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蝶恋花》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蝶恋花》教案 1
【教学目的】
1、熟悉北宋词人晏殊;
2、掌握晏殊词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这首词表达思想感情;
2、比较二晏词风格不同之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浣溪沙》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有“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另一首颇负盛名词作――《蝶恋花》。
二、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宋史》记载“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庆历中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卒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为当时词坛耆宿。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含蓄宛丽,亦工诗善文,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槛(栏)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槛:jiàn栏杆。罗幕:丝罗帷幕,富贵人家所用。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尺素:书信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译文
清晨栏杆外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门户。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心上人在何处。
四、赏析
此词写闺内相思离别之情。经疏澹笔墨、温婉格调、谨严章法,传达出作者暮秋怀人之情。上片运用移情于景手法,选取眼前景物,注入主人公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寥阔高远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别恨”。其他三人分别是李清照、柳永、李煜。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合称“大小晏”,均为婉约词派名家。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心态。写秋晓庭圃中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季节特征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轻寒,
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寒意。燕双飞,更反托出人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怅惘。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怅触。“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烘托与映时”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复杂内蕴。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强烈感受。“昨夜西风”句,使固有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必要铺垫。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满足,使其从狭小帘幕庭院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没有纤柔颓靡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佳句。“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又一实例。“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这里指题诗诗笺;尺素,指书信。“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强烈愿望与音
书无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怅惘中结束。则更增加曳不尽情致。“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主题。从词章法结构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层次井然,步步深入。是他深婉含蓄、“风流蕴藉”(王灼《碧鸡漫志》)词风一首代表作。
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中“第一境”。(按:这是用来作比喻,说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人间词话》云:“诗蒹葭一篇最得风入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二悲壮耳。又曰:‘我瞻四方,蹙蹙靡所聘’。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似之”。又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柳永),此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蝶恋花》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柳永的痴情和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
教学难点:
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背诵、讨论、分析。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
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蝶恋花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押韵要么全押平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柳永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小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妓女之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后来的话本还据此传有名篇《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影响深远。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在当时的社会效应,我们现在来学习他的词。
【译文】
我长久地伫立倚靠在高楼上,微风轻细,望尽天边,春愁黯然而生。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又有谁会理解我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放纵一下,追求一醉,面对着美酒应当放声歌唱,但勉强寻欢作乐又没有什么滋味。衣带渐渐宽松了我也最终不会后悔,为了她我忧愁得容颜憔悴是很值得的。
【词作赏析】
师:作者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高楼上做什么?
生:眺望远方。
师:他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草色、烟光、残照。
师:他看到这些景物时,想到了什么?
生:看到这些景物,他想到自己的忧伤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自己的内心又有谁能够明白呢?因此内心愁闷孤独。
师:词人登楼远眺,看到春草、烟光、夕阳就感受到了内心的愁闷孤独,说明这首词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生:情景交融。词人将春景与春愁融为一体。
师:诗人看到这些景物,感受到了自己的愁闷孤独,那么,他怎样把这种孤独排解出去的呢?
生:打算放纵一下,唱歌喝酒。
师:他的排解方法有没有起到作用?
生:没有,“强乐还无味”,勉强寻欢作乐没有什么滋味。
师:词人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感到愁闷孤独?他怎样看待这种愁闷孤独的?
生:为了情人,思念情人但却见不到她,得了相思病,因而茶饭不思,胃口不好,造成了营养不良,使得连衣服穿起来都变宽松了。但他并不后悔,因为那个情人太优秀了,太有才了,所以即使因为思念她而变得消瘦也是值得的。
师:在上阕中,我们只知道作者很愁闷孤独,但并不知道他愁闷孤独的原因,直到现在才明白了,原来他是为了情人。因此,“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在叙事抒情的基础上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写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创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这也是这句话成为佳句和千古名句的原因。
望海潮
【导入语】
柳永写了一首词,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但出师不利,完颜亮在今安徽采石一战中惨败,自己也被手下杀死。
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柳永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词《望海潮》
【翻译】
杭州位于东南方地理形势重要的地区,是江吴的都会,自古以来就很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如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汹涌,卷起来的浪花就像霜雪一样,天然的壕沟江河无边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市民家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相过奢华的生活。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重叠的山峰非常秀丽,山上有秋季的桂子,湖中有十里的荷花。晴天丽日,处处都吹奏者音乐,菱舟夜泛,传来一阵阵的歌声,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喜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高高的牙旗,官员乘着酒醉听箫鼓的演奏声,观赏、吟唱烟霞风光。日后要把杭州的美好景色画下来,带回朝廷去好让皇帝夸奖。
【词作赏析】
师:“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三句与上阕中后面的内容在结构上构成了什么关系?
生:总分。
师:上阕前三句是总写,后面的三部分内容是分写,分别写出了杭州“形胜”、“都会”、“繁华”的特点。那么,哪些语句是扣住“形胜”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都会”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繁华”来写的?
生:“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路桥华美,居室华丽,人口众多。“云树饶堤沙”三句写的是“形胜”,“绕”字写出了树的浓密,“卷”字写出了波涛汹涌的气势,“天堑”说明钱塘江就像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地势险要,“无涯”说明钱塘江无边无际,特别的壮阔,这里的景象显得雄伟壮观,跟柳永一贯的婉约风格不一样,体现出豪放的一面。“市列珠玑”三句写的是“繁华”。
师:可见,上阕着重写了杭州的繁华,其实,杭州不仅仅繁华,而且还很美。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那么,西湖到底怎么个美法呢?现在我们来看下阕。下阕写景的句子是哪些?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写景的句子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这三句写出了景物的秀丽。
师:写人的句子是哪些?写了几类人?写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生:写人的句子从“羌笛弄晴”到“吟赏烟霞”,写了两类人,一是老百姓,一是官员。“弄”字写出了潇洒欢快之情,“泛”字写出了轻盈愉悦之态,“嬉嬉”写出了安闲自在的样子,总之,老百姓过着祥和快乐的生活。官员则过着品酒听乐、吟诗赏景的生活。
师:最后两句写要将好景画下来,拿去给皇帝欣赏。景观美好,实际暗指政绩成就卓越,表达了对官员的祝福。
【艺术特点】
1、铺叙渲染手法的运用。
师:这首词从表达方式来看,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生:记叙和描写。
师:在记叙时,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生:作者用了铺叙渲染的手法。这首词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
漓尽致的描绘,大量选用对偶句,并采取艺术夸张的形式浓墨重彩地写出了城市的繁荣面貌。
结合。上阕中,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都会”、“形胜”、“繁华”三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下阕中,“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接着的两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别从山中桂花与水里荷花两方面来些,是染。
作业布置:预习《下一课内容》。
《蝶恋花》教案 3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宋词婉约派作品细腻委婉、百转千回风格特点。
初步了解优秀文学作品阐释的开放性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宋词婉约派作品细腻委婉、百转千回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优秀文学作品阐释的开放性
课文: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不减唐人高处”
2、看似无限风光,背后的苦楚谁知?
