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范仲淹苦学》文言文阅读,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范仲淹苦学》文言文阅读1
范仲淹苦学
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馇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范仲淹二岁而孤 孤
(2)去之南都 去
(3)或夜昏怠 或
(4)辄以水沃面 辄
小题2:请在下边句子中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既 长 知 其 世 家 感 泣 辞 母 去 之 南 都 入 学 舍
小题3:翻译:(2分)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小题4:概括这段文字大意(2分)
小题5: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哪些可贵品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幼年丧父谓之孤。(2)离开(3)有时(4)就
小题2:既 长/ 知 其 世 家/ 感 泣 辞 母 /去/ 之 南 都 入 学 舍
小题3: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小题4:这段文字记叙了范仲淹出身寒微、生活贫苦、刻苦攻读终有所成的事迹。
小题5: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勤奋刻苦、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可贵品质。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题时,要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的解释。
小题2:
试题分析:要把握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士,这儿指读书人;先,在……先;后,在……后。
小题4: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先要把握文章内容,可用叙事写人类文体可用“本文记叙了什么人的什么”的句式来回答。如本题,文中介绍了范仲淹的.出身、刻苦学习、志向等内容,因此用这种方法来概括即是“这段文字记叙了范仲淹出身寒微、生活贫苦、刻苦攻读终有所成的事迹”.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原文内容来分析作答。如本题中,从“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这些内容,可概括出“他坚韧不拔、矢志不渝、肯于吃苦”的品质,从他“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内容可概括出他“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品质。
考点1: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了长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五年未曾脱过衣服睡觉。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他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太阳过午后再次吃饭。他于是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范仲淹苦学》文言文阅读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0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范仲淹苦学》)》)
小题1:解释加点的字。(2分)
(1)每以天下为己任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B.或异二者之为渔人甚异之
C.范仲淹二岁而孤已而夕阳在山
D.居庙堂之高辍耕之垄上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4:甲段中 “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乙段文字讲了三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是,第二层是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第三层是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2分)
小题5:两段选文中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请问此句在这两篇文中的作用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作为(2)探求
小题2:A
小题3: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
小题4:古仁人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1分)
小题5:相同,都是揭示主题(或点明主旨1.5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每以天下为己任”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为”的意思是作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的意思是探求。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的两个“谪”的意思是“古代官员降职或远调”,动词。B项前一个“异”应为“不同”,第二个“异”应为“感到惊异”;C项中前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无实在意义;D项中前一个“之”应为助词“的`”,第二个“之”因为动词,到,往。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这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为“以”,因为。
小题4:
试题分析:【甲文】中“斯人”中的“斯”,代词,因此要搞清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要仔细阅读,“斯人”指代“古仁人”。总结第一层的意思格式为:谁+怎么做+结果,因此就总结出:范仲淹少时家贫但胸有大志。
小题5:
试题分析:因为前文是范仲淹体现个人胸襟和抱负的千古名篇,后文是范仲淹的传记性的文章,所以两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相同,都体现了范仲淹的抱负,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范仲淹苦学》文言文阅读3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人物简介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伊川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全集》传世,通行有清康熙岁寒堂刻版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在文中起了点明中心,统领全文的作用。
- 相关推荐
【《范仲淹苦学》文言文阅读】相关文章:
范仲淹苦学故事05-07
范仲淹少年苦学译文04-20
范仲淹文言文阅读翻译07-03
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02-25
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09-05
【推荐】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09-22
范仲淹罢宴阅读答案07-18
范仲淹《苏幕遮》阅读答案09-24
范仲淹苦读文言文翻译07-24
宋史范仲淹文言文翻译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