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有感

2023-10-08 归园田居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归园田居》有感,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归园田居》有感 1

  好友金铭曾一再推崇,干国祥先生新近上的《归园田居》是其所听过的课当中最好的,此课好到什么程度?用金铭自己的话来说,“课后一小时没有说一句话,当天中饭都没有吃”——因为一直沉浸在课带给他的震撼中。金铭读课多矣,一般的课自是难以让他有如此的感触,此课一定有其独特之处,我想。于是从金铭处拷贝干先生的课,等心静下来了,再虔诚地打开聆听。

  长假的最后一天,什么事情都没有安排。用过早餐,先做起了预习功夫:找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开始研读,试着对诗有自己的“前见”。诗不深 ,很好懂。如何让初二年级的孩子理解此诗的意蕴,这想必是学习此诗的难点,干国祥先生是如何带领孩子们走进陶渊明的诗歌境界的呢?带着这个悬念,我开始了观课。

  课的前半部分,干老师由交代背景开始,将《归园田居(其一)》做了解读,让学生明白陶渊明归隐山林的缘由——为了挣脱羁绊心灵的藩篱,回到大自然中,做心灵的主人。接下来释词,梳句,朗读。经过了20分钟的稍嫌平淡课堂之后,精彩开始了。干国祥先生设置了好几层冲突,让看起来有些平淡的课堂,有了波澜。

  “这首诗写的是不是一个农民的勤劳生活?”(大意)这一问,将孩子们的认识提升了一层,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首诗很容易被误读成歌颂农民的勤劳生活。干老师抓住关键词句,让孩子们明白了,诗所描述的是一个厌倦官场渴望回到大自然的士大夫回归田园的情形。而接下来的问题,则是本课最为关键的一问:“那么,我问同学们,你赞成他这样的生活方式吗?这样的诗在今天学,有着怎样的意义?”妙哉!此问直接击中了要害。是啊,在今天,我们学习《归园田居》,究竟有什么意义?干老师不愧为高手,他借助一个八卦图,让孩子们充分选择。并讨论。学生开始积极思维,有说学这首诗没有多大意义的,有说有意义的。经过师生的讨论,孩子们达成了“临时性共识”——陶渊明那种不为世俗生活沾染,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在此基础上,干老师提到了美国的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然后总结出他们的精神境界:清洁思想,朴素生活,后来干国祥先生还“以己证诗”将课推向高潮。课看到此处,我不禁拍案叫绝!

  《瓦尔登湖》一书,是我近日正在重读的一书。读完梭罗的美丽文字,一股清凉的湖水仿佛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

  听了干国祥先生的《归园田居》,回想《瓦尔登湖》所描述的世外桃源般的风景,我不由沉思:在我们这个后现代社会里,人类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每一个身处繁华都市忙碌在名利场的行色匆匆的人,是否也该多一些追问和反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归园田居》和《瓦尔登湖》一样,既是属于文学家的,也是属于每个人的,既是属于古代的又是属于现代的。

  读一读《归园田居》、《瓦尔登湖》,让身体与豆苗野草亲密接触,让心沾灵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与喧嚣,这不是追逐时髦故作风雅,而是回归自我的必然。

  如果人间多几处瓦尔登湖,多几个陶渊明式的“田园”,人类就会多一个安谧宁静的后花园。

  《归园田居》有感 2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对于陶渊明,有很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他是正义的化身,刚正不阿;又有些人认为他很傻,有官不做,有钱不拿,回家种地。但,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当时那个官场腐败,社会的黑暗,如果他一味的去追寻功名利禄,名留青史,估计历史上也就多了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者。相反,他选择归隐避开这个腐败的社会得以明哲保身,也属明智之举!使他避免成为一个遗臭万年、遭人唾弃的'人,或使他避免成为清正廉明的亡魂,他的选择使它成为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隐士形象展现后世!

