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2)

2020-10-23 答谢中书书

  师:既然对字词的意思能理解了,那相信大家对全篇课文内容也一定能理解了。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篇文章,好不好?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

  生1:山川的美丽,向来是什么共同谈论的。高高的山峰周围飘着云,水流很清,可以看见水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青翠的树木,四季都有。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有鸟在乱叫;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底的鱼比赛要跳出水面。实在是人间的仙界,从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很流畅地翻译了这篇短文,大家觉得他翻译得怎么样?

  生:好!(鼓掌)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翻译的,对照一下,看看是我们翻译得好,还是别人翻译得好。(出示课件)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师:同学们觉得跟刚才那位同学相比,哪种译法更好一些?为什么?

  生:这种翻译更好,因为语句更流畅,也更形象。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我们已经理解短文的内容了,现在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来进行朗读小竞赛,大家一边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语句中描写的画面,读出感情。看看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好不好?

  生:好!

  师:那么先请我们的女同学先来。

  女生:(朗读课文)

  师:女同学读得很不错。现在轮到男同学了,有没有信心读得比女生好?

  生:有!(朗读课文)

  师:是男同学读得好还是女同学读得好啊?

  生:男生、女生。

  师:大家是各持已见,老师来说句公道话吧,男生女生平分秋色,读得都不错。如果能够多加些想象,相信一定能读得更好。

  (二)理清课文结构

  师:既然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

  生: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师:那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

  生:不是。

  师:对,作者是通过精巧的布局把这些景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那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大家仔细想一想。

  生1:作者是从按从早到晚这些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从早到晚呢?

  生1:“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晓”和“夕”说明从早到晚。

  师:很好,不过这篇文章是不是仅仅是从早到晚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时间变化呢?

  生:有。还有四季之景。

  师:哦,也就是说文章写了四季之景,再来写早晚之景。那文章从一开始就马上具体地描写各种景物吗?从开始到结尾都写景,没有其它内容了吗?

  生:不是从开始就具体写景,而是先总写了山川之景。

  生:结尾有不是写景的,“实在欲界之仙都……”是作者的感受。

  师:那先总写山川之景,再具体描绘各种景色,最后抒发感慨,这样的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啊?

  生:总——分——总。

  师:(小结)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向我们概括了山川的美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同赞叹的,然后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最后自己作者也忍不住感慨,这么美好的地方真的是好比人间仙境啊。

  师:同学们你们向往作者笔下这个美好的世界吗?

  生:向往!

  师:好,那么现在带着你的向往,看着屏幕,我们试着把这一幅幅画面带进我们的脑海里,试着一起来把这篇短文背下来吧。

  生:(背诵短文)

  师:相信大家脑海中已经贮存了这些美好的画面了,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看看大家是否还能流畅地把这篇短文背下来。(出示课件)

  总引——山川之美

  高峰

  四季常景清流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写景

  晓猿鸟

  晨昏之景夕沉鳞

  抒怀——欲界仙都

  生:(背诵短文)

  师:看来很多同学们都已经深深陶醉在这美好的`自然景色当中了,基本上能把这篇短文背下来了,很好。

  四研读赏析,体会短文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这样的景色,美不美啊?

  生:美。

  师:那到底这么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哪些美呢?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当一次小导游,来带领别人欣赏这片美景。(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

  1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生:(讨论)

  师:这里还有哪些美,哪位同学愿意来为老师和其它同学当一回小导游?

  生1:这里有原始之美,你看,青林翠竹,绿色的树木四季都有,让人感受到一种原始的气息。

  生2:这里有世纪之绿之美,你看青色的树木,翠绿的竹子,一片让人感动的绿色。

  生3:这里有动静结合之美,你看“高峰入云,青林翠竹”静静地伫立,“清流见底、沉鳞竞跃”,活灵活现。

  生4:这里有四季和早晚之美,你看,青林翠竹四季长存,早上的雾气,傍晚的游鱼,生动有趣。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多好啊,他们把我们带进了这片秀美的山川景色中,仿佛我们也成了其中的一名游客,大家说,他们这份小导游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啊?

  生:好!(鼓掌)

  师: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小组讨论:

  2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讨论)

  师:大家觉得作者的感慨在表达什么呢?

  生1:自豪之感。因为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种美景,而作者自己就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可见他的自豪之感。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棒,他完全理解了作者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意思。

  师:那全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什么呢?

  生2:热爱大自然。

  生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师:大家说得真好。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而作者的自豪之感也溢于言表。(出示课件)

  山水相映之美

  意境美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色彩相配之美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结构美

  晨昏变化之美

  语言美

  动静相衬之美

  师:这么美的文章,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么能忍得住不把它再深情地读一读呢?对吗?

  生:(朗读文章)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出示课件)

  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师:回去后,请大家(出示课件)

  1默写课文

  2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取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写一写,读一读。

  师:最后,让我们深情地背诵这篇短文,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生:(背诵)

  【结语】

  师:今天和大家的合作很愉快,谢谢大家,下课。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学习本文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过了解背景及同类诗歌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

  难点:2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第六单元单元提示中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名言,而仁与智是我们中国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正因为如此,山水不仅仅是可供游玩的地方,也成为了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自然就经常出现在读书人的笔下。正如作者在文章开篇所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本文所描写的“山川之美”却与这些“共谈”的内容不一样,因为在文章末尾他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来与其奇者”。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

  师:如此解释没有错,但我觉得这个“奇”字是相对开头的“共”字而言的。也就是说,突出了作者所见与“共谈”者所见的区别,那大家觉得该如何解释“奇”呢?

  生:与众不同。(板书)

  师:那么作者究竟能从“古来共谈”的山水中看出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千年之前就有人直接问过他。陶弘景的好友萧衍在当了皇帝之后,曾邀请他离开隐居之地来辅佐自己,但被谢绝。于是萧衍就写了一封信询问他为何隐居,信中有“山中何所有”一句。陶弘景就以这句话为诗的开头,写了一首诗回答皇帝。诗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学生齐读)在诗中,他认为山川之美在何处?

  生(齐答):岭上多白云。

  师:陶弘景用缥缈的白云来描绘自己心中的“山川之美”,并说这种美“但可自怡悦”,只有自己可以欣赏,就让他的认识有些扑朔迷离。好在我们即将要学的这篇文章详细描绘了山川中的美景,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作者所看到的与众不同的“山川之美”。

答谢中书书早晚美景的语句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全文