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沧海》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沧海》读后感 1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涛汹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诗人不禁叹道:“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诗人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逢的沧茫大海和海中矗立的岛屿,想到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是何等激奋!这是诗人眼前的岛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掠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英雄本色;波涛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于是诗人叹道:“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读后感 2
一花一世界,一首《观沧海》尽显曹操一腔热血雄心。“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初读《观沧海》,我即为此四句深深震慑:好一派气势恢宏至景!诗人竟仅凭三十二个字便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登高远眺江渚之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的磅礴之景,其人的文笔功力可见一斑。总以为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她却有着“建安八子”之一的称号是名过其实了。今观其文,“蓬莱文章建安骨”,不错,他将建安诗人的骨风挥洒得淋漓尽致。因而,这首诗的前四句我熟记于心,常默诵于口。这四句诗亦成为我印象中所有诗词最难忘的一段。曹操也随之成为我脑海中一挥之不去的文人形象。
不久以后,我读了《三国演义》,却为曹操的有胆有识,深谙军机韬略的大将之风所感。
曹操生于汉末,时值黄巾起义,群雄割据的`乱世。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少时便立下了一统天下的鸿鹄志。成年以后,他尽散其家资以招兵买马,置办军械,组建了一小支队伍。凭着这支不足万人的队伍,曹操讨董卓,征张绣,平刘岱,除吕布,灭二袁,剿刘表,伐张鲁,终于一统北方,成就丰功伟绩,离自己一统天下之梦大进一步。而这首《观沧海》即是曹操在灭袁绍后,途经碣石山,观沧海后有感而作。
至此时,我再度默诵《观沧海》一诗,它留给我至深印象的,已非四句写景之段,取而代之的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这句诗以大海之包罗日月,容纳星辰之景象自比,暗示诗人自己将如大海包罗万象一样,一统中国的凌云壮志!这看似寻常却是点睛之笔的两句忽然深深震撼了我,并令我回味良久——
曹操少而有志,终成大事,我不亦立下凌云壮志,为之不懈奋斗吗?
《观沧海》读后感 3
《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不可多得的非凡之作、大家手笔。它最大的成功是通过对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刻思考和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这是此诗永恒的魅力所在。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世宦之家,年轻时也想做一名能臣报效朝廷,但现实却令他倍感失望,先是黄巾起义,阉党之争,继而董卓之乱,汉王朝危若覆卵。为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曹操曾挺身而出,清剿黄巾,刺杀董卓,不可谓不忠、不勇。但他更清醒地看到,汉王朝的毁灭已是不可挽回。于是他独树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希望完成统一大业。这首诗就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所写。
面对经过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他不会忘乎所以,更不会失意消沉,在他看来,困难与奋发都是人生历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动荡与安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关键是要有一个正视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诗言志,字里行间,我们不是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思想和态度吗?
《观沧海》读后感 4
一首寥寥几句的诗歌,却表达了作者的宏伟壮志。而对于我一个刚刚学过这首诗不久的初中生,对此也有很深的感受。
曹操,字孟德。当曹操登上碣石山上时,心中的志向一一涌现出来。曹操登上碣石山,看到一路以来万千景象,油感而发,写下了豪言壮志的《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曹操是笔下,在曹操的心里,对自然界的万千景象有了新的诠释。曹操登上碣石山上的时候,看见那宽阔的大海,在高山的映衬之下如此的美轮美奂,美不胜收。看到碣石山上的树木如此丰茂,不禁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站在碣石山上时,秋天的晚风在悄悄然的刮过,也许曹操这时不禁会有一丝丝凉意,但是看到在秋风刮过的'同时,海面上也有了波涛,看到这样的场景。曹操不禁想起了自己远大的抱负,于是又接着写下了千古名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诗表达了作者自己的远大抱负,从日、月、星、辰,银河等方面写出来了作者的宏伟壮志。在日月星辰之间却显得如此渺小。诗人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气概。这就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观沧海》——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大有作为、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真是见诗如见人。
《观沧海》读后感 5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辽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赞美之词。“澹澹”而更加赞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机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广袤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可以翻译为高兴到了极点,可以用写诗,唱歌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胸怀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愿曹操的这首《观沧海》,能让我们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最是伤心秋又到,难闻何日是归年”的怅惘中释怀“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坦然面对人生旅途中的各种疾风劲雨,知难而上,弹奏人生的华美乐章!
