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传读后感 1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作的一大特征。这种风格不仅是乱世的产物,更是诗人伟大人格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心忧国家,心系民众,同情百姓的苦难遭遇,一颗挽救社会的心在剧烈跳动,一种帮助人民摆脱沉重枷锁的激情在涌动。长安十年,历尽坎坷,杜甫仍旧不愿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颗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诚心。这些因忧国忧民而兴起的满腔热忱,形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力量源泉,这种从政的热情,在屡遭冰霜之后,代作“诗史”创作的雏形。
把诗人从政的愿望转化为批判揭露黑暗现实正是当时的腐朽社会。这种沉闷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从政救国救民的理想,但同时,它一次又一次戏弄着一位诗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将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毁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将催生了它所摧毁不了的一代诗人。长安十年,个人的凄凉际遇,与黎民的苦难交际交融,孕育出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杜甫传读后感 2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杜甫传读后感 3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杜甫传读后感 4
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
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
“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
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杜甫传读后感 5
杜甫是大家都知道的大诗人,都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那同样杜甫也是一个特别传奇的人物。
其实对于历史上的帝王,都有正史记载,而文学家记载的相当少,但是他们留下的作品已经足以证明他们在历史上的成就。我今天看了冯至的《杜甫传》通过部作品我重新认识了杜甫。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诗人里面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写出了许多反映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在过去无论多么黑暗的'通知下,那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它们的光芒;杜甫出生在一个属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他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
杜甫年轻时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自高自大,夸张甚于实质。当时就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傲慢的言行。他自己常说,他的文章超过屈原、宋玉、他的书法胜过王羲之。在政治上自比稷契,想致君尧舜,在文学上把屈原贾谊、曹植、刘祯都不看在眼里。从这里我能看出来一个放荡不羁,心高气傲的年轻人的张狂。这一点和李白也非常像,李白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而杜甫也有“会当云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杜甫早年成长在唐朝发达的“开元盛世”。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母亲在他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杜甫小时候经常生病,由于身体不好活下来也算是一个奇迹。杜甫七岁开始学诗,九岁开始学书法,他不断地作诗、写字、学习。杜甫出生的地方在洛阳附近,杜甫身受洛阳文化的熏陶,在他常常上树折取梨枣的年龄,已经由于他的诗文在洛阳显露头脚了。
年轻的杜甫喜欢出门远行,他喜欢结交好友,欣赏祖国的好山好水。杜甫漫游了十年,经历了不少秀丽和雄伟的山川,认识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后来“安史之乱”他看到民不聊生,官吏欺负百姓。这一段时间他改变了自己的风格,他开始关心平民百姓。于是他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杜甫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他的诗句豪迈洒脱。尽管他一生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他慢慢变得成熟。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不得不说杜甫是一个传奇的人物。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得来不易,我们要做一个内心豁达的人。
杜甫传读后感 6
世人回想大唐时的诗人们,最先想起的似乎就是“李杜”二人。一个被誉为“诗仙”,一个被誉为“诗圣”。但似乎更多的人钟爱李白,而不喜欢杜甫,觉得他太古板太灰暗,从来没年轻过,诗里也总是带着暮霭沉沉的死气。那杜甫究竟为何方神圣呢?
一、热血轻狂的杜甫