  陶渊明比明朝著名官员早了几千年,三品的官个个从翰林院的士,不晓得陶渊明?这说明陶渊明的做法不理解,说没到陶渊明境界。,这步,承认陶渊明是不折不扣的智者。

  陶渊明也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说明他曾经也对官场抱有幻想,一去三十年,于他人生的一半啊(活到六十很不容易了)!但他还能在别人沉浸的跳出泥潭,没别的说,说思维里与常人思维不的哲理。

  他也喜欢他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生活。还过得“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日子不错,的努力的生活,日子过舒服!

  可惜,几千年后的,人是表面上跟着附和陶渊明何等何等的淡泊名利,何等何等佩服他,其实理解,像我开始的说的,说他脑子有。,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理解人少之又少,很。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

  根据他的描述你可以看见在南方的原野有一片开荒的田地,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七八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锁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这对于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的人,可算是返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这也是陶渊明田园诗中的经典之作。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他可谓是传奇中的传奇,经典中的经典。在现当今社会中,有些人声称自己是如何的淡泊名利,自己是如何的清正廉明,自己是如何的不趋炎附势……但谁知道他背地里干了那些见不得光的事呢?但正真这样的人也不胜枚举,古有屈原、海瑞、张居正、包拯、周敦颐等;今有周总理、雷锋、孔繁森、王进喜、沈浩等。社会在于创造,在于我们去建设她,愿我们的社会拥有明净的天空!

  《归园田居》有感 3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高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多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态。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人来车往,喧哗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题客观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及为精炼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道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的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茫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者而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也是隐居后生活的写照,现在工作压力大的人不也是都希望过这种日子吗?

  饮酒诗————陶渊明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古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归园田居》有感 4

  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花树相称,炊烟袅袅,悠闲的午后,高处依稀洒下一声鸡鸣,远方隐隐传来几声狗叫。这里遍布着良田和桑竹,这里一亦栖息着诗人陶渊明的心。

  如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依然辞官后,回归到了他真正的家,这被世俗所缚的诗人灵魂的故乡——田园。辞官归隐之举,鸢飞戾天者想来不能理解,而陶渊明也许不能理解他们,这世上个人有个人的追求,无数人终其一生都渴望着立于庙堂之上,享着荣华富贵,但陶渊明真正想要的却是那份属于自己的自由。他在田园生活中获得了发自内心的'喜悦,而官场只会逼迫他曲意逢迎,扭曲自己的人格尊严。

  性本爱丘山的诗人追随者自己的心,而非世俗的固有思维。读这首诗时,陶渊明舒展的笔调除了向我展示乡村田园的怡人风光外,亦透露出他进入自己所爱的生活状态后的闲适与悠然。望着诗人菏锄的背影,我想,只有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获得归属感和内心的满足。即使和主流意识不同,即使无法被世俗之人理解,但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陶渊明所选择额田园生活,一定是让他满足的。在这里,他可以种几亩地,养几只鸡,吃上自己种的小青菜。闲着没事,就披上衣服去邻居家蹭酒喝,喝的酩酊大醉,就找个地方大睡一场,醒来一睁眼,便是满天星河。

  这里没有世人贪恋的高官厚禄,这里有一片菊花,一壶酒,一颗不被沾染的心,足矣。

  《归园田居》有感 5

  金菊如你,献向空谷的是馥郁芳华;青松如你,留给峭壁的是峥嵘耸翠。只因为你便是你,不束缚于尔虞我诈的官场,不挣扎于世俗礼教的规矩,一壶酒,一只菊,一生便足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你日日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你常常仰天长叹“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你欣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人间烟火;你崇尚“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舒适;你更向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你的心之所向。

  你,便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晋代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在老庄盛行的年代,诗人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便倾心于自然,于是便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他的身上,同时具有到家和儒家之思想。

