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 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 竹子、 木头、 柱子上的对 偶语句。对联 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对联故事 ,欢迎阅读。
中国对联故事 1
相传,《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不仅能文善诗,而且还精通医理,他曾经就以对对子的方式,治愈了顽疾。
某天,和施耐庵比邻而居的`顾员外来到他家,说儿子顾斐这些天卧床不起,想请施耐庵前往诊视。施耐庵慨然应允,来到顾家后,只见顾公子年约二十,可是却面色萎黄,精神恍惚,脉象细涩而无力,看样子病得不轻。施耐庵便耐心地询问病情,而病者却闭目答非所问,口中只喃喃地念道:“此木为柴山山出。”施耐庵听后,心中颇觉奇怪,这分明是个上联嘛,难道公子只是苦于无对,方才……于是他便对顾公子说道:“有对了!”顾公子悠然睁开双眼,只听施耐庵对道:“因火成烟夕夕多。”这分明是副绝对,顾公子一下子精神大振,竟坐起来喜道:“请问先生,‘山石岩前古木枯’,可有下对?”施耐庵略加思索,然后答道:“白水泉中日月明。”
顾公子听罢,竟忘了自己还在病中,他一边下床,一边吩咐小童招待施耐庵。此时施耐庵心中已是明了,他悄悄问顾斐:“敢问公子,是否有意中人出联相难?”顾公子两颊一红,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原来顾斐正是因为思虑过度而引发心病,此时心中块垒一解,“病”自然也就好了大半了。
故事虽小,可是却阐明了一个养生方面的大道理,那就是一个人如果过度忧思,势必会给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严重者甚至会忧思成疾,就像故事中的顾斐一样。
中国对联故事 2
清代有个姓潘的山东人在江南某地当县官,他上任之初,其父撰书一联相送:泪酸血成,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联语告诫儿子,做人应宽厚仁慈,与人为善,不可见利忘义,为非作歹,人间自有王法。否则到了那时,才醒悟到泪酸血咸、头有青天,悔之晚矣。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一副家教联语: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联句教育子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寄寓了殷殷期望。
清代文人王之春也有一副家教联:少读书,便是低天分;行刻薄,真乃大糊涂。此联意思是:人没有天生的低天分,一个人天分的高低全在于后天的用功程度,天分低是因为自己少读书的缘故,由此勉励儿孙要多读书。
1924年,爱国将领冯玉祥送别儿子出国留学时。特撰一联: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联语要求儿子做一个好人,必须经过锻炼,要有信心。在艰难中把自己磨炼成一个忘我的.人。
郭沫若曾于1940年为其侄媳魏蓉芳题写一联: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此联妙趣横生,用蜂腰格自然地嵌入侄媳名字,情深意切地教导她要诚实做人,表里如一,不失为家教的劝世箴言。
中国对联故事 3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一幅家庭教育对联:咬几本有用的书,就可以吃喝;培育数根新竹竿;就像孩子和孙子一样。联合句教孩子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谦虚正直。拥抱很高的期望。
王知春,清代文人,也有一对联的家庭教育:少读书是一种低才气;刻薄是一种极大的困惑。这句对联的意思是:人不是天生就低才华的,一个人的才华都是由于后天的努力程度获得的,低才华是由于自己缺乏阅读能力,从而鼓励子孙后代多读书。
1924年,爱国将领冯玉祥送儿子出国留学。写一副特别的对联:要摆脱烦恼,你需要自由;经历了所有的困难成为一个好男人。对联的语言要求儿子做一个好人。他必须训练有素,信心十足。在困难面前,他磨练成一个无私的人。
1940年,郭沫若曾为侄女魏荣芳写过一副对联:莫雪芙蓉面无表情;香味的效果来自他的.内心。这副对联妙趣横生。它自然地将她侄女的名字嵌入到海马状突起中。这深深地教会了她要诚实。对这个家庭来说,诚实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有一年,在春天,周玉皇参观了10座佛教寺庙,晚上住在里面。他睡着后不久,突然听到隔壁房间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他仔细地听着。原来有人反复念诵着一副对联:“十座佛寺是由几千块砖和工匠建造的。”
当周玉皇感兴趣时,他站起来问庙里的和尚:“谁住在隔壁?”
和尚回答说:“有个姓黄的学者前些日子来参观这所寺庙时,就想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但是他想不起来。”几天后,他忘了吃饭和睡觉,努力地冥想。现在他的生命有危险了!
