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

2023-10-20 杜甫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欢迎阅读与收藏。

  杜甫诗《登高》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在译诗中很难予以再现。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慧的浓缩。中国古诗词语言优美、韵律鲜明、凝练含蓄、形式工整,是音美、形美、意美合而为一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精华,也是绽放在世界文苑里的一枝奇葩。中国诗歌蕴含了

  丰富的中国文化,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译者在译作中有责任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最大程度地再现出来,以便于让更多的英文读者能够了解和欣赏,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

  对于诗歌翻译,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许渊冲根据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的《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得出了自己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他提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在“三美”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二、杜甫《登高》原文及解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老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公元767年秋杜甫于五十六岁流离到夔州,重阳登高面对深秋景色,感时伤怀而作的不朽诗篇。全诗通过对深秋萧条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长年漂泊无依,老病孤愁生活的感慨悲壮之情,被视为中国传统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和经典代表,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历来脍炙人口、为人称道。元人称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胡应麟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杨伦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三、《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

  《登高》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在译诗中,自然无法传译出此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的音美,同时也难以再现“八字皆对,起手二句,对举之中又复用韵、格法奇变”的形美。其翻译之难绝不亚于“戴着脚镣跳舞”。尽管如此,仍有中外译家在此首诗的翻译上各显神通。《登高》的英译本目前已有十多种,翻译方法各异。下面我们从美学的角度看看“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对杜甫《登高》的译文,通过对许先生的译诗进行分析,了解他在《登高》翻译实践中的美学追求。

  杜甫《登高》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诗薮》)

  • 相关推荐

【杜甫《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相关文章:

杜甫的《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03-01

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鉴赏06-18

杜甫《登高》全诗翻译赏析07-29

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03-18

登高杜甫11-24

杜甫《登高》08-26

登高杜甫唐诗10-12

杜甫《登高》诗词03-24

杜甫《登高》 赏析04-25

杜甫《登高》赏析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