杜甫少年时代可谓是十分肆意,家族中出过名将也出过能臣富贵,自是不用说的。他追求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历览山河家国,心中满腔抱负。鲜衣怒马的少年郎还曾写过“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这类狂放的诗句。在诗中,杜甫豪情万丈,充满自信,狂放傲气。杜甫恰逢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之时,站在高高的泰山顶上,傲视天地,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这也说明,在杜甫的体内曾流着狂放和热血。
二、挣扎沉浮的杜甫
二十三岁的杜甫赴洛阳应试,遥想着未来在朝堂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为国家效力。只不过,世事总是不如人愿。应试不第,失败并没有将他打败,他仍然抱着为国效力的真心。然而,再一次的应试中,仍然落榜。想要在朝堂上一展才华的愿望落空。此时已经三十好几的.杜甫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一无是处,是否真的毫无才华。但他仍旧充满热枕,不忍放弃。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尝试了许多他年少时曾不齿的办法,最终当上了一个小官。只不过官职太小,职权太低,他为国家、为人民的抱负无处施展,官场不得志。这个时候的杜甫,又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恰逢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而后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这个时候的杜甫,一定在痛苦着,挣扎着,不甘心就这样郁郁一生。他的世界是苦难深重的。
三、坚韧不拔的杜甫
家国沉沦,他的生活条件也从原本的富贵安逸沦落到穷困潦倒。要名气没名气,要地位没地位,要金钱没金钱。似乎他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过,曾经拥有的也已失去。人间所有苦痛,他都尝了一遍,一般人可能就此沉寂无声,自生自灭了,可是,在黑暗中他无数次昂起头,强撑病体,写了1400首诗,3天一更,频率惊人,直到他离开人世,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谈及杜甫,人们永远忘不了他的忧国忧民,忘不了他满头白发依然心怀国家。“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种“艰难苦恨”也许就是人生的艰难和抱负无成的苦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恐怕是他生平最大的愿望了。
如果说,李白的诗里是狂浪不羁、直冲云霄的奔放。那杜甫的诗里就是在历遍世事的磨难后,依然隐忍着,对家国抱有希望。他是曾年少热血的杜甫,是田园牧歌的杜甫,是以衣换酒的杜甫。虽然朝堂上没有他的位置,但是,唐诗的巅峰一定有他的一席之地。
杜甫传读后感 7
读《杜甫传》我总会读着读着会情不自禁笑起来,在动荡的生命里,他没有凄凄切切,总能够不断的去感受生活。世人总说杜甫悲,但我却一点不怜悯他,悲的是时代,杜甫用演绎的一生都很生动。读了李白,追寻了他五万多公里的足迹,才懂得他潇洒背后的舍弃;读了杜甫,了解了唐朝的历史,才知它为何一生愁苦;读了苏轼,感叹任途虽艰,但依然要通达乐观。
这本书通过写杜甫生活的社会背景,总结杜甫各个生活阶段的作品,大概看到了这位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人生历史,明白了他的作品为什么被世人称之为诗史?他把一切自然美好,都写了诗篇中,其中不乏有许多小知识,比如杜甫为什么写了很多缅怀李白的诗,而李白却只写了孤零零的一二首!也许,杜甫不是怀念李白,而是怀念他年轻时候和李白一起潇洒的旅行,那种畅意人生的友谊,以及李白在杜甫心中所象征的自由。
杜甫在中年时,他所生活的国家已非常落魄,到处人饥饿不已,民不聊生,由此激发了杜甫内心的呼喊,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国家强盛,人民安生。由此才写出了那么多千古绝唱,但是你那个时候思想的杜甫,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于封建王朝,因为他想不到怎么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杜甫一路辗转,饱经风霞,到了老年也心系国家,也是他的老年时期留下了更多深刻的史诗,他的诗集描写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也描写出了百姓的'悲惨遭遇,也包括自己的惨淡。杜甫这样的大诗,生不逢时,并没有在任途上有明显的作为,但是他的诗集却成为了我们心中的经典。
杜甫的一生也是从唐朝的灭亡的真实写照,从杜甫的诗句中就可以看到,也许从那样的乱世中,决定了结局的悲哀,最后,杜甫在百病缠身,饥寒交迫中死去……杜甫传是一本好书,值得我们去读看,也让我们更深一步了解了杜甫。
杜甫传读后感 8
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才子,他的前半生放荡不羁,后半生孤苦伶仃。他的文采举世闻名,他的一生也像极了他所生活的时代,他就是杜甫。
杜甫生于官儒世家,只不过到他这一代已经落没了。不过官儒的血统犹存他骨,像历史上许多文人一样,他的志向也是考取进士,报效祖国。青年时期的他,游走于山河之间,也是这样的经历使他结识了一生的挚友——李白。他的成名诗作《望岳》就是这时候所写的'。他的人生也正如当时的大唐,贞观开元,皇帝英明,一幅盛世好景象。不过这样的生活并不长久,杜甫与大唐迎来了共同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唐长安城内盛世繁华,但实则暗流涌动。关隘之外的西部地区,节度使们蠢蠢欲动。而这个群体中的其中之一安禄山,带着部将史思明开始造反了,史称安史之乱。杜甫的家庭在这一瞬支离破碎。安史之乱后,昔日大唐繁华的景象转眼化成灰烬,长安城内外尸横遍野,民不聊生。杜甫的诗作也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他的诗作大多由青年时期的山水游玩转变成对民生疾苦的思考。也就是这样变更层迭的社会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也许杜甫的一生相较于李白运气差了点,李白一生大多在唐盛世时期,杜甫的一生有一半在安史之乱之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性格成就了两位诗作风格迥然不同的大诗人。李白的诗歌风格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大多以山水美景为主,诗中有着浓郁的道家主义色彩,所以他被后世称为“诗仙”。杜甫则不同,他的诗中更具有儒家色彩,他的诗最不同于李白的一点是他更关注民生,诗中饱含了对人民的关心。
