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解读之《观沧海》

2020-12-06 观沧海

  观沧海/碣石篇

  【作者】曹操【朝代】两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波涛汹涌,山岛高耸挺立。

  树木苍翠茂密,各种草丰盛茂密。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溯涌澎湃。

  日月好象是在海涛中运行,光彩耀眼的星辰好象是在海涛中闪烁。

  庆幸到了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白己的心愿和志向吧。

  【主题思想】

  通过登高揽胜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奋发乐观的精神。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简答题】

  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2.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3.本文的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4.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河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

  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5.曹操的诗都是以慷慨悲壮见称,那么《观沧海》是不是呢?若不是,请用四个字表达。

  《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从作者写的雄伟奇丽可以看出。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解读之《观沧海》】相关文章: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解读《观沧海》05-29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望岳》解读05-29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观沧海》01-26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之《醉翁亭记》06-07

《观沧海》文言文重点答疑06-06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岳阳楼记》考点03-27

《观沧海》解读08-10

中考诗词赏析复习之观沧海12-19

曹操《观沧海》解读08-10

《观沧海》说课稿 课文:观沧海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