《观沧海》读后感 6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样的诗,给予人的是说不出来的恢宏、博大之感,是决不可以—一字一句地解说的。只有能够一个人大呼大喊的场合,才可以诵读这样的诗。这是一个讲究”靓“”酷“”毙“的时代,这个时代艺术的口号是”生产快乐“,而我却觉得,在男生女生不易区分的时代,应该提倡读一下这样的诗要自强,中国青年应该有一种大海的气魄,不反对“爱”“玩”“搞笑”,但是也应该有那么一点点时间读读曹操的《观沧海》,长长阳刚之气。这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首纯粹的`写景诗,也是中国最有气势的一首写景诗。“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与山,树与草,风与浪,全是在作者的俯瞰之下,连日与月的行走,也是在诗人的脚下,这真是雄大得让宇宙也得降服的气魄。
充盈诗中的是苍凉与忧患,但是又绝无哀愁与无奈,在这苍凉和忧患与海、山、树、风、日、月的对话之中,让我们感觉到的是跃跃欲试的征服欲望,这是对着强大者宣战时高声的呼喊,面对困难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这样的岁月,让人激情燃烧。曹操是北征少数民族乌桓时写下这首诗的,这个时候,虽然几个强大的对手已经被他降服,但是南方群雄并立,统一大业困难如山压海迫,但是从这诗中,看出来的是曹操无所畏惧的雄心,敢寸:征战的气魄。
《观沧海》读后感 7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观沧海》读后感 8
《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
描绘大海景物,诗人先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山岛耸立的雄浑气势,展现出海的金景,这完全符合人们登临览胜的习惯。接着由全貌写到局部,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虽然时届初秋,碣石山依然树木丛生,百草繁茂,色彩、刚柔、动静和大海形成映衬。“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也是眼前实景,但比前面所写“水何澹澹”更进了一步,是诗人在审视之后的所见所感,当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时,完全被它的雄浑壮阔所吸引,只感到海水是那样的浩渺无际。等到伫立一久,才似乎回过神来,原来风在吹着,海浪在激荡汹涌着,感到它蕴藏着摇撼宇宙的.伟力。这样写就在平直中现出层次变化来。从结构上看,既把对海水的正面实写推向高潮,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虚写。
后四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了另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诗人这里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描绘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读者通过这虚拟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所以,这样的写景实际是在抒情,是以景语作情语。
刘xx在《艺概·诗概》中说:“曹公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曹操在政治上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他的诗都是直接或间接抒发他的政治怀抱的。《观沧海》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志在容纳,以海自比。他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都反映了他统一国家的大志,这种英雄本色是一般诗人学不到的。这也正是曹操的诗既有艺术的魅力,能给人以艺术享受;又有深刻含意,能鼓舞人积极进取,增强胜利信心的根源。
《观沧海》读后感 9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初一读到曹操的诗《观沧海》时,并未能领悟其内涵,但我还是将它背了下来。今年寒假,老师要求我们写篇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读后感。突然想起就顺口背了起来,也想想它的意思,觉得虽然不太压韵,但也有它的意境,将沧海之壮丽景象包含其中。
《观沧海》这首诗,海水、山岛、草木、秋风,全是眼前景物,不过后文中的日月星汉,是曹操想象之景,并不是真实看到的景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前四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诗文虽是描写秋天环境,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作者写出大海的辽阔壮美;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出来;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就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一首诗,往往能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甚至他本人一个时期的心情,关键是去体会诗的感情,诗的内涵,诗的气势。而这些,是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方能体会到。
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胸怀统一天下之大志,一生戎马倥偬,面对浩荡无边的大海,所视、所思、所想自然不同于常人。他通过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自己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同时面对经过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曹操既没有忘乎所以,更不会失意消沉,在他看来,困难与奋发都是人生历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动荡与安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关键是要有一个正视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观沧海》——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大有作为、叱咤风云人物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它告诉我: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生命中,唯有不停地运动、不断地充实,自强不息,才能创造出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张扬个性、富有巨大魅力的伟大人格。
《观沧海》读后感 10
