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潮》教学设计

2025-01-08 观潮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文《观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文《观潮》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教学总结:

  观潮》是一篇写景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活泼,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育留意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错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古文《观潮》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依靠朗读想象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教学重点:

  能依靠朗读想象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教学难点:

  能依靠朗读想象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搜集钱塘江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浙江有哪些旅游景点。(鲁迅故居、杭州西湖、十二峰、雁荡山)

  师:孩子们知道的真多呀!这些景点里,有名人鲁迅的故居,有应时应景的杭州西湖,有奇峰罗列的`十二峰,很多很多,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的是一年只有一次的奇景之地钱塘江,去看那天下奇观(板书)------钱塘江大潮。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讲解“观潮”和“天下奇观”

  4、自由读资料袋,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

  小结:它到底奇在哪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学习生字词

  钱塘江盐官镇(地名)

  山崩地裂风号浪吼(描写声音)

  昂首东望人声鼎沸(描写人的)

  闷雷薄雾横贯

  1)指名读,相机正音“闷、薄”

  (预设评价:

  a、声音真是洪亮,谁能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

  b、如果能把昂首东望发的到位些就更好了。

  c、真像一位播音员,读得多动听啊。)

  2)男女互读

  3)读着读着,有什么发现?

  (第一行是地名,第二行是描写声音的,第三行是描写人的。)

  古文《观潮》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述: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是观钱塘江潮的好日子,而钱塘江潮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板书观潮,天下奇观)比较两个“观”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所以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他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钱塘江大潮的到来。

  这节课我们虽同作者共同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那么哪个自然段描绘了钱塘江潮的气势呢?(生答第3自然段)

  2、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自然段,初步感受一下钱塘江潮的气势。

  3、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4、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5、理清这段的顺序。

  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潮水的变化是有顺序的。他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水变化的?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练习。同学们自己默读,找出最能体现作者观察顺序的词,再说这段按什么顺序写的。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6、再次指导朗读。师:午后一点左右我们只听到隆隆的响声,看不到江面有什么变化人们的心情就激动起来。读时体现当时人们的心情,没看到江面发生变化时应读得平稳些。当潮由远及近地到来,读时语速逐渐加快,声音越来越大,体现潮的雄伟壮观气势,读得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好。潮西去了,余波尤存,过了好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读时语气、语速逐渐方平缓下来,但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再读,细细的体会一下潮的变化过程。(指名读;男声度;女生读;齐读。)

  7、老师指导背诵一遍。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2、有风浪,水面很平静。(风平浪静)

  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平线。(水天相接)

  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们肯定会有许多感受,先看看课文后的资料夹欣赏一下苏轼观潮后的杰作,再运用书中精彩的语句自己也写一篇读后感。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四、板书:

  21、观潮

  天 下 奇 观

  自评及反思

  我的设计以读贯穿整堂课,来让学生感受钱塘江潮水的变化过程 。首先我让同学们自己初读感受潮的气势;其次让学生喜欢哪读哪,读出感受,老师相机指导,尊重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接着老师帮同学们屡清潮水变化的脉络,然后再进行指导朗读,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感受、品味到潮的神奇,读出潮水变化的过程,把情感体验融在朗读中,达到背诵的程度,接着引导同学们积累好词佳句,在总结全文的过程当中运用积累的好词,让学生学后能实际运用到练习当中去,达到能力的提高;最后,老师让大家欣赏苏轼的观钱塘江大潮有感的诗句,领略一下古人的风采,再次验证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是名副其实的,在同学们激情处在高潮的时候,给他们留了作业,让他们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把自己的感受写成读后感的形式,让学生们感情达到充分的宣泄。整堂课我和同学们处于激情饱满的状态中,大家学得开心热情也很高。从学生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真地领略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学到了知识,教学目标达到了,重点和难点也突破了。总的来说这堂课较成功。

