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1
【原文】
其一
少无适俗愿,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1]堂前。暧暧[2]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3]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4]。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5]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6]。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7]。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8]。漉[9]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10]。日入室中[11],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
[1]罗:列。
[2]暧暧:昏昧的样子。
[3]轮鞅:代指车。
[4]虚室:这里指心。心空出来就没杂念。化用自《老子》:“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5]墟曲:村落。
[6]我土日已广:我开垦的土地面积日益增长。
[7]榛曲:杂草丛生且隐蔽曲折的道路。
[8]遇以濯吾足:遇,此处与“可”通。《楚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9]漉:过滤。
[10]近局:近邻。
[11](àn):通“暗”。
【译文】
其一
年少时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我的天性原本爱好山野。我误入了人间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羁旅的鸟儿怀念曾居住的丛林,池中之鱼思恋曾生活过的深潭。开荒南边的原野,固守着愚拙,回归乡里过着田园生活。住宅周围环绕着十几亩地,而茅草屋大概有八九间。榆树和柳树遮挡着后檐,而桃树李树陈列在堂前。依稀可以见到遥远的村落,隐约随风飘升的是村落里的炊烟。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中没有琐事的干扰,闲静的屋子里只有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牢笼之中,现在终于得以回归自然。
其二
我居于乡里,平时很少和俗世打交道,街巷偏僻,也很少有车马往来。白天关上柴门,心地如这茅屋般不留俗念。时而涉足偏僻的村庄,拨开草丛,我们相互来往。见面不谈别的事情,只谈田园中桑麻的长势。田中的桑麻日渐长高,而我开垦的土地也一天天变大。经常担心霜雪骤然降临,庄稼零落,一如草莽。
其三
我种豆在南山之下,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起来铲除杂草,而到了晚上,我沐浴着月光扛着锄头归来。山路狭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襟。衣襟沾湿并不可惜,但愿我不会违背归隐的初心。
其四
离开山川湖泽已经很久了,而今放荡于山林荒野,我感到很快乐。姑且带上那些小辈们,拨开树丛,漫步于荒墟之间。徘徊在先辈的坟墓前面,他们的故居就这样依依呈现在眼前。水井炉灶处尚有遗迹,而当年的桑树与竹枝仅仅残存下枯干朽木。我上前向砍柴的人打听,这些人都哪里去了?砍柴之人对我说,他们都已去世。“三十年就恍如隔世”,这话当真一点不假。人生仿若幻化一般,最终将归于空无。
其五
怅然一个人拄拐归家,道路坎坷,且满地的荆棘。山涧的流水清而浅,可以洗一下我的脚。滤好我新酿的美酒,烹饪好一只鸡以款待邻居。太阳落山了,室内逐渐变暗,点燃荆柴以代替明亮的.烛光。兴致正高,但恨夜晚短促,不知不觉又到了新的一天。
【赏析】
这组诗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且琅琅上口,反映了陶渊明在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面的心态。有闲散的,有释然的,总体上说,这是一组偏道家思想的山水田园诗。
公元405年(义熙元年),陶渊明任职于江西彭泽县。上面派督邮下来视察,于是“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义熙二年,解印去县”(《晋书·陶潜传》)。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三次归隐原因不同,第一次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第二次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而这次的归隐是率性而为。
“少无适俗愿,性本爱丘山”,年少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我的天性原本向往山水田园的生活。“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夸张的说法,陶渊明出仕一共仅十二三年。同时,诗人与出仕前的生活相比,此时恍若隔世。三十年,极言时间之久,表达诗人的无奈。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池”的束缚感,“恋”“思”的深情状,明确表达了诗人的感受。“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里的“守拙”暗合《老子》中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结合下文中的“虚室有馀闲”一句,不难发现,这不仅是在描写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与天地的交流。“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细细品读之下,读者会感到作者的安静与快乐。这样的手法也见诸作者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景,更重要地,在景中融入自己平安而喜悦的心情。这些都为下文描写家中做了铺垫。
回到家里,“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注意“尘杂”的双重含义,表面意为门庭的尘垢,引申为尘俗杂事,与下联“虚室”相应。《》尝言,“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形容广袤而澄澈的境界与意境。而似乎也意在回归精神上的家园。行文至此,已达高峰。最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归了自然即心之家园。
第二首诗更为写实。“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开头就把读者置身于一个穷乡僻壤的环境里。“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第二次出现“虚室”的意象。断绝一切俗念,心自然清静许多,“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涉足偏僻的村庄,拨开草丛,作者和朋友相互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见面只谈桑麻的长势。而“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种植的东西长势很好。但是作者依然担心着:“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作者在官场上担忧,回归田园也担忧,只是担忧得更为现实,没有粮食就吃不上饭,遑论追求自己的理想。所以相比第一首平安的悦纳,第二首要现实得多。
第三首,归隐后作者没有太多僮仆的伺候,几乎事事亲力亲为。但另一方面为了追求自由,自己心甘情愿付出这样的代价。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反映出种作的艰难,“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看上去很美好很诗意,其实作者一整天都在田中辛勤地耕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进一步体现出诗人的疲惫和不易。可见他的隐居生活过得或许不如想象中那样惬意。“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只有得到了想得到的“愿”,放弃一些也是“不足惜”的。陶渊明的人生成功不是世俗眼里的成功,而是精神世界里的。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至死不改,不忘初心。这是极难做到的,而陶渊明做了一辈子。这是后人崇拜他的原因之一吧。
笔者认为,不是名篇的第四首再度点出诗人对生死的思考。“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快乐地放纵于久违的山林荒野,所以带着小辈们漫步于荒墟之间。先辈的坟墓、故居呈现在眼前,而水井炉灶处尚有遗迹,向当地居民打听他们的消息,“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作者感慨道:“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笔者再度想到王右军的那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与本诗开篇时的欢乐形成对比。从“借问采薪者”开始讲述了生的空无,以及隐含了对于死亡的未知与恐惧。
第五首诗相比于前几首更为平和而朴素,“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怅然地一个人拄拐归家,道路坎坷,且满地的荆棘。而“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与对话的渔父的名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表面上是洗洗脚,实际上表达了陶渊明顺任自然的态度。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吧,不要大喜大悲,因为“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属于我的,自然也没有初归田园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喜悦。这点更接近于他的《归去来兮辞》的结尾,“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于是滤好新酿的美酒,烹饪好鸡来款待邻居。太阳落山了,室内逐渐变暗,点燃荆柴来代替明亮的烛光。一夜天南海北地畅聊,到了白天该耕田的还去耕田,该种树的还去种树。这是真正的乐天知命。
归园田居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2
归园田居(其三)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违背。
创作背景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本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鉴赏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慌,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苦,反而乐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县)。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 相关推荐
【归园田居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原文及赏析06-07
《归园田居其五》译文及注释11-16
《归园田居》其一赏析及注释03-25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及赏析01-06
归园田居·其四原文及赏析02-05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与赏析05-26
归园田居·其二原文及赏析03-25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及赏析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