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继承了《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交代了观海的地点。“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六朝时已沉入海里,东汉末年碣石山在现在的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据史书记载,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了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至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大战之前,身为统帅的曹操,登上了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事实也是如此。“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面的“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遇到了大风,海面立即掀起轩然大波,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洪波巨澜。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的点染,耸立的山岛“树木从生百草丰茂”,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山岛草木的静态与波涌连天的动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透露了作者热爱壮丽河山的感情。
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写的是虚景,这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表现了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从东方升起,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是大海吐纳的;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好像发源于大海。作者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诗歌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诗人的感情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的,如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前句侧重写风水,后句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再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等。而《观沧海》里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作者自己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慨,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宋人敖陶孙评论曹操的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的确,这首诗读来就苍凉悲壮,历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观沧海》读后感 11
《观沧海》是曹操的经典四言诗,寥寥数语,却勾勒出沧海的壮丽画卷与诗人的宏伟抱负。
诗中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直接点明了观海的地点与行为,简单质朴却有雄浑之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绘出大海波涛汹涌、山岛巍峨耸立的景象,动静结合,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力量。那浩渺无垠的沧海,在诗人笔下仿佛是一个有生命的巨人,肆意展现着它的威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进一步描绘了岛上的生机与大海的波澜壮阔,秋风虽带来萧瑟之感,但更衬托出沧海的雄浑与深沉。曹操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卓越的笔触,将眼前之景生动地呈现于读者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更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将日月星辰的运行与沧海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极其伟大的意境。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映照。曹操身处乱世,心怀天下,他以沧海自比,那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正象征着他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的视野如同这沧海般广阔,他的志向如同这日月星辰般高远。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以其非凡的气魄和才略,在历史的.舞台上纵横捭阖。
读完此诗,我不禁为曹操的文学才华所折服,更为他的壮志豪情所震撼。在沧海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曹操却能以渺小之躯,胸怀囊括宇宙的志向,这是何等的伟大。这首诗也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格局与胸怀决定了他所能成就的高度。我们在生活中也应如曹操观沧海一般,拥有广阔的视野,不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志存高远,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前行,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观沧海》读后感 12
曹操的《观沧海》,宛如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展开,每一笔都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伟大的理想。
当我初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时,仿佛能看到曹操那伟岸的身影屹立在碣石山上,迎着海风,目光坚定地凝视着远方的沧海。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畏惧与迷茫,有的只是对未知的探索和对未来的憧憬。随着诗句的推进,“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所描绘的景象跃然纸上。那汹涌澎湃的海水奔腾不息,撞击着岸边的礁石,溅起千层浪花;而海中的山岛则高耸入云,坚毅地挺立在波涛之中,与大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动静相衬的描写手法,不仅让画面更加生动,也暗示了在乱世之中,唯有如沧海般强大、如山岛般坚韧,才能屹立不倒。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虽带来了一丝凉意和萧瑟之感,但在曹操眼中,这萧瑟的`秋风却成为了激发沧海洪波涌起的力量源泉。就如同他在乱世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与挑战,不但没有将他击垮,反而更加激起了他的斗志。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将整首诗的意境推向了极致。曹操以其超凡的想象力,将日月星辰的运行与沧海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浩瀚与深邃。在这一刻,沧海已不再仅仅是自然的沧海,它成为了曹操心中那个包容万物、孕育无限可能的理想世界。