  不足之处,在运用课件时,由于老师过于着急忘了使用幻灯片放映,影响了离得远的同学们观看了;开始初读的环节中,我应该让孩子们谈谈初读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学前和学后的有效对比,效果会更好;还有一个幻灯片虽然是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但是对于讲解“水天相接”这个词,不太合适,我今后应切忌不合适的课件如果不合适,宁可不用,但不要滥用;后面的指导朗读,如果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感悟,老师不去总结,这样学生学的效果会更好。其实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感悟的能力,只是老师不敢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做。给这节课留下了遗憾;最后环节中的积累给人感觉与课文有些脱节了,如果选择更好的方式能与课文更紧密地做到随文学我想效果会更好。这些仅供老师们借鉴。

  古文《观潮》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正确理解“观潮、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小节。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能按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自然界的奇特景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壮气势。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观潮”。齐读课题,理解“观”。

  2、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能否用简单的语句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海潮是什么样的?

  3、今天我们所要观赏的大潮可不一般,是有名的钱塘江大潮。钱塘江是浙江最长的一条河流,它所形成的`潮水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出示第1节)齐读第1小节。理解:奇观。(注意“观”的意思)

  3、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今天就让我们认真欣赏这篇课文来感受这天下奇观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

  2、出示自学要求: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多字漏字,完整流畅。

  (2) 完成填空:

  钱塘江大潮的观潮日是每年农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观潮的最好地点。全文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3、检查自学情况,分节朗读课文,完成填空。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让我们一起通过视频亲身感受一下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吧。

  播放视频

  看了视频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2、是啊,潮来时让人觉得气势宏伟。你从课文哪一节可以感受得到?

  3、(出示第5小节)默读第5小节。(自主学习,以“你最喜欢哪一句,品一品、说一说”的方式)

  (1)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人们看

  到了什么?

  出示: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媒体演示:理解“横贯”。

  (2) 再近些,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

  (再近些,只见xx,形成xx)(板书:白色城墙)

  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六米多高有两层楼那么高。)

  (3)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是什么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形容一下。(浩浩荡荡)

  出示: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气势大)从哪儿可以看出气势大?(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板书:白色战马)

  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

  ③所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那声音——(理解“山崩地裂”)

  ④山崩地裂所发出的声音大不大?大得怎样?(大,好像大地??)

  ⑤那“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江潮发出的声音。)

  ⑥原来江潮发出的声音如同——(??)好像——(??)

  4、齐读第5小节。

  5、指导填空,尝试背诵第5小节。

  出示: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再近些,那浪越来越近,犹如,那声音如,好像。

  6、说说潮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小结复习。

  1、潮水来时给我们感觉如此汹涌澎湃,那么潮来前又给我们什么感受呢?快读2、3两节,用一个字来概括。

  2、虽然潮水还没有来,但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都争相赶来,欣赏这一年一度壮观的景象。

  3、齐读第二、三小节

  4、小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拥有如此神奇的自然景观。惹得古今中外诸多文化名人争相用自己的笔来赞美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出示: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王在晋“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五、拓展作业:

  1、你们知道世界上那么多的大江,为什么钱塘江大潮是如此的出名,如此的壮观吗?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大潮呢?这些问题就留着让同学们通过课后拓展学习,制作一份知识小报,来进一步了解学习吧!

  板书:

  潮来前静人山人海

  横贯江面

  观潮潮来时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来后奔腾而去

  古文《观潮》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1.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古文《观潮》教学设计 6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

  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

  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教与导设计

  学法指导

  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文章从形、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观,非常形象准确,表现了其雄豪的气势。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会这些内容及特点。

  重点与难点

  1.文章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潮的雷霆之势。

  第二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

  二、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问题与方法

  1.从“既望”着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古文《观潮》教学设计 7

  【教学设想】

  《观潮》这篇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介绍了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中对潮来时场面的描写生动。形象,具体,语言优美精练,感情真实饱满,并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与写作方法,因此教学本篇课文,应重视学生对课文中精美语言的积累,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