周玉娟问:“没有人能帮他脱下对联吗?”
和尚回答说:“这副对联里有四个数字:一万,一千,一百一十,这四个数字是十的十倍。”要把这副对联取下来是很困难的。许多人都试过了,但还没有人能做对。
出家后,周玉皇想了很久,却想不出一副对联。
第二天,周玉皇带着遗憾乘船离开了寺庙。途中,他经过一座桥,桥上刻着“八座不朽的桥”。这一幕使他的心清楚了。他告诉船夫赶快掉头,回到庙里去。
尽管黄树生在庙里已经卧床不起好几天了,他的身体还是很虚弱,断断续续地背诵着对联:“万瓦——千砖——百工匠——十佛寺。”
周玉娟站在门外,响亮而流畅地回答:“一船两浆,四人摇八仙桥。”
黄书生听了,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精神也振奋起来。他惊叹道:“春联真棒!”这副对联中还有四个数字:一、二、四、八,它们增加了两倍。太棒了!_______太棒了!”
黄树生的“心脏病”被消灭了。康复后,他和周玉皇一起去旅游,一起欣赏美丽的风景!
中国对联故事 4
1924年,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这上联是个串“花”对:
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和秀才以为这是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
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决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中国对联故事 5
传说有一次祝枝山碰见了一个叫徐子建的`师爷。这位师爷自命不凡,傲气十足,夸口说没有能难住他的对子。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对子。祝枝山问:“谁出?谁对?”“当然是你出,我对喽!”师爷满不在乎地说。祝枝山微微一笑,说出上联: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听:就这个呀,有什么难的?张口对出:
五台山上五层台。
师爷正催促出个新对子时,祝枝山说:“还没完,我能加字。”“这有什么?我也能添字。”祝枝山继续说: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想都没想,就说:
台山上五层台,台……
他说不下去了,总不能说五个“台”字吧?祝枝山说了句:“‘抬’不动了吧?”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中国对联故事 6
从前,有一位老秀才经常乐于助人,常给乡亲们写春联,喜联,寿联,挽联等对联,乡亲们找他从不推辞,再加上他根据你的家景,事由编写的妙趣横生。
有一次,村里过春节,他更忙的不可开交,到大年三十晚上,有一家景特别贫困户连门联都没贴,心想大过年的,在穷也得贴付对联啊,于是就请老秀才去写。老秀才根据他的`家竟情况,提笔编写了一付对联。上联:吃一升,籴一升,升升不断。下联:花一个,借一个,债债无穷。横批是:一贫如洗,穷人很满意的谢过了。
还有一次,村里一位双目失明的青年经人介绍找了个对象,也是双目失明,倒是门当户对,条件相当,择日要拜堂成亲。于是便找到老秀才写婚联。老秀才略加思索写了一付婚联。上联:恩爱夫妻难见面。下联:到了晚上省灯油。横批是:瞎摸。大家一看都感到妙不堪言。
又有一次,一家给儿子结婚,就请他写了婚联,谁知刚拜完天地,家中年过八十岁的老爷子就咽气了,接下来红事,白事同时出现,怎么办?管事的说:“红事照常进行,暗中筹备白事 ”。于是就急忙搭灵棚,准备办丧事,显然大门的婚联不太适当。于是老秀才灵机一动,又写了一付对联,将原来的婚联换了下来,上联是:“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 下联是:“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 横批是:“悲欢离合”。大家一看都拍手叫绝。
再有一次,有家想做卖豆芽的生意,开业时便让老秀才写了一付对联。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也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此对联是同字不同音,如何读法,自有妙处。
开张之后,人们好奇,都来看对联,人来人往,生意非常红火,再加上他本人诚信有佳,工艺严格,质量第一,为此生意越做越大,远近闻名。原来妙联也是财富啊!
中国对联故事 7
从前,读书最兴作题对对子,先生出上联,学生对下联,要对仗工整,讲究平仄和押韵。有一日,一位姓刁的先生出了一句歪联:
抓而痒,痒而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抓抓痒痒,痒痒抓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让童生对。童生们想了半日,也没有一个人对出下联来。先生骂了一句:“你们这此废物,看哪个童生先对出来!”有一个童生听罢,心想:就以先生二字来对。于是他站了起来,说:“先生,我来对!”先生点了点头,童生开口对道:
生了死,死了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先生听了,气得半死,跌坐在椅子上,半天说不出话来。
中国对联故事 8
那时我上初一。初中时代的我,语文成绩还算可圈可点吧。业余时间喜欢收集一些好玩的文字:像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诗词佳句,都会搜罗一些。
适逢03年春节前后,我心血来潮、突发奇想:找同学作伴,挨家挨户抄对联去吧?要不闲着干嘛?
