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2022-08-16 答谢中书书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 ,号 ,丹阳秣陵人。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 ) 晓雾将歇 ( ) 夕日欲颓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三、合作学习

  1、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⑴ 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⑵ 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⑶ 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⑷ 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⑸ 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3、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⑴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⑵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⑶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4、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 ) 沉鳞( ) 竞跃( ) 复( )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滨之月。

  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 期与谢公比肩 自豪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找资料,了解作者。

  2、把“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3、初读文章,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学习、研讨

  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 )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勇与其奇者( )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3.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层 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 到 ,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第三层 ,感慨自然之美景。

  三、深入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一句中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换成“齐”“共”等等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迁移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什么?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

  3.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什么?

  4.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什么?

  5. 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篇3

  教学背景:

  八年级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讨论、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采用的是集中编排的方式,且多数课文有背诵要求,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疲倦感,因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收获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美好情操是必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答谢中书书》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尽情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文言文及古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赏析景物描写,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4、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拔法、诵读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赏析景物描写方法,品味优美语言,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品析法、讨论与点拔相结合法。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风景。(多媒体出示风景图),然后请描述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些诗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去欣赏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失(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介绍课题、作家作品

  关于本课的作家作品,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资料吧,现在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显示)

  1、解题: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

  2、作家和作品介绍:

  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隐居句曲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粱武帝即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又称之“仙人”。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学生先齐读,后请一学生点评。师提示重点字音及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本文的主旨,哪个词最恰当?明确:美

  2、学生小组活动,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

  让我们走进文本,看山川之美,美在哪里?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重点测试)

  A、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跃出水面。

  B、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与: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不也没有有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学生准确流畅地同桌互译课文。(多媒体出示译文)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各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请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大家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五、精读探究,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

  1、学生自由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在四人小组内每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师生互动,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让我们走出文本,对照老师找的几幅画面,看山川之美,你领会到了哪些美?

  (1)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2)请一小组再次描述画面,围绕山川之美评析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请学生归纳赏析,进行文字整理,写成赏析短文。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明确赏析: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第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多角度,多层面将动与静巧妙对比映衬,更突出了景色的优美动人。

  四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4)“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学生齐读后同桌交流)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5)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找出句子后先齐读再分析)

  明确:“实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蕴丰。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总结写法: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六、拓展迁移:鉴赏文学作品---感悟大自然---提高审美情操。

  1、你还能想起哪些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这些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山川之美的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2、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看谁积累的多。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先谈师后总结。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诗词、对联、歌词等。

  3、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的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选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相映之美,绘景色彩配合之美。

  (2~5)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总写抒怀 实是欲界之仙都

  (6~7)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重点: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过程:

  导语: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一、 解读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们进行自主学习,请大家根据课文的注释翻译文章大意,现在开始。

  二、 疏通文意,理清结构

  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翻译的比较准确,真正高水平的翻译是能终于作者的语言风格抓住文章的神韵,希望在课后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把它变成一篇风景美文, 趣味训练一: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

  请同学翻译,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

  三、 小组合作探寻景物之美

  本文主要描写的对象时 山川 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在作者笔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 “妙用词语” “动静结合” “角度变换”几个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景物特点,感受作者蕴含在景物中的特点

  3、总结景物特点

  妙用词语 (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词语运用角度来解析分析出景物特点,总结出作者情感) 动静结合 (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视角变换(从颜色的变换、时空的变换、视角的变换体会景物的特点,总结作者情感)

  能够总体的概括这么景物特点的词是? 美 仙都 奇

  文章中都是对景物的描绘,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干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醉情山水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爱的愉悦的,甚至是沉醉的, 有没有和他一样的人?