从这首诗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曹操的英雄气概和广阔胸怀。他在面对沧海时,所表现出的敬畏与赞叹,以及对自身命运和天下大势的深刻思考,都让我深受触动。在当今社会,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同样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我们应该学习曹操的精神,以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和面对一切,以坚定的信念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在人生的舞台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观沧海》读后感 13
《观沧海》这首古诗,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古典文学的巅峰,散发着无尽的魅力,让我在阅读之后,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
诗中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简单的八个字,却将沧海那波澜壮阔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大海的波涛汹涌,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呼啸而去;而山岛在波涛中傲然挺立,犹如坚强的卫士,守护着这片浩瀚的水域。这一景象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更让我感受到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曹操身处乱世,历经无数风雨,却能如这山岛般坚守自己的信念,在动荡的局势中谋求发展,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瑟瑟,本是一种凄凉的.景象,但在曹操的笔下,却与洪波涌起的大海相得益彰。秋风仿佛是大自然的指挥家,它的吹拂使得大海更加汹涌澎湃,展现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这就像曹操在面对困境时,不被外界的不利因素所左右,反而能够借助这些力量,激发自己内心的斗志,勇往直前。他的这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态,在诗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堪称神来之笔。曹操以其伟大的想象力,将日月星辰与沧海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宇宙观。在他眼中,沧海是如此的浩瀚无垠,它孕育了世间万物,包括那遥远的日月星辰。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曹操对自己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他渴望拥有像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能够包容天下,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这种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能够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不畏艰难险阻,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前进。
《观沧海》读后感 14
读罢曹操的《观沧海》,心中仿佛被一股雄浑壮阔的力量所填满,那是对自然伟力的敬畏,更是对诗人壮志的敬仰。
从诗的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就能感受到曹操的豪迈气概。他登上碣石山,俯瞰沧海,这一行为本身就带有一种征服的欲望。他没有被沧海的浩渺所吓倒,而是以一种主宰者的姿态去审视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那沧海的波涛如怒狮咆哮,山岛在波涛中倔强地耸立,形成了一幅极具张力的画面。这让我想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会遇到如沧海般强大的困难和挑战,是退缩畏惧,还是像曹操一样勇敢面对,以坚强的`意志去与之抗衡?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岛上的树木百草在秋风中依然繁茂,而大海在秋风的吹拂下涌起更高的波涛。这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无论是微小的草木,还是浩瀚的沧海,都在遵循着自己的生命规律,努力绽放着自己的光彩。曹操在乱世之中,看到这样的景象,或许也在告诫自己,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要坚守内心的信念,让自己的生命如这沧海与草木般充满生机与活力。
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将诗的意境升华到了极致。曹操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沧海视为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皆在其中运行。这是何等的气魄!他的心中装着整个天下,他的志向如同这浩瀚的宇宙般无边无际。在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曹操凭借着这份壮志豪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首诗也提醒着我们,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苟且,要放眼未来,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让自己的生命在伟大的理想中熠熠生辉。
《观沧海》读后感 15