二、初读感知
1、自读此词,读准字音。
伫黯阑憔悴
2、反复朗读,融入自己对这首词营造的意境和表现的主题的理解,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朗读指导:婉约风格的宋词,在朗读时需要想象画面,揣摩情义,节奏上一般要放缓,要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知
1、圈划朗读过程中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提问并讨论解决。
注释未涉及及需要更正之处:
生:渐渐生发残照:夕阳余晖
会:领会凭:靠
阑:栏杆图:贪图
一醉:痛痛快快大醉一场伊:第三人称代词
消得:值得
2、教师串讲此词大意(鉴于这是学习的第一首词,学生对宋词语言表现的特点比较陌生,教师带一次路)
3、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进行反复朗读,说一说你觉得哪些句子值得细细咀嚼,你从中感受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
描写的景色是怎样的?反映怎样的内心情感?
面对此时此景,诗人本人的所做、所思以及心绪是怎样的?
有哪些字词是尤其值得揣摩体会的?
4、结合对句子的感悟进行朗读
5、在阐发诗人内心幽微的情绪的基础上,理出诗人内心活动的变化的过程。了解宋词婉约派情感表达方式含蓄、过程百转千回的特点。
四、深入理解
1、介绍柳永的生平经历
“儒家的家庭传统、仕宦观念,与他个人的浪漫性格与音乐天才其间所形成的一种不幸的矛盾”——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讲》
写《鹤冲天》得罪仁宗“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仁宗回复:“且去填词”
柳永回复:“奉旨填词柳三变”
2、自甘身处社会底层,混迹教坊歌楼,为歌儿舞女填词。
3、在了解柳永生平经历之后,说一说你对此词最后一句又有了怎样的认识?“伊人”指什么?
结合屈原的“所为伊人”——中国文学传统中,多为理想的化身
4、再次朗读
作业:
用描写性语言扩写这首词,在保持原有情感、意境、语言风格基本不变的前题下,融入对意境画面的想象和抒情性语言。
《蝶恋花》教案 4
教学设想:
两词选自苏教版“笔落惊风雨词别是一家”板块,《虞美人》属于教学课文范畴,《蝶恋花》属于自读课文。可以合并两词一块进行教学。“词别是一家”板块选有宋词四首,萃集了宋词精品,意在通过文本研习指导学生体验它们不同的风格,从中把握词人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学习本文,主要是理解两首词风格,继续学习诗歌的鉴赏。
目标与要求:
1、了解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
3、学习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4、背诵名句
教时设置:
1教时
第一教时
要点:了解词的有关文学常识,赏析,积累字词,背诵
过程:
一、导入(学习要求)
二、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词的形式有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结构:词牌——标题——填词,词牌也叫曲牌,是歌或调的名称,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有不同的平仄要求,有不同的押韵要求,写词当然就叫填词了。
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仅是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婉约派的代表作家除柳永外,还有秦观、李清照等。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情感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或写山水融情于景。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三、赏析第1首《虞美人》
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的第三代国君。“好声色,不恤政事”,被宋朝灭国;人称李后主。相传后主被俘后,于七夕(他的生日,阴历七月初七)在寓所命歌伎作乐唱《虞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毒酒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也是他的绝命词。他最为传诵的名作《虞美人》、《相间欢》、浪淘沙》等几乎人人能上口,后人亦称他为“词帝”。
2、听配乐朗读
3、自读
4、赏析
(1)这首词里有一个字是思想情感的眼,试找出来加以品味。(愁,亡国之愁。)
(2)这首词怎样抒发自己的亡国之愁?有什么艺术特色?(学生自己回答,答案不要求一致)
(3)本词如何通过时空对比来酝酿并抒发情感的?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既写眼前之景,又写想像之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愁思贯穿始终。
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对比衬托,铺垫积蓄。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的美景与“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朱颜改”的悲情,作三次对比。极好地为抒发故国凄凉、物是人非的愁情作铺垫,推涌出结尾两句的千古绝唱。)
5、背诵
四、赏析第2首《蝶恋花》
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常寺丞、户部员外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五十三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晏殊知人善任,当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辅都出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他庭前“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推富范”的对联,是他选贤任能的真实写照。
晏殊善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佳句,为千古传颂。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传世。
2、听配乐朗读
3、自读
4、看注解,解释每句的意思
槛菊愁烟兰泣露。
(栏杆旁菊花笼着一层轻烟薄雾似脉脉含愁,兰花上的露珠像泣出的眼泪。)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帘幕轻轻卷起,侵入一股寒意,梁上的燕子双双离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月亮啊,你不懂人离别的痛苦,斜照进来的光一夜到晓穿过窗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经过昨天一夜的西风,庭院里的绿树也显得凋零了。)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自登上高楼,看到了所有的路,也没有发现心上人回来的踪影。)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我要把一封封信寄给他,可山长水阔,不知寄往何处。)
5、赏析
(1)沉浸在相思之苦的主人,觉得外在的景物也和自己同病相怜,请就此谈谈该词的艺术手法。
(上阕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请赏析其意境;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成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第一种学习境界,请指出比喻的含义。
(“独上”应是“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
(以此作比喻,对做学习、做成事业,必须要有象姑娘“望尽天涯路”那样意志坚定、百折不挠、顽强追求的精神。)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6、背诵。
五、作业。
《蝶恋花》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词韵的回响,并找出韵脚。
2、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词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结合词文关键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理解词人当时的心境。
3、根据“蝶恋花”词牌的解说,再读词文,并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蝶恋花”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结合“蝶恋花”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4、引导学生运用词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词牌格律,结合词意填词仿写。
二、流程设计
(一)读文晓韵
1、轻重有别
师:同学们,音乐有着它独特的高低起伏之美,时而急如江河,时而平静缓慢如湖泊。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听一段音乐,去感受每一个音符之间高低起伏的变化。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播放音乐)
师: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呢?
