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经题略释

2020-11-17 佛经

  本经之经题略释,是根据《华严经·离世间品》提出来的,包括《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题的定义、佛以德显示的十身、菩萨在修行中常见到的十佛身。有些人怀疑:为什么《华严经》中常讲有恒河沙数的菩萨和佛,真有这么多的佛菩萨吗?殊不知华藏世界,重重无尽,境界不可思议,你能够把尘心转为真心,与一真法界相应,那就是在有形无形间,随时可以见到佛,这个道理,要好好思维。能够与真心相应,无处不是佛地,无处不是佛身。

  第一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定义

  从题名就可以知道这部经典的重要意义。经名一是法喻因果并具,二是理智人法兼备,有法有喻,有因有果,有人有法,有理有智,结合起来的。

  什么叫大方广

  什么叫“大方广”?“大”代表真心之体,“方”代表真心之相,“广”代表真心之用。学习经典,如法修持,就可以恢复真心的体、相、用。学佛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这是说明佛证的果。

  “大”,真心之体。佛的真心,就代表如来之性,这个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光明遍照,无处不在,这是真如之性,无生无灭,超越空间和时间。

  “方”,真心之相。就是方圆正直、万德庄严,包括方正、慈悲、智慧、安稳、清净、庄严,是真心之相,得四无畏妙相庄严。

  “广”,真心之用。就是由真心发挥的妙用,由体显用,能生万法,世出世间一切善因善果,都有真心妙用。

  以如来三身来表示,真心的体就是如来的法身,真心的相就是如来的报身,真心的用就是如来的化身,这就是佛果啊!所以“大方广”代表佛所证的法。

  什么是佛

  “佛”,佛就是佛陀,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指的果位的佛。能够证得微妙的心体、微妙的心相、微妙的心用就是佛,由本觉到始觉,由始觉到妙觉,完成佛果,到这时的佛,三觉圆,万德具,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佛果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要有深切的信仰,要以智慧眼来观察。“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对于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绝不能疑惑。

  “三身”是法、报、化三身。

  “四智”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五眼”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

  “六通”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这是佛的功德!是佛果位具足的不可思议的福德智慧!应该深信不疑。

  什么叫华严

  什么叫“华严”,这是讲因位,指佛在因位之中修菩萨行,即六度万行之因花。

  “华”就是莲花,莲花的功德微妙香洁。微妙,就是甚深奥妙,形容其大智慧;香洁,形容其品德之高,处污泥而不染。所以菩萨行,就是莲花行,具足大悲大智。大智,不着污泥;大悲,处污泥而不染,而且能够喷洒芳香,净化国土。

  菩萨行,就是佛在因位上种的花,以此因花,庄严佛果。因花就是修德,果就是证德。这是个譬喻,指以六度之因花,庄严佛果,就是由修德庄严果德。

  心与性是一体的

  在这里要补充一个问题,讲到心、性,其实心与性是一体的,明心就能见性,其中又有些区别,一般讲的心是动的,是虚妄的,是有为的。至于性,就是真如性、真实性、不生灭性、常住性,是处于静态。心是处于动态,就像水波一样,水被风吹动,波浪滔天,这是心的作用、妄心的作用。当风平浪静时,水天一色,可以显映森罗万象,智慧明朗,静照万物,这就是性。所以唯识法相讲五位百法,心法八个,心所法五十一个,都包括在这里面,在没成圣位以前,都是这个心,经过修行以后,真心显现,那就是性。

  一真法界,就代表性,这个性,即毗卢遮那佛的性。第一它是众德圆满,由修位到果位所证;第二常住不变,不像有为法,是无为法;第三能够融通身土,就是说佛身有佛土,比如毗卢遮那佛有华藏世界,阿弥陀佛有西方世界,药师琉璃光佛有东方世界,佛身有佛土,既有正报,又有依报,这是毗卢遮那佛的功德显出的妙用。在《入法界品》普贤菩萨赞扬佛的功德,有这么几句:

