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悲苦

2024-08-03 杜甫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杜甫被人们冠之 “诗史”、“集大成”的称号,这不仅因为他的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历史现实,充满了安国安民的崇高品质,而且是因为杜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集中国诗歌艺术之大成。

  杜甫之名,家喻户晓,他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杜甫经历了唐代安史之乱的惨痛现实,他用诗歌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反映了那场大动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被后人称为“诗史”。杜甫还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杜甫以他“集大成”的创作成就确立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杜甫是一位心念国家兴亡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他目睹了唐王朝由繁盛走向衰落的巨大转变,山河的破碎、家园的荒芜、百姓的挣扎无不在他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翻涌起杜甫心中深沉阔大的情怀,再加上杜甫一生飘泊,壮大的理想没有实现的空间,亲人妻儿没有能力保护,时代和自身的双重悲剧无情地加于杜甫。当杜甫写作诗歌的时候,这些情感就自然地流露于笔下,使杜甫诗中充满浓重的悲苦情怀。纵观杜甫的诗,其中的悲苦情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有志难伸之悲、难护妻子之悲、家国不幸之悲、怜悯百姓之悲。

  一、有志难伸之悲

  杜甫早年受盛唐积极向上的环境感染,诗歌充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可是胸怀壮志的杜甫并没有被朝廷重用,他两次参加科考都以失败告终,关于这一过程,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的非常详细。当时杜甫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是踌躇满志的:“读书破万卷,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建子亲。李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可是这次考试被李林甫操纵,他利用手中的权利让全部考生落第,让杜甫深受打击。仕进无路,杜甫困守长安,不得不面对“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残酷现实,浸染着诗人无可奈何的辛酸。仕进之路被奸人阻隔,生活困顿难捱,飘泊的经历艰险无比,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使杜甫心力交瘁,他“中夜起坐万感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之五)“此老无声泪垂血”(《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这都抒发了他抑郁不得志的愤激之情。

  二、难护妻子之悲

  作为一名标准的爱国诗人,杜甫的心思所系多指向家国百姓,他的诗歌大部分是忧国忧民之作,写妻子儿女的诗作并不多,然而这为数不多的几首诗,也反映着诗人深沉的感情。杜甫怀念妻子的诗,以《月夜》最为感人:“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中营造出一种杜诗少有的优美、凄清意境,本是为了抒发诗人对家人的怀念,可是诗中没有直接写出,而是从虚处着笔,推想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使得本诗尤显感情真挚沉痛。由于战乱两人分隔两地,不能相见,也许诗人的感情过于沉郁,难以抒发,从对方的角度写,更能体现杜甫对妻子的关爱与愧疚。作为丈夫和父亲,杜甫难以给妻子和儿女安定的生活,他心中自然非常愧疚,这种感情不娇柔不造作,本真地流露于笔端,这些诗歌虽然没有家国之念,却依然感人至深。

  三、家国不幸之悲

  亲历安史之乱,杜甫见证了大唐王朝由极盛转向极衰的剧变,这对于一个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悲陈陶》、《悲青坂》、《对雪》和《春望》等名篇,其中尤以《春望》最为感人至深,写于杜甫逃离长安的前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即诗人杜甫眺望沦陷中长安的破败景象,诗歌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起句,极为沉痛,运用两个对比,震撼人心。面对如此景象,杜甫用丽景写哀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极力渲染诗人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最后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结,呈现给读者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形象,韵味无穷。就这样,杜甫将他的家国之悲融入他的诗作中。

  四、怜悯百姓之悲

  杜甫“穷年忧黎元”,他对百姓的关怀最为感人至深,也是人们最为激赏的一个方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者不局限于个人命运的哀叹,而是心念天下苍生,将关怀的心情覆盖所有受苦的心灵。虽然自己的生活已是寒冷侵袭,破败不堪,杜甫仍然希望眼前能够出现万间广厦,大庇天下寒士,给他们一个安居的场所,自己则甘愿冻死,无怨无悔,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一次情感自白,成为杜甫情感抒发的最强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赴奉先咏怀》),“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这些诗句所表达的境界甚至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的处事准则,他的苦难已弥散开来,包含了百姓的无限苦难。

  作为儒家思想的忠诚信奉者,杜甫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事准则,但是当这些理想遭遇现实的残酷时,杜甫心中不免充满苦悲,这些苦悲使他一首首沉郁之作流露深沉的情感。我们敬佩杜甫广纳天下的宽阔胸怀,感念杜甫先百姓后自身的高尚品格,感叹杜甫超群绝伦的作诗技艺,有充足理由赋予杜甫最高的荣誉。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关注杜甫内心的悲苦情怀,理解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他处的悲剧时代所承载的心理磨难,理解他在悲苦之上成就的伟大,这一切,使他的伟大产生了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