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小学语文课文《观潮》是游记课文中的代表,作为老师来说,《观潮》,要怎么教?
课文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摘自人教版四上语文课文《观潮》
小学阶段的参观游记类课文并不多,这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有文学修养的成人眼中,这篇课文在文章中算不上出色,可在四年级学生那里,这确实是篇难得的写参观游记的好范文、好例子。
很多老师教这篇课文,喜欢让学生险读第一自然段。拎出“天下奇观”这个词,问:什么叫奇观?天下奇观呢?等学生回答“是天底下奇特的景观”后,教师顺势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让我们赶紧去课文中领略一番吧。
学习后面的段落,一般是先抓课文结构:观潮前、观潮时、观潮后。告诉学生:你看作者的几个段落分得多么清楚啊。知道了结构后,再学习其中几个写得好的句子,如“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至此,教学的主要内容基本就完成了。后面,无非就是把这些句子读出应有的气势来。
这样的解读和教学不算差,却也还没把参观游记的特点揭示出来,让学生恍然大悟。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再问几个问题:
1.既然是写观潮,为什么不集中笔墨写潮来的种种震撼人的场景,却分出相当一部分文字去写观潮前的江面、周围以及人们的反映?
2.我们写参观作文经常在最后一个段落说:“今天我们参观了XXX,真是让我们恋恋不舍。”或者“在这个地方真美啊!”这篇课文为什么只写潮后的景象,一字不提“真美、真壮观”?
3.前面几个问题其实还是一般性问题。学生不难领会,后面要逐渐探究文本的深度秘密了。
刚才赏析的句子究竟什么地方值得我们赏析?是语词优美吗,是因为比喻生动吗,还是其他?问这个问题,是让学生知道,参观游记类文章写得好不好,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让读者读了后,眼前能不能好像看到作者经历的场景。如果好像看到了场景,说明文章写得不差,如果读了后竟然还产生了也去实地看看的念头,说明文章写得很棒。
而要达到这种效果,仅仅靠作者的叙述性语言是不够的,因为叙述交代的是事情的发生、发展,只能让人明白发生了什么。要让人好像看到了是怎样发生的,就得动用像形容词、动词,就得动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因为前者给人贴切感,后者给人形象感。合起来,这种手法叫描写。
有叙述,有描写,怎样的文字叫叙述,怎样的文字叫描写,相信学生能模糊感觉到。
4.其实,所谓典型文章,不见得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能体现某类文体最明显特征的。对这类文章,仅仅了解、熟悉、知道可能还不够,还要积累,还有背诵。因为它典型嘛,背过了,脑子里就有了一个此类文章的模本。
但我想再背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因为只背过,运用的问题还没解决,索性,再拿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仿写。最好不要搞一本正经的仿写,学生怕。可以来点邪的,来点歪的。
比如我下面写好朋友张祖庆老师的这篇《观鼾》:
张师打鼾,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张师一年一度的打鼾日。这一天早上,我们网友六七个人相约来到了临海的海边,据说这里是张师打鼾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鼾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浩瀚的东海横卧在眼前。海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鼾台屹立在海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张师入夜才会打鼾,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看着张师,等着,盼着。
晚上,张师早早在堤旁的卧室睡下了。午夜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鼾来了!我们踮着脚往张师打鼾的地方望去,张师卧房里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恍惚中,我们脑海里仿佛看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海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海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张师的房间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鼾声引起的海啸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 相关推荐
【《观潮》,怎么教?】相关文章:
《饮湖上初晴后雨》怎么教08-17
《观潮》原文10-15
观潮译文06-16
《观潮》注释01-26
教案《观潮》08-25
观潮 说课稿08-09
《观潮》原文05-21
《观潮》苏轼11-11
观潮译文09-25
《观潮》资料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