  二十岁时,陶潜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岁月变迁,那年丁母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再度出仕,但却仍眷恋田园,“日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山河更替,诗人动荡于仕与耕间十余年,便心如止水,看透了官场生活。自那时,心怀田园的他,便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也曾心怀天下,热衷官场,可当他独立于浊世间,与那虚伪的官场格格不入时,他便毅然辞官归隐,不问世事。

  他远离尘世,归隐田园,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他的'田园生活很悠闲、宁静。一排排的榆柳垂在檐后,夏日浓阴,幽静清凉。桃李排列于堂前,仿佛篱前还有一簇簇幽幽香菊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草屋堂前,幽深的小巷不时地传出几声狗吠,鸡在桑树之巅自由地啼鸣。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超尘脱俗的清闲与旷达。

  离开尘世,远避喧嚣,是他人生的选择。官场世俗中,他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这让他发觉自己如同“羁鸟”沉溺于尘世,必定让他丧失了未来,于是,他离开了尘世。回乡的孤船映着月辉,他的衣袖随风飘摇。那时,他拥有着几分坦然,几分欢喜,醉饮山中泉,醒拾岩中兰;与鸟对唱,与蝉共吟。他像一位羽化之仙,飘飘然而遗世独立。试问,古往今来何人可与之共言?

  现代社会无非只是车马喧,功利横行,追名逐利。陶渊明若在如今寻知己,恐是难矣。现代人的忙碌,使他们没有观松赏菊,饮酒赋诗之雅趣。特别在某些以气干青云自诩之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隐士”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让他们不屑。可我想说,争名夺利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避世隐居则是一种超尘的生活境界。其中之味,各自品尝,只是如今像陶潜般拥有明月般的纯净归隐之心的人日益稀少,可能那是一种后人难矣超越的境界。在陶渊明心中,只有在他心中,那生活才可比仙境,而他的选择,便是一种大智慧。

  捻一朵菊花,掬一捧清泉,饮一杯淡酒,吟一首雅诗,污浊尘世乱不了你的心扉,你仍是那困不住的鸟,是那故渊中的池鱼,你如朝圣者般朴素豁达,圣洁高雅!只因是你,永远的你!

  《归园田居》有感 6

  陶渊明《归园田居》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陶渊明恬淡自然的诗风,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擅写乡村宁静淳朴的生活,用白描的手法,在山色素笺上,恣意泼墨出生活的从容与悠然自得。陶渊明能挣脱世俗尘网的禁锢,忘却风雨潇潇的沧桑,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有菊花。在他心中,恬静清和才是他追求的人生境界,声色犬马,浮华名利,他皆可抛诸九霄云外,置若罔闻。

  《小窗幽记》记载:“昔人有花中十友:桂为仙友,莲为净友,梅为清友,菊为逸友,海棠名友,荼蘼韵友,瑞香殊友,芝兰芳友,腊梅奇友,栀子禅友。”幽居的时光里,陶渊明鲜有交际。他每天的生活都很简单,一几一茶,一书一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麻衣。对于喧嚣世俗,他漠不关心。王摩诘曾作了一首《酬张少府》,诗云:“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文人逸士们向来好静喜禅,他们僻居一隅,著书立说,咏诵隐居之地的田园风光,寂静无扰地生活。白天,他关上柴门,隔绝人事,静坐在陋室里,焚香沏茶。而后,读经冥想,独自一个人,断开与红尘的一切联系,专心致志地,让思绪与心意栖居在菊花光阴里,以禅意供给。

