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

2024-02-03 杜甫

  【原文】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扩展杜甫仕途】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杜甫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04-20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01-09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12-11

《月夜忆舍弟》 杜甫11-22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翻译赏析09-08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9-08

[必备]《月夜忆舍弟》 杜甫02-01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05-15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09-29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