生:音乐有时很急,很高,有时很缓慢,很低沉。
师:是的,你有一双敏锐的耳朵。同学们,不仅音乐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变化之美,我们的古代诗词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词《蝶恋花》,来感受古诗词特有的高低起伏的音韵之美。
(PPT出示例句:槛菊愁烟兰泣露)
师:同学们,你们试着来读一读这一句词。
师:同学们读得很用心,但如果多一点音韵上的高低变化就更好了。你们听老师来读两遍,注意听老师读的时候在音调的处理上有什么规律。
(师范读两遍)
师:用心的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生:平音读得轻而缓,仄音读得重而急
师:是吗?那你也试着来读一读
(生读例句)
师:真好,如此就美得多了。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平长仄短”的读书方法。那么大家也用这种方法来划分这首词的平仄。画完后读给同桌听一听,我们待会儿来看看是男同学行,还是女同学行。
师:哪位男同学可以一马当先来读上阕?
(指名男生读)
师:哪位女同学敢挑战他读一读下阕?
(指名女生读)
2、读词断句
师:看,有轻重才有抑扬,有节奏才有顿挫。如何读出词文的抑扬顿挫之美,词文的停顿也很重要,再听老师来读这几句,看看老师在哪些字词之间有停顿。
(师范读: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师:你们能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那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呢?
(师评价:读得好,好在哪?好在他在“烟”字停顿的时候还保留了气息,这就叫声断气相连。)
师:就让我们用声断气连的读书方法,把握好每一句词的节奏,和同桌来读一读这首词,开始。
师:谁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读的成果呢?
(指名学生读全词)
师:大家如此跃跃欲试,我们大伙儿一起来读一读,记住要轻重有别、节奏分明、声断气连
(教师引读)
3、读词入韵
无韵不成词,在你们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有一个音韵始终在老师耳边回旋,是哪个韵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上阕的词尾:
......兰泣露
......双飞去
......离恨苦
......穿朱户
师:我们看看最后一个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露、去、苦、户是韵脚。
师:再看看他们在音调上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第三声、四声,是仄韵。
师:古诗词中的韵脚要读得重一些,声音要延长一些。按照这个方法读一读,读出音韵回旋的感觉来。
(生齐读尾句)
(二)读词入画
师:古诗词虽然短小,却能叙事,也能写景,亦能抒情,词人晏殊就是在一个落叶纷飞的秋天看见满目秋景,从而有感而发。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晏殊笔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秋天。
(师配乐朗诵上阕词文,播放相关景色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呢?
生1:我看到了菊花满地绽放,一片金黄,很漂亮。
生2:我看到了早晨的兰花挂满了露珠,好像在哭泣一般。
生3:我看到房间很冷,燕子也待不住,双双往南飞去了,明月也很讨厌,一个晚上都照在窗前,让人无法入眠
(三)读词悟情
师:听着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看到了一个美丽多情的秋天,在一个烟雾飘渺的秋天,词人晏殊凭栏远眺,看见菊花被烟雾笼罩,好像也含着忧愁,兰叶上挂着露水,好似也在哭泣一般。同学们,我想问,菊花会饱含忧愁,兰花是否也会哭泣呢?
生:不会。
师:那词人为何这么写呢?
生:因为词人自己心中忧愁。
师:晏殊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之间无话不谈,可谓是彼此生命里的知音。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当时的晏殊已经和朋友分隔多年,心中思念却无法相见,词人心中有愁,才会见景生愁,把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在这一片秋景之间。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人登上高楼,眼神朝无边无尽的“天涯路”望去,词人在望什么呢?
生:在望是不是有一个奇迹,他的朋友出现在他眼前。
师:是呀,如果知音如今仍在身边,他们此时又可能在干什么呢?
生1:可能在把酒言欢。
生2:可能在谈论彼此的心事。
生3:可能和朋友在一起快乐地欣赏秋景。
师:可惜这一切如今都成了奢望,看那离去的燕子也是如此让人生厌,在孤单的词人面前也要双双离去才肯罢休,兰花也为词人哭泣流泪,殊不知词人心中也是泪流不止呢?此时词人的内心是怎样的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1:悲伤
生2:孤独
生3:思念朋友
师:因为思念朋友而忧愁悲伤,那为什么作者不寄一封书信给朋友呢?
生: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师:无奈朋友从未给我写过信,我知道他现在在哪吗?即使写好了信又要往哪里寄呢?想到这里,更是无限的惆怅了。让我们走进晏殊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无奈和孤独,再把这首词读一读。
(师指名学生1--2个读词文)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四)察文识律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卷珠帘》
上阕:74577
下阕:74577
共10句,60字
(五)仿文填词
师:因为一首《蝶恋花》,几百年后的我们从短短几十字中读出词人的孤独悲伤,我们也能用相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1、出示例句:
花儿褪去了原本的鲜红,渐渐凋残,
青青的杏子长得还很小。
2、仿文填词:
(六)板书设计
蝶恋花
押韵:仄韵
格律:上阕:74577
下阕:74577
共10句,60字
《蝶恋花》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掌握作者从闺妇写离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了解欧阳修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作者从闺妇写离愁的方法。
2、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2、作者介绍,导入新课。
二、总体把握:
1.朗读全词,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从时间、地点、人物方面引导学生回答】
此词写暮春闺怨,是闺怨词。
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3.上下片所写时间有何变化?
