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苦衷

2020-08-28 杜牧

  杜牧是晚唐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然而他也有着之间不得已的苦衷。

  风流俊赏的杜牧和“苦”字是连不到一起的。在讲究门第的唐朝,杜牧刚好出身名门,他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又是大学者,著有《通典》二百卷。这种世家的出身,杜牧一直引以为豪:我家公相家,剑尝丁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虽是名门世家,但二傻子也有的是,而杜牧却是才华横溢,又胸怀大志,特别关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

  才华横溢、胸怀大志的人,往往运气不好,而杜牧却福星高照。他26岁那年第一次去考进士,就有一帮人争先恐后和他攀交情,一个太学博士吴武陵更是直截了当地找到主考官崔郾,要求崔郾答应给杜牧第一名,可崔郾早已把一至四名走了后门,所以只好约定为第五名。后来杜牧果然以第五名及第。

  杜牧的好运气还不止于此。中进士五年后,杜牧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邀请,到扬州任节度府推官。杜牧爱出入歌楼妓院。幸运的是,杜牧摊上了一个好领导。每当他去猎艳,牛僧孺不放心,就派士卒穿便服暗中保护,如无事便写一份“平安帖子”。这样的“平安帖子”有上百封,杜牧离开扬州时看到后心里非常感动。

  虽然杜牧对牛僧孺满怀感激之情,但他的政治理想,却和“牛李党争”中“李党”的党魁李德裕相近。846年,唐宣宗即位,重用“牛党”的牛僧孺、李宗闵等人,贬斥李德裕。这时,一个难题摆在了杜牧的面前:究竟是坚持自己原来偏向于李德裕的政治主张而失去升迁的机会,还是放弃自己的立场以求新得势的当权者青睐?

  杜牧选择了后者,以人格的代价来换取机会,以求在政治舞台上一展雄才。可悲的是,杜牧付出了人格的代价,却没换来机会,最终志气消磨殆尽。那么,我们应该嘲笑杜牧吗?不能。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文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只能依附在一棵“大树”上,不然一点机会也没有。比杜牧小10岁的李商隐倒是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在“牛党”得势的时候还给李德裕唱赞歌,结果呢,“一生襟抱未曾开”,郁郁而终。

  其实我们目前还没有嘲笑杜牧的资格。近年来,党的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也必须看到,在某些基层党组织内部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和制约党的健康发展、败坏领导干部作风的党内潜规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蔡霞认为,潜规则是中国封建政治传统文化对执政党影响的表现。邓小平早在1980年8月18日的重要讲话中就指出了党内存在着官僚主义、人身依附、家长制、一言堂、个人崇拜等带有封建色彩的现象,我们党应该努力清除封建主义。他指出:我们党进行了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我们没能完成,“现在应该明确提出并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

  人身依附现象没解决,杜牧只能继续苦恼,尽管他才华盖世。

  拓展阅读:杜牧生平事迹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其"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的气概很像后来岳飞的`《满江红》。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为此,他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和《孙子注》。由于怀才不遇,他的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放旷不羁。这些都影响到他的创作。

  据《唐才子传》载,“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争也”。刘熙载在《艺概》中也称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虽不是钟鸣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过半点穷。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欢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丝丝细雨,也不忘向牧童寻问酒家。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刚刚“乞酒缓愁肠”,却不料又是“得醉愁苏醒”。酒浸肝肠,愁萦心间,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发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的梦话来。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连同满腹的经纶,交付青楼佳人,交付红颜知己,及时行乐,来个春满人间。

  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有一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并且拿出兵卒们发回的满满一箧平安帖,杜牧见此,又愧又羞。正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字词之间,满是艳情。杜牧的风流轶事,与他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

  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夜泊秦淮,歌舞升平,可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

【杜牧的苦衷】相关文章:

杜牧的金谷园12-20

杜牧的诗集11-11

杜牧的古诗11-10

杜牧遣怀07-14

杜牧的诗词名句09-28

杜牧的诗摘抄09-01

杜牧的经典名言07-06

杜牧的经典名句12-28

杜牧的古诗欣赏12-22

杜牧写的诗12-21

杜牧的诗与仕途 杜牧:星宿罗胸气吐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