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沧海》读后感范文 (通用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沧海》读后感1
一花一世界,一首《观沧海》尽显曹操一腔热血雄心。“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初读《观沧海》,我即为此四句深深震慑:好一派气势恢宏至景!诗人竟仅凭三十二个字便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登高远眺江渚之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的磅礴之景,其人的文笔功力可见一斑。总以为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她却有着“建安八子”之一的`称号是名过其实了。今观其文,“蓬莱文章建安骨”,不错,他将建安诗人的骨风挥洒得淋漓尽致。因而,这首诗的前四句我熟记于心,常默诵于口。这四句诗亦成为我印象中所有诗词最难忘的一段。曹操也随之成为我 脑海中一挥之不去的文人形象。
不久以后,我读了《三国演义》,却为曹操的有胆有识,深谙军机韬略的大将之风所感。
曹操生于汉末,时值黄巾起义,群雄割据的乱世。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少时便立下了一统天下的鸿鹄志。成年以后,他尽散其家资以招兵买马,置办军械,组建了一小支队伍。凭着这支不足万人的队伍,曹操讨董卓,征张绣,平刘岱,除吕布,灭二袁,剿刘表,伐张鲁,终于一统北方,成就丰功伟绩,离自己一统天下之梦大进一步。而这首《观沧海》即是曹操在灭袁绍后,途经碣石山,观沧海后有感而作。
至此时,我 再度默诵《观沧海》一诗,它留给我至深 印象的,已非四句写景之段,取而代之的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这句诗以大海之包罗日月,容纳星辰之景象自比,暗示诗人自己将如大海包罗万象一样,一统中国的凌云壮志!这看似寻常却是点睛之笔的两句忽然深深震撼了我,并令我回味良久——
曹操少而有志,终成大事,我不亦立下凌云壮志,为之不懈奋斗吗?
《观沧海》读后感2
《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不可多得的非凡之作、大家手笔。它最大的成功是通过对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刻思考和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这是此诗永恒的魅力所在。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世宦之家,年轻时也想做一名能臣报效朝廷,但现实却令他倍感失望,先是黄巾起义,阉党之争,继而董卓之乱,汉王朝危若覆卵。为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曹操曾挺身而出,清剿黄巾,刺杀董卓,不可谓不忠、不勇。但他更清醒地看到,汉王朝的.毁灭已是不可挽回。于是他独树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希望完成统一大业。这首诗就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所写。面对经过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他不会忘乎所以,更不会失意消沉,在他看来,困难与奋发都是人生历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动荡与安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关键是要有一个正视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诗言志,字里行间,我们不是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思想和态度吗?
《观沧海》是一首宣扬个人进取精神并且蕴含丰富哲理的诗作。作者用雄健的诗笔写出了他的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生命中,唯有不停地运动、不断地充实,自强不息,才能创造出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张扬个性、富有巨大魅力的伟大人格。
《观沧海》读后感3
一首寥寥几句的诗歌,却表达了作者的宏伟壮志。而对于我一个刚刚学过这首诗不久的初中生,对此也有很深的感受。
曹操,字孟德。当曹操登上碣石山上时,心中的志向一一涌现出来。曹操登上碣石山,看到一路以来万千景象,油感而发,写下了豪言壮志的《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曹操是笔下,在曹操的心里,对自然界的万千景象有了新的诠释。曹操登上碣石山上的时候,看见那宽阔的大海,在高山的映衬之下如此的美轮美奂,美不胜收。看到碣石山上的树木如此丰茂,不禁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站在碣石山上时,秋天的晚风在悄悄然的'刮过,也许曹操这时不禁会有一丝丝凉意,但是看到在秋风刮过的同时,海面上也有了波涛,看到这样的场景。曹操不禁想起了自己远大的抱负,于是又接着写下了千古名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诗表达了作者自己的远大抱负,从日、月、星、辰,银河等方面写出来了作者的宏伟壮志。在日月星辰之间却显得如此渺小。诗人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气概。这就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观沧海》——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大有作为、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真是见诗如见人。
【《观沧海》读后感】相关文章:
观沧海教案03-24
《观沧海》译文10-21
《观沧海》原文09-05
观沧海(曹操)01-16
《观沧海》原文01-26
《观沧海》学案12-21
《观沧海》的赏析08-14
观沧海的诗意01-08
观沧海教案11-02
《观沧海》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