文有孔圣,武有关圣,而杜甫被称为“诗圣”,可见他在诗歌方面的造诣之高。
但是,杜甫的一生是不幸的。科举未中进士,中年是又因为权贵暗中操作,让他的仕途断送了一半。当官还可以被举荐,不过杜甫并没有被提拔。他的仕途从此结束。同样,他自己没有工作,经济来源的荒芜以及他的家人的离去狠狠地给了他一个巴掌。安史之乱后,他的生活更为艰苦。
杜甫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他在古代文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他离开人世后,他的名气以及作品都不为人知。直到后来元稹和白居易的发现,才让他的的作品永远流传下去。
杜甫,他的诗歌,他的精神,永存。
杜甫传读后感 9
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与诗仙李白齐名李杜。可他却和李白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世人的印象中,他的诗词主调大多是哀愁,他仿佛也从未年轻过。他在那个时代也许只是个诗人,在现在回望,他却是个圣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却成功蜕变,从爱家到爱国,从爱己到爱民,从小爱到大爱。
可他并不是一出生就这样的,他出生在鼎盛的唐朝,见证了这个时代的衰落,他是名仕之后,他也曾年少轻狂过。是那个时代迫使他成长,迫使他蜕变。他少时爱好剑舞,九岁便惯于书写大字。他也曾写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他也曾觉得自己不可一世,将屈原,贾谊,曹植等古人都不放在眼里。青年时代的杜甫就像当代的年轻人一样,有裘有马,能用放荡与轻狂来鄙视人间的庸俗,只因未受过人间疾苦,有理有据却只得纸上谈兵,空有一腔大志,却无真才实学。往往高估自己,认为天下不过如此。那时的杜甫还配不上“诗圣”的名号。
杜甫始终是一个出生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的人,受到家庭的熏陶,与大多数人一样,执着于功名利禄,也有着自己的政治诉求。但杜甫可能并没有什么官运,在最纵横的年,遇上了一个从精明到糊涂的帝王——唐玄宗。在长安的十年里,他用尽全身力气,却也做不出任何改变,只得孤寂寥落,离开长安。他看见宫室里的华美,不禁想起长安街头的饿殍只得叹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终于开始蜕变,经历过安史之乱,国家破败不堪,再不能享受朱门里的生活,杜甫的生活,落魄了。再失去了李白,那个他一生向往崇拜的男人,他身心俱疲。他从此颠沛流离,于天下游走,见识世间疾苦。
应他家族的观念,他无可厚非的追逐着功名利禄,而他只剩偏偏与官无缘。皇帝身边尽是奸佞小人,侍奉皇帝也变得如此艰难。国家遍是胡人的侵略,人民饱受胡人的摧残,大地满目疮痍。想要救国家,救人民,杜甫只有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李氏朝廷上,在他的时代,不可能对于帝王制度有任何怀疑,他所拥护的朝廷平时是剥削人民的,到了困难的时候,也不能发动人民抵抗。想救国家,只能征兵役,而人民在兵役在家破人亡。在这当中,一个正直的诗人自然要感到极大的矛盾,若是强调人民的痛苦,反对兵役就无法抵御胡人,但是在人民在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当中,到了难已忍受的地步,他又不能闭上眼睛不看、堵住嘴不说。他所站在人民的立场反对侵略战争,这时他除去替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与民族所面临巨大的危机。在这时,杜甫把他今生听到的、经历的作出了这三吏三别,他一生成就中的一所高峰。他的诗已然能成为“诗史”。
杜甫对这世间的疾苦却又无能为力,他终于是放弃了做官,对当前的政治表示无望。国家不兴诗家行,在任何时候,杜甫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杜甫依然还有满腔的热情,又投入到了诗歌的创作当中,才有了今天所看到的诗圣与诗史。
杜甫离开了长安,去到了成都。那个谈杜甫都不会忘掉的——杜甫草堂。就是在四川这个地方,杜甫在深山中曾经常说怕死,在途中永远只能被“高人”小视。杜甫说这样的话未免太过忠厚,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小视杜甫,反而是杜甫的肩膀与实际的精神,使一切所谓“高人”都会自惭形秽。杜甫觉得他的一生免于荷役,已经享有特权,也就不辞路途的艰苦吧。杜甫去到了他成都的草堂,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在世外桃源中得一栖身之所,清苦但快活。难道杜甫沉醉于自己的生活中,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并没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天下,他从未忘记,他依旧心系天下。他二度出川,无奈这天下实在苦难,最后只落得个悲剧的结局。一生最后,仍不忘北归,终了在湘江一漂浮的小舟中逝去。那年冬天,他五十九岁。
他是个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是个悲剧。一个正直的诗人,在封建社会里必然的悲剧。他对着社会抱着无限的希望,最后落得极大的.失望。他这一生中不乏政治热情与创作热情,他的诗才,也不曾因为生活上的阻碍而枯竭,因为取之不绝的源泉就是生活。
可能每一个初出江湖的年轻人都曾年少轻狂过,都认为清华北大不在话下,都认为自己定能在这世间闯出一片天地。到真正面临生活的一座座大山,无数人不得翻越时,才有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无力。杜甫也曾真真正正奋斗过,遭受过无数的打击,最终也放弃了他的政治抱负,但他从未放弃过的,是手中的笔,他抒发内心的武器。一支笔杆撑住他腐朽的身躯,不朽的灵魂。杜甫是站在人民一边的,杜甫仍是符合当今社会主义的诗圣。