上片写早晨,下片写黄昏。
三、具体分析: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深深深”三字有什么妙处?
“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总结:前人尝叹这首词叠字之工,是这首词特色之所在,我们不妨说这首词景写的深,情写得深,意境也写得深。
【板书:景深情深意境深】
【我们先来看看景写的深】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词人像一位舞台美术设计大师一样,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所作了精心的安排。庭院幽深、空旷,现在讲到了院中景,“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这一个“堆”字,好在哪里?
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阻碍了女主人公远望丈夫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孤独凄苦之情。
【词人又将镜头摇向了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是一重,这一个“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
【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深闺独处图,意境孤寂凄冷,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居处的幽深之中。着一“怨”字。】
【板书:情深:怨】
【女主人公孤寂凄苦的原因何在呢?】“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原来丈夫正乘坐着豪华的车骑,在温柔富贵乡里尽情享乐呢。词人没有让你立刻看到深闺的女子,而是把你的视线转到了她丈夫那里。这里丈夫的享乐与闺妇的处境形成对比,既点出了女子怨恨的原因,也传达出“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怨恨之情。这里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造足了悬念,然后让人物出场。
着一“恨”字。
【板书:恨】
下片写情,请通常也是和景结合的,即景中有情,情中有景。“雨横(hèng)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春”字如何理解?
“春”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
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这句话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着一“伤”字。
【板书:伤】(既感伤春天留不住,也感伤自己青春易逝,容颜不再)
于是她感到无奈只好把情感寄托在和她同命相连的的花上。“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句包含了无限的伤春之感。
清人毛先舒评曰:“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曾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或欲举其似,偶拈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板书:层深而浑成】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阳修词的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了。所谓“意欲层深”,就是人物的思想感情要层层深入,步步开掘。
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深于浅,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说说有哪几层意蕴?
采用层深手法,写深婉绵邈的情思,自然浑成。第一层女主人公因话而有泪。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只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累因愁苦而至,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第三层是花儿竟一旁缄默,无言以对。是不理解他的意思呢,还是不肯给予同情,令人纳闷。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
总结: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像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在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这又是本片的一大特色。
2、结句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
把自己激动的心情加到客观的景物里去,缘情造景,这就是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泪眼”表明词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经非常激动,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乱红”之上,这应该是借景抒情。
3、词中写了景,写了情,而景和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境,最后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首词的意境深。从环境、时间这两点分别怎样体现意境深的?
从环境来说,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
近人俞平伯评曰:“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留春住”。
四、扩展延伸:
探究北宋早期婉约词词的特点,评价其在词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影响
1、内容:同学们在预习时比较集中地问到三首词的作者与词中抒情主体的关系,明明是男子,却以女性主体出现。三首词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作者尽量淡出抒情主体的角色,这是当时的词风所决定的。以词为“诗余”,走的是五代、南唐词人艳词的老路,在题材上仍以传统的红粉佳人为主,明显受到唐五代“诗庄词媚”思维定式的影响。北宋早期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北宋早期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
晏欧词也有所开拓创新。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由传统的红粉佳人写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脂粉气淡了几分,给词坛带来自然清新的气息。如欧阳修《踏莎行》里男性开始悄悄成为主体。
这就体现出本课课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中的“格高韵远”,初步显示出不同于唐五代艳词的特点。
2、艺术形式:
对仗:《破阵子》三组工整的对偶句,《踏莎行》两组精巧的对偶句,还有句中的对偶,如“草熏风暖”“雨横风狂”等,加上散句,既具有对称和谐之美,也具有袅娜多姿之态。
风格:柔媚婉约,细腻别致。
声韵:平缓舒徐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韵脚,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别具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雅致文丽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一步
词的形式更加成熟,味道更加隽永,与唐五代词相比初步显示出韵味隽永的特点。
结论: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词艺术手法胜于思想内容,令词的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声韵格律变化繁多而又规范整饰,创作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高水平。是宋词走向成熟、走向巅峰的重要发展阶段。
教案反思:
诗歌教学是我比较得心应手的部分,但昨天上柳永的《蝶恋花》并不能使自己满意,因此耿耿于怀,仿佛吃了一个苍蝇。于是今天继续上这首词,带着同学把这首词往深处挖掘。在今天的课上,引导一个词一个词的想象、联想、品味,一个词一个词的夯实对这首词的理解,带着学生去想象作者留白的地方,留白的地方往往可能是情感最深处。在课上讲到了悲剧命运,讲到了个体和传统之间的矛盾,讲到了孤独和苦难注定是时代先行者的宿命,等等。从课后学生朗读的效果来看,学生的认识的确经历了较大的飞跃。这节课能够说是上出了深度来的。
教训主要是两点:
一、朗读教学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抓手,从停顿、语气、语调、音响等方面提出确切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明白从哪些方面琢磨朗读的方法,如何着力提高朗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以期通过逐渐的悟入而提高对某一首诗歌作品的朗读能力,是很不保险的。对于语感较弱的学生,有时一句一句的教朗读方法,都是有必要的。
二、诗歌作品的教学要紧扣诗歌中所写的景物,因为景物,也就是意象,往往是打开诗人心灵大门的钥匙,从感受景物特点的角度能够很好的切入诗人的情感。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诗人情感复杂幽晦的诗歌作品,就更需要带领学生一点一点的品味意象,品读语言。
总之,这次第一课时之所以不成功,是吃了备课时操作方法考虑不细致充分的亏,第二课时之所以能令自己满意,也得之于对症下药,抓住了具体的操作步骤,搭建了明确可靠的脚手架。
《蝶恋花》教案 7
教学目标: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
二、关于词人:
晏殊P62注释⑥
太平宰相,一生平顺,仕途坦荡。然而也逃不过普通人的聚散离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他的[蝶恋花]吧。
三、诵读全词
1。对照注释,注音
2。听读录音
3。齐读
四、炼字析文,感悟意象:
1。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提示抓关键词“离别苦”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菊、兰、轻寒、燕子、明月
3。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明确:菊愁兰泣和词人一样痛苦以悲景写悲情烘托
燕子双飞月明到晓不能体会我的愁绪以乐景写悲愁反衬一夜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看不见
“寄彩笺”“知何处”寄无所踪“满目山河空念远”
5。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
明确:凋使……凋零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
独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孤独无依
望尽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6。前人说这首词上阕“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的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紧扣词句中的用字,意境营造,阐述情感,体会词的风味转换。
请学生讨论交流,上、下阕分别小结。
五、小结:
1.齐读本词,上阕低沉婉转,下阕开阔畅达,试用声音充分体现。
2.你对赏析诗歌有什么样的心得。
六、延伸作业
试赏析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总被无情恼。
《蝶恋花》教案 8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课时:
1节
教学方式:
研习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引: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见教材P64注⑥。补充:谥元献。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三、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地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地。这里与其说是燕子地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地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地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地寒意。|燕子地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地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地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就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非常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就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四、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做“学习与评价”是的有关练习。
《蝶恋花》教案 9
学习目标:
1、会写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读会写会用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能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课题:
1、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第四单元“生命”中的第三篇课文——《蝶恋花答李淑一》。(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齐读课题:你发现课题与以往的课题有什么不同?
