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岁晏行》唐诗鉴赏

2024-05-28 杜甫

  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岁晏行》唐诗鉴赏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岁晏行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

  莫徭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

  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

  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注释】

  ①云、矣:都是语气助词,无意义。岁暮:年末,指诗题所言的岁晏。

  ②莫徭:湖南的一个少数民族。《隋书·地理志》记载,莫徭善于射猎,因其先祖有功,常免征役。刘禹锡有《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诗。鸣:弓开有声。桑弓:桑木作的弓。

  ③阙军食:据《唐书·代宗纪》记载,大历二年(767)十月,朝廷令百官、京城士庶出钱助军,减京官职田三分之一,以补给军粮。

  ④高马:指高头大马。达官:指显达之官。厌:同“餍”,饱食。《孟子》:“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此辈:即上渔民、莫徭的猎人们。杼柚:织布机。茅茨:草房。

  ⑤楚人:今湖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这里指湖南一带的人。

  ⑥汝:指莫徭。鸿:大雁,这里代指飞禽。

  ⑦鬻(yù):出卖。男女:即儿女。

  ⑧割慈忍爱:指出卖儿女。还:交纳。租庸:唐时赋税制度有租、庸、调三种,租是交纳粮食,调是交纳绢绫麻,庸是服役。这里代指一切赋税。

  ⑨私铸:即私家铸钱。

  ⑩刻泥:用胶泥刻制铁模。

  好恶:好钱和恶钱,即官钱和私钱。不合:不应当。

  万国:普天之下。此曲:指画角之声,也指诗人所作的这首诗。

  【白话译文】

  年终时候遍地飒飒北风,潇湘洞庭在白皑皑的飞雪中。

  天寒冻结了渔父的鱼网,莫徭人射雁拉响桑弓。

  去年米贵军粮缺乏,今年米贱却严重地伤农。

  骑着大马的达官贵人吃厌酒肉,百姓穷得织机、茅屋都扫空。

  楚人喜欢鱼虾不愿吃鸟肉,你们不要白白杀害南飞的孤鸿。

  何况听说处处卖儿卖女,来偿还租庸。

  过去用钱严禁私人熔铸,今天竟允许铅锡中掺和青铜。

  刻泥的钱模最容易取得,但不应让好钱坏钱长时欺蒙。

  各地城头都在吹起号角,这样哀怨的曲调几时才能告终?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大历三年(768年)之后,是杜甫在生命的最后三年移家于舟中,漂泊在长江湘水上的诗作。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时局仍一片混乱。藩军镇压割据,军阀混战,各种各样的税务使百姓灾难深重。唐代宗大历三年春,杜甫已五十七岁,携家人从夔州(今四川奉节)出三峡,这年冬天(题中“岁晏”即岁暮)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作此诗以记途中见闻。

  【赏析】

  全诗前四层各四句,末用二句作结,共五层。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首句承题,点明时令节候。“潇湘洞庭”,点出诗人行经之地。一年将尽,北风呼啸的洞庭湖上,雪花纷纷扬扬。诗歌开篇就勾勒出一幅天寒地冻、惨淡惨冷的背景。写岁晏景事,为全诗写时事创造气氛。“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直写眼前情景,渔父网冻捕不成鱼,莫徭出于无奈而射雁,既表现百姓生活之艰难,也流露出诗人的悯农之情。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高车驷马的达官贵人吃厌了酒肉,男耕女织的农民终年辛勤却一无所有,这就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出了人间的不平。前四句伤穷民之渔猎者,此四句又伤穷民之耕织者,再以民生为念,令人感泣。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莫徭射雁不能换来收入以改变穷困处境,等于白害了鸿雁生命,所以说“枉杀”。诗用“汝休”二字,有劝诫之意,语气沉郁,表现了诗人对飞鸿的同情,同时使人联想起民间“哀鸿遍野”的惨境。前面已描写了百姓生活之苦,又“处处”迫于赋敛之困,以至卖儿鬻女。“况闻”有进层之意。这就进一步揭露了官府横征暴敛,写出剥夺者对百姓的残酷压榨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境地。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天宝以后,地主商人在青铜里掺和铅锡,牟取暴利。官府听之任之,所以说“今许”。“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愤激中有讽刺,入木三分。诗通过今昔对比,有力地抨击了当时朝廷政策。如此仗义执言,反映了诗人对人民疾苦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诗首从岁暮所见写起,诗末以岁暮所闻收束,首尾呼应,表达忧乱之意。点破题旨,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深深忧虑和对百姓生活困苦的担忧。

  这首诗在艺术上用了铺叙和对比。诗以“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开启,先记诗人漂泊时地,然后铺陈展叙其见闻,或写人记事,慨叹今昔;或揭露权贵,抨击朝政;或言志抒情,伤时忧国,回环往复,变化多端,各尽其妙,非大手笔莫办。其间,又常用简练的语言表现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如“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等,都概括了封建社会两种阶级的对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战乱中的基本面貌,诗人通过描写百姓情况反映出当时形势混乱,也表达出了浓浓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鉴赏】

  这首歌行体的新题乐府,应是杜甫768年暮冬流寓岳阳时所作。“岁晏”即岁暮,以此为题,是因为有感于这一带百姓在官府诛求、奸商欺骗下民穷财尽,到年终时更加无以为生。即事名篇,是新题乐府的一个重要特点。但这首诗与以前的新题乐府有所不同,并非专就一件事而发,而是由岁暮时天寒地冻的景象起兴,反映整个江南地区百姓的穷困状况,铺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此诗描写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经济乱象与人民困苦生活,通过当时的见闻,从多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艰难困苦,揭露了官府允许富豪私人铸钱,坑害百姓的时弊,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苦大众(包括少数民族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在诗中写出米价贵缺军粮、米价贱伤农业以及钱币私铸、良币劣币蒙混的经济现象。是杜甫晚年反映民生疾苦的一篇力作。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杜甫《岁晏行》唐诗鉴赏】相关文章:

《岁晏行》杜甫唐诗鉴赏08-04

《白帝》杜甫唐诗鉴赏09-24

杜甫《画鹰》唐诗鉴赏08-06

《哀江头》杜甫唐诗鉴赏10-29

杜甫《宾至》唐诗鉴赏07-11

《新婚别》杜甫唐诗鉴赏06-05

《长干行》唐诗鉴赏04-19

《老将行》王维唐诗鉴赏06-18

《石壕吏》杜甫唐诗鉴赏05-23

杜甫《古柏行》全文及鉴赏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