  一、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为了帮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去。

  二、引读探究,学习新知

  本课教学主要采取以读为主为主的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老师给予帮助指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在读中掌握作者观察与写作的方法,达到读为学服务的目的。

  1、创设情境,激情导读:

  ⑴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实地录像,从多种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⑵ 教师引导学生将观看潮来时情景产生的情感融入朗读三。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试着读一读,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然后读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更有兴趣。

  ⑶ 学生自由练习后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分组比赛读,男女生对读,齐读,教师范读等,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⑷ 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读书过程中,当学生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是课文中的精华所在,不易读好,学生读后如果没有读出情感,教师就表示也很喜欢这句话,也想来读读,征求同学的意见。这样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融洽了师生感情,体现了师生互动。

  2、积累词语,明确词义: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语句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为了让学生能将这些好词佳句进行积累并能恰当运用,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即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接是什么词语。

  ⑴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⑵ 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⑶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水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⑷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⑸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⑹ 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词义的理解,有比赛的形式进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化训练,实践运用:

  在学生明确词义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设计填空练习题: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到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这一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括号里的答案不是统一的,可以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运用不同的词语进行填空,既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老师的指导作用。

  4、巧设练习,突破难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在介绍潮来时的景象时是按照位置的变换和时间的推移顺序描写的,为了让学生掌握作者这种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和写作方法,设计这样的一组填空练习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填空后,引导学生观察括号里的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总结出时间的推移和位置的变换顺序,然后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让学生对照这些词语说说潮来时的壮观场面,这为背诵三。四自然段起到了引导辅助作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5、揭示规律,引导迁移:

  当学生读书的兴趣被激发出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读书的技巧与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读读潮来前或潮退去去的内容。这也是一种学习知识,形成技能,运用技能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读写结合,延伸新知

  在教学的结束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先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以日出为题的小练笔,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延伸,并能实践运用。

  古文《观潮》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体会、学习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特点的体会、学习。

  教学难点:

  1、对生僻文言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仪器: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谁知道我国最著名的海潮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感受一下钱塘涌潮的壮观景象。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周密:字公谨,南宋文学家。

  2、给下面的生字注音。(投影显示)

  霆 斋 艨艟 履 倏 舸 泅 鲸 绮 僦赁

  三、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后师问:

  1、有哪些读音和你读得不一样?

  2、听了后你对钱塘潮有什么印象呢?

  四、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2、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共同朗读第一段。

  ①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②这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古文《观潮》教学设计 9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分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有序。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合作学习,讨论探究。

  教学用具:

  录像、投影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

  教师

  1、齐读“天下奇观”;

  可能谈:钱塘江所处的位置;有关潮汐潮水的知识;对一些词语的理解;课文顺序等。

  2、潮来时的样子;课文如何描写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1、出示自学提示:

  a、 划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

  b、 品词析句,想象画面;

  c、 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交流讨论汇报

  a、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读一读

  比赛读——自由读——师读生想象画面;互相评价(师读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生质疑:为什么其他句子不读?)

  c、想一想描写的顺序。

  e、生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比较句子:

  从远处传来响声。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想象:“闷雷”常在什么时候响起来?

  好处:把远处江潮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江潮巨大,沉闷的声音。

  原因:音速快于声速。

  f读“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评议——质疑——联系实际谈——有感情朗读

  生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方法:读一读,谈一谈,议一议,评一评。

  重点理解: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联系实际谈)

  3、师生观录像,生想:如果你在观潮的人群中,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

  4、生谈感受:当你第一次来到这里看到这壮丽的景象会说什么?假如你是一位外国游客看到这壮丽的景象又会说什么?

  学习方法:

  读中品奇——谈自己的想法——抓重点词理解——概括特点(音大,势猛,水位高)

  问题:正月十五不能去观看,因为观潮日是在农历八月十八。

  质疑:为什么观潮日是在农历八月十八?