2、师:这首诗是我们今天新接触的一种文学形式,叫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词,有固定的格式,分为上阕和下阕,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所有的词都可以配乐歌唱,因此就有了词调,也叫词牌名。“蝶恋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也就是说词牌名叫“蝶恋花”的诗词,它的格式都是分上下两阙,共六十个字。
词牌有很多种,比如“菩萨蛮”、“清平乐”、“沁园春”、“浪淘沙”“卜算子”等,这些都是词牌名。
3、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出示毛泽东简介)
二、初读
1、指名读。(纠正字音)
2、词解:轻飏(yáng):轻轻飞扬。
重(chóng)霄九:九重宵、九重天的'意思,古人认为九重天是天的最高处。(这里因押韵而颠倒)
3、齐读。
三、感悟诗义
1、结合词语解释理解诗义:结合这些词语解释自己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2、带着你现在对这首诗的理解再读一读这首诗。(好,把课本盖上!)
3、(出示整诗)谁来说一说,你从这首诗里感受到了什么?
四、深入诗意
1、上厥第一句。(谁来说说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失:痛失杨:杨开惠柳:柳直荀(杨开惠和柳直荀简介)
杨柳:双关,既指杨开惠和柳直荀,也指他们的灵魂像杨花柳絮一样。
2、上厥第二句。
问讯:询问吴刚和嫦娥捧:敬礼备至。
3、下厥第一句。
4、下厥第二句。
5、带着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一起读一读!(出示整诗)
五、领悟诗意
1、从这些不同颜色的字里,你读出了什么?
2、再读。
3、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视角。
板书:双关
引用神话
4、谁来说说你的视角。
六、课后题解。
七、配乐欣赏。
《蝶恋花》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会写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读会写会用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抒发的革命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情操。
3、学习双关和引用神话的写法。
4、能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词句,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双关和引用神话的写法。
教法:
引导、质疑、检测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板书)
我们曾学习过毛泽东的几首词,哪几首?他的作品有个什么特点?就是大气磅礴,豪迈自信!有领袖气度。对这首词,你想知道什么?(生汇报)大家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指名读)
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这首词。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10分)
出示自主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
2、君、失、杨柳、轻、伏虎、重霄九、舒广袖、报、伏虎在诗歌中是什么意思?
3、说说每一句词句地意思。
(一)交流自主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易错字:强调:“泽”,下面是两横,不能写出三横;
“柳”,右面的一撇一竖,不能丢掉一撇;
“袖”,衣字旁,不能写出示字旁。
正字音:
轻(yáng) 重霄九(chóng) 曾伏虎(céng) 倾盆雨(qīng)
多音字:(重、曾)
(二)展示朗读情况:
1、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拍。
2、学生根据划分好的节拍进行自由朗读,互相听,互相评比。
3、指定小组朗读,读出韵律来。教师指导点拨
4、指名C2、A2朗读诗歌,师生共同评价。
5、全班一起朗读诗歌。
(三)字词理解交流:
1、失:丧失、失去;
君:您,对人的尊称;
杨柳:杨开慧,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
轻:飘扬。轻盈地飞升;
伏虎:指革命胜利;
重霄九:九重霄,天的最高处;
舒广袖:伸展宽大的袖子。
2、嫦娥:神话中的月亮女仙。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求到的长生不老药而飞入月中。
吴刚:神话中月亮的一个仙人,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花树,吴刚被罚在那里砍树,桂树随砍随合,所以吴刚永远砍不断。
3、杨开慧:毛泽东的第一人妻子,一直追随毛泽东同志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柳直荀:李淑一的丈夫,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从事革命工作,1932年遇难牺牲,时年34岁。
三、合作交流:(10分)
1、诗中还提到了哪两个人,她们又是谁?
2、谁捧出桂花酒?为什么用“捧”?谁又跳“忠魂舞”?
3、为什么“泪飞顿作倾盆雨”?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
交流:
1、学生交流。
2、教师点拨,梳理。
(1)我丧失了杨,你丧失了柳,杨柳的忠魂,向月夜高空飘飘走。
吴刚啊,你有什么来款待他们呢?