  虚空真如及实际,

  涅槃法性寂灭等,

  唯有如是真实法,

  可以显示于如来。

  这是佛果的功德。“虚空”言其广大;“真如”言其真实不变,如如不动;“实际”就是离相,无相而离相,遣除诸相,《金刚经》讲“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涅槃”就是佛的清净寂灭境界,消除烦恼,断除生死,清净寂灭;“法性”就是遍于一切有情无情,这个法性是普遍的,法性也是客观实际的;“寂灭”,这是涅槃之相。这几个功德,虚空、真如、实际、涅槃、法性等,只有这几种真实法,才可以显示于如来的功德,这是普贤菩萨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赞扬如来的功德。

  另外提到法性,经上有这首偈说明法性的功德:

  法性本寂无诸相,

  犹如虚空不分别。

  超诸取著绝言道,

  真实平等常清净。

  “法性本寂无诸相”,法性本身就是一种寂灭的,远离诸相的,就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虚妄分别,没有能所分别。

  “超诸取著绝言道”,不是像凡夫一样有能取所取——有能取的我、所取的法,这个境界是不可以思议的,是用语言描述不出来的。

  “真实平等常清净”,就是说这是真实不虚妄的,平等无差别的,清净无染污的,这就是法性,这就是如来的真实性。

  所以,“大方广”是所证的法,“佛”是能证的人,“华严”是佛在因位上修的万行因花,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代表悲智愿行,以这种因花而庄严佛果,有此能修的因才有所证的果。诸佛众生,佛性平等,此“大方广”系三世诸佛所同证,十方菩萨所同修,大千圣众所同尊,法界众生所同具!佛佛同体,佛佛道同!

  佛法讲众生平等,佛性平等,这与崇拜梵天、崇拜上帝、崇拜神我是完全不同的。佛说《华严经》是对菩萨讲的,即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但也是给佛灭度以后一切众生——能够发菩提心的、学菩萨的众生,对他们讲的,能够发菩提心,能够修菩萨行,就与佛同等,为什么?因为佛性平等,佛说法是为众生而说,能发心学佛,发了大心,佛是忆念到你的,佛是加持你的。《金刚经》里讲:“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能发心,如来经常都在念你,在加持你,还要告诉你,如何登上菩萨阶梯,达到果位,佛真是大慈大悲啊!

  佛说《华严经》,虽然华严境界很广大、很深奥,但是也是为众生讲的,为接引众生而宣说的这部经。

  以上,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这几个字的意义。

  什么是经

  “经”,在印度语叫修多罗,翻译成华语是契经。契,就是上契诸佛理,下应众生机,根据众生的根机而说各种法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经是依佛法修持的准则,依佛法修持的典范,依佛法修持的正道。经典就是佛的法身舍利,是不可轻慢的。要尊重经典,供养经典,读诵行持经典。能够如法行持,就是恭敬佛的法身舍利,功德是很大的。

  第二节 以德显示佛的十身

  上面讲了佛的功德大,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以德显示,佛具足十身:第一菩提身,第二愿身,第三化身,第四力持身,第五相好庄严身,第六威势身,第七意生身,第八福德身,第九法身,第十智身,这叫佛的十身,也包括了上面所讲的“法、报、化”三身。

  融三世显示佛的十身

  第一,菩提身。就是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觉,证得了佛果,禅宗神秀讲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句话就代表佛果。

  当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恍然大悟时,叹息:“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时就证菩提身,这段话是记载在《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实叉难陀译本)里的。

  第二,愿身。这就代表佛的悲愿。佛在三大阿僧祇劫,舍弃了国臣妻子宫舍,舍弃了财产享受,牺牲自己,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基于这个愿力。

  佛佛同等,十方诸佛菩萨都有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普贤菩萨十大愿,观音菩萨十二大愿,地藏菩萨也发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大愿。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有愿必成,当然这个愿不同普通一般人的愿,普通的愿,为家庭,为名,为利,为金钱,为地位,因此尔诈我虞,你争我夺,这不是那个愿,是基于大智慧、大悲心,超凡脱俗而发的这个愿。

  第三,化身。佛证了果以后,发挥真心的妙用,本着大悲心,以千百亿化身救苦救难,犹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照映在各处,江河大海都有月亮,形容佛的化身很多,你只要静下心来,就可以得到佛的感应,见到佛的化身:

  诸佛清凉月,常游毕竟空。

  众生心垢尽,诸佛影现中。

  有些人说:我没有见到佛,我没有得到感应啦?那么你内心的污浊除掉没有?你的邪恶思想除掉没有?你要自问一下,你如真正除掉了污浊,佛的'化身可以感应你、加持你。

  第四,力持身。说明佛的力量像金刚一样坚固,住持正法,永久不坏。

  第五,相好庄严身。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只是个形容,其实无量无边地好,像赞扬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这都是佛的相。佛眉间放光,光明遍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华严经》中,佛一说法就放光,而这个放光代表佛说法,佛是无说而说。

  第六,威势身。代表佛的大雄大力,是有威有势,降伏众魔,而且这一种威势显出来就像天空的月亮,光明焕发,其他星宿的光都显不出来。

  第七,意生身。就是说你只要有诚心,佛就用意生身来加持你,意生身就是一种心意,心心相应,感而遂通,此感彼应。

  第八,福德身。就是说佛的福德很深厚,若大海之浩瀚,渊深无量,广大无量。

  第九,法身。法性微妙,湛然圆满,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第十,智身。形容佛的智慧广大,明朗决断,智觉圆满。

  以上就是以佛的德,显示佛的十身。其次从三世来看佛的十身,从佛修因到果位,这十身是:一众生身,二国土身,三业报身,四声闻身,五缘觉身,六菩萨身,七如来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虚空身。从过去到现在,佛三世所现的身,也有业报身,但他的业报与众生不同,由悲愿所显;佛也现国土身,还现众生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到最后如来身,时间不同,但都是如来所现身。

  处处都是佛地

  为什么经上处处提到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世界,都有佛在说法,都有菩萨围绕?若是你的心坚定信仰三宝,坚定信仰因果,坚定信仰佛菩萨的净土世界,能够具足这种信仰,同时闻熏教法,那么你就在一真法界包摄中,就与佛的真心相应,你就不是一般的众生。尽管是凡夫,你已经在菩萨的因位上,等于受菩萨戒一样,你受了在家菩萨戒,就登入菩萨位,在《华严经》的菩萨阶梯中,就在信位,已经登入十信位!这是不简单的啊!对于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自信,要自尊,当你真正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就能明白“处处都是佛地,处处都是佛菩萨”!

  关于放光

  《华严经》是佛成道后最初之三七日讲的,即讲了三个七天,共二十一天,是在七个地方讲的,共讲了九次,所以说是七处九会。七个地方分别是:菩提场、普光法堂、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陀天、他化自在天、重阁讲堂,以后第七、第八会又重新回到普光法堂。佛在说法的时候,是通过放光而说法,由菩萨宣讲法义,特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其中有两个方面是很殊胜的:一是放光,二是短短时间内以神通力量到天宫,这在普通人来看是不可思议的。

  《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现身卢舍那佛,对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的,这个境界很高,不是一般凡愚所能了解、所可思议的。但是佛说的经典是为众生讲的,不是只为大菩萨讲,要普度众生、接引众生、不舍弃众生。你只要有信仰,有这个知见,佛就不会舍弃你,希望你同大菩萨一样,进入华藏世界,进入毗卢道场,佛就是这个心。

  至于放光,现代科学证明,这已经不是一个很神秘的事情,根据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代的科学证明:人体有光,地球有光,物体都有光环。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读到苏联科学院院士华西列耶夫的一篇报道,说人体可以发光,发出电波,一秒钟之内可以发出一千五百周电波,他当时取了个名称叫“生命电流”。五十年代的苏联是很“左”的,但苏联科学家很客观。

  在八十年代,我看了一个英国科学院院士的报告,提出人体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同,力量强弱不同,光环就不同,有黄色的,有白色的,有红色的。有些静坐的、修气功的光环,都可以看得出来。这在佛家来讲,禅定境界越高,静力越强,光速就越大,而且随着内心的境界,光的颜色也不同。慈悲、和平、仁爱、善良的人,现黄光或白光;心术很坏的小人,他的光是黑漆一团,与妖魔鬼怪为伍,这是可怕的;所以人的心术要正。