我们现在正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我们有裘有马,但我们不得猖狂,唯有经历过,才知世间疾苦。也许我们也会不断的经受打击,但请记得,握住了笔,也要握住初心。
杜甫传读后感 10
从“稻米流脂粟米白”的“开元全盛日”,到“路衢唯见哭”,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浸满着血与泪。再次感受杜甫留下的杰作,领悟杜甫的领悟,方能品味出杜诗的味道。心中之味亦是杜甫的人生之味。
杜甫希望得到一个官职,胸有成竹地赴京赶考。他相信自己的抱负能够得以施展,他自信自己的才华能够被赏识,却不曾料李林甫摆布阴谋,使得无人及第,最终杜甫在长安一带流浪,充作贵族府邸中的“宾客”。“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考试落第,遭受打击,低声下气,怀才不遇的心酸只言片语怎能表达得透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狂风暴雨,漫漫无眠之夜,杜甫因自己的不幸而想到流离失所、无处安身的难民。不禁在草堂里唱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心中的无奈排山倒海地倾泻出来;时值今日,你我了解了杜甫的这段经历,虽未曾亲身经历,却也为杜甫悲伤、酸楚。
在传记中所写“百草凋零,寒风凛冽,手指冻僵,连衣带断了都不能结上”的十一月,又遭自然灾害和统治集团的剥削,百姓生活得苦不堪言,长安饿殍满街。杜甫,关爱人民的诗人,想到唐玄宗,寄托着他全部希望的皇帝,正在华清宫避寒享乐,不顾民生,不禁长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流传千古的名句是何等辛辣尖锐?他是当时百姓的喉舌,他的诗中,有百姓的声音。他看尽战争的残酷,听尽民间的悲声,诉尽民愤、民怨,“辣手著文章”。今天的我们,回溯历史的浪潮,仍然不平、悲愤,当时的杜甫定是一样,心中辛辣,一生如此。
杜甫身在梓州,听闻河南河北被收复,百喜交加,狂欢不止,把心中喜悦与积压多年的悲哀一同发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惊喜可见一斑。
忧,为国;乐,为国;只因杜甫心系天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凄凉衰败,这又激起杜甫的哀思。人,已年老;国,已沦陷。他苦人民,苦社稷;他孤苦伶仃,长期压抑而不得施展,流落异乡,吃尽苦头。这一生的不得志,让杜诗浸满了苦味,让杜甫的心浸满了苦味,也让如今的我们,在读罢全书后,深叹一口气。
人生百味,本来自酸辛甘苦;杜甫,深感四种滋味,心胸却不忧郁,反而永远是开阔豁达的。他写下“百年多病独登台”,又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写下“官应老病休”,又写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他写下“野哭千家闻战伐”,又写下“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他的经历,足以感染你我,而我们却不感消沉,反而感受到杜甫豪迈开阔的胸襟。联系到自身,我们都是幸福的,出生成长于当今安定清明的时代中。也许生活中有挫折、有苦难、有失意,但请想想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一生不幸、饱受磨难,尚能乐观坚强,那么你我面对的困难又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呢?《杜甫传》,不仅仅是一部让我们深刻了解诗人杜甫的传记,更是能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蓬勃生长的甘醴!
合上书,仿佛沧海间,一位老叟乘着一叶扁舟,任凭船随着水流飘荡,时而地,仰起头,望向远方即将大亮的天光,浅浅地露出一丝微笑。
他,是一位诗人,一位心若磐石、目如古井、俯视世俗、写尽疾苦的诗人!
杜甫传读后感 11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杜甫传读后感 12
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读杜甫。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杜甫传读后感 13
在泱泱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发出赞叹;在泱泱中华根深叶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绿树,高耸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视;在古往今来异彩纷呈的文化史节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诗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诚拜读!
带一份崇敬,怀一丝心酸,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
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
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
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转头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读了它。
【杜甫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杜甫传原文及翻译01-08
杜甫传原文与翻译05-19
杜甫传读书笔记06-06
《杜甫传》 教案教学设计03-26
节选《旧唐书杜甫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08-31
《杜甫传》读后感12-19
《杜甫传》读后感12-07
中外人物传记《杜甫传》原文01-11
《杜甫传》读后感(荐)02-18
读《杜甫传》有感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