吴刚捧出了他的桂花酒。
寂寞的嫦娥展开长袖,为了安慰忠魂,在万里长空翩翩起舞。
他们忽听到人间降龙伏虎的消息,那激动的.泪水啊,刹时间化为一场大雨。
(2)诗歌寄托了作者对烈士的怀念、赞美之情,抒发了革命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情操。
(3)双关:“杨”、“柳”,既指杨开慧和柳直荀,也指杨花柳絮。
神话故事:吴刚和嫦娥,作用:激发想象力,表达烈士乐观豪迈的性格,很生动,很亲切。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课文插图上面画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一是杨花柳絮飞扬,杨柳二烈士英雄冉冉升天。
二是吴刚捧酒,嫦娥献舞。
三是杨柳二烈士举杯同庆,喜悦的热泪盈眶。
五、小结检测:(10分)
1、小结:
在革命胜利的今天,诗人浮想联翩,描写烈士的忠魂到了天上,到了仙境,仙人为他们送上礼物,为他们舞蹈。仙人对烈士忠魂的崇敬,实际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烈士的赞美之情。歌颂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怀,激励广大人民捍卫革命成果。
2、检测:
(1)背诵词
(2)理解词语意思:
轻:
伏虎:
杨柳:
舒广袖:
(3)填空:
这是一首词,诗人假托( ),追思了( ),歌颂了革命先烈( )的革命情怀,抒发了作者的( )之情。
六、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把一切献给党》、《青春之歌》、《红岩》等书籍。
板书设计:
蝶恋花 答李淑一
“杨”、“柳”,既指杨开慧和柳直荀,也指杨花柳絮
忠魂 憧憬 缅怀 赞美
《蝶恋花》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重点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教法及教具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自主学习】
一、作者(参见导学案)
二、诵读全词
1.对照注释,注音
2.听读录音
3.齐读
《蝶恋花》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课时:
一教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看《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是谁?
晏殊。
介绍:中国北宋重臣,词人。字同叔。谥元献,世称晏元献。范仲淹、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下。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善于捕捉事物特征,熔铸佳句,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千古传诵。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文本研习:
1.听课文录音,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
这是一首写离别相思之情的词,通过对昨夜到今朝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写了离别及别后的伤痛。
2.这是一首婉约诗的代表作品,所谓婉约,指作者的情感不是直露而是通过富有情感的意象来表达的。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上阕哪些意象写出了诗人的这种离愁。
……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室内罗幕连清寒都不御,燕子已双双飞去。明月呀,你怎么不理解人的离愁别恨,却彻夜将清辉洒进朱门?
(1)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2)燕子在这里也赋予了作者的愁绪。一是借燕子的飞去写出了女子敏感的心理;二是借燕子双飞反衬了女子的孤单寂寞。
(3)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彻夜洒光,原很自然,但作者却埋怨它。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
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类。
这样,诗人的离愁就借助了兰菊、燕子和明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3.再看下阕,诗人进一步通过意象抒写了这样的离情。我们再来找找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
(1)“凋”碧树,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2)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却不料看到了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这个空旷寂寞的环境更加重了诗人的空虚怅惘。
这句话意境开阔,借景抒情,被传为千古佳句。
(3)“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主人公想要音书寄远,可惜难以抵达,这样就把愿望和悲现实的矛盾凸现在了人的面前,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三.小结。背诵。
《蝶恋花》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此词的大意。
2、赏析此词的艺术特点。
3、背诵默写此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2
三、教学用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总体把握:
1.朗读全词,说说这首词的题材。此词写暮春闺怨,是闺怨词。
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3.上下片所写时间有何变化。
上片写早晨,下片写黄昏。
二.炼字赏析:
1.赏析“深”字。
“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的设问,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赏析“堆”字。
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阻碍了女主人公远望丈夫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孤独凄苦之情。
三.赏析词文:
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句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庭院深深,但有多深远呢?远处是茂密朦胧的层层杨柳,近处是重重密遮的帘幕,构成了一幅深闺独处图,意境孤寂凄冷,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居处的幽深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着一“怨”字。
2.女主人公如何孤寂凄苦的原因何在呢?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丈夫正乘坐着豪华的车骑,在温柔富贵乡里尽情享乐呢。与闺妇的处境形成对比,既点出了女子怨恨的原因,也传达出“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怨恨之情。
着一“恨”字。
3.“雨横(hèng)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表达了闺妇怎样的愁思?
在猛烈的风雨之中,春天将去,一天又逝,黄昏时独自掩门,人既未归,又无计留春,将无限的孤独凄凉和红颜易逝的凄苦表达得深沉感人。
着一“伤”字。
4.“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深于浅,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说说有哪几层意蕴。
采用层深手法,写深婉绵邈的情思,自然浑成。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着一“苦”字。
四.词文集评:
1.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2.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
五.板书:
怨→恨→伤→苦
《蝶恋花》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认识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手法,感悟全诗情感。
2.体会诗词在“炼字”上的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课文:
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去野外踏青,我们常看到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和谐图景。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蝴蝶为什么要迷恋花丛吗?
也许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蝴蝶是为了食物而留恋。
但这个解答实在太过冷漠。文学家们对此有自己诗意的理解。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说:“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精魂,回来寻找前生的自己。”那是一种天生的爱恋:蝴蝶生来就是要恋上花的,而花生来就是在等待那飞翔的精灵。
这种情感早已被古人所咀嚼,梁简文帝就有“翻阶蛱蝶恋花情”的诗句,而晏殊就用其中的“蝶恋花”三字,把唐教坊曲和敦煌曲子词中的《鹊踏枝》的词牌,改成了现在的《蝶恋花》。这就是词牌名《蝶恋花》的由来。从这些看来,《蝶恋花》充满了相思之意。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晏殊的这首《蝶恋花》,看看其中的情感是否如我们对词牌的解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是打开诗词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感知其中的情感。
2.请一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学生多会评价同学缺乏情感)
3.那么这首词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呢?(词眼——离别苦)
三、品味诗歌:
我们通过整体的感知获得了对词的初步印象,对它的情感有了大致的感知,那么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选择一句你认为能体现离别之苦的句子,说一说词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离别之苦的;试一试怎样把这种苦给朗读出来。
(小组合作:一人说,一人读)
1、槛菊愁烟兰泣露。
(1)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
兰花: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
(2)那菊花怎么会悲愁,兰草怎会哭泣呢?
(拟人: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写菊花含愁,兰草哭泣,实际是主人公内心在流泪,表现了主人公的愁情愁绪——这是以悲景写哀情的烘托手法。)
(3)为什么用的是“菊”和“兰”这两种植物?为什么不用别的植物(如松、竹)?