  陶渊明是这田园里的素心人,清心寡欲,没有争斗的名利之心,品格高尚。陶渊明的这首诗读起来仿佛真的能让人放下心中的执念,摒弃耳畔的喧嚣,柔和寂静,流露自然,读起来唇齿噙香,仿佛能看见空旷的山谷里,一位白衣飘飘的清癯老者,正面对着悠悠浮云盘腿打坐,周围万籁俱静。炊烟缭绕,鸡鸣犬吠。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但他也绝非缄默寡言之人。无所事事时,他也会经常去邻家串门,同乡村老者席地而坐,一见如故地喝着酒,闲聊一些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生活。他们避开热闹喧器的话题,绝口不提世俗喧嚣,闲话时光里的清欢轶事,说说田园里的桑麻长势,谁家的鸡今天下了几个蛋,又是谁家的鸭今天在集市上卖了个好价钱。陶渊明笑眯眯地说:“我家田圃里的桑麻节节升高,开垦的土地也不断扩大增多。只是,也烦恼担心霜雪突然降临,担心庄稼来年得不到好收成。”但这些担心,并非来自于世俗人情,而是田园作物的生长收成。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云:“一则如渊明之诗,淡而弥永,朴而弥厚,极疏极冷、极平淡之中,自有一片热肠,缠绵往复,此陶公所以独有千古,无以为继。”梅尧臣也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品此诗,诗中无处不透露出与世无争的宁静。我亦想如陶公这样,寻一处清幽隐逸之地,求一份时光里的淡泊纯真,恬淡宁静,用清凉的山泉洗涤心尘,在孤芳自赏中,找寻生活的清逸雅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清风吹去身上世俗的污垢,淡然而静默地生活。

  极爱这首诗,一个字一个字地细细品读,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诗中淡淡的清幽情怀,嫣然恬淡的韶华岁月,宛如青莲,撑着雅洁芬芳的`花瓣,伴着云水禅心,潋滟着一池的惊艳。田园岁月,明月清风,吟诗作画,在锦瑟光阴,美好流年里,烹一杯清茶给养内心的洒脱清欢,煮一壶烈酒温暖时光里的碧海蓝天。

  把心,放静。把身,安好。一盏茶,煮出了岁月里的恬静清香,溢出了幽兰君子的清绝出尘。陶渊明,他闲坐田园,品一盏香茶,吟一首好诗,举一杯美酒,仰天高歌。他的雅致,他的淡定,他的随遇而安,是一种人生的隽永真谛,需要经年累月之后才能参破。

  《归园田居》有感 7

  在纷杂的世界上生活久了,身上难免惹上俗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其实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属于自然的。我们热爱自然风物,向往并追求自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大概是陶渊明的遗憾追悔吧。在官场中浑浑噩噩地挣扎了数年,改变不了社会的肮脏,只得借着自己的一身傲骨,返回田园。正所谓“羁鸟”“池鱼”,都是失去了自然本性的事物,陶渊明在这里自喻,表明自己也如同这“鸟”和“鱼”一般失去了天性的自由,可“恋旧林”“思故渊”却告诉读者,他虽暂时失去了天真本性,但他却有着回归自然、归隐田园的精神追求,这也为下文写到真正的归隐田园做了铺垫。

  那么回到田园后的生活如何呢?陶渊明只求开荒于南野,在田园中固守天真本性了。他此刻的心情大概是轻松和欣喜吧。回到家中,拥抱自然,守着方宅土地十几亩,住着茅草房舍八九间,纵使并不富裕,没有奢侈的生活,但陶渊明的心之所向便如此了。简单自然在榆柳遮檐、桃李绕院那清雅、质朴、别致的环境中,生活是对精神的濡养,远远房舍错落有致,袅袅炊烟悠然升起,邻人家的狗的吠叫声,公鸡在桑树颠肆意打鸣。这些小小的细节,尽透着归隐田园的'惬意,漫着温柔情怀,也正是陶渊明之所爱。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在这样的环境中,再无世俗的纷杂忧烦。陶渊明在归隐之地伴青山隐隐、流水潺潺,体悟生命真谛,感受自然的神奇治愈能力,这是实现精神追求后的收获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从官场的束缚中逃脱,回归心之所向的田园,找到自己心灵的寄托,余生的正确归宿。