  四、 探寻作者内心世界

  探求来信的内容。说明理由。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又有怎样的感情?与高雅之士比肩的快乐。

  2. 思考谢中书的来信内容

  开放性交流,可以从不同的猜测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语:

  世有渊明,生为菊花无憾也。世有嵇康 ,生为琴弦无憾也 。世有陶弘景 ,山水亦无也 。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 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 沉鳞 能与其奇

  2、几个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 四时 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与

  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

  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 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 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

  3、 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 背诵全文。(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仰视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观察不同的角度 俯视

  平看

  其三:晨昏变化美 其四:动静相衬美

  2 、课文的结尾能让我们联想到其它诗人类似的结尾,你能联想到那一些?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5分钟后,学生班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六、 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习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写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书设计

  主题:生命的愉悦,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篇6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以上就是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答谢中书书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 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 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练笔以及作业

  1、选择其中的一种景物,用现代文进行扩充练笔。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 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 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 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 、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 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 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 “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21世纪教育网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 颓(tuí) 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 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五、总结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篇9

  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解题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谢中书即谢徵曾做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词语解释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季节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夕阳。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复,再;与,参与,指欣赏。奇:指奇山异水。

  课文翻译 / 文章思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如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总领全文

  描绘景色

  感慨议论

  总括全文

  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

  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篇10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六朝著名的山水小品,作者为南朝陶弘景。上海中预年级语文课本将之选入教材,名为《山川之美》,短短六十八字,音韵和谐,节奏如歌,似伴着音乐的流动画卷,描绘了江南山水奇丽的景色,其诗画般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⒈识记重点实词,翻译课文力争做到“雅”。

  ⒉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美感、自豪感和遗憾之情。

  ⒊解读课文,评说课文美点所在。

  二、课型与课时

  新授,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谈话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了解三个人物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佛道兼修)、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谢中书:“美丽风采,好学善文”。曾任“中书舍人”。

  康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共同特点:文人雅士

  ㈡美译课文

  ⒈教师点拨:文言翻译“三字”要求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达:语言规范通顺流畅

  雅:追求语言优美雅致

  ⒉点拨关键词

  ①答……书:回复……书信

  ②五色: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③交辉:交相辉映。

  ④歇:消散。

  ⑤颓:坠落。

  ⑥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竞跃:竞相跳跃。

  ⑧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⑨复:再。

  ⑩与(yù):参与,欣赏领略。

  ⒊美译课文:一句三译,学生翻译一遍,教师给出两种翻译,比较,理解“雅”。

  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的。

  ②高高的山峰直插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③河流两岸的石壁直立,各种颜色交相辉映。河流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④青色的林木,绿色的竹子,四季都具备。青葱的密林,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⑤清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乱叫的声音;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⑥夕阳快要坠落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⑦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⑧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从谢灵运以后,就没有人懂得欣赏这般美丽的景色了。

  ㈢美读课文

  ⒈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的读书中获得启示,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①读书要忘我;

  ②读书要声情并茂。

  ⒉美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⑴读出层次。

  ⑵读好两个“之”。

  ⑶读好最后一句话。

  ㈣美说课文

  ⒈教师给出两个范例:用“中心句+诠释”说课文之“美点”。

  ①美在开篇总写。用“山川之美”概括所描写景物特点。用“古来共谈”表达欣赏美景的态度和情意。

  ②美在精于炼字。用一个“乱”字,写出猿鸟此起彼伏地争鸣声,为我们营造出一片勃勃生机的热闹景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⒉学生说课文美点。

  ⒊教师继续点拨。

  ③美在结构精巧。开篇总写,中间分分“静”“动”两个层次描述美景,最后在总括抒情。

  ④美在三次点明对景物感受。一是“美”。二是“仙”。三是“奇”。

  ⑤美在写景角度多样。写景有静景有动景,有静物、植物、动物,有视觉有听觉,有早有晚,有仰视有俯视有环视……

  ⑥美在表达方式丰富。有开篇概述现象,有中间的写景描述,有结尾美景评价,有首尾抒情感慨。

  ⑦美在情感丰富。一则融情于景,借美景表达“寄情山水,逍遥其中”的价值追求。二则将自己与谢灵运相比,与朋友分享欣赏山水之乐的自豪感。三则为不能“与其奇者”感到遗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㈤美写课文(根据教学时间决定这个环节是否进行)

  美美地将课文写一遍。

  要求:能够不看课本尽量不看课本。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 四字骈句

  ↗ 山水相映 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变化 自豪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10-24

《答谢中书书》经典教案11-06

答谢中书书教案10-29

《答谢中书书》教案11-11

《答谢中书书》的教案11-18

答谢中书书的教案11-01

答谢中书书的优秀教案09-12

答谢中书书的教案范文11-07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