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赏析

2023-09-01 范仲淹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赏析

  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的西门城楼。楼高三层,下临洞庭湖,景色异常壮观。登上岳阳楼,可以俯瞰远山近水,饱览阴晴变幻。古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来此登临,吟诗作赋,为之增光添色。然而在这浩瀚的诗文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尤为古今传诵。

  《岳阳楼记》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即范仲淹罢相的第二年。范仲淹虽然仕途坎坷,“庆历新政”彻底失败,但是他不因此而悲观消极。他在地方上做官期间,仍然壮心不已,表示了“孜孜于善,战战厥心,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范仲淹这种忠贞为国,忧民疾苦的思想,是他一生躬行不逾的准则。《岳阳楼记》就是一篇表达作者政治理想和抱负的文章。作者假托“古仁人之心”,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和情趣,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第一段叙述重修岳阳楼的经过,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作者首先指出,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以后,两年之内就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一方面是对一位有罪于朝廷的“迁客”的歌颂,一方面是指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条件。关于重修,作者只用“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二句来说明。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好友,是一个颇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对于自己和朋友的被贬谪,对于新政的不能推行,“愤郁颇有辞色”。重修岳阳楼时,“僚属问落成何如?子京云:‘痛饮一场,凭栏大恸数十声而已。’”从滕子京当时满腹牢骚的情形看来,可以窥见他“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旨在“借前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同时也是用古今贤人来映衬后文中塑造的“古仁人”的形象,并借以烘托自己的理想和怀抱。

  全篇除了用这两句十分概括地叙述岳阳楼重修的情况以外,再没有一字记叙岳阳楼自身的形貌构造。后文从大处落墨,极言“岳阳楼之大观”,着力描写洞庭湖的不同景色和游客的不同心情,进而引出“古仁人”的形象,把文章的意境推向至高点,使文章的主题得到高度的发挥。

  第二段描写岳阳楼上所见到的壮观景象。

  登泰山,要观日出;站在岳阳楼上,人们的视线势必被眼前洞庭湖的那种雄伟壮阔、千变万化的景象所吸引。作者抓住这一点进行描写,引着读者“更上一层楼”,共同领略岳阳楼上见到的一湖景色。“衔远山,吞长江”,是写湖中的君山在烟波浩渺中若隐若现,与湖口相连接的滔滔长江水流入湖中。这二句既写出了洞庭湖的地理环境,又写出了洞庭湖有吞吐高山长河之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写浩荡的波涛,广阔的湖面和变化不定的湖上风光。上面短短六句二十二字,将八百里洞庭洒落笔端,描画出了洞庭湖的主要特征,真可谓一字千金了。洞庭湖的气势壮阔,作者的笔力尤含风骨。描写主要特征之后,作者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一笔收住,用“然则”一转,由景物过渡到凭栏兴叹的游人身上。文章收得及时,转得自然。岳阳楼以名胜而远闻,又处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交通要道,那些来此游览的“迁客骚人”见到湖上各种奇特的景象,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于是作者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发问,以引起下文。

  这些景物描写,笔力雄浑,意境开阔,给后文铺开了宽广的画面。

  第三、四段分别写游人因不同景物而触发的悲喜感情。

  “横无际涯,气象万千”的洞庭湖有写不尽的景致。作者没有漫无边际地去描绘,而是摄取最典型的两类截然不同的景物进行集中的、突出的摹描点染,绘成两幅色彩截然不同的画图。一幅是凄风苦雨,阴惨惨,昏沉沉,色彩暗淡的画图;一幅是春光明媚,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画图。作者抓住两类不同色彩的景物着力渲染,是为了说明游人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感情,证实人们的感情是受外界影响的。因此,一面写景,一面点明游人在彼时彼地的情感。第三段写色彩暗淡的景物和游人悲痛的心情。“霪雨”,“阴风”,“浊浪”,黯然无光的日月星辰,形迹模糊的山川,被风浪摧折的风帆船桨,还有那暮色降临时恶虎长啸,猿声悲啼,这一切笼罩着一层凄凉、阴森、恐怖的气氛。这时候,游人就会产生沦落天涯、失意怅惘、悲苦沉痛的心情。第四段是写色彩绚丽的景物和游人喜悦的心情,与第三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白天,春日晴和,风平浪静,蓝天映在洞庭湖上,显得水天一色。天上有飞鸟,水中有游鱼,岸边洲头的兰花芷草清香嫩绿。夜里,烟雾消散了,皎洁的月光照得山山水水一片银白,湖面金光闪闪,清澈可鉴的水底倒映着白玉似的圆月,还有那渔夫一唱一和的歌声。这一切呈现出一种恬静、幽美、愉悦的气氛。这时候,游人置身于这诗意浓郁的画图之中,就会感到心情开朗,精神爽快,忘怀得失,兴味无穷。

