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甫诗中之“哭”

2020-11-13 杜甫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又被称为“人民的诗人”,他的诗被称作“诗史”,杜甫的伟大是源于他高洁的品格,爱民爱君的人生信念,正是因为对人民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使得杜甫在诗中长歌当哭。而“哭”也成为杜甫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式。

  现在提起杜甫,无疑是家喻户晓的,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为中国古代文学所做的贡献,都是无人可与之比拟的。而萧涤非先生在他的《杜甫研究》一书中指出,杜甫是人民诗人,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人民性。杜甫的生活是艰苦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活条件,是杜甫能够得以亲近人民。杜甫看到了人民苦难的生活,对人民怀着深厚的同情,而面对这样的苦难,一心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他能做的,只是与民同哭啦。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三个君王,而玄宗朝是他生活的主要时期,对于玄宗后期的穷兵黩武,尤其是对于安史之乱中征兵抓丁的现象,杜甫感到同人民一样的`悲痛。“三吏三别”这一组诗是作于公元758年到公元759年,杜甫由洛阳回华州沿途所见所闻。这一路上,杜甫是哭着走过来的。先是哭《新安吏》中中男都被征调,而“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不仅仅是道出不管肥瘦,有母无母,有伴无伴,齐声痛哭,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当时战乱的频繁,人民生活无法得到保障,人们流离失所,抓丁也是抓不到足够的人数的。看到这样的情景,杜甫在哭,并且他还感到“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与此同时,杜甫还去尽量宽慰这些送行的亲人,用将军善待士兵的美名,用将来胜利的希望,让这些亲人心中保有着企盼,有着生还的希望,这也是杜甫的美好愿望。

  杜甫另一首著名的诗作《兵车行》中,也是描写了征兵的场景。并且在整首诗中,杜甫是一个记录者,也是诗中的问者。诗的开头,杜甫展现的是“车辚辚,马萧萧”的热闹场景,接下来就告诉读者这是为什么,因为是“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向送”。而“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则再次说明人马之众。然后看到的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不解了。保家卫国本是无上光荣的事情,怎么会如此的悲伤呢?便去问行人。从他的回答中才了解到,不是人民不愿意为国家牺牲,而是战事太过频繁,服役的时间相当漫长,并且这是一条有去无回的路啊。然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就只是为了满足皇帝一人的喜好,致使“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连年的战争与征兵,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连“重男轻女”的老观念都有了改变,现在是“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因为“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听完行人的回答,终于知道了人民为什么哭的这样肝肠寸断,伴着他们的哭声,杜甫仿佛看见了青海头的白骨,听到了“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三吏三别”中,最为感人的,最沉痛的莫过于《石壕吏》。

  暮投石壕吏,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此诗中有五处让人放声痛哭:一,夜深不得息,心内恐惧;二,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剩下的一个命运未卜;三,乳孙幼小,不知能否长成人;四,老年服役,背井离乡;五,老翁失伴。杜甫听到老妇的哭诉,不仅潸然泪下,与此相对的则是石壕吏的无情,对于这样一个已经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家庭,仍旧要征兵,在没有男丁可以征招的情况下,还要强拉一个年老体弱的妇人去充兵,几乎是一点人性都没有了。老妇走后,全家人只能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当然,还有陪哭的杜甫。第二天与老翁告别时,仍旧不免一场哭别。

  杜甫的生活靠近下层人民,在于人民长期的接触中,是他深刻的了解了人民的疾苦,并且,杜甫的生活也是贫病交加,所以,对于人民的苦难,杜甫诗感同身受的。出于同情,出于仁爱,杜甫总是与民同悲,与民同哭。这样的情况在杜诗中是比比皆是: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天边行》

  少陵野老吞生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哀江头》

  弃绝父母恩,吞声负行戈。《前出塞》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垂老别》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大麦行》

  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征夫》

  嗟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龙门镇》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羌村》

  故老仰面啼,疮痍向谁诉?《雷》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是处起渔樵。《阁夜》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哭者形象,但是无论是哪一个人民在哭,杜甫都一一看在了眼里,并且在默默陪他流泪,陪他一起哭。

  杜甫在关心天下人民疾苦的同时,也不曾忘记家人与自己一起所受的苦难,每每念及这些,他是夜不成眠,自己偷偷哭泣。杜甫只身赶往灵武追随肃宗前将家小安置在�州。不想在去灵武的途中被叛军拘押在长安。深夜望着天上的明月,思家之情甚浓,想到家中的妻子也在独自看月,不禁吟出“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若只是两地相隔,平安,却还好。哪想到杜甫再次踏进家门的时候,得到的是“幼子饿已卒”的噩耗,再联想到一路走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不觉悲从中来,五内具悲。

  杜甫对人民、对国家都饱含着深情,每到至情处便会流泪,故而在诗中常常出现哭、啼、泪、泣等字眼,这也正是诗人仁爱情怀的自然流露。只此一哭,就可以诠释杜甫爱民、爱国、爱家的思想。

杜甫诗歌中的失对现象 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