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五首》 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五首》教案 1
一、新课导入:
杜甫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生活的磨难,体味人世的悲辛。在杜甫的诗作中,有许多描写月的诗句,据不完全统计,杜甫的咏月诗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语佳句,传诵千古。在一向“沉郁顿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笔下,那是一个天地肃穆、日昏月暗的月亮世界,一个情谊淳厚、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一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灵。其中有“枫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的恬静优美,也有“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的战争悲愤;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悠悠深情。
二、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三、学习《月夜》
(一)、写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二)、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主旨)
2)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但他忧心的不仅是自己困居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而且是挂念远在鄜州的妻儿。自己独在长安,当然是“独”看月,而妻子有儿女在身旁,为何也是“独”看呢 ?下联紧承而出。
3)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紧承上联,是流水对,直写儿女之“未解”,是“不忆而忆”,翻进一层。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一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
4)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个“湿”字,一个“寒” 字,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妻子望月之久,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忆愈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之时,想到丈夫陷贼于长安,该是怎样的忧心如焚! 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
5)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当想到以上情景,特别是妻子深夜难眠,为自己的处境而忧心时,诗人不免伤心落泪。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双照”而泪痕才干,那么“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再明白不过了。“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双照”与“独看”对举成文,由虚入实,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三)、艺术特点:
炼字精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胜酸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尽管百感交集,但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小儿女”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②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四)小结:这首诗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中写个人遭际,与亲人离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君爱国、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恰如叶燮《原诗》所言:“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君爱国、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诗人抒发的不仅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之中广大人民共同的心声。诗人在半年后所写的《述怀》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 (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地),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由此不难看出,在诗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的是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诗人对四海升平的理想。在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无时不在跳动。
四、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哀江头》。
《杜甫诗五首》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诵读并赏析杜甫的五首诗歌,体会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难点:分析杜甫诗歌中所体现的忧国忧民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成就,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诗歌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诗歌赏析
(1)《望岳》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
分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春望》
讲解诗歌的历史背景,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分析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探讨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对仗工整等。
(3)其他三首诗歌依次进行赏析。
总结归纳
(1)总结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布置作业
(1)背诵五首诗歌。
(2)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的读后感。
《杜甫诗五首》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感受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
理解杜甫诗歌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和思想内涵。
难点:体会杜甫诗歌中复杂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杜甫的纪录片,引出杜甫诗歌的主题。
诗歌诵读
学生分组朗读五首诗歌,互相点评读音和节奏。
诗歌赏析
(1)《登高》
分析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孤独和哀愁。
探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艺术效果。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人的困境。
体会诗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高尚情怀。
(3)对其他三首诗歌进行赏析。
对比分析
将杜甫的五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其在主题、风格、情感等方面的.异同。
课堂总结
(1)总结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2)鼓励学生多读杜甫的诗歌,感受其伟大的人格魅力。
布置作业
(1)选择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改写或续写。
(2)收集杜甫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赏析。
《杜甫诗五首》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理解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实意义。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杜甫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杜甫诗歌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人民生活。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和展示杜甫诗歌中的画面,营造出浓厚的诗歌氛围。
诗歌诵读
教师配乐朗诵五首诗歌,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的意境。
诗歌赏析
(1)《石壕吏》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民的苦难。
探讨诗歌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点。
(2)《月夜忆舍弟》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兄弟之情和思乡之愁。
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的意境。
(3)对其他三首诗歌进行赏析。
拓展延伸
(1)介绍杜甫的其他著名诗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布置作业
(1)制作一份关于杜甫诗歌的手抄报。
(2)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杜甫诗歌理解的小短文。
《杜甫诗五首》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引导学生诵读并赏析杜甫的五首诗歌,体会其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难点:深入体会杜甫诗歌中所体现的忧国忧民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杜甫的纪录片,让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诗歌成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提问学生对杜甫的印象,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诗歌诵读
(1)教师范读五首诗歌,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诗歌赏析
(1)《望岳》
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泰山的文化内涵。
分析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夸张、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意境的营造。
(2)《春望》
讲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分析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等诗句。
探讨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细节描写、对仗工整等。
(3)《登高》
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孤独、哀愁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如用词精准、意境深远等。
探讨诗歌的结构,如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关系。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活处境。
分析诗歌中表达的'诗人的高尚情怀,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探讨诗歌的叙事手法和抒情方式。
(5)《石壕吏》
介绍诗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老妇、官吏等。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如反映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总结归纳
(1)总结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艺术特色:沉郁顿挫的风格、丰富的情感表达、精湛的语言艺术、多样的表现手法等。
思想内涵: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生的思考等。
(2)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拓展延伸
(1)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如《三吏》《三别》《秋兴八首》等。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布置作业
(1)背诵五首诗歌。
(2)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的赏析文章。
- 相关推荐
【《杜甫诗五首》教案】相关文章:
杜甫诗教案02-04
杜甫的诗11-08
杜甫诗03-27
杜甫诗两首教案03-22
杜甫的写景诗11-13
杜甫写景的诗12-05
杜甫的诗介绍11-24
杜甫的诗[优选]10-01
杜甫的诗[精品]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