松:坚忍不拔的性格
竹:刚正有节的节操
兰和菊的共同特点是高洁,高雅,超凡脱俗。作者借此也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品质。
2、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1)这里燕子有什么特征?(双——追逐嬉戏、相随相伴的欢乐)
(燕之双飞更反衬出人之孤独。我们可以想象,当主人公目送时而绕梁嬉戏、时而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时,该怀着一份怎样的怅惘啊?——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手法。)
(2)燕子为什么要飞去啊?(罗幕“轻寒”——感到这丝丝寒意)
只是燕子感受到吗?
(帷幕中的人: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寂凄清而引起的寒意。)
3、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1)月:明月即圆月,月圆而人不能圆,反衬出人之孤独——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手法。?
(2)这里含有对明月怎样的情感?(怨恨)
(3)为什么怨恨明月啊?(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4)明月本来就不懂得离别的苦楚的啊!反映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对月亮无理的迁怒,更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在离别中的煎熬及对月彻夜无眠的惆怅)
(5)如果是懂得,你觉得该怎么样呢?(似乎不该那么明亮地照耀得人心烦吧)
(6)谙——熟知,表明主人公离别的煎熬是常态啊!!
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主人公独上高楼,想干什么?可能在想什么?而她看到了什么?(想象!)
A.“昨夜西风凋碧树”——“凋”字写出了什么?
a.一夜就使碧树凋,写出了西风惨烈。)
b.也表现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景既萧瑟,人更孤独——以哀景衬托悲情
(也许主人公不只是今晨看到“西风凋碧树”,昨夜一夜未眠早就听到了吧!)
B.“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望穿秋水、望眼欲穿!)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
(2)独上——照应上文“离恨”,反照“双飞”。正如“百年多病独登台”之孤寂凄凉啊!
5、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兼——彩笺、尺素叠用:
寄书愿望之殷切
寄书内容之繁富
(3)山长水阔知何处
山长水阔——有两重的阻隔,像山那样的绵长,也像水那样的宽广。
知何处——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处可寄的可悲现实对比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把“离别苦”推向极致!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6.小结:多情自古伤离别!晏殊把离别之苦写得非常细腻感人。
全班齐读,读出愁苦的语调。
四.领会意象、意境的关系
晏殊的确把离别之苦写得非常细腻感人。这无疑是本词著名的.重要原因。但本词被那么多人推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的上下片意境、风格是有所不同的。
再次自由朗读,说说上下片意境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上阕愁苦,下阕高昂,全词语调有起伏。与意象选择有关。
上阕选取“菊、兰、燕子、明月”等柔婉的意象,意境狭小,风格偏于柔婉。
下阕选取“高楼、天涯、山长水阔”等壮阔的意象,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使主人公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眺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曾被国学大师王国维引入他的《人间词话》中,作为阐述做学问者的第一个境界。
山长水阔知何处——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也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
五、总结:
本词以“离别苦”作为贯穿全词的情感线索,上片通过拟人、衬托等手法,以哀景烘托,以乐景反衬,把离别的愁苦寄寓在菊、兰、燕子、明月等客观事物之上,写出因思念而彻夜无眠的煎熬,境界狭小,风格偏于柔婉;下片登高远望而不见所思,音书远寄却无处可寄,通过内心强烈愿望与残忍现实的对照,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凄凉、悲苦惆怅,把离别之苦推到极致。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
六.主题提升:
晏殊是位太平宰相,仕途坦荡,一帆风顺,他没有苏轼宦海沉浮的经历,也没有杜甫颠沛流离的苦痛,却把离别的哀怨凄婉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这正表明:
离愁——这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谁也逃不脱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
深情朗读,深入感受。
七、课外拓展:比较阅读——词别是一家
我们赏读了晏殊这首表达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的词作,现在来看看他写的同是表达离别之苦的诗作,比较词与诗在表达上有什么区别。
无题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注解:
油壁香车:用油漆漆过装饰华丽的车子,古代为女子所乘,此处代指女子。禁烟:即寒食禁烟,古代风俗,清明前二日不举火,吃冷食物,谓之禁烟。鱼书:书信。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句。
《蝶恋花》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理解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体会诗人抒发的革命情怀和思想感情。
3、展开想象,学习双关和引用神话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交流,体会诗歌意思,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领悟作者对两位烈士的怀念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这是一首词,你知道词是什么吗?
3、生根据资料进行回答。
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由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词,题目是——(课件出示题目),学生齐读课题。
解题:蝶恋花是词牌名,答李淑一是标题,意思是答复李淑一。
5、关于毛泽东,你了解多少?请简略介绍。
(学生概括介绍毛泽东)
二、检查预习
(一)字音:读准读通。
1、同学们,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读出课文吗?请特别注意突出表示的字词。
(老师出示课文,将重点词突出表示)
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仔细听,听后评价字音,和节奏停顿。
2、学生朗读。
进行评价: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有错的地方纠正后再读)
(二)理解意思,读出节奏。
1、在这首词中,你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能通过理解重点字词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吗?
2、指名抓重点字词理解句意。
生:在第X句中,我知道了XX的意思,就是——,这句话的意思是——。
3、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理解的句子。
4、老师评价:在他的朗读中,老师发现他不仅能正确、流利地读,还做到了有节奏、有停顿。你们能像他这样读吗?
指导学生读书句子。
5、刚才我们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
6、全班齐读全文。
三、想象画面,体味诗境
1、孩子们,请闭上你的眼睛,用耳朵,用心仔细的聆听,在老师的朗诵声中,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老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进行想象。
3、好,睁开你的眼睛,你能将刚才想到的画面,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吗?
(学生默读课文,画文结合,找到句子)
4、指名回答
(1)生:从题目“蝶恋花”中,我仿佛看到了许多的蝴蝶围绕着鲜花翩翩起舞,不愿离去,十分留恋的样子。
师:真好,蝶恋花这个词牌,一般是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内容,表达人的情感的。
你能带着你想象的画面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吗?