  陶渊明从失去本性到收获自由,能够脱出世俗的藩篱,是因为他的高雅的人生追求。现在的我们,之所以感到空虚,好似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方向,甚至时常对世界产生失望,那是因为我们还未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精神追求是我们努力的一种推动力,我们只有找到并实现自己的“田园理想”,未来的生活才会有所收获。

  《归园田居》有感 8

  文学经典,耐人寻味,通过古往今来中国文学史上经典名著的阅读和品味,培养我们系统的中国文学史知识。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从而不仅接受了知识,提高了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们对于不同年代,不同社会环境下,人文事物的认识和道德情操的培养。生活在晋末宋初的陶渊明,从小就怀有远大志向,同时他生性娴静、热爱自然,很欣赏道家的反朴,从而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

  但由于在思想上两方面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他中年时期屡仕屡隐,终于因为目击了官场的污浊、黑暗,不肯同流合污,而毅然告官还乡。他的代表作之一《归园田居》深刻反映了他辞官还乡,隐居于美好田野之间,内心的那一份恬适、愉悦之情。全市没有极其华丽的辞藻,作者运用质朴的语言渲染出深厚的情味。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这些看似漫不经心,平淡无奇的景物,但却充满了盎然诗意,耐人寻味,使我们深深领略到田园风光的美好。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表现出了作者由仕途归隐的心情、原因;“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惬意;“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近分明,动静结合,由动写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抒发了作者脱离仕途,如释重负的感慨。诗中的每一句诗,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字眼都无不流露作者重返田园的愉悦之情。诗文语言质朴简洁而富有内涵,意味深长;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淳美。诗篇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清淡而富有生机。

  作者在诗中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方法,表达了思想感情。例如,“羁鸟”——关在笼中鸟“池鱼”——困在池中的鱼。以羁鸟池鱼比喻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以旧临深渊比喻田园,与“樊笼”——关鸟兽的笼子,将其喻指官场,末句——由官场重归田园,就像长久关在笼子里的鸟又能重返大自然一样。

  前后相互照应,表现出作者告别仕途,摆脱束缚,回归了自我的欢愉心情,作者不仅在引领我们欣赏田园风光美丽的同时也是我们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惬意,更是精心巧妙的运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无比喜悦的心情。品味经典,欣赏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学习作者独具匠心的习作特点。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阅读能力。细细品读,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探索,分享陶渊明的喜悦,体会精彩人生。

  《归园田居》有感 9

  在感到疲惫或者厌倦的时候,我总是能想出办法来进行自我解脱,找一个没有人的角落,泡一杯淡淡的茶,读上一两首意境幽远的古诗,让心绪在茶香和书页里渐渐地沉淀。

  这也许算得上是一种精神疗法,是用外物来转移内在的注意。但它的效用并不是无条件的,首先茶水一定要清香幽淡,至于选择的诗,更必须是宁静怡然的那种。“冷冷清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固然大悖其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慷慨激昂也没有什么助益,还是回头去找陶渊明先生吧,“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淡泊中透出家园般的温馨,我闭上眼睛,在袅袅升腾的茶香里,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那平静而不知愁的岁月。

  陶渊明本人就是田园的儿子,他在俗世红尘中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经历了宦海浮沉的磨难之后,他疲惫了,厌倦了,迫不及待地回归到田园那自由自在的天地中去,“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那个远离纷扰的世界,才是他真正的来源和归宿。他的归隐田园,是出自一种本能的恋慕,没有任何的矫情,没有任何的无奈,只是一个流浪的游子回到自己的家园。

  他在田园中完全地沉醉于真心的.快乐,摆脱了一切的拘束,也许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地令人艳羡。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为生活忙忙碌碌,总要说一些不愿说的话,做一些无可奈何的事,天长日久,任谁都会产生疲惫和厌倦,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足够的幸福去找到那个长久的解脱。真正的幸福就来自心中的桃花源,在尘嚣扰攘中不断跋涉的我们,所做的就是不断地追寻。

