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的全诗翻译赏析

2022-09-21 杜牧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的全诗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诗文解释】

  清平的时代有兴味是无能,喜爱孤云的悠闲,喜爱僧侣的宁静。想要拿着旌麾去湖州上任,在乐游原上望望昭陵。

  韵译

  太平时有闲情逸兴,是无能之人;

  喜欢孤云悠闲,也喜欢僧人的清静。

  我想手擎旌麾,远去江海的吴兴;

  再登上乐游原,遥望太宗的昭陵。

  【词语解释】

  清时有味:时世清平而嗜游乐。

  昭陵:唐太宗陵墓。

  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一麾(huī):旌旗

  清时有味是无能, 闲爱孤云静爱僧

  这两句是说,天下清平时,像我这般无大才能的人,日子是过得很有兴味的;闲时喜欢如孤云般逍遥悠闲,静时就如老僧的静空恬淡。其实杜牧颇有政治与军事才能,他是觉得在长安做闲散的官职,不能施展抱负,抑郁无聊,才请求出守外郡的.。当时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朝廷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算不上“清时”。作者反言见意,借此藏拙。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宣宗大中四年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诗人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施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诗人以通过描写登乐游原抒发自己难酬壮志的苦闷,及对知人善任、惟贤是举的王朝的向往。全诗简练深刻,含蓄沉郁。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何尝算得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炼;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与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生平

  杜牧,字牧之。是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时期人。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杜牧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 帖大系》均有影印。

  文学成就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都堪称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的全诗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杜牧11-22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全诗赏析09-23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绝赏析10-03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阅读答案10-20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10-25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唐诗作品赏析12-20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翻译和赏析09-01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韵译及评析07-14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