曹操的《观沧海》,恰似一曲激昂澎湃的乐章,奏响了历史与自然交织的雄浑旋律,每一个音符都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仿若乐章的开篇序曲,简洁而有力地将我们带入了那个伟大的场景之中。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极目远眺,那沧海的浩瀚画卷在他眼前徐徐展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两句则如乐章中的高潮部分,汹涌的波涛与高耸的山岛相互呼应,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大海以其磅礴的气势,展现出大自然的无穷力量,而山岛则在这力量的.冲击下,坚守着自己的威严。这让我联想到人生舞台上,我们会遭遇各种强大的外力,唯有像山岛般坚守本心,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像是一位神秘的指挥家,轻轻一挥指挥棒,便让大海涌起千层浪。这萧瑟的秋风,虽带有一丝凉意,却也为沧海增添了几分悲壮与豪迈。曹操在乱世之中,面对诸多困境,不正像这秋风中的沧海吗?困境虽如秋风般凛冽,但他却能在其中激起奋进的洪波,这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仰。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犹如乐章的华彩段落,将整首诗的意境推向了巅峰。曹操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沧海与宇宙融为一体。在他的眼中,沧海是如此的深邃与广袤,它容纳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象征着无尽的包容与伟大。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曹操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渴望在这广阔的天地间建立不朽的功勋。这首诗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他所能成就的事业就有多伟大。我们在生活中,也应拥有一颗像曹操观沧海时那般宽广包容的心,去拥抱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向着自己的梦想奋勇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观沧海》读后感 16
《观沧海》一诗,仿若一扇通往千年之前的时空之门,曹操以其雄浑笔触,引领我踏入那波澜壮阔的沧海之境,领略其非凡的心境与抱负。
诗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登高望远,那豪迈之气扑面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浩瀚沧海,波涛汹涌,山岛巍峨,静立其中。此景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尽显大自然的雄浑与壮阔。曹操眼中之沧海,绝非寻常景色,乃是他心中壮志的映照。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他见沧海,犹如见自己的征途,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瑟瑟,却吹不起一丝悲凉,反而助长了沧海的'雄浑气魄。洪波涌起,似万马奔腾,曹操于此景中,定是心潮澎湃。他历经无数战火纷飞,恰似这沧海中的波涛,虽历经磨难,却愈发坚毅。这让我想到,人生之路亦布满荆棘,唯有如曹操这般,在困境中砥砺前行,方能成就大业。
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堪称神来之笔。曹操以其宏大的想象,将沧海与宇宙融为一体。日月星辰仿佛皆在沧海的怀抱中运行,沧海之浩瀚无垠,仿若能包容万物。这是曹操对自身抱负的极致表达,他欲以沧海般的胸怀与气魄,揽尽天下,建立不世之功。在他心中,自己的理想如同这沧海中的日月星辰,璀璨而永恒。
读罢此诗,我被曹操的壮志豪情深深震撼。他以诗明志,借沧海抒发自己对天下的渴望与担当。在历史的长河中,曹操虽备受争议,但他的这种积极进取、胸怀天下的精神,却如同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它激励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时代,都应心怀远大理想,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以广阔的胸怀去拥抱世界,努力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观沧海》读后感 17
曹操的《观沧海》,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古典文学的浩瀚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每每诵读,都能让我沉浸于那沧海的雄浑壮阔之中,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与宏大的志向。
诗的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简单的几个字,却仿佛将我带到了那个海风呼啸、碣石山巍峨耸立的海边。曹操屹立于山顶,俯瞰着无垠的沧海,其身影透着一种威严与自信。紧接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绘出大海波涛汹涌、山岛高耸挺拔的壮丽景象。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刻画,更是曹操内心世界的一种折射。在乱世之中,他目睹了世间的纷争与混乱,而这沧海的浩渺与山岛的坚毅,或许正是他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动荡中保持坚定,在广阔天地间施展抱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的萧瑟为沧海增添了几分深沉与厚重。那涌起的洪波,像是曹操内心深处不断涌动的壮志豪情。尽管秋风带来了凉意,但他的心中却燃烧着炽热的火焰。他在这沧海之畔,思考着人生的意义与国家的命运。他深知,如同这沧海中的`波涛,人生会有起伏,但只要心怀信念,就能在困境中崛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将整首诗的意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曹操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将沧海与宇宙相提并论。在他的眼中,沧海是如此的伟大,它仿佛是宇宙的中心,孕育着万物。这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视野与胸怀,曹操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欲统一天下、主宰乾坤的宏伟志向。他的壮志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耀,更是为了结束乱世,还百姓以太平。
读完《观沧海》,我对曹操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首诗也让我明白,一个人的胸怀和志向决定了他所能达到的高度。我们应学习曹操,志存高远,以开阔的心境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观沧海》读后感 18