  生答师补充:引力的因素;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一、创设情景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内容请谈一谈。

  2、你们现在最渴望的是什么?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主体探究

  (一)合作探究学习“潮来时”

  1、同学们,请你们先去饱览一下壮丽、奇特的大潮景观,一会儿我们交流心得体会。

  2、交流讨论汇报

  b、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如此之美,那么课文是如何描写大潮声音、样子的变化呢?

  d、课文首先描写的是什么?

  f紧接着,人们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根据这种方法继续谈大潮的变化。

  看幻灯理解:移、逐渐、横贯江面、白色城墙、二丈多高。

  g师谈:课文中最能体现大潮雄伟壮观的句子是哪一句?

  师谈: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与老师一样心潮澎湃,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们就一睹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师:看完录像,我无法压抑激动的心情,我很想背诵课文来表达我的心情,同学们也可以参加。(师生齐背)

  过渡: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又是怎样奇特的景象呢?

  (二)探讨学习“潮过之后”

  过渡: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名副其实,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将在正月十五去观赏这壮景,有愿意去的同学可与我同行。

  学生的质疑再次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奇。

  三、导学达标

  同学们,作者用心观察,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奇特,使我们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四、应用创新

  老师送大家一句话: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作生活中的有心人,成功定会属于你。

  作业:设计导游语或写一首小诗;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诵读积累。

  古文《观潮》教学设计 10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初步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2.背诵三、四自然段。

  能力

  1.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个性品质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雄伟,激发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2.大胆表达自己对语句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

  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教学难点】

  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POWERPOINT幻灯片、钱塘潮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读准、读通了课文,好像让作者把我们带到了浙江省杭州湾,亲眼观看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继续让作者带我们观赏钱塘江大潮,好吗?

  一边播放录像,一边用课文的语句解说。(再一次整体感受钱塘潮的壮观,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谈观感。(自由发表见解,板书:天下奇观)

  作者为什么能用手中的笔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的景观写下来,是怎么样写下来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学习目标。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

  二、分层达标

  (一)自读探究,感悟词句,体会大潮壮观。

  1.出示学习提纲:

  (1)读课文,划出描写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

  (2)读语句,“一边读一边想”,理解内容,体会大潮的壮观。

  (3)读语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读出来。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提纲,先读读课文,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划下来。然后,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读这些语句,看自己从语句中理解到什么,体会到什么。最后,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理解、感受读出来。

  2.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先个体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二)汇报交流,引导精读,品味感悟。

  1.汇报划出的语句。(引导注意顺序)

  2.交流理解、体会,引导精读,品味感悟。(重点引导细读课后练习2的语句;在此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达标,熟读成诵。)

  (1)课后练习2语句的教学。

  1)在这些语句中,你认为最能够表现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句子是哪一句?

  2)学生汇报语句后,示填空,完成填空。

  3)自由读语句,注意填空的部分,思考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小组合作解决。

  4)交流汇报。(重点引导谈出好处:想像部分能把大潮的形、声、推进的速度写形象、具体。)

  5)小结归纳: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来到时,做到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用脑子想,所以课文读起来,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做个有心人,时时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好习惯。

  (2)其它语句的教学。

  1)江面很平静,……一层蒙蒙的薄雾。

  2)午后一点左右,……闷雷滚动。

  3)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4)那条白线很快……白色城墙。

  5)霎时,……两丈来高了。

  三、总结归纳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文,如同亲身观赏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深深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雄伟磅礴的气势。下一节课,我们也学着作者,展开想像,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如果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用眼、用耳、动脑,多看、多听、多想,做到留心周围的事物,做到注意积累,就同样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古文《观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古文《观潮》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08-21

古文《观潮》教学方案09-28

古文《观潮》教案设计08-26

小学古文《观潮》教案设计08-23

古文《观潮》的教案08-31

观潮阅读答案 古文12-03

观潮教学设计08-03

教学设计《观潮》10-08

观潮的教学设计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