  阿罗汉、菩萨、佛都有禅定的境界,但是力量强度有差别。佛在定中,他比菩萨的境界高,无量劫以前的事都知道,菩萨比罗汉知道得多,光都有所不同。所以说到放光,大家一定不要怀疑。

  神通很平常

  神通其实也是很平常的,中国历史上,晋朝的佛图澄就有神通,他以神通将杀人不眨眼的暴君石勒降伏了。他念个咒,盆中就生青莲花;在地上画条龙,再念个咒,龙就飞走,把石勒弄得眼花缭乱,这在《晋书》上是有记载的。你说这些记历史的人都是封建迷信吗?他不顾事实吗?中国的史官宁愿不要脑袋,也要记实,秉笔直书!

  还有宋代的道济和尚,就是一般大家知道的济颠和尚,被叫做神僧;现代的虚云老和尚被称作东方神僧,都有些神异事情。所以,《华严经》七处九会,佛在说法时放光,在三个七天之内,走了七处,从人间到天上,天上转人间,这没有神通是不行的,这并不为怪。

  第三节 菩萨常见之十佛身

  根据《华严经·离世间品》,说明菩萨修行中常见的十佛身。能够修菩萨行,常行利益众生的事业,在十法中能够安住,就可以常见十佛,以十法见十佛。

  十法见十佛

  第一,成正觉佛。修菩萨因,求菩提果,但是对于菩提果应无所住,因为其广大高深,若有所住,不成菩提,若能无所住,就叫做成正觉佛,无所住就与佛相应。

  第二,愿佛。你能够学菩萨,发悲愿,大慈大悲大愿,你就可以见到愿佛。正觉佛、愿佛,尽虚空遍法界,随时可以见到,就看你是不是住于正觉,是不是发悲愿。

  第三,业报佛。就说你能够信仰三世因果,相信业力不灭、造业有报,能够对此生起信仰就见到业报佛,实际上都在一真法界中,这是正念正信,这个力量很大,不要轻视。

  第四,住持佛。对佛法生起正念,希望佛法常住世间,随顺于佛法学习,希望正法久住,你就见到住持佛。

  第五,涅槃佛。对于涅槃,佛的果报,涅槃境界,清净平等这种境界,你能够深入深信,特别是佛菩萨的大涅槃、无住涅槃,你能深入深信就见到涅槃佛。

  第六,法界佛。你的真心像佛的真心一样,内心清净,对于事事物物都能以清净心对待,不染污,不执著,真心遍于法界,能如此就见到法界佛。

  第七,心佛。何为心佛,你内心安住,安住于什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内不起妄念,对外不追求六尘境界,保持真心,内心就得到安住,这种叫心佛。禅宗二祖慧可向达摩祖师求法,什么法呢,他认为心没有安,安住不了,求达摩祖师给他安心,达摩祖师说:“那你把心拿来我看看。”

  这是为何?二祖慧可心有执著,执著内、执著外、执著相,所以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看看”,他东找西找找不到这颗心。

  二祖说:“师父啊!我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祖师说:“好!我给你安上了!”

  心是不容易安的,所以安住于心就叫心佛。

  第八,三昧佛。三昧就是定力,修定而不执著定,这个定很多的,而定力也是了不起的,能够八风吹不动,能够修定而不执著定,定力深厚就可以见到三昧佛。

  第九,本性佛。就达到明心见性了,把内心尘埃消除,烦恼无明消尽,就像天空乌云除掉,明月显现,就见到本性,当你开悟时,根本智出现时,无能所,本智一如,这时就见本性。

  第十,随乐佛。能够普遍地随顺众生,随众生根基而感化之、教化之,就见到随乐佛。

  随时都可见到佛

  从以上内容可知,其实随时都可见到佛,关键在于心如何安法,就看你起什么见,起什么信,起什么行。能够安住此十法,就可以见到十佛,而且无所处而非佛,安住十法,就常见十佛。《思益梵天所问经》有首偈子:

  诸法从缘生,自无有定性。

  若知此因缘,则达法实性。

  若知法实相,是则知空相。

  若能知空相,则为见导师。

  能够了解缘起性空,就可以见到佛,须菩提在深山修行,修空观,就见到如来法身。当佛在忉利天宫为母说完法,下来时,很多宰官、居士、比丘、比丘尼都去接他,有个莲花色比丘尼,想第一个见到佛,就现国王身去接佛。她先见到佛很高兴,佛却微笑着说:“不是你先见到我,是须菩提先见到我。”

  《金刚经》上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你能够修缘起,修空观,可以见到佛,就与佛的法身相应。宋代苏东坡,据说他是戒演禅师转世,他的诗文带禅意,有很多诗形容佛境,有一首: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示人。

  溪沟里的水,潺潺地流,哗哗地响,就像佛的广长舌一样,在佛法来讲,显示了一切无常。一切无常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无我,流水之声,长江大河之声,都是广长舌之音。

  “山色无非清净身”,你能够具足真空见,具足般若慧,在山上反映出来的太阳光,光明遍照,就是如来的法身,可以当境见空。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示人”,他晚上悟到这个境界,即是如来说的八万四千偈,内容多得很,但是却说不出来,别人又不懂,不可思议。他还有首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在庐山里面看庐山,你只看到高高低低的山峰,至于庐山整体的形状是怎样,就看不清楚。这就是说我们人啊,若有主观的执著,那么,事物的真理、法界的真理,你就悟不了,本来面目也认识不到,那的确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类似的诗比较多,他的诗与词,均带禅意。一般带哲理的文艺也有这种描写:从一朵花知春天,从一滴水知大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个境界就是华严境界,一朵花就牵涉无尽缘起,他不是孤立的,成为一朵花,需要时间、水分、土壤、人工,要有各种缘,而这个缘又有各种缘,缘缘无尽。从一朵叶子了解其性空,就可以见如来。

  复次,从缘起,我们可以了解,器世界从微尘能见到三千大千世界,从有情世界就可以了解三界五趣、四生六道、胎卵湿化。从空性来讲,了解其性空的道理,就可以见到诸佛如来,见到佛国佛土,这是华严妙境,这必须要经过修行,修禅定,从实际行动中才能悟入。这就是《华严经》的境界。

  一心通十法界

  《华严经》讲十法界,在圈圈以内,最中间是一个心,其余各处就是四圣六凡法界。一心通十法界,就看你生什么心,而这个心就在一念之间体现。假如是合乎佛的心、觉悟的心,那就是佛界;假如是慈悲心就是菩萨界;假如能够了解四谛的道理,晓得世出世间的因果,就证入声闻界;能够了解十二缘起的生灭门和流转门,就可以证入缘觉界。这就是四圣。

  反之,你修普通善行,五戒十善,就是人界、天界。虽然修,有福而无德,嗔心重,那就是修罗界。行十恶业,身体方面行杀、盗、淫,言语方面说妄语、绮语、粗恶语、离间语,内心贪嗔痴重,就是三恶道,上品恶堕地狱,中品恶堕饿鬼,下品恶堕畜生。

  天台宗智者大师讲“一念三千”,就从十法界分析出来,十法界之每一法界又有十界成百法界,百法界每一界中又各具十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而成千如,此千如和三世间(众生、国土、五蕴)配合,即成三千之法,称一念三千。

  所以念头不要乱起,一个念头通过去,通现在,通未来,前前无始,后后无终,你现在起什么念头,由这个念表现于行动,将来就有什么结果。因此要知你的过去就看你的现在,要知你的未来也看你的现在,当前一念相当重要,学佛的人要修禅定,修禅定就须保持正念,正念相续就是正定,有定力就不怕六尘境界、八风吹动。

【《华严经》经题略释】相关文章:

《地藏经》经题略释01-01

地藏经略释经题01-19

《华严经》大意11-30

《华严经》概述11-24

华严经问答03-13

华严经简介03-06

读《华严经》记05-11

华严经的版本11-29

《华严经》大意浅析11-24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 《华严经》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