  这两段文字都是先写洞庭景物,后写游人心情,景物色彩和感情色彩配搭得当,调匀一致,起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通过两类景物的描写和两种心情的刻画,回答了前文提出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又为后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第五段,作者通过虚构的“古仁人”的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触景生情,理之固然,然而“古仁人之心”不同于此。他的情感不受外界环境和自己际遇的牵连,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作者用这两句比较抽象的议论否定了前文所写的“感极而悲”和“其喜洋洋”两种不同的感情,而又开辟出新的思想境界。具体说来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才是作者要进入的理想之宫,才是全文要揭示的主题。这个主题体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在封建社会里起到一定的积极和进步的作用。特别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也正因为这二句才使全篇《岳阳楼记》大放光彩,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当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我们所说的“为人民服务”是有区别的。

  本文在写作技巧上也很出色,在文体上骈散并用,以散文的笔法叙述事情的原委,发抒议论和感慨,以骈文描写自然景色。叙事简洁概括,描绘生动形象,议论精辟新颖。文章以叙事开头,简单交代 写《岳阳楼记》的缘由以后立即转入写景。在写景过程中,一面描写湖光山色,风云变化,一面抒写游客的心情。在抒情之后紧接着又转入议论。各个部分之间转换得非常自然,不露痕迹。

  岳阳楼记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级到巴陵当郡守。到了第二年,便做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于是他就重修岳阳楼,扩充其旧有的规模,又把唐代诗人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叫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最美的景致,都集中在洞庭湖上。它口中象是含着远山,腹内好似吞吐着长江,浩浩汤汤,无边无岸。清晨阳光灿烂,傍晚暮霭沉沉,气象真是千变万化。这些都是岳阳楼的宏伟壮观啊!前人已经说得很详细了。那么,我想说的是,它向北可以沟通巫峡,往南可以到达潇水和湘江,贬谪到边远地区的官吏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风光的心情,能不因各自的遭遇而有所不同吗?

  在那阴雨绵绵、连月不晴的日子里,阴风发着怒吼,浊浪腾空而来,太阳和星星隐没了光芒,高山峻岭掩藏了雄姿。商人和旅客不敢上路,帆樯被吹倒,船桨被折断。傍晚时节,一片幽暗,虎在咆哮,猿在哀鸣。此刻登上这座楼啊,便有离开故国、怀念家乡、担心讒言、害怕攻讦的情绪涌上心头。举目一片萧条冷落,不禁感到无限悲凉了。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节,湖上风平浪

  静,天光水色,在万顷碧波之上连成一片。沙鸥或飞或停,锦鳞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滩上的幽兰,摇曳着茂盛的花叶。于是漫天烟雾,扫荡一空;皓皓明月,清辉千里。水面上浮动的光圈,象跳跃着万点金星;月影停留在静止的水中,又象是一块圆圆的玉璧。渔船上飘来此唱彼和的渔歌,悠悠扬扬;这是多么快乐啊!此刻登上这座楼,便觉得心情开朗,精神愉快,可以暂时忘记一切荣誉和耻辱,当风举酒,真是喜气洋洋啊!

  可叹哪!我曾经琢磨过古时候志士仁人的内心,也许与以上两种心情有所不同吧。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影响而感到可喜,也不因为自己的遭遇而觉得悲哀。居于朝廷的高位,则为他们的百姓担忧;退身于辽远的江湖,则为他们的君主忧虑。这真是进也忧,退也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啊。唉,除了这样的人,我还将崇敬谁呢?

  时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以及散文一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这种文章记录事情、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时,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滕子京虽然被贬岳州,但他在任期间,做了三件政绩工程,希望能够取得朝廷的谅解。重修岳阳楼便是其中之一,完成于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为了提高其政绩工程的知名度,赠给范仲淹《洞庭晚秋图》,并向他求作两记,一则就是《岳阳楼记》,另一则是《偃虹堤记》。《岳阳楼记》所述内容有实物可查,然而《偃虹堤记》则无迹可寻。但是在《偃虹堤记》中,范仲淹也同样将偃虹堤描写得具体翔实,相较岳阳楼毫不逊色。因而,便引发了少数学者关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是否去过岳阳楼的争议。

  鉴赏

  《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本文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庆历三年(1043),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庆历五年(1045),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皇祐四年(1052),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成就突出,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赏析】相关文章:

范仲淹《岳阳楼记》赏析09-06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赏析12-29

赏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美09-07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原文翻译及赏析04-25

岳阳楼记范仲淹原文翻译及赏析10-21

范仲淹《岳阳楼记》景物描写赏析09-05

岳阳楼记范仲淹11-09

范仲淹《岳阳楼记》07-22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05-30

《岳阳楼记》范仲淹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