生读句子。
(2)从“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这句话中,我看到了漫天飞舞的杨花和柳絮,飘扬直上,飞到天的最高处。(生读句子)
(3)生:我从词中的3、4、5、6句中,仿佛看到了天上的吴刚很恭敬地捧了桂花酿的酒来款待英魂,嫦娥也为他们跳起了舞的画面。(读)
(4)从最后两句中,我仿佛看到了英魂泪水倾盆而下的情景。(读)
5、小结过渡: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我们伴随着这些画面,走进文中的意境之中。(课件出示动画)全班齐读。
过渡:那么,作者要借这首词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三、品读句子,感悟情感
1、请大家回到文中,将那些你感受最深的字词圈出来,将你体会到的感情用一、两个词批注下来。板书:情。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巡视、点拔。
3、请将你的自学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启发。
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检查,了解情况。
4、全班交流。每个小组交流一句,一人主要发言,其余同学进行补充,然后小组齐读或带领全班读。(有不同感受的同学进行补充)
一组:1、2句。
(1)生:老师读“我失骄杨……直上重霄九”这两句时,(课件出示句子“我失……”)从两个“失”字,我读出了他心里的悲痛。
师:同学们,诗人失去他挚爱的妻子和战友,心里的悲痛无以复加。孩子,你有亲人永远地离开你或是远离你这样的情感经历吗?当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生借助生活经验体会悲伤的感受。
你能把这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带着大家一起读)
(2)我还从这一句的“骄杨”这个词,我感到毛泽东为杨开慧感到骄傲。
师:是啊,失去了妻子,毛泽东悲痛伤心,而杨开慧为革命不惜牺牲生命,又让他感到骄傲敬仰。他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一个“骄”瞬间将悲痛之意化作了敬仰之情。请你读这句子。
师:读句子“女子为革命……不骄”,女生读——“我失骄杨君失柳”。
师:好一句“女子为……”,男生读——“我失……”。
师:是啊,“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全班读——“我失……”。
师:这一句中,杨柳这个词还有特殊的意味,你们知道吗?
指导学生回顾旧知关于“双关”的知识。
师:这两行,把诗人既悲痛又骄傲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一起来读——“我失……,杨柳……”。
二组:3、4、5、6句。
生:我从词中的3、4、5、6句中,一个“捧”和“舞”表达了神仙对英烈们的尊敬之情。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读句子。
师:这四句,作者借用神话的写法,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把英雄的伟大表现出来。(板书——神话)
指导朗读这四句话。
三组:7、8句。
生:在最后两句中,我感受到了英烈看到人间取得革命的胜利时激动得泪如雨下的情景。特别是“泪飞”和“倾盆雨”,泪水就像倾盆大雨一样流下来。
师问:为什么?
生:因为听到了革命胜利的`消息,烈士们感到非常激动,他们的血没有白流,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打败了敌人,建立了新中国。他们的心愿得以实现,可以放心了。所以他们的泪水飞流直下,像下大雨一样。
师:这是什么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生:这是夸张,更好地表现出了他们激动的心情。
同学们,毛泽东这首词,是为了答复李淑一而作。李淑一曾写《菩萨蛮·惊梦》。(课件出示)
师配乐朗诵《菩萨蛮·惊梦》。
师:读了李淑一的这首词,你能感受到她是什么样的心情吗?
生:伤心、悲伤、悲痛……
师:失去消息六年的丈夫最后传来的,却是牺牲的消息,这让人怎么能不悲痛欲绝呢?李淑一半夜惊醒,泪湿衣襟。
毛泽东看了李淑一的词,他这样回复她(出示蝶恋),全班齐读。
师:在这两首词中,都写到了同一事物,是什么呢?生答:“泪”。
李淑一写到:(课件出示)“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请女生读这两句话。
毛泽东写到:(课件出示)“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请男生读)
师:这两种泪,一样吗?
生回答:不一样。李淑一的泪中,全是悲伤,哀愁。(师:你读一读)
生:毛泽东词中的泪水,有喜悦,有激动……(读句子)
师:蝶恋花中的泪,是谁的泪?是怎样的泪?
学生进行思考,根据全文内容进行回答。
(1)这是诗人毛泽东的泪,因为他思念妻子,想到妻子和那些牺牲的先烈们,他也很悲痛。除此这外,他也是激动的泪水,经过多少苦难,流了多少鲜血,才换来今天革命的胜利。
教师引读:“忽报人间曾伏虎”——(生齐读)“泪飞顿作倾盆雨。”
(2)是神仙的泪。为人间的胜利高兴而流泪。
教师引读:“忽报人间曾伏虎”——生:“泪飞顿作倾盆雨”。
(3)是那些活着的革命者以及中国的老百姓。他们因为看到了革命成功而喜极而泣。老百姓们感激革命者为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流下感恩的泪。
教师引读:“忽报人间曾伏虎”——生“泪飞顿作倾盆雨”。
5、教师小结。
一个“泪”字,流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表达了多少人的感情,它是对逝去亲人最深切思念的体现,它是对心中激情最痛快地倾泄,它是对心愿得以实现的告慰,它是对革命胜利最直接的赞颂,这泪,如倾盆大雨,飞洒人间。
全班齐读:“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四、学法指导,情感升华
同学们,刚才在大家丰富的想象中,我们走进了诗人所描绘的意境,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我们学习诗词的学习方法。(板书“学法”),在这首词中,诗人还运用了“双关”和“神话”写作手法,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真切。
就让我们在这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蝶恋花·答李淑一》,全班感情朗读。
五、总结拓展,练习写字和背诵
1、相信大家此时心情不能平复,请大家拿出书写单,按照书写的要求,把词填写完整。
投影显示书写单。
2、书写反馈。师生共评。
3、布置课后阅读: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和苏轼的《蝶恋花》。
【《蝶恋花》教案】相关文章:
《蝶恋花》教案11-05
《蝶恋花》教案13篇11-05
《蝶恋花》教案精选13篇11-06
《蝶恋花》教案(12篇)11-08
《蝶恋花》晏殊 教案03-24
《蝶恋花》教案(13篇)11-05
语文教案:蝶恋花08-25
《蝶恋花》教案(集锦13篇)11-06
《蝶恋花》教案(合集12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