的政局中见风使舵,相机而动,委曲求全,这对于生性洒脱崇尚自由的渊明而言,的确是一张压抑心志的大网。

  (2)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

  (3)这个时期内,陶渊明依靠劳动度日。除了耕田灌园,还织过席子,打过草鞋,卖过蔬菜。由于农田常遭水、旱、虫灾,加上官府逼租催税,陶渊明一家的生活仍极为困苦,有时处于“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的困境。生活尽管困苦,但他固守穷节,不改初衷。有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济登门拜访。陶渊明已几天揭不开锅,饿得起床也很困难。檀道济劝他再入仕途,陶渊明仍婉言辞谢,并对檀道济派人送来的米和肉,谢绝接受。

  总结: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作者选择了一条不欺人也不自欺的道路,亲自下田躬耕。为此,作者付出了全家饥寒的代价。从这样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归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出于内心的意愿——对精神家园的捍卫和守护。

  四、思考讨论

  作者为何刻意隐去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呢?作品链接: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遗速患。僶俛(mǐn miǎn,努力)辞世(辞官),使汝等幼而饥寒。 ”

  ——《与子俨等疏》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教案 篇7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默写

  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三、预习检测: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ì( )

  (3)道狭草木长( )

  (4)属( )国过居延

  (5)帘旌( )不动夕阳迟

  (6)徙( )倚( )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 )然

  (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 )锄归

  (2)但( )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 )直

  (4)长河( )落日圆

  (5)江入大荒( )流

  (6)仍怜( )故乡水

  (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三年多难更凭危(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四、学习诗词: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归园田居教案】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教案10-29

《归园田居》教案11-28

《归园田居》教案10-11

《归园田居》教案11-17

归园田居09-09

《归园田居》教案大纲08-30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08-30

《归园田居》的教案11-03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09-25

高中归园田居教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