  《归园田居》有感 10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归园田居》有感 11

  《归园田居》描写诗人归隐田园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格情操。

  《少无适俗韵》这首诗运用了白庙,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表现了作者摆脱黑暗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一些平常的农家失误,在世人笔下构成了一副恬静优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种豆南山下》。这首诗直接描写农事活动,“种豆”,“荷锄”,“戴月而归”,诗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可刚刚开荒的土地是贫瘠的,即使是种上抗贫瘠抗旱能力强的豆类为无济于事,还是“草盛豆苗稀”,但诗人还是安于这种生活,于是,用“但使愿无违”道出了全诗的主旨,也就是作者的心志。这首诗十分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作品既因运用典故而使诗句的含蕴更为深远,又不因运用典故而使诗句失去真淳的情意,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这两首诗同样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这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归园田居》一共五首,这五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它们不仅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等几个方面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所抒发的感情都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其中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和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x0d在艺术特色上,这几首《归园田居》相似之很多,尤其就艺术表现而言,大致可以总结为四个词:

  1、景常:描写最常见的景物,无绮丽怪诞可言;

  2、情真:情感真挚,非常贴近生活,字面上易于理解;

  3、字易:无生僻字,字字常见,质朴非常;

  4、理至:虽然景常,字易,但其中所蕴藏的理趣、意味却非常深厚,特别值得回味。

  《归园田居》有感 12

  已经不记得是第几回在课本上看到先生之作了。

  先生之所居,神州也。神州之地甚广,故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而先生家堂前院后都是菊,亦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就多闻先生爱菊之情切,甚于一提及先生就不得不想起他家东篱下一簇簇的芳华。大抵都是金黄的明灿的,像那些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多是不合先生品性的,它们许太娇嫩,禁不住南山下的'秋风,也就没能来陪伴先生,而成了皇家园苑的风景。爱菊如痴、视菊如命的先生倒在凄风冷雨中落了个洒脱。后人便说“秋丛绕舍似陶家”或是“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先生慕菊,菊亦慕先生否?

  先生自己也是说本性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又绝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又为何“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样的案牍劳形、污浊官场不正是束缚先生的樊笼吗?先生怎能不向往自由的世界呢?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得了什么,而是不想做的事没人能强迫你做。先生可谓是得了真自由,从此躬耕隐居,一代名士自风流!误入歧途算不幸,得以返归是万幸。一旦羁鸟回旧林、池鱼归故渊、先生归田园,愉悦之心得无异乎?自此“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十多亩薄田、八九间草屋不觉困苦,凡享受着榆柳成荫、桃李争妍、东篱从菊与君伴、袅袅烟缓缓飘升入那青青天、深深巷声声吠共赏轮夕阳圆、矮矮篱阵阵鸣飘出了桑树颠。多像世外桃源!就是世外桃源!

  原先被世俗的规矩羁着,伸展不开了拳脚。羁着、压着一腔愤懑、整整三十年!而今房前屋后无尘世杂务,简陋屋中清清闲闲。终于释了重负,了无矫饰的心摒弃繁华、清静淡然。

  先生性慕高洁、爱菊好酒。尘世纷杂半生、官场沉浮几载;已而复获自由,宅院树木、村落炊烟。似涓流之入真淳海、以淡墨绘天成田园。留诗126首,人私谥“靖节”,自郝“五柳”。

  《归园田居》有感 13

  每次读陶渊明的诗,都如同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顿时感到轻松了许多,清新了许多。读他的诗不累,不乏。他写的就是了最平常不过的乡村、农田、宅院,就是乡村中最常见的鸡鸣、狗吠、炊烟。平淡、质朴,不华美也不绚丽,但正是诗人这不事雕琢的平淡与朴素,才让我们倍感他的坦率与真诚,让我们在与诗人促膝而谈之中体会到他大智若愚的生存智慧。

