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原文及赏析

2024-07-27 杜牧

杜牧《清明》原文及赏析1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杜牧是晚唐最出名的诗人之一,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众所周知,李白和杜甫在唐朝诗坛上的地位无人可超越,而杜牧和李商隐能够被称为“小李杜”,足见这二人虽然无法企及李杜,但是他俩的水平也是少有人能及了。

  李商隐我们都知道,是个忧郁多情的诗人,写下了很多“无题”情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每一首都那么缠绵悱恻,令多少有情人肝肠寸断。而杜牧,后人对他的诗歌评价是“豪而艳、宕而丽”,“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而这首《清明》同样是他的代表作,是他晚年担任池州刺史时所作。

  全诗28字,无一生僻字,也没有任何典故,却情景交融,将清丽自然的雨景,诗人凄迷愁苦的心情写到了极致,这应该算是史上最经典的“清明诗”了,千年来无人能超越。

  “清明”是源于上古时期的一个重要祭祀节日,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列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它还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之后,气温回升,万物更新,所以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清明不仅有人文含义,也是人们亲近自然,沐浴春光的好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自古以来,清明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但是却常常碰上阴雨天。

  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节,禁烟火,所以清明当天的雨就有了一个专业的名词“泼火雨”。

  清明本就是悼念亡人的节日,若再赶上“泼火雨”,心情可想而知了。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云“年年泼火雨,苦作清明寒”。

  而杜牧在这首诗中的心境也是如此,“纷纷”的不仅是空中飘荡的细雨,还有诗人烦乱的心境。

  “路上行人欲断魂”,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隐晦地写出诗人的愁绪,那么这一句的“断魂”就很明显了。

  杜牧出生于京兆万年,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陕西西安,而池州则位于安徽。

  前面我们说过,清明是个很重要的祭祀节日,可是此时的杜牧却远在万里之外,一种羁旅他乡的愁苦之情就油然而生了。

  这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寒食雨·春江欲入户》“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诗人祖坟在四川眉山,距黄州有万里之遥,欲吊不能的愁苦。

  这也让我想起了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这里的'“消魂”和“断魂”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他乡游子的凄苦之情,读来令人断肠。

  古代文人历来喜欢“借酒消愁”,杜牧自然也不例外,于是便有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牧童”是诗词中很常见的意象,他象征着无忧无虑,率真自然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是很多诗人所向往的。

  这里的牧童“遥指杏花村”,不仅是为诗人指明了酒家的方向,更是让断魂的行人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所以,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很多文人在仕途上受挫后都会产生归隐田园的思想,杜牧也不例外,晚年的他闲居樊川别墅便是最好的证明。唐代诗歌中生活化的牧童形象成为诗人揭露社会现实的代言者,归隐生活的引领者。当诗人们把他们的审美目光投向那些不谙世事的牧童时,诗人的人性、诗性中纯真、恬静的一面便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牧《清明》原文及赏析2

  清明

  杜牧 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此诗《樊川诗集》及《别集》、《全唐诗》均未收。最早见于谢枋得编《千家诗》,明代的谢榛认为是杜牧所作。

  ②行人:这里指行旅在外的人。

  ③欲:几乎要,简直要。

  ④断魂:比喻感伤愁苦之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⑤借问:请问。

  ⑥酒家:酒店。

  ⑦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赏析】:

  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思归之念,而春雨绵绵,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艰辛。这样一种复杂的思绪,诗人却用一句极通俗的`语言,作了很好的概括。接下来探问酒家何处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浇愁的意绪。结尾以牧童指路结束全篇,给行旅之人带来了安慰和希望,显得含蓄不尽,余味无穷。这首诗对旅途情景的描绘,旅人情怀的抒发,十分真实自然,语言也通俗流畅,音节和谐,景象新鲜生动,易懂易记,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杜牧《清明》原文及赏析3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清明》赏析:

  注释

  1.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 借问:请问。

  3. 遥指:远远地指着。

  赏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杜牧《清明》原文及赏析4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词句注释】

  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纷纷:形容多。

  2.行人:这里指行旅在外的人。.欲:几乎要,简直要。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3.借问:请问。酒家:酒店。

  4.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白话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

  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

  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作品赏析】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思归之念,而春雨绵绵,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艰辛。这样一种复杂的思绪,诗人却用一句极通俗的语言,作了很好的概括。接下来探问酒家何处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浇愁的意绪。结尾以牧童指路结束全篇,给行旅之人带来了安慰和希望,显得含蓄不尽,余味无穷。这首诗对旅途情景的描绘,旅人情怀的抒发,十分真实自然,语言也通俗流畅,音节和谐,景象新鲜生动,易懂易记,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清明佳节,诗人在行路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的天气。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雨”,真是妙极了。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雨”,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诗人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心事了。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第三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借问酒家何处有”,写的是“问路”。看似无关,实则诗人继续观照自己的愁情,在这样凄迷纷乱的愁情中,怎么办呢?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酌几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诗人用一个“借”字不露声色地写出了诗人客居他乡,人生地不熟,只好“借问”的无奈心绪。问哪儿有“酒家”自然是要喝酒,大概诗人也希望“客愁顿向杯中失”吧,进一步写出了在外乡飘泊,无以排解的愁情,耐人寻味。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作者描画的清新凄迷的清明图中,点缀上天真活泼的牧童,冲淡了全诗前面所表现的愁情,给画面赋予了生机和动感,读者心情也为之放松。“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在《清明》这首绝句中,作者的“意”——“客愁”的思绪在由“雨纷纷”“行人欲断魂”“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些辞采章句表现的温馨、亲和、美丽的画面中一气呵成,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清新而又耐人寻味,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这也是杜牧这首《清明》诗在众多清明诗中广为流传的原因之-吧。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境界优美。诗的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转”,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杜牧《清明》原文及赏析5

  原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字词解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4月4日或5日。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它是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向别人请问。

  翻译: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作品背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作品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作品赏析: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1]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清明》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杜牧《清明》原文及赏析04-26

杜牧《清明》赏析08-09

杜牧《金谷园》的原文及赏析01-27

杜牧古诗《清明》赏析03-30

杜牧《清明》审美赏析01-10

杜牧《旅宿》原文及赏析02-21

杜牧泊秦淮原文及赏析03-01

杜牧《山行》原文及赏析09-22

杜牧《早雁》原文及翻译赏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