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杜甫的家境并不糟糕

2023-12-04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诗人杜甫的家境并不糟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许多读者的心目中,杜甫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诗人。这个认识,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是,既不全面,也不准确。一些人根据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幼子饥已卒”和《八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床屋漏无干处”等诗句,把杜甫一家想象成贫农无产阶级,则明显违背了史实。由于中年以后仕途坎坷,兼之遭逢长达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很多时候,杜甫心情糟糕,漂泊路上,杜家老小吃过不少苦。因此说杜甫穷困潦倒,也不为过。但是,有两个事实不容否认:一是,杜甫所到之处,基本上都有在当地担任地方官员的亲友会给予他以物质上的帮助;二是,杜甫家并非赤贫之家,一直是有房地产业的。

  那么,杜甫家都有过哪些房地产业呢?

  作于公元763年(当年杜甫52岁,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杜甫自注云“余田园在东京”;作于公元767年(当年杜甫56岁,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的《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有“两京犹薄产”一句。这都说明,杜甫家在长安、洛阳两个当时的都城辖境,都是有房地产业的。产业不见得有多大,但是,所在地都不寻常。打个比方,相当于今天在北京上海都有房地产。

  杜甫家在洛阳的房地产业,有可能指陆浑庄,也可能除陆浑庄外,另有洛阳城里的产业。公元741年,杜甫写作《祭当阳君文》,“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庶刻丰石,树此大道,论次昭穆,载阳显号”云云。这是新居落成,昭告远祖。《寄河南韦尹》“甫有故庐在偃师”,《忆弟二首》原注“时归在河南陆浑庄”,指的大概是同一个地方。陆浑庄是杜家老宅所在地,也是杜甫与弘农杨怡之女结婚成家之地,除了房产,应该还有一些土地。

  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都是杜甫一家漂泊路上的短暂居留地,应该没有置办什么产业。

  而翻越秦岭,抵达成都后,因为有一帮亲友的帮助,浣花溪一带气候景物宜人,杜甫曾有长住的打算,在那里建设了一个不错的家园。这一时期,给予杜甫家以经济帮助的,除了裴冕(裴冕是否照顾过杜甫,学者间有不同意见)、高适、严武等当地高级长官外,还有亲戚、邻居。《酬高使君相赠》“故人分禄米,邻舍与园蔬”,《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都是很好的证据。这位王十五司马,是杜甫的表弟。初到成都,杜甫写了一系列描写经营草堂情形的诗歌,《萧明府处觅桃栽》、《从韦二明府处觅绵竹》、《凭何少府觅桤木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诣徐卿觅果栽》等。归纳一下,杜甫种植的树木品种有桃、绵竹、松树、果树等,其中,光是桃树杜甫就种了一百株,桤木占地十亩,松树四棵。根据这些数字,可以想象,杜甫的成都草堂,附宅之地,得有数十亩。郭沫若先生称杜甫这一时期过的是“地主阶级生活”,动机虽然不纯,但结论并没有冤枉杜甫。

  离开成都之后,杜甫一家经忠州、云安,到夔州,在那里逗留了两年。这两年里,因为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关系,杜甫家先后在瀼溪、东屯拥有过带四十亩果园的住宅,负责耕种过一百顷公田,有过阿段、信行、伯夷、阿稽等男女仆役。这些情况,在《示獠奴阿段》、《信行远修水筒》、《驱竖子摘苍耳》、《夔州歌十绝句》、《缚鸡行》、《竖子至》、《课伐木》、《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相举,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往问》等诗中,都有所记载。种种迹象表明,杜甫一家在夔州期间的生活,较之成都期间,有过之而无不及。

  综上可见,杜甫家的经济情况,虽然很不景气,但是,比起李白家来,似乎要略好一些。听到朝廷军队收复河南河北地区的假消息时,杜甫第一时间就萌生了返回洛阳的念头。这说明,在洛阳,杜甫有养活一家人的条件。李白晚年,老无所依,只能投奔做当涂县令的族叔李阳冰,最终病死在那里。显然,杜甫是有家不能归,而李白则是无家可归。

  杜甫相关扩展

  家世背景

  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睿宗太极元年正月初一(712年2月12日)生于巩县。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年少成名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

  早年游历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两遇李白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四载(745年),他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两人还互赠了诗篇。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

  困顿长安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说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但杜甫在《官定后戏赠》题下原注曰:“时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而唐代文学家元稹及《新唐书》却提及杜甫为“胄曹参军”,故其官职尚存争议)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 相关推荐

【大诗人杜甫的家境并不糟糕】相关文章:

杜甫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11-28

诗人杜甫的诗词04-02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03-07

诗人杜甫的主要作品精选06-12

杜甫是哪个朝代的诗人11-27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08-28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11-24

杜甫属于哪个朝代的诗人05-01

诗人杜甫是哪个朝代的人03-25

唐代诗人杜甫的轶事典故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