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节
汉族民间节日。流行于浙江杭州和嘉兴地区。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浙江钱塘江有大潮,涨潮时,浪涛排山倒海,气势十分壮观。南宋时已有此节。杭州人十一日起就有观潮的,十六、十八倾城而出,从庙子头到六和塔,沿江楼房均被租赁当作看位观潮。清初以来,因河流改道,观潮已移到海宁。
钱江涌潮
钱江涌潮,堪称“天下第一潮”,杜甫说得好:“八月十八潮,天下壮观无。”它的最高潮位达9.58米,最快潮速
达每秒12米。世界上,巴西亚马孙河河口的涌潮亦较著名,但文献纪录的最高潮位是5米,远逊于钱江潮。钱江大潮的形成,主要是特殊的地形环境所致。钱塘江位于宁波的出海口,宽达98.5公里;上溯至余姚市的西三闸,宽仅19.4公里;到萧山围垦外八工段与海宁盐官之间,宽已不足3公里。当东海潮波进入这个喇叭口后,因两岸急剧缩狭,潮波不断增高,而临近萧山围垦时,河床又迅速变浅,快速推涌的潮水便急遽涌高,从而形成了潮水前波“若素练横江”的奇特景象。历代文人墨客歌吟钱江潮者数不胜数。如大诗人李白的“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来过恶风回;浙江八月何如此?
涛似连山喷雪来”,大书法家米芾的“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大文豪苏东坡的“若问潮头高几许?吴山浑在浪花中”,大画家郑板桥的“云雷风霆为前驱,潮头耸并青山立”等等。据说,南宋高宗皇帝赵构逃到杭州后,半夜闻得潮声,误以为金兵追至,吓得翻身欲逃。除了地理因素,涌潮也因时而异。每当农历朔、望之后一两天,月球所引起的太阴潮与太阳所引起的太阳潮相合,出现大潮;上弦和下弦之后的一两天,太阴潮与太阳潮相消,则为小潮。而每遇天体运行的秋分大潮,涌潮最高,尤其是农历八月十八日的潮水,高大整齐,蔚为壮观,所以自古以来这一天是观潮节。
史书记载
南宋周密的《观潮》是这样描写钱江潮的:“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观看钱江
钱江涌潮
潮,南北两岸均可。南岸的观潮地带都在沙地范围之内,尤以青龙山、赭山一带称佳。每年八月中秋至十九日这几天,几十里之外的红男绿女,要携带酒肴,赶到江边欣赏这大自然的`杰作。十八日午后潮水来临之时,数十公里长堤之上,更是人山人海。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在这节日盛会中,还有一种经过专门训练的水师,为看客作“弄潮”表演,宋代诗人潘阆称:“弄潮儿向当潮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周密在《观潮》中对此作了更为具体生动的描述:“善游者数百,皆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泝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而豪民贵宦争赏银物。”现在看来,这种弄潮技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可能他们的弄潮地点都选在杭州附近,以便南宋小朝廷的达官贵人们欣赏,而那里已是潮水的尾巴了。要是大潮地段,潮水每平方米有七吨多的冲击力,几千公斤重的护坡巨石常被卷走,可谓“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以身试潮是不堪一击的。
观潮节相关文章:
【观潮节】相关文章:
《观潮》10-22
《观潮》教学11-15
观潮 学案09-04
《观潮》学案11-24
《观潮》原文07-18
观潮原文赏析07-15
《观潮》美文赏析07-04
观潮片断赏析12-25
《观潮》讲课实录12-19
《观潮》练习设计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