于是,拿着期末考试得年级第二名奖的大笔记本,叫上山哥(一个关系不错的发小),走家串户去抄别人家门口贴的对联了(而且还能拣到一些没有燃烧的炮,用来收集火药)。因为手拿着本子,写字不方便,所以
每到一家,他就弯腰,让我在他背上写,引得过路人非常好奇地驻足观望。三四天的时间里,就抄了300多副对联,收获颇丰。
12年过去了,时间把记忆这杯茶都冲淡了,那个本子早就不知所踪,对联也早就随着茶水被泼得干干净净,但是,跟山哥一块串门抄对联的乐趣以及对对联的兴趣没有遗忘和减少。现在,仍然记得一些对联以及和对联有关的的故事。
比如,明朝大学士解缙小时候与父亲到长江边游泳,父亲把衣服挂在江边的一颗老树上,然后对解缙说道:缙儿,为父给你出一上联,你来对下联。听好:千年老树当衣架!聪颖的解缙远望开阔的江面和与父亲沐浴长江的情景,很快作答:万里长江作浴盆!引得老父击节赞赏。
又如,清朝乾隆皇帝曾到过在一座名叫八方桥的小桥上,随口赋联:八方桥,桥八方,站在八方桥上瞧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他让随行的大臣对。反应敏捷的和珅于是见机逢迎地对道:爷万岁,跪在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引得乾隆皇帝哈哈大笑,同时也看到了一个媚态十足的和珅。
后来又受电视剧《九岁县太爷》(曹骏主演)影响,对对联兴趣愈加浓厚。兴趣归兴趣,只可惜不会作对联,有时候明明有感觉,但是因为没有合适的词汇而不能成言,很堵心。
慢慢地,随着词汇量的积累,对对偶手法有了一点感觉。同学好友有知道我了解点文学常识,有的会给我出对子考我。
比如,上个月,中学同学、当电力工程师的通哥给我出了个问题:我给你出上联: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箫默。你来对下联。
左思右想,感觉理屈词穷,索性就问度娘吧。结果,度娘没有现成的答案。虽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发现有何以笙箫默这个百科词条,说是一部小说,已经拍成了电视剧,仍然叫《何以笙箫默》。
我回复通哥:你给我出的,是一部电视剧的名字呀?他说:你才发现啊,out了考考你,看你能对出下联来吗?
于是开始仔细观察这10个字:既然,是连词,下联的这个位置也得是连词;何以,是疑问词,下联的.这个位置也得是疑问词;琴、瑟、笙、箫,分别是古代的四种乐器,下联的对应位置也得是乐器吧?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箫默,这到底什么意思呢?
思来想去,凑合着对道:倘若丝竹去,但愿钟磬来。告诉通哥后,他问道:怎么对的?于是我就具体地告诉他,词性怎么对应,乐器怎么对应,道理怎么对应,主要是道理的对应。
我还专门看了看热播剧《何以笙箫默》的剧情简介。关于故事情节,网上多的是,没必要在这里赘述了,需要赘述的是剧情所说明的道理:幸福来了(琴瑟起),为什么还要沉默(笙箫默)?要奋起直追,勇敢抓住幸福。(不知道我感悟得对不对?)这是我感悟出来的上联要表达的道理。
我的下联倘若丝竹去,但愿钟磬来,则表达了一个很通俗的道理:如果旧爱离去了(丝竹去),希望新爱到来(钟磬来)。上联中,琴、瑟、笙、箫都是乐器;下联中,丝、竹、钟、磬,仍然是乐器。
通哥回复了一个字:善!