《观沧海》这首古诗,如同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长卷,曹操以其如椽巨笔,描绘出沧海的壮丽风貌,同时也倾诉着自己的心声与抱负,让我在千年之后,依然能深切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与力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极目远眺,开启了一场与沧海的心灵对话。“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那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似千军万马奔腾不息,而海中的山岛则傲然挺立,坚韧不拔。这一动一静的鲜明对比,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曹操身处乱世,见此景,心中定是感慨万千。这沧海犹如他所处的时代,充满了变数与挑战,而他则要像那山岛一样,在波涛中坚守自我,不被乱世的洪流所淹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萧瑟,凉意渐生,但沧海却不因秋风而失色,反而涌起更高的'洪波。曹操在这秋风中的沧海之畔,或许想到了自己在乱世中奋斗的艰辛。然而,他没有丝毫退缩之意,反而如这洪波一般,越挫越勇。他深知,只有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成就一番大业。这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应气馁,而应像曹操面对沧海一样,鼓起勇气,奋勇向前。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可谓是诗中的精华所在。曹操以其惊人的想象力,将沧海的浩瀚无垠展现得淋漓尽致。日月星辰在他的笔下,仿佛都在沧海的怀抱中运行、闪烁。这不仅是对沧海的赞美,更是曹操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扩张。他渴望拥有像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天下万物,成就盖世之功。他的这种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穿越时空,激励着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要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要有远大的目光和宏伟的抱负,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观沧海》读后感 19
读曹操的《观沧海》,犹如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在那沧海的波涛中,我感受到了诗人曹操的豪迈气魄与深邃思想,也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与价值。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简洁而有力的开篇,曹操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碣石山上,目光所及之处,是那无边无际的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大海的波涛起伏,浩渺无垠,山岛在波涛中突兀耸立,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啊!曹操眼中的沧海,是他对世界的一种认知与感悟。在这浩瀚的沧海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曹操却从中汲取了力量。他意识到,尽管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只要心怀壮志,就能像这沧海中的山岛一样,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的吹拂,让沧海更显深沉与雄浑。那涌起的洪波,像是曹操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澎湃。他身处乱世,经历了无数的战争与纷争,这些经历如同秋风一般,吹打着他的心灵。然而,他没有被打倒,反而在困境中崛起,就像这洪波在秋风中愈发汹涌。这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困难,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而应将其视为成长的机遇,在困境中磨炼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将曹操的胸怀与抱负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把沧海看作是宇宙的缩影,日月星辰皆在其中。这种宏大的想象,体现了曹操的非凡气魄。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想要在这广阔的天地间建立一番伟大的事业。他的这种壮志豪情,让我深受触动。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开阔的胸怀去拥抱世界,不断努力奋斗,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拼搏。
《观沧海》读后感 20
《观沧海》宛如一座不朽的文学丰碑,曹操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在诗中勾勒出沧海的雄浑壮丽,同时也铭刻下自己的雄心壮志与人生感悟,让后人在诵读中不断汲取精神养分。
诗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起笔,曹操以一种豪迈的气概踏上碣石山,去探寻沧海的奥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瞬间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景图展现在眼前。大海波涛汹涌,那奔腾的海水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山岛高耸入云,坚毅地屹立在沧海之中,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曹操见此景,心中定是思绪万千。在这沧海面前,他或许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之路,如同在这浩瀚的世界中航行,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又充满了无限可能。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的凉意丝毫没有削减沧海的气势,反而使其洪波更加汹涌。曹操在这秋风萧瑟的时刻,望着涌起的洪波,他的内心是否也在经历着一场风暴呢?他在乱世中征战四方,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抉择,就像这沧海中的波涛,时而平静,时而汹涌。但他始终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以其超凡的想象力,将沧海与宇宙融为一体。在他的视野里,沧海是如此的广袤无垠,它能容纳日月星辰的运行与光辉。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夸张描绘,更是曹操对自己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他渴望拥有像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能够包容万物,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这首诗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格局与胸怀决定了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和所能取得的成就。我们应当以曹操为榜样,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格局,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观沧海》读后感】相关文章:
《观沧海》说课稿07-11
观沧海 译文09-07
观沧海的译文11-05
观沧海的体裁06-24
《观沧海》赏析05-25
《观沧海》原文08-15
观沧海的赏析07-28
观沧海的意思05-17
《观沧海》的赏析08-14
曹操 《观沧海》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