  陶渊明的率性首先表现在他毫不掩饰自己回归田园的真实意图:“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言快语,不绕弯子,不去回避,开门见山地道出了自己回归田园的的原因——本性使然。不具备适应世俗尔虞我诈、迎来送往的需求,天生就喜欢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而过去在官场(尘网)中的生活,完全是一种错误的选择。在这“三十年”的“尘网”中,作者如同被关押在笼中的小鸟、蓄养在小池中的鱼儿,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旧林”和“故渊”。“羁鸟“”池鱼“两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将作者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恶表露无遗。

  陶渊明的率性还表现在他不刻意去美化乡间生活的优越,他给我们呈现的是田园生活真实的一面,他努力渲染的是适合本性之后的充实与快乐。这里,有开荒种田的艰辛,也有草屋的简陋。但守住了固有的本性“拙”,却让作者感到虽苦犹乐。“拙”有“笨拙”、不适合之意。联系作者一生的生活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拙”字应指作者不善逢迎、不屑钻营的本性与傲骨。“拙”是作者的自嘲,也是世俗的偏见,更是作者固守“不为五斗米折腰”做人准则的体现。在这片可以自由驰骋天性的空间里,作者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宅院不大,占地也有十亩左右;房间不多,也有八九间的模样。虽是陋室,但居者欣然。庭院里是清静的,没有言不由衷的“尘杂”,房间是充裕的,还有富余的闲置地儿。在这看似简单的数字罗列中,我们看到了作者那种充分的满足:物质的东西无需太多,只要有精神上的自由和适意的生活环境!

  陶渊明的诗以坦率真诚著称,但如果只有坦率和真诚恐怕难以赢得后人的尊崇和景仰。他的诗歌看似平淡,细读则趣味横生;看似如话家常,细品则蕴含着人类生存的大智慧。在人人追逐名利、唯恐权势不足的封建社会,他能够看透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毅然辞别官场,回归田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精神上的安逸,这在当时,需要足够的勇气,也需要非凡的智慧。

  陶渊明干净利落地走出了官场,以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少有的勇气回到了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陶渊明这一“归”可真的是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他在田园中过得悠闲而诗意:房前春来桃花艳如霞,李树花开白如玉;桃李结实之日,树下读书、纳凉,随手摘下一颗,放入口中,甘甜芬芳,直入肠胃。屋后杨柳浓阴如盖,掩映房宅;闲来对窗弄琴,绿叶婆娑而和。这种诗意的闲适和享受,只属于内心纯净、胸无纤尘的智者。只有完全抛弃了世俗杂念的人,才能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贴合到这纯朴的风景之中,才能在平常的乡村景物中,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的美好。

  陶渊明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田园的怀抱,田园也以其特有的灵秀滋养着他的诗心。于是,在秀美的田园风光中,他有了那么多真实而贴切的体验。他能从深巷中的“狗吠”和桑树颠的“鸡鸣”中听出更为辽远而深刻的宁静;从傍晚时分远处依稀可见的村落和袅袅升起的炊烟中,看到朦胧而苍茫的悠闲;能从无“尘杂”的“户庭”中和略有“余闲”的“虚室”中,体会到“心远地自偏”的清静。内心的惬意和乡村的.安详平和融为一体,逃离“樊笼”重返“自然”的快乐,真是无法形容。诗人笔下的“自然”具有双重含义,既指客观存在的山水田园,也指回归本性,顺应本性的自在、本真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句,巧妙地照应了前面的“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两句,又点明了全诗的中心,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真谛的彻悟和对无拘无束理想境地的追求。

  人生苦短,有限的生命弥足珍贵。尊重生命的本意,顺应个体的个性需求,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过自己喜欢过的日子,这是以人为本社会的基本前提。我们吟咏陶诗,感叹陶诗的清纯和美丽,更应从陶诗率真平和的意境中,悟出生存的智慧,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追寻生命的意义。

  《归园田居》有感 14

  归园田居(其三)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让人觉得很亲切。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