曾把自己对的对联发到博客里,受到了博友的好评。不过,再怎么受好评,毕竟是业余水平。虽然如此,倒也满心欢喜,希望能接受点儿更实际的测验或挑战,以求在锻炼中提高。
中国对联故事 9
天宝元年, 唐玄宗连下三道诏书徵李白入京。自此李白常伴玄宗左右, 起草文诰诏令, 引起一些朝中权贵嫉妒万分, 总想找机会令李白出丑。某日, 正值十五。 一班权贵同朝中文武重臣, 陪玄宗赏月之时, 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出了一条上联, 要李白即时应对:
天上月圆, 人间月半, 月月月圆逢月半;
对一两条对子, 当然难不到李白, 他不假思索地说道:
今夕年尾, 明朝年头, 年年年尾接年头。
满朝文武无不满口称赞。
中国对联故事 10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老学生
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藏形匿影;
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
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当时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最後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中国对联故事 11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
张合宪出的上联是: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
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中国对联故事 12
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小的时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蜚声乡里。
有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
爷爷见了,笑着说:三跳,跳下地;
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
他马上对了一句:一飞,飞上天。
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联对,忽然乌云密布,接著,括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大雨,雨点“劈哩拍啦”地打在窗户上。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一、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
这时,仆人送上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分片,请客人吃瓜。站在一旁看父亲切瓜,客人们吃瓜的蒋焘,即景生情,高声说:“我来对下联”。接着吟道: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语既出,满座惊叹。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同时“七”、“刀”左右横看,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真是妙语双关,兴趣盎然。客人们皆赞叹不已。
中国对联故事 13
宋朝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在家乡读书,同程建用、杨咨十分要好,两人都受他带动,非常用功读书。一年夏天,苏轼同弟弟苏辙在家中无聊,恰巧程杨二人到访,四小友便在庭中玩耍。忽然,天降大雨,四人只好龟缩堂中。此时,程建用提议对句,大家同意。程便指着庭中松树吟道:
庭松偃盖如醉;
一阵凉风吹来,站在廊檐之下的杨咨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倒有了下联,于是接口道:
夏雨凄凉似秋。
苏轼笑道:“切情切景,若不似秋,如何会打寒颤?”杨咨笑道:“不要取笑,对句要紧。”苏轼拿起一个馒头啃了一口,见弟弟一手掩鼻,望着门外出神,忽然想起一个典故:东晋宰相谢安患有鼻炎,吟诗时带有鼻音,士大夫处处模仿他,吟诗也捂着鼻子学他的声音。苏轼存心同弟弟开玩笑,也以手捂着鼻子说道:
有客高吟拥鼻,说完,又咬了一口馒头。苏辙回过神来,见哥哥取笑自己,也不甘示弱,一指苏轼手中馒头,回道:
无人共吃馒头。
程杨二人一时不明所以,及至看到苏轼正在吞咽馒头的'样子,方才大笑起来。
中国对联故事 14
宋朝天圣年间进士张子野,擅长填词,自认为一生有三句填得最好:一是“云破月来花弄影”;二是“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三是“柳径无人,随飞絮无影”。因此,人称之为“三影居士。”张子野晚年隐居乡间,畜养歌妓,每填词之后,必叫歌妓唱之。苏轼十分敬重张子野,但对他畜养歌妓也颇有微词。一次,在歌妓唱完词之后,便撰了一副对联以为讽劝:
诗人老去莺莺在;
公子归来燕燕忙。
张子野当然知道联中意思,便写了一副对联回赠苏轼:
愁似鳏鱼知夜永;
懒同蝴蝶为春忙。
苏轼接过一看,方知误会了这位前辈。
中国对联故事 15
有一年,某官僚请客,王安石与苏东坡同为座上客。苏东坡才华横溢,即兴吟诗填词,无人能匹敌,出尽风头。王安石锋芒不露,饮酒微笑。苏东坡见状,以为他讥笑自己,便道:“相公文才盖世,何不对句助兴?”王安石本无意与他争胜,但见他恃才傲物,如不压他一压,于是便道:“老夫前时曾得一句,未有下句,请苏学士代劳吧。”说罢吟道: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渡春秋;
苏东坡倒吸一口凉气,心想此题好刁钻啊!那年刚好是闰八月,年头年尾都有立春节。苏东坡想了半天都没结果,其它人更加无能为力,此联便被悬起来,成了众所周之的绝对。日月如梭,过了不知几多寒暑,有一位富翁长寿过人,在他一百二十岁生日那天,当地名人都来拜寿。其中一位饱学之士的书塾,行宴之间,猛然想起这上联,不觉狂喜,大笑吟道: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主人不知缘故,以为书塾是念贺寿之词,忙上前敬酒。在场的`才子都笑了起来。
中国对联故事 16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结识了陈季常。二人趣味相投,时常一起饮酒赋诗,游山玩水。有一回,二人游山至傍晚,方才来到山脚。见那里山明水秀,便住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清早再登山而上。二人行在山道上,岚气缠绕身边,数步之遥已目不及物,苏东坡触景吟出一上联:
山径晓行,岚气似烟,烟似雾;
苏东坡说完,便要陈季常续句。陈季常文思不如苏东坡般敏捷,一时无句,只好放下一旁。时光流逝,转眼中秋。陈季常邀请苏东坡来到江边赏月,江边有一座临江楼,二人登楼入座,饮酒观景。当晚风静,江面平滑如镜,一轮明月倒映水中,与星光相辉映。陈季常心中一动,哈哈笑道:“下联有了。”说完道出下联:
江楼夜坐,月光如水,水如天。
苏东坡明白过来,笑道:“好句好句,季常兄真是有心人也”!
中国对联故事 17
元佑四年,苏东坡被贬杭州。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及弟弟三人到嘉兴南湖游玩。船到嘉兴,三人上岸,逛完烟雨楼,又登真如塔,最后到真如寺,却下起大雪来。三人轻叩寺门,寺内和尚见了名闻天下的“三苏”,欲挑水烧茶。苏东坡手指积雪道:“不必挑水了,煮雪泡茶,岂不更有诗意。”不一会,茶就煮好了。品了数杯后,苏洵道:“今天煮雪泡茶,我出一上联助兴,看你们谁先对出”:
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
上联中嵌入东南西北四个字,但也难不到苏东坡兄弟。苏洵刚说完,苏子由对苏东坡道:“您是兄长,理应先对。”苏东坡闻言,即道出下联:
春水庵尼姑自夏至冬穿秋衣。
下联中嵌入春夏秋东,正好与上联东南西北成对。苏洵听完, 再道一上联:
雪落媳房媳扫雪;
雪与媳音近,两个雪字加两个媳字,读来简直是绕口令似的。苏东坡对苏子由道:“这回应该你了。”苏子由也应声道:
冰冻兵排兵敲冰。
下联冰与兵音同,与上联雪与媳正好相对。父子三人畅谈至天色将晚,方走回船上。外面雪越落越大,苏东坡触景生情,吟道:
雪瑞兆丰年;
国泰保民安。
中国对联故事 18
有一次,苏东坡去庙中拜访佛印,佛印见他腰间玉带晶莹剔透,心中喜欢,便欲设法骗来。于是说道:“坡公何来?此间无坐处。”苏东坡不明所以,笑道:“借和尚四大作禅床。”佛印笑道:“我有一问,能答便借四大于你,若稍有迟疑,便留下腰中玉带,如何?”苏东坡笑道:“问吧。”佛印道:
四大本空,五薀非有,坡公欲于何处坐?
苏东坡一愕,未能立即回答,只得解下玉带。苏东坡输了玉带不服,时常想着报复。过了几天,他又去访佛印。二人在荷塘闲游。苏东坡见荷花盛开,却有几枝光秃秃的荷杆竖在塘中,似是荷花被盗,便出言嘲讽道:
河里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
苏东坡说完,暗暗得意,但佛印不慌不忙地道:
道旁稻草,盗贼偷来到处铺。
既回避了苏东坡的问题,又对仗工稳。苏东坡暗服佛印之才,正欲再想之际,佛印却说道:
三年一润,五年再润,阴阳无差无错;
这可难不倒苏东坡,他应声答道:
二月春兮,八月秋兮,冷热不短不长。
二人谁也难不倒谁,闹了个平局。二人相视,哈哈大笑了起来。
十一、哥俩对佛印苏东坡兄弟二人,时常和佛印切磋文学及佛经。一次,佛印到四川娥眉山讲经,回程时乘坐一叶轻舟,经三峡,游巫山,至广陵,下苏州。一路上游山玩水,好不开心。特别是巫山云雨,令佛印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回来后一连数天,都谈论着巫山的事。后来还特地出了一上联要苏东坡兄弟对,看谁对得好:
无山得似巫山好;
苏东坡立即对出下联:
何叶能如荷叶圆。
佛印听了,沉思了片刻,道:“下联对得好是好,但以叶对山,难免有头重脚轻的感觉,不能托住上联。”苏东坡听了后点头同意,但一时又想不出好联来。正在沉思之际,只听苏辙对道:
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东坡和佛印不约而同说好。以水对山,轻重相宜,以河水对巫山,也笔力相称。
中国对联故事 19
苏东坡全家人都才华洋溢,连府中丫环也聪敏过人,朝云尤其突出。一天,苏东坡正和朝云下棋,佛印闯了进来。因天气暑热,朝云只穿着薄纱,见回避不及,便躲进纱帐之中。佛印故作不知,与苏东坡聊天不去。朝云在纱帐中热得香汗淋漓,但又不敢出来,只好拼命摇扇子。佛印见状,越发得意,出联嘲讽起来: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朝云在纱帐中闷热难当,正没处出气,便应声道:
清水河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苏东坡闻言哈哈大笑,佛印也摸着光头笑道:“贫僧坐得太久,闷坏了佳人。”说完乐哈哈地走了。朝云湿淋淋地走出来,心想:这和尚整得我好苦,非要报复他不可。过了些时日,佛印又再来访。朝云一见,便在纸上写下一上联,送了过去,上联曰: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微微一笑,在纸上写了下联,递了过来: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朝云又好气,又好笑,却又佩服佛印之才。
中国对联故事 20
一天,佛印又和苏东坡喝酒谈天,几杯下肚,苏东坡提议出外游玩,佛印一口答应。二人来到郊外,只见遍地野花,杨柳夹岸。二人信步而行,来到一小山前。那小山不高而雅,松柏苍翠,山顶有一古庙,山前一道长河。二人拾级而上,来到庙前,原来却是关羽庙。苏东坡一指关羽塑像说道:“我们以此为题,对一联如何?”佛印笑道:“请出上联吧!”苏东坡想了想道:
孤山独庙,一关公单骑匹马;
佛印一愕,想到:“这上联怎么这样刁钻,这么多单数字,那里去找双数字来对?”佛印急得直摇头,敲了敲光头也没敲出一个字来。苏东坡笑道:“对不上认输便成,可别把光头敲破了。”佛印说道:“今天对不上,我便不回庙了。”二人边说边行到河岸旁,租了一条船,任船家顺水划去。沿河两岸桃树成行,三两渔人在垂钓。见此光景,佛印哈哈笑道:
夹河两岸,二渔夫双钩对钓。
苏东坡笑道:“和尚对得妙,亏你想得出这么多双数字来。”
中国对联故事 21
黄庭坚和苏东坡交情深厚,常在一起吟诗作对,探讨学问。一天,二人闲来去了郊游,沿途景致美丽,二人谈谈笑笑至一松树林边。树下有两老人正在下棋,悠然之处,彷如神仙。苏东坡忽对黄庭坚说:“我有一个上联,你来对下联如何?”黄庭坚笑道:“既然你有此雅兴,就请说出上联来。”苏东坡说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心想:“你这老苏即景生情,出得实在巧妙。有松有棋,松子当能随棋子落。可这上联如何才能对上?”他苦苦思索,勉强凑得几句,但又觉得太俗气,只急得冒汗。苏东坡见状笑道:“我们走吧,给你一天时间,若还对不上,就罚酒一桌。”二人不觉来到柳树湾。三两渔人正在树下垂钓,柳丝依依,恰如世外桃园。黄庭坚眼前一亮说道:“有了!”便神气十足地说出了下联: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苏东坡听后拍手叫绝:“果然高明,意境、风韵都能前呼后应,令人有出世之想。”
中国对联故事 22
一天,黄庭坚又来访,和苏轼下了一天的'棋。傍晚时分,二人出城闲走。来到河堤之上,时值金秋季节,落日映红了西面的天际,远望水天相接,分不出哪是水,哪是天。远处渔舟归航,白帆点点,打渔郎正尽情唱歌。歌声随风而来,十分悦耳,黄庭坚悠然神往,信口吟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喝满江红;
苏轼忽听黄庭坚吟句,笑道:“好雅兴!”黄庭坚也笑道:“请就对了下句吧!”苏轼想了想,上联用了词牌名,不容易对。他四处观望,也没甚么能应对的景致。只得一路前行,一路思考,下了河堤,来到了一处村塾,学童都已经放学去了。这天,先生填了一首好词,便反复高唱,若有不妥之处便及时修改。苏轼细细一听,先生吟的不正是普天乐吗?立时有了灵感,说出了下联:
朔雪飞空,农夫齐唱普天乐。
黄庭坚心中佩服,口中却说:“那先生真知趣,帮得你好忙!”说罢,二人哈哈大笑而去。
- 相关推荐
【中国对联故事】相关文章:
中国对联03-23
对联故事03-25
中国结婚对联07-03
武侯祠对联的故事03-24
趣味对联故事03-20
对联故事16则03-29
中国汉字谐音趣味对联06-26
古人趣味对联故事12-05
中国春节对联01-